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就是——古都北京!

邓辉编著的《北京》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北京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是北京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

内容推荐

邓辉编著的《北京》分为上、下编、上编用丰富的史料对北京的兴起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翔实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讲述着北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优美的故事传说,描摹出北京丰富浓郁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北京》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目录

上编 悠悠岁月古都路

“北京湾”的沧桑/4

富冠天下的燕都/8

蓟城的出现/8

燕都寻踪/9

早期燕国/11

富冠海内天下名都/12

中原与北方之间的重镇/16

秦之广阳郡/16

广阳郡与广阳国/17

燕蓟三百载/19

隋唐幽州/21

五代藩镇/24

北方政治中心/26

陪部南京/26

从燕京到中都/31

大汗之城/40

可怜一片繁华地/40

刀笔吏经画指授营大都/41

繁华古城汗八里/48

经济繁盛之城/51

群星璀璨/52

朱氏帝都北京城/55

明成祖坐镇北京/55

百业兴旺的都市/63

学馆与艺坛/64

李自成入主北京/66

从西京到北京/66

四十一天主人/67

紫禁城的黄昏/70

协和求安的指导思想/70

三海五园/71

食货与文化/78

屈辱与抗争/80

黎明前的黑暗/82

城制变迁/82

历史舞台/84

古都新风采/87

下编 处处风物总关情

古城寻秘/92

风霜雪雨大舞台/92

中华第一门/95

忠贞不渝的卫士/97

内九外七皇城四/99

紫禁城的由来/102

禁门重地的威严/104

大婚之前的大火/106

不伦不类的龙椅/109

枢密重地家贼难防/111

乾清门与御门听政/113

不平静的皇帝寝宫/115

正大光明匾的背后/120

一斛珍珠井内消/124

禁宫重地的血战/127

御苑漫步/130

万岁自缢万岁山/130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133

认著君王亲荡桨/135

仙境为何变囚笼/137

突兀何来海晏堂/142

先皇阅武有层台/146

先有北海后有北京/149

团城西门一开必出白差/152

大玉佛与大玉海/153

扑朔迷离琼华岛/156

什刹海名称的由来/159

皇园探幽/163

“无双风月属昆明”/163

只知有园不知有国/166

仁寿殿前又搭天棚/168

帝后一餐饭农民半年粮/170

龙王庙与镇海神牛/173

万园之园劫后灰/176

西郊拾趣/181

天下第一神水/18l

天语香山翠色浮/184

香山寺的追忆/188

梦感泉与双清别墅/191

鲜妍古寺碧云深/193

魏老爷受奉龙泉/196

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198

黑龙神兴致灵雨/199

举家食粥酒常赊/202

传奇千载秘魔崖/205

卢沟晓月望石狮/208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213

坛庙香火/218

祭天之前的斋戒/218

龙凤呈祥和七星石/220

极阳天数巧运用/223

五色土前话社稷/226

砚水湖与触奸柏/230

从亲王府到喇嘛庙/232

一丘长枕白云眠/235

义圣忠王护国神/239

定南女王的归宿/242

参考文献/244

试读章节

风霜雪雨大舞台

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的心脏,有一个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广场,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人们喜爱和敬仰的地方,因为它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寄寓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前程。

明清时代的天安门广场,是皇城正门前的广场,其平面呈“T”字形,说得更准确一些,像一个倒写的“凸”字。明初,为了突出帝王的威严,加强九重天子的神秘气氛,在广场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红墙,从而把“T”字形的宫廷广场完全封闭了起来。然后在东、西两翼及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东曰长安左门,西曰长安右门,这二门分别在现在的东、西长安街上。正南门叫“大明门”,清代更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门”,现已拆除,位置在正阳门和天安门之间。那时的广场是一块禁地,虽然东、西、南三面都开了门,但普通老百姓是绝对不允许走进一步的,即使探头张望也会犯下“私窥宫门”的大罪,文武百官到了门前,也必须下马步行。所以那时人们要从东城去西城,就不得不绕道大明门以南或者地安门以北,来往极不方便。

