马特·里德利所著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2012年乃至21世纪我们最需要的书!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
这是一本带给我们信心的书。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
图书 |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特·里德利所著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2012年乃至21世纪我们最需要的书!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 这是一本带给我们信心的书。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 内容推荐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马特·里德利所著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欣欣向荣。 目录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2章 集体大脑 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第3章 制造美德 50 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第4章 养活90亿人 10 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第5章 城市的胜利 5 000年前的贸易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 1200年之后的人口 第7章 奴隶的解放 1700年后的能源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 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第9章 转折点 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 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第11章 结语 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致谢 后记 译者后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到21世纪中叶,人类即将在10 000年的时间里,从不到1亿人口扩展到近100亿人口。如今,仍有数十亿人生活在远比石器时代还糟糕的痛苦和匮乏当中,也有人比自己数年前甚至数月前过得更差了,但跟我们的祖先比起来,绝大多数人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玩得更好了,面对疾病有了更好的保护,也更有可能安安稳稳地活到老年。伯人类生活需要或渴望的几乎每一样东西,在过去200年里都在飞速提高,在此前的10 000年时间,亦呈不规则地向上发展的趋势,包括寿命、清洁的水源、干净的空气、私人时间、快捷的交通、便捷的沟通途径等。哪怕把至今仍然生活在赤贫、疾病和匮乏当中的数亿人考虑进来,这一代人仍然比从前任何一代人获得了更多的热量、功率、流明小时、平方米、字节、兆赫、光年、纳米、单位亩产量、每公升汽油行驶里程、食物里程、航空里程,当然还有金钱。他们有了更多的魔术贴、疫苗、维生素、鞋子、歌手、肥皂剧、芒果切片机、性伴侣、网球拍、导弹以及他们能想象得出来需要的任何东西。有人估计,你在纽约或伦敦能买到的不同商品,种类可达数百亿种。 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但真的值得说上一说。如今有人以为过去的生活更美好,他们说,不光过去生活里的那些简单、宁静、灵性和人际交往全都消逝了,连人的品德也不复往日了。请注意,这种带着玫瑰色的怀旧,一般仅限于富裕人士。反正,你又不必使用蹲式旱厕,给农民的生活唱唱挽歌多容易啊。想象一下19世纪西欧或者北美东部的某个地方,在木板搭成的简陋屋子里,一家人围坐在壁炉边。父亲大声地朗读《圣经》,母亲为大家准备好了牛肉炖洋葱。二姐照顾年幼的小弟弟,大儿子从瓦缸里舀水,倒进餐桌上每个人的杯子里,大姐在马厩里喂马。外面的世界没有汽车发出的噪声,没有毒贩子,牛奶里绝对找不到二嚼英或者放射性坠尘。一切如此宁静安详,窗外鸟语花香。 拜托,少来了。虽说这是村里家境最好的一户人家,正在读经的父亲仍会因为柴火冒出的烟使劲咳嗽个没完。这么咳嗽下去,他早晚会患上支气管炎,53岁就没了命。(他都算幸运了,1800年,就算是在英格兰,人的预期寿命也不到40岁。)宝宝哭个不停,是因为他得了天花,隔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他的二姐,很快就要嫁一个酒鬼丈夫,成为那人的奴隶。大儿子倒出的水有一股子奶牛味,因为奶牛跟人在同一条小溪里取水。牙痛折磨着母亲。马厩里,邻居的房客让大姐怀了身孕,等一生下来,那孩子就会被送到孤儿院。炖牛肉吃起来没滋没味,很难嚼得动,但除了牛肉,平常的伙食就只剩稀粥了,因为这个季节没有水果或者沙拉。人们用木头勺子从木头碗里吃饭。蜡烛太贵,只能靠着炉火看东西。全家人没有一个看过戏、画过画、听过钢琴演奏。所谓的学校教育,就是让偏执的郊区牧师教上几年枯燥的拉丁语。