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由阿尔玛·马勒斯塔夫·马勒所著,马勒逝世百年纪念,马勒之妻阿尔玛亲叙,亲选马勒家书,中文版首度整理重现,著名德语翻译家高中甫译笔,李欧梵专文推荐。

内容推荐

《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由阿尔玛·马勒斯塔夫·马勒所著,记载了阿尔玛与马勒相识相恋直至马勒去世的这十年间,作为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丈夫、父亲的马勒所经历的起伏人生,其中不乏马勒与阿尔玛之间的情感记录。阿尔玛用细节的描述,重现了马勒十年间的点点滴滴——他指挥时的亢奋、作曲时的专注、被质疑时的愤懑、失去爱女的悲痛,直至病榻上的无奈、弥留时的渴望。著名音乐家马勒的传记,《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由马勒的夫人阿尔玛撰写。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 阿尔玛·马勒:忆马勒

邂逅1901年

1月1902年

婚姻和共同生活1902年

光荣的孤立1903年

光荣的孤立1904年

光荣的孤立1905年

光荣的孤立1906年

痛苦和恐惧1907年

秋天1907年

新世界1907—1908年

夏天1908年

新世界1909年

风暴1910年

夏天1910年

第八交响曲1910年9月12日

圣诞节1910年

结束1911年

第二部

古斯塔夫·马勒:

致阿尔玛·马勒的书信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马勒与阿尔玛十年大事记

试读章节

从马勒的音乐很自然会联想到马勒的一生,因此有关马勒的传记也层出不穷。不少乐迷问我:应该看甚么书?我一时想不出有什么中文本可看,现在有了答案了,就是这本刚出笼的《忆马勒》,著者是他的夫人阿尔玛·马勒(Alma Mahler,1879—1964),译者是高中甫(由德文版直接译出),内中还收罗了马勒致阿尔玛的大量书信,弥足珍贵。

然而,作为一个马勒迷,我对此书的叙述和论点不无偏见,我的态度,就像目睹一对好友夫妻离婚一样,表面上当然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但内心不无偏袒一方。上面提到的《为何马勒》的作者莱布雷希特,论点更为极端,处处站在阿尔玛的对立面,力辩此婆的说法不可信,未免过激。但对我而言,阿尔玛文中也充满了爱意和人情味,把一个活生生的作曲家的各面——他的艺术、性格、行为举止,甚至夫妻关系中的性无能问题(后被弗洛伊德一席长谈治愈)——暴露无遗。令我读时最为感动的一段是长女的死亡,夫妇二人痛不欲生,谁看了不会动容?

这类第一手资料,非当事人不能完全领会。然而阿尔玛并非等闲人物,她自己也是作曲家,而且作过近百首艺术歌曲,但她的作曲才华却被埋没于这段婚姻之中,因为马勒在娶她的时候就约法三章:不准作曲,只能为他抄谱,“从现在起你只有一个职业:使我幸福!”好一个大男人的口气!试想这位维也纳第一美女和才女如何受得了?所以在马勒得了不治之症即将去世的那一年,她终于和一位较她年岁更轻的建筑师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发生了婚外情,她一面照顾病中的马勒,一面和情夫鱼雁往返,到处偷情,最后情夫苦苦追求到他们住处,马勒竟然也请这位情敌登堂入室,让阿尔玛决定自己到底钟意哪一个?最后阿尔玛还是离不开丈夫。

这像是一场“肥皂剧”的情节,谁知道是真是假?即使全书真实,但马勒在那一刻的感受如何、想的是什么,我们都无由得知,因为以上都是出自阿尔玛之笔!马勒死无对证,只有《第十交响曲》原谱中的几句向阿尔玛示爱的话——地老天荒,此情不渝,但一般听众听得出来吗?

这就引出我的主观偏见:艺术虽出自人生或是人生的写照,但它毕竟不是人生,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阿尔玛在这本回忆录中也处处对马勒的作品发表议论和诠释,我却不敢照单全收。例如她说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是在描写他们一家人暑期的生活,内中还有两个女儿的嬉戏,最后乐章中的三声木锤巨响就像是一棵大树被斩断了,影射的是马勒自己的死亡,似乎未卜先知,在曲谱中早已预言了,后世的乐评家大都萧规曹从,依样葫芦,但我就是不相信。即便是作曲家自己也作此解释,听者照样不必受这种“写实主义”诠释法的限制。我们何不也可以这么说:这三声巨响——后来改为两声——代表的是一种命运之力,加强全曲的悲剧性?而这种悲剧与个人无关,是超越人生的艺术表现。曲中所谓儿童嬉戏只不过是马勒所独创的一种“诙谐曲”(scherZo)的作曲法。

P6-7

序言

多年前我写就了这本书,惟一和仅有的原因在于,没有人像我如此清楚地熟悉马勒,因为我不想把我记得的共同经历和重要的言论陷入遗忘。红尘庞杂纷扰,生活匆忙迅急,这是很容易发生的。

我原本并没有在生前发表此书的意图。

但现在欧洲世界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一切都不再保持老样子了。我赠给维也纳歌剧院的那座由罗丹雕塑并由奥地利联邦总统揭幕的马勒胸像,现在已从它原来的位置上被移掉了。维也纳为纪念马勒而命名的那条大街现已改名为名歌手大街。来自世界各地为建立马勒纪念碑而筹集的一笔数量可观的金钱没受任何阻碍就流入被兼并的奥地利的一个普通的慈善基金会里。因此我也不再感到有什么障碍,去阻止我公开谈论我与那些今天在第三帝国仍起作用和扮演某种角色的人所经历过的事情。门从两边都关上了。所讲述的理查·施特劳斯的一切,都基于我日记中的记载。人们不可以忘记,这位当代音乐界最伟大的大师,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纪的最初十年是古斯塔夫·马勒惟一的竞争对手。

马勒为维也纳作出的贡献,现在只有那些经历过他活动的光荣年代的人知道。德国今天必定要放弃他的音乐,对他的品格和创作的回忆都已被精心地剔除掉了。但在国外,伟大的指挥家威廉·门格尔伯格、布鲁诺·瓦尔特、奥托·克莱姆佩勒在为他而努力,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在追随他们的榜样。他们清醒地高擎他音乐的火焰,把它传递下去,直到祖国的大门重新开启,那时人们将在那里热忱地欢迎它,重新接受他的作品。

我本人今天过着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出自往昔岁月里的这些纸张对我而言已经褪色了。但马勒的作品和形象没有褪色。愿记述这位一度处于痛苦和欢乐中的经历者的这些文字问世,为他作证。

阿尔玛·玛丽·韦尔弗-马勒

1939年写于宾海萨纳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阿尔玛·马勒//古斯塔夫·马勒
译者 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1920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5.76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