为了进一步突出中央集权,明、清两代还按照“左文右武”的规制,把中央王朝的主要衙门对称地安排在广场的东、西红墙外侧。东边设有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工部、钦天监等,多为主管国民生计的衙门;西边,明代设有指挥军事的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以及特务机关锦衣卫,清代则改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多为军事和司法审判机关。东、西以广场相隔,生死大异,景象全非。东面有有钱有势的户部和吏部,西边则有掌管生死大权的刑部和都察院;再加上“秋审’和“朝审”的犯人都要从西边的长安右门提押进广场,个个悲伤哭泣,犹身入虎口;而东边,新中的进士们则从长安左门出去,前往顺天府(北京地方政府)庆宴,个个笑逐颜开,犹鱼跃龙门。因此,北京人常常用俗语“东边掌生,西边掌死”来描绘这官署林立、府部对列的森严广场,同时把长安右门称为“虎门”,而把长安左门叫做“龙门”。

进入20世纪以来,原本沉寂无声、严威冷落的天安门广场则成了各种势力竞相导演历史剧幕的大舞台,目睹了许多历史变故。

1900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侵略军牧马屯兵、耀武扬威的场所,千步廊和正阳门均被焚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回到北京,草草修复了遭受凌辱的天安门广场,却已无力恢复其旧貌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一次宣布天安门广场解禁,允许人们自由往来。

1919年,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首先爆发在天安门广场。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为了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天安门广场立即变成了爱国群众演讲和示威的中心。

1926年,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军舰入侵我国,北京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民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但遭到了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这就是震撼全国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是以这一渗案为背景的。

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北京的爱国学生再次拥向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手无寸铁的学生群众与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用他们的爱国行为点燃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熊熊烈火。这就是永载史册、光照千秋的“一二·九”运动。

1947年5月20日,北京爱国学生再次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才真正成了人民的广场,许多大型的庆祝活动和隆重的欢迎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许多来京的中外人士都要在这里驻足、参观,他们把游览天安门广场当成人生的一种幸福和非常自豪的事情。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花团锦簇,彩旗高扬,游人如织,整个广场变成了灯和花的海洋,洋溢着欢乐而祥和的浓烈气氛。

P92-94

序言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人文荟萃之地,四方文化融汇之所;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便是在这些古都中展现出来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古都,自然就成为人们洞窥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领略其风采。

中国古代都城,是在城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和语言文字中,最初的“城”和“市”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所谓“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获取和维护政治、军事权力而建造起来的设施:而“市”乃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城”的出现比“市”要早,“城市”一词的使用,是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市”逐渐与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史学家们一般把夏代中晚朝至西周视为中国古代城市(确切地说是古代都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行政地位不同,因而它们的等级也有区别:按行政级别可分为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各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体有一定的规定,而且,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一般也取决于它们的行政级别。所有城市中,地位最高的是都城,因为它们是一国之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由于王朝更迭,列国递变,因而出现过许多都城。据《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以前,中国就有180多个都城,加上北魏以后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大约有200多个,这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比肩的。在这些古都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它们号称中国六大古都,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六大古都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和瑰宝,它们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缩影,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出,特别是汉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大都”与明“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深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的记述中可窥知一二。例如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这些古代都城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并未随着古代政权的消亡而悄然而止,而是以其旧有的文化与新的文化相融通,不断向前发展,丰富着新的中华文明,使千年古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对中国古都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认识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首先就应该搞清中国古都的历史,特别是这六大古都的历史。同时,不清楚这些古都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也就不可能为这些已成为现代大城市的古都提出有价值的管理规划。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合作撰写了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这套书系共分六册,北京、杭州、开封、洛阳、南京、西安各一册,共百余万言。每册又分为上、下编。上编对每个古都的历史沿革进行简略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古都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从而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着重介绍每个都市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轶闻趣话和优美的故事传说,展现出古都丰富浓烈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我们这套“书系”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本书系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历史与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为了写好这套书,大家多次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诚团结,使这套书得如期高质量地完稿。这套书虽然由我和雷学华教授共同主编,但主要贡献却是各位编著者作出的。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车老师也竭尽全力支持这套丛书,他们精心组织、编排,使这套丛书增色不少。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文化遗产丰厚,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希望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能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姚伟钧

2011年初春于武昌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526063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