父亲进过一次城,但旅费用了他一个星期的薪水,其他人从来没有离家超过15英里。女儿们每人有两条羊毛裙子、两件亚麻衬衫和一双鞋子。父亲的外套花了他一个月的工钱,但现在却长满了虱子。地上铺着草垫当床,孩子们两人合睡一张。至于窗户外面的鸟嘛,明天就会被男孩捉到并吃进肚子里。 如果说我虚构的这家人不对你的口味,来看看统计数字好了。自1800年以来,世界人口翻了6倍,平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实际收入提高了9倍多。就拿一段较短的时间范围来说吧,较之1955年,2005年的全球人均收入翻了差不多3倍(这个数字经通货膨胀调整过),摄入的食物卡路里(calorie,能量单位)多了1/3,初生婴儿的死亡率降低到了此前的1/3,人类寿命增长了1/3。人类死于战争、谋杀、生育、意外事故、龙卷风、洪水、饥荒、百日咳、肺结核、疟疾、白喉、伤寒、麻疹、天花、败血病或小儿麻痹症的概率低得多了;上了年纪之后患上癌症、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也低得多了;识字、从学校毕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拥有电话、抽水马桶、冰箱和自行车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这5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多,但全世界人口可用的商品和服务并没有因此限量供应,而是大大膨胀。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人类取得的惊人成就。 平均数字能掩盖很多事实,但就算你把世界分成小块区域来看,也很难找到哪个地区在2005年比1955年更糟糕。在这半个世纪里,人均实际收入略微降低的只有6个国家(阿富汗、海地、刚果、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索马里),人均预期寿命略微降低的有3个国家(俄罗斯、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初生婴儿存活率降低的一个也没有。在其他国家,这些数字全呈火箭般飙升的态势。跟世界其余地区相比,非洲的进步速度慢得令人沮丧,而且极无规律。20世纪90年代,艾滋病的爆发,令南非许多国家预期寿命暴跌(近年来才逐步好转)。在这半个世纪里,你也可以发现某些国家的生活标准或生存概率在某一时期陷入可怕的恶化,如20世纪70年代的柬埔寨、8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90年代的卢旺达和21世纪初的刚果。阿根廷在20世纪陷入了令人失望的停滞期。但总体而言,50年之后,世界发展的结果是显著的、惊人的、积极的。跟1955年比起来,韩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05年增加了26岁,收人翻了15倍。墨西哥人如今的平均寿命比1955年英国人的还长。博茨瓦纳人的平均收人比1955年普通芬兰人的还多。如今尼泊尔的婴儿死亡率比1951年意大利的还低。在越南,日均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所占的比例,从20年前的90%降低到了现在的30%。 富者的确愈富,但贫者并未愈穷。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消费量增加比世界整体快两倍。中国人比50年前富裕10倍,生育速度降低至1/3,预期寿命长了28年。就连尼日利亚人,也比1955年时富裕了两倍,生育速度降低了25%,预期寿命长了9年。尽管世界人口翻了1倍,但赤贫人口(这里的定义是日均生活费不足1985年的1美元币值者)的绝对数字较之20世纪50年代却减少了。赤贫者所占的百分比降了一半多——降到了不足18%。当然了,这个数字仍然高得可怕,但整个趋势很难说会叫人绝望。按目前的下降速度,到2035年前后,它就会降到0——尽管事实上可能不会这样。据联合国估计,过去50年里贫困人口减少得比此前500年里还要多。 共同富裕 1955年同样并非匮乏的年代。它本身创下了一个纪录——世界变得前所未有地富裕起来,人口更多了,生活更舒适了,哪怕有希特勒朝着反方向的“努力”。跟此前的任何时代相比,20世纪50年代都显得非同寻常的富裕与奢华。印度的婴儿死亡率降到了比1900年的法国和德国还低的程度。日本儿童的受教育年限几乎两倍于此前的世纪之交。 P10-12 序言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桌子上摆着两件形状和大小大致相当的人工制品:其一是电脑的无线鼠标;其二是来自50万年前中石器时代的一柄手斧。两者都是按人类的手形来设计的,它们都遵循了人类使用时的种种限制条件,但它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诸多物体的综合,内部设计错综复杂,反映了分门别类的各行知识。另一种则是单一性的物质,反映的是单一个体的技术能力。它们之间的差异表明,当今的人类体验迥然有别于50万年前的人类体验。 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社会体验以完全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方式飞速、持续地变化。对生物学家来说,这件事需要做出解释。