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宋词的基本生长环境是酒筵歌舞、香草美人?然而表面上文人小资情调颇重的宋词,其实是那个时代仰俯沉浮的隐晦记录,或许,层峦叠嶂的人生并不圆满,于是,他们上下求索,寄情于词,努力寻求“我欲乘风归去”的自由境界。宋词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有待破译的文艺密码。

金鑫所著的《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生》是一本最美的宋词心灵读本。

内容推荐

《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生》以李煜、晏殊、苏轼、柳永、周邦彦等北宋时期十位著名词人为线索,试图通过勾勒词人行状,塑造风采各异的文人群像;探寻词人内心,展示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剖析经典词章,解析宋词背后的文艺密码;寄寓人文关注,为渐行渐远、业已圆寂的宋词擦洗碑身,再着新装,《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生》作者金鑫涉猎百家,参悟典籍,独抒性灵,文字儒雅端庄,语境萧散多姿,篇章沉博厚重,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目录

自序

李煜:跌落宋朝的蝴蝶

范仲淹:事关忧患的鹤鸣

柳永:那一处烟花柳巷

晏殊:宰相府里的燕吟

欧阳修:三十九岁的醉翁

王安石:钟山脚下的孤桐

苏东坡:把酒赤壁醉明月

秦少游:孤馆春寒啼杜鹃

周邦彦:跌坐词林弄弦歌

赵佶:沉沦北疆的龙种

试读章节

李煜:跌落宋朝的蝴蝶

如果要寻找春天,有两种好办法。一种是身临杏花春雨的江南,还有一种,便是潜入到唐诗宋词中去。

公元961年,春天早早地来到人间。对于古城金陵而言,秦淮河畔,柳拂扁舟;梅花山中,蕊绽笑颜。满城烟絮,春意盎然,直把南唐国的君臣百姓,都沉浸在无边的风月之中了。所谓春早人勤,古老的都城里一派忙碌,春节刚过不久,随着国主李璟一声令下,车仗如林,浩浩荡荡,驾出城门,绝尘而去。

李璟此行,并非游山玩水,而是率领文武百官,将南唐的国都,迁往南方。他们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昌。此前,关于迁都问题,朝中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围绕两地风土人情的优劣,军事战略上的权衡,争执不下。尽管多数朝臣认为迁都过于草率,弊大于利,但他还是决定早日离开这个令人心忧的地方。自从前一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的消息传来,李璟就陷入一种预期的恐慌,再也不想待在这座让他睡不好、吃不香的金陵城,于是力排众议,挥师南向。从南京到南昌,路途遥远,逆江而上,途经安徽,转入鄱阳湖,再弃舟登岸,直到进入新都南昌,登高远眺,北望两千里外的汴梁城,李璟这才松了一口气。

临行前,这个仁慈的父亲没忘记送一份大礼给他的儿子,下令由太子李煜监国。一个偌大的南京城,将交由这个年轻人来掌管。目送父皇南下的背影,二十五岁的李煜,喜忧参半,怅然若失。我猜想,这个时候的李煜,是很想跟随父亲一起离开的,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跻身皇家,父亲是一言九鼎的君主,凡事由不得商量。眼下,他有更重要的任务——负责守门,看管金陵,监理国事,尽管心里不太乐意,他也只得强打精神,接过担子,勉强撑起门面来。

人生的机缘,有时言说不清。起初,李煜并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他排行老六,前面有五个哥哥,即使打上八棍子,也轮不到他来做庄,更何况,父亲按照祖父遗训,执行“兄终弟及”的传位政策,第一人选理所当然应该是他们的叔叔——齐王、皇太弟李景遂。李煜的皇长兄李弘冀觊觎龙椅,并不甘心就这样将自家权杖交由他人,在抵抗东南吴越国入侵的常州战役中,李弘冀因为英勇善战,打了一个胜仗,军功显著。久而久之,李璟发现儿子的人气渐旺,比自己的弟弟更值得托付,对原先的传位承诺感到后悔,转头立了长子弘冀为太子。但时隔数月,这个雄心勃勃的文献太子突然暴病身亡。国不可无储,太子的职位,总不能一直空着,李弘冀一死,南唐太子的接力棒,照例要往下传,偏偏李煜前面的另外四个哥哥也都命短早天,他作为诸兄弟中年龄最大的孩子,遂成为父亲重点关注的对象。李璟共生有十子,在讨论太子人选时,大臣钟谟曾经有过建议,认为“从嘉(李煜原名)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并且提出,“从善(李煜的弟弟)果敢凝重,宜为嗣”,这个建议显然没有得到支持,钟谟因为大胆直言,言辞激烈,甚至受到处罚,被流放饶州。

就这样,李煜莫名其妙地登上了太子的宝座。机遇是天上的云彩,随风飘忽,这片云彩偏偏落在了文采风流的李煜身上: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两首

李煜所憧憬的生活状态,应该如同他在词中写的那样,驾轻舟,执细竿,垂钩江上,坐钓春风,与鲜花为邻,与美酒做伴,自由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过上神仙般的幸福生活。对于一个有志于文、无意于政的青年人来说,远离喧嚣尘世,投入自然怀抱,能够激发更多灵感,以高蹈性情换得锦绣文章。倘若一切如常,李煜完全可以凭借他的贵族血统和个人志向,拥有这样悠闲自在、轻松安逸的生活方式。然而,从天而降的机遇,旋即改变了他日常起居的作息轨迹,以太子之尊,储君之位,监国之责,他不得不振作精神,从“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浪漫情致中摆脱出来,稍稍用心于父亲嘱托之事,打理繁杂的政务。