过去20年问,我写了4本书,谈人类跟其他动物有多么的相似,而本书则重点论述人类跟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是什么使得人类有能力以这种疯狂的方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倒不是人类本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正如握着手斧的手跟握着鼠标的手形状相同,不管是从前还是将来的人们,永永远远都会寻找食物、渴求性爱、照料子女、竞争地位、避免伤痛,就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人类物种的许多特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哪怕你走到地球最遥远的角落,仍然会听到歌声和言谈,看到微笑,发现当地人的性妒忌和幽默感——这些东西,跟黑猩猩身上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能穿越时间,你能轻而易举地跟莎士比亚、荷马、孔子和佛陀的心灵产生共鸣。如果我能跟32 000多年前在法国南部肖韦洞穴(Chauvet Cave)岩壁上绘出精美犀牛壁画的人见面,我毫不怀疑,我会发现他心理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像个十足的人类。人类生活里相当多的元素,都没有发生变化。 然而,要是说现在的生活跟32 000年前一样,那就太荒谬了。我们所属的物种,在这一时期,繁衍了整整10万倍,从300万人口增加到了将近70亿。人类给自己带来的舒适和奢华程度,其他任何物种都无法想象。它殖民了地球上每一个适于居住的角落,更探索遍了所有没法住人的地方。它改变了世界的外貌、遗传特征和化学性质,将地球上所有植物产出的23%占为己用。它用独有的、非随机安排的微粒包围着自己,并将其称之为“技术”,不断地发明之、改造之,甚至抛弃之。其他动物不可能这样,哪怕是黑猩猩、宽吻海豚、鹦鹉和章鱼这些聪明的动物也不行。它们或许偶尔会使用工具,偶尔会转移自己的生态环境,但它们并不会提高自己的“生活标准”,也不会经历“经济增长”,更不会遭遇“贫困”。它们不会从一种生活模式进步到另一种,也不会强烈反对这么做。它们不曾经历农耕、城市、商业、工业或信息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萧条、人口变迁、内战、冷战、文化战争或者信贷紧缩就更不用说了。此刻,我坐在办公桌前面,各种各样的东西包围着我:电话、书籍、电脑、照片、文件夹、咖啡杯——猴子可从来不曾制造过。我以一种海豚绝对无法办到的方式,把大量的数字信息散布到屏幕上。我深知抽象的概念(日期、天气预报、热力学第二定律)无论什么样的鹦鹉也摸不着头脑,我肯定跟动物.有所不同,可是什么让我如此与众不同呢? 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我有一个比其他动物更大的大脑。毕竟,已经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平均大脑的体积比我更大,但却不曾经历这种一路向前的迅猛的文化变革。此外,我的大脑或许比其他动物物种要大,但对如何制造咖啡杯、回形针是一丁点儿线索也没有的,天气预报就更别想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喜欢打趣说,跟他从事同一行业的所有人,在事业的某一段时期,总觉得有责任把以下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唯有人类这种动物,才能……”使用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生火、做饭、制造工具,拥有自我意识,欺骗、模仿,从事艺术、宗教活动,大拇指与其他四根指头相对,投掷武器,保持直立姿态,隔代照料子嗣(如祖父母照料孙辈)——要列举人类有多少独一无二的特征,真的能排出一份很长的清单来。但食蚁兽、裸脸灰蕉鹃的独有特征也能列出很长一份清单呢。上述特征的确为人类所独有,也非常有利于促成现代生活,但我可以争辩说,除了语言这一特征,其他特征并没有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恰当时机上,也根本没有恰当的影响力,来解释智人何以能够从一种只能算是一般成功的猿人突然变成了进步速度突飞猛进的现代人。它们大多数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极早期,也并不具备这样的生态效应。拥有足够的意识想在身体上画出花纹,或是通过推理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些都很好,但它并不能让人类征服整个生态世界。 显然,脑容量大的大脑和语言,应该为人类应付技术性的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确,人类非常善于社会性学习,哪怕和黑猩猩相比,人类对一板一眼的模仿也表现出了近乎痴迷的兴趣。但脑容量大的大脑、模仿和语言本身并不能解释繁荣、进步和贫困,它们本身并不会带来生活标准的不断变化。尼安德特人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巨大的大脑、复杂的语言、大量的技术,但是他们从来不曾突破自己的原始小生境。我认为,当我们观察大脑内部的时候,可能找错了地方来解释我们这一物种实现变化的非凡能力。这种事情,并不光发生在大脑内部,更是发生在大脑和大脑之间。这是一种集体性现象。 回头再看看手斧和鼠标。它们都是“人造”的,但前者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后者则是上百人甚至数百万人制造出来的。这就是我所说的“集体智慧”的意思。单独的一个人,没有谁知道该如何制造出电脑鼠标来。就算是在工厂装配鼠标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钻探油井和从石油里制造出塑料,反之亦然。进化到某个阶段之后,人类的智慧就成了集体性的、积累性的,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在其他动物身上。 “交配”的思想 说人类本性没有改变,但人类文化改变了,这一主张并不是在否定进化——恰恰相反。人类正在经历非同寻常的进化大爆发,其动力正来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选择的范围是各种观念和思想,而不是基因。这些观念的栖息之地,构成了人类的大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概念一直努力地想浮到社会科学的表面上来。1888年,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写道:“当发明创造通过模仿飞速传播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叫它社会性进化。”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认为,社会性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通过成功模仿制度和习惯所实现的选择”。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新造了一个词“模因”,充作文化模仿的单位。到了80年代,经济学家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提出,整个经济都是靠自然选择演化出来的。加 我认为文化演进的意思是这样的:在10万年前的某一刻,文化本身开始以一种从未出现在其他任何物种中的方式进化,也就是复制、变异、竞争、选择和积累,跟几十亿年前的基因有点像。正如自然选择一点一滴地累积构造出了一只眼睛,人类的文化演进也可以累积构造出一种文化,或者一台照相机。黑猩猩可以教彼此如何用尖头木棍去扎眼镜猿,虎鲸可以教彼此如何从海狮手里抢下海滩,但只有人类掌握了能够烘焙出一条面包、创作出一首协奏曲的累积型文化。 没错,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虎鲸呢?人类的文化存在演进,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也没太多的帮助。光是模仿和学习不足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始变化,不管人们对其展开了多么灵活多样的不懈实践。还必须有点别的什么东西,人类有、虎鲸却没有的东西。我认为答案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刻,思想观念开始接触、交配、互相结合。 请让我来解释一下。性交带来了累积型的生理进化,因为它把不同个体的基因融合到了一起。故此,一种生物身上出现的突变,可以跟另一生物出现的突变结合起来。最贴切的类比来自细菌,它们可以交换不在同一时间复制的基因,故此,它们能够获得来自其他物种对抗生素的免疫力。如果不是几十亿年前微生物开始交换基因,动物不通过性交继续交换基因,所有构造出了眼睛的基因就不可能同时汇聚在单独的一只动物身上,构造成腿、神经或大脑的基因亦然。每一种突变都会孤立地留存在自己的血统之内,发现不了协同配合的乐趣。用卡通片的方式想想看,一条鱼进化出了原始的肺,另一条鱼进化出了原始的四肢,可两者都不可能爬上陆地。内在式进化无须性交亦可出现,但它的速度要慢得多。 文化也是一样。如果文化只包括学习他人的习惯,那它很快就会陷入停滞。文化要转入累积,思想必须互相接触、互相交配。“交流思想”是老生常谈了,但却在无意之间带来了强大的繁衍力。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eois Jacob)说过:“创造就是重组。”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发明铁轨的人和发明火车头的人永远不能相遇,没办法互相交谈,哪怕通过第三方也不行,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再想想,纸张跟印刷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煤炭和涡轮机、铜和锡、车轮和钢铁、软件和硬件,这些东西的发明者们也彼此孤立,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我以为,在人类史前时代的某个时点上,有大体积大脑、有文化、会学习的人类头一回开始彼此交换东西,而一旦他们开始这么做,文化就突然累积起来了,人类经济“进步”的迅猛试验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交换和交流之于文化演进,正如性交之于生物演进。 通过交换,人类发现了“劳动分工”,也即出于互利的目的,将努力和天赋加以专业化。起初,这看似是件不起眼的事情,要是灵长动物学家们能开着时光机器回到它刚开始的那一刻,肯定会把它忽略掉的。较之人类的生态、层级结构和迷信行为,它显得没意思多了。