而且,李煜的好运还不止这些,用不了多久,他又迎来了人生中更为显贵的机遇。李璟南迁之后,发现南昌地势低洼,城廓狭小,远不比金陵的繁华热闹,于是满朝抱怨,日思北归。不到三个月,这位仓促南行的李中主病痛缠身,驾崩于斯。就这样,半年之后,李煜在金陵城举行盛大仪式,迎回父亲灵柩,祭祀招魂,嘤嘤哀泣。

还不错,父亲在临行前指定的两位辅佐大臣,都挺称职。

P1-3

序言

此刻,我从宋朝来。因为机缘巧合,我与宋词刚刚完成一次约会。

在我以为,宋词已经圆寂。宋词高龄,活三百余岁,历经沧桑,安然圆寂;宋词的一生,笑傲汉赋唐诗,游历南疆北国,深得中国儒释道之大境界,承前启后,终成正果:宋词于今,渐行渐远,仍然被人们时时拜读追忆,犹如高僧圆寂,遗风泽被后世,大德滋养后人;宋词空灵如蝶,精致似瓷,豪放如狂草,淡定如山水。时间,见证了宋词的不朽。中国人很幸福,人人都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宋词文化遗产。

宋词的前半生在汴京,遭遇无数。我的这次踏访,有选择性地拜谒了李煜、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周邦彦、赵佶等十位宋词前半生的目击者,他们见证并记录了宋词的成长与悲欢。我试图回到宋朝的天空,与他们面对面,听其讲述,读其词文。这些词章圣手,以巨笔屠龙之技和独具匠心的文学审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诸如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晏殊的“小园香径独徘徊”、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妙语天成,寥寥数语,往往能以此做背景,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或者令人引发无穷的感想。恰好似,中国宋词中国风。

宋词的基本生长环境,是酒筵歌舞,香草美人。就像唐人吃一桌酒席,能吟出许多经典诗句一样,宋人在举杯之余,能咏出别样销魂的词句来。三五好友,开轩面圃,兼之佳人伴舞,乐声四起,美好的景致与幽幽的情怀,迅速生发,借着酒后的微醺,他们便开始了无穷无尽地吟唱。他们将眼前美景融入到词里,举凡花草植物、时令天气、飞燕黄鹂,信手拈来,氤氲着清新的芳草气息,几乎到了无处不飞花的地步。哦,我们的宋人是那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斜阳芳草,暗香盈袖。然而,我却并不满足单纯文字美感带来的享受,不自觉地从他们的作品出发,关注他们的人生行状,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继而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还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乍一看去,尽是赤壁怀古的意气风发,再细看词人身世,竟是落贬黄州之后的沉痛悲鸣。而他在临终之前所题“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又蕴涵着深深禅意。中国有许多文人,下笔如有神助,人生却充满困顿,文章写得好而又一生顺遂的,几乎难找。或许,层峦叠嶂的人生并不圆满,于是乎他们上下求索,奋笔疾书,寄情于文,努力寻求“我欲乘风归去”的自由境界。

总体上看,唐诗张扬,宋词内敛;唐诗如酒,宋词如茶;唐诗言志,宋词言情。宋词更像一个娴静低眉的女子。但含蓄的宋词中,不仅仅是花草,不光乎爱情、友情和亲情,还隐藏着一扇扇联通历史与人生的窗户,推开这扇窗户,还有着一片阔大的、不为人知的深深庭院。正如我在周邦彦一文中写的那样:“表面上似乎是花落恼人、文人小资情调色彩颇重的宋词,其实还是那个时代政治沉浮的隐晦记录,是宋代文人复杂心态的绵绵梦呓……宋代词人也在自觉地通过文艺的密码,曲折地阐述他们个人的抱负,以及关于时局的见解。”宋词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有待破译的文艺密码。

选择唐诗和宋词作为创作方向,是一个看似讨巧,其实内力消耗颇大的冒险决定。我竟不揣冒昧,在写完散文集《长安大道连狭斜——大唐诗人的飞扬与落寞》之后,一脚跨入宋朝,与词为伍,相伴朝夕,漫步于璀璨绚丽的中国古典文学园林之中。左手是唐诗,右侧为宋词,花繁叶茂,硕果累累,几乎让我目不暇接。这个冒险的决定,让我领略了唐诗宋词的经典大美,却又文途寂寞,且为繁花所扰。我原以为踏进的是一片静谧的园林,却不料误闯入了静水深流的文史海洋,淹没其中,吃尽了苦头。最能理解宋词的好办法,便是文史兼顾。我在写作中,也努力做到不囿于词,转身读史,寻求词史结合的方式,在更为辽阔的时空中,重新复原并审视词人的生死富贵、荣辱得失、家国情爱,品味词问的风流、风骚和风骨,我期望进入到一个有花草与山水、历史和道义的宋词天空。

不过,唐诗宋词最不亏待人的地方,就是但凡入园者,必赠你一株幸运草,让人视野开阔,安神宁静,渐臻儒雅。这两朵生长于中国农耕社会的奇葩,后来渐渐地成为疗治身心的中药。我亦深深受惠于宋词。两年前,我生了一场恼人的肠胃病,那段时间里一面服药养生,一面品词养性。回头看看,治好肠胃,中西药物的疗效有一半,千年宋词的疗效也占了一半。

庭院深深,杨柳依依。而我稍事歇息,也将一路乘风,尾随宋词的身影,走向杭州,追记她那华美凄艳、惊鸿一瞥的后半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7514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