但一些猿人通过互相交换食物、交换工具,让参与交换的双方都获得了好处,于是,它们双方也都变得更热衷于专业化了。 专业化鼓励创新,因为它鼓励人投人时间创造出能制造工具的工具。专业化节省时间,带来了繁荣,因为节省的时间跟劳动的分工是成正比的。人类在消费上越是多元化,在生产上越是多元化,他们的交换就越多,生活就过得越好。更妙的消息是,这一过程没有必然的终结之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劳动的全球分工,越来越多的人专攻主业,我们就会变得越富裕。此外,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崩溃、人口爆炸、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艾滋病、抑郁症和肥胖症。解决它们当然不会太轻松,但却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很可能,到本书出版后的一个世纪,也就是2110年,人类的日子变得比今天好过得多,我们所栖居的地球生态也会变得比现在好得多。这本书鼓励人们去拥抱变革,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并为了改善人类及其栖居的世界而奋斗。 有人会说,我不过是在重复亚当·斯密1776年就说过的话罢了,但从亚当·斯密的年代至今,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不断改变、挑战、调整和深化着他的观点。比方说,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我的个人天赋恐怕难与亚当·斯密比肩,但我相较于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可以读他的书。打从斯密的书问世,他的见解就在跟其他人的见解进行交配。 此外,对于文化动荡变革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为此,我常常感到十分惊讶。我发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觉得,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正越变越少,自给自足的生活会更舒服,技术进步没有给生活标准带来进步,世界正稳步走向恶化,事物和观念的交换很多余、无足轻重。我还发现,就如何定义“繁荣”、繁荣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这个物种之间,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好在我并不是经济学家)竟然漠不关心。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写了这本书。 我是在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悲观主义弥漫的时期动笔的。世界经济体系踉踉跄跄地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庞大的债务泡沫破灭了,世界贸易在萎缩,全世界的失业率猛涨,出口急剧下降。前景看来委实暗淡,一些国家的政府正计划进一步扩大本来就够可观的公共债务,哪怕此举有可能损害下一代的繁荣发展。最叫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是北岩银行的非执行董事长。这家银行是诸多在金融危机中出现流动性短缺的银行之一,我跟这场灾难脱不了关系。这本书不是要谈什么危机经历(根据我在银行的受聘条件,我是不能写这个的),但这段经历让我对资本和资产市场产生了不信任情绪,虽然我仍热情地支持商品和服务市场。要是我早一点知道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就好了。这些实验早已证实,提供直接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理发和汉堡),市场运作极其有效,要想不让它们高效运作、不让它们创新,反倒是件难事。而资本市场容易产生泡沫,会自动崩盘,要把它们设计得能正常运作起来就很困难了。投机、盲目从众、非理性乐观、寻租和欺诈的诱惑驱动市场暴涨暴跌——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对资本市场谨慎监管的原因。我个人是一直支持对资本市场谨慎监管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不需要太多监管。)但政府(尤其是美国)的住房和货币政策使得21世纪出现的这场泡沫比历史上大多数的泡沫都更糟糕,出于政策原因,美国人为地操纵廉价资金涌向恶性风险,涌向资本市场中间商的钱袋。出现这场危机,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至少各占一半,这是为什么我同样不太信任政府的原因。 (本着完全公开的原则,我在这里必须指出:多年来,我除了效力于银行业,还从事过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新闻、农耕、煤炭开采、风险投资和商业房产等行业,也从这些行业里得过利:我的经历很可能影响了我在本书中对这些部门的看法。毫无疑问,我也是通过个人经历才对这些部门有所了解,但我绝对没有收了别人的钱才来宣传哪一种特定的观点。) 理性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由于商品、服务和观念的市场能够有效运作,人类得以相互交换,为了所有人的福祉诚实地专攻主业,世界最终必将克服当前的危机。所以,本书并不会对所有的市场一味赞美或一味谴责,它旨在解释为什么交换和专业化的市场过程比许多人想象中的历史更为悠久,也更为公平,同时,也就我们为什么可以对人类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给出了很多原因。归根结底,本书探讨了改变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发现,我的立场与各个政治派别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蓝色阵营不喜欢文化变革,红色阵营不喜欢经济变革,绿色阵营不喜欢技术变革。 我是一个理性的乐观派。理性,是因为我的乐观态度并不来自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靠考察证据。通过本书之后的内容,我希望也能把你变成一个理性的乐观派。首先,我需要在这样一点上说服你: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处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当中,也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世界一样好。因为有了商业贸易,眼下的世界比从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友善。之后,我想解释一下世界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是怎样变成这样的。最后,我希望带各位看一看,它能不能继续走向进步,变得更好。 后记 技术改变世界 如果你是21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悲观”这个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说的不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不,我们不怎么担心这么长远的事,我们担心的全是切身的利害:会不会喝到毒奶粉,会不会吃到地沟油,会不会上了高铁就下不来……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较之已经进人了相对成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急剧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找不到依靠,无所适从。人人都知道,现状不可能长久持续,但新的未来会是怎样,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过去并不美好,现状也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我们尤其容易陷人悲观情绪。 所以,能够经手翻译这样一本书,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它不是励志读物,而是科普读物。它不故弄玄虚,只讲科学证据。它不重“管理”,而强调“演进”。它用大量考古证据和历史事实指出,过去的几万年,依靠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世界越变越好;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 这是一本带给我们信心的书。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本书原文通俗晓畅,我已尽量努力再现它的风貌。但如果译文有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地方,那一定是译者失职所致。我的电子信箱是herstory@163.net,欢迎各位来信批评指正。 闾佳 2011年7月末 书评(媒体评论) 精彩、有趣,能让你深入思考、拍案叫绝。 ——史蒂芬·品克 实验心理学家 再没有哪本书站在这么深刻的历史高度,精彩绝伦地反驳了当前盛行的悲观风潮。 ——伊恩·麦克尤恩 英国著名作家 优雅而辛辣地反驳了各地的末日论者。 ——鲍里斯·约翰逊 伦敦市市长 里德利将经济、考古、历史、进化论有力地编织在一起,他毫不费力地将复杂的经济与科学概念变得有趣、易消化。 ——巴雷特·谢里登 《新闻周刊》 从历史角度对人类生活何以能持续改善进行速描,精彩概述了人类文明怎样前行。 ——约翰·泰亚利 《纽约时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马特·里德利 |
译者 | 闾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13607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119-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2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1-0656 |
版权提供者 | HarperColins Publisher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