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精)》是青年思想家狄马继《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之后又一本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勇敢无畏的思想性杂文集,文章关注底层、关注民间、关注人权及尊严。作者的文字善于在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话题背后找寻另一种审视世界、社会及人性的视角,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狄马编著的《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精)》是一本社科文化类杂文集,《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精)》依内容大致分为“思想操练”、“文体实验”、“阅读时空”、“杂花生树”四辑。在这些文章里,作者力图从常识、常情、常理出发,对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观念和价值,做出了自己诚恳而有力的回应。关注底层,关注民间,关注人的权利和尊严建设。

目录

第一辑 思想操练 / 1

 荒谬的苦难哲学 / 3

 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 / 11

 道德筵宴中的孩子 / 15

 天赋权利与饮食男女之关系 / 30

 犯人的死法 / 53

 猴子和它的独立战争 / 67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 / 79

 有一种怯懦叫宽容 / 86

 有一种抗争我们很陌生 / 105

 小河里有水大河满 / 122

第二辑 文体实验 / 133

 汉语是怎样被伤害的 / 135

 白话文及其作家的命运 / 145

 “学报体”文章为什么没人看 / 152

 我们比苏联作家少什么 / 156

 死归死,不能让地荒了 / 170

 文学的先锋性哪里去了 / 177

第三辑 阅读时空 / 181

 杨朱的一毛 / 183

 老子的反战思想 / 189

 美国的法院在争什么 / 199

 奥巴马当选之夜 / 208

 黑人算不算顾客 / 215

 刺刀与灵魂的较量 / 221

 喂养你的灵魂慢慢长大 / 228

 喂养我灵魂的粮食 / 237

 《落红》:从常识开始 / 244

第四辑 杂花生树 / 249

 斯大林的睡眠 / 251

 不留宿债给孩子 / 257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 262

 由感谢票贩子想到的 / 265

 多元的陷阱 / 270

 大卫王是如何征地的 / 273

 墙是靠不住的 / 277

 麻将与平庸无奇的恶 / 281

后记 / 284

试读章节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善恶在个人不能负责的范围内是没有意义的。一件我们完全不能把握的事件,在道德上就既没有机会获得好评,也没有机会招致恶损。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压力,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全无心肝。

由于和意识形态“捆绑销售”的时间太长,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论睁了眼看》)看来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于今为烈。  那么,谁是这种牺牲道德的最后受益者?当一些人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受人哄骗地出售了他们的体能和智力时,谁是这种廉价产品的真正买方?从中国农民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道德加减的最后得数。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忍受着非人的苛待,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换来的只是一句“吃苦耐劳”的道德美誉,而几千年来他们的善良、隐忍是不是提高了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呢?是不是使得治人者有些许的良心发现而减轻压迫昵?或者干脆反过来说,是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呢?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打死一只狗熊或猕猴都要判刑,但打死一个农民却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有时还会成为晋升的资本。牛马般地付出,绵羊般地忍耐,换来的却是虎狼般地侵害,那么,这忍耐究竟是助恶呢,还是扬善呢?而几乎所有脑满肠肥的“城市贵族”,甚至是专家教授,开车玩一回“农家乐”回来都盛赞农民的乐天知命,而他们哪里知道隐藏在这笑容背后的是永无止境的伤害积淀而成的无奈。无数次的哀哭使他们知道,哭没有用。没有人因为他们哭丧着脸而给予帮助。特蕾莎修女自述,她在印度贫民窟里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褴褛;不会哭泣,因为没有眼泪;从来不祈祷,因为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没有人会理他们。中国农民从来不上教堂,是因为没有教堂从来不请求,是因为上帝听不见经常笑逐颜开,是因为不用担心有人会罚他不当农民;不害怕死亡,是因为到地狱也不过就是在水深火热中种地(服苦役)。

诚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可供人们选择的自由总是有限的,但在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人们知道,只要我肯牺牲一些在我看来不重要的价值,加上努力,就总是可以达到目的。再也没有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命运更令人绝望的了。一个人的处境可以不理想,但他如果知道这只是因为我自己不愿放弃安逸,开辟新天地;只要我愿意,就没有哪个人或组织可以阻止我追求幸福的进程,那么,这现状就变得可以忍受。在这儿,忍受不忍受苦难,何时动身追求新的生活,新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完全由我自己决定,不是任何领袖或巨型组织灌输的结果。

P7-8

序言

2013年初,周青丰先生专程过访,痛饮快谈,不知东方之既白。2012年底,我们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全三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11月1版1次印刷)得以面世。我是这套书的主编,他是责任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彼此加深了了解,建立了互信。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

回顾既往,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瞻望前路,觉得“渠自无谋,事犹可做”。青丰提议:“再干几票大的,长期合作下去。”心有戚戚,于是应承下来。随即进行分工:我负责策划选题,物色作者,厘定书稿,编组板块;他承担统筹出版印制的一应具体事务。

转眼一瞬问,四个月过去。青丰兄职位有所变动,中信出版社《梦路书系》亦将应运而生。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梦路书系》每年拟出两辑,每辑5册左右,每册15万一20万字。以新作为主,间收旧著(包括修订本、增订本)。作品内容、风格兼容并包,各出机杼,要么有趣,要么有意思,甚或兼而有之。究竟做得如何?需作哪些拓展和改进?还请有心有缘的读者诸君检验教正。

佛教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保罗·高更创作的最大也最重视的一幅油画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古往今来,无数作者,无量文字,叙述和阐述的,大抵不外三件事:过去是怎么回事,现在是什么状态,将来该当如何。在我看来,尤关紧要的是:直面过去,踏实而稳健地构筑现在通往未来梦想的津梁和路径。

是为序。

后记

一本书和一棵树、一个人一样,有它自己的命运。这本叫《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的书是本人继《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之后,写下的第二本思想随笔集,编好后的电子版曾在几家出版社的编辑案头晒过,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印行。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得感谢原来的一个编辑李黎明,是他把这本折腾了半年却无果的集子交给了深圳的梁由之先生。梁先生的热忱和行动力,使本书终于得以面世。在变成纸质本之前,它已躺在我的电脑文档里两年有余了。在这期间,不断有一些陌生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询问出版意向,这使我觉得,中国人还是相信“纸上的东西”的。所谓“白纸黑字”,意思就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是不会错的。因而,梁先生一发动,我就愉快地接受邀约,积极参与他策划主编的这一套中信“梦路书系”。

还要感谢出版统筹周青丰先生。他说,他是一个对编书有洁癖的人,这使一个作者把作品交付于他有“托孤”之感。

其实,这些文章在结集以前,几乎全在公开的平面媒体上发表过。书中的一些文章发表后曾被多家报刊、网络转载,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但结集时,李黎明考虑到,不要因为标题妨害全文,就像一个人不要因为名字起得怪送掉性命一样,遂将个别文章的标题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原书名字叫《常识是如何湮没的》,就是打算以“常识”为线索,还原被尘封的人情物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梁先生和周先生觉得,还是《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更活泼可爱。这是我给一个朋友的诗集写的序言标题,现在移花接木,作为拙著的书名,也算“命运无常”之一种。

按照丛书的体例,得写个序言或者后记。想来想去没什么好说的,该说的都在书里了,就顺带讲一下这本书的出笼经过,也算“老实交代”之一种。至于那些“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的话,就留给别人吧。你想,我一个以写作为业的人,“时间仓促”到没有时间写作,不是自画招供,表明自己“不务正业”吗?也就是说,如果读者诸君发现书中有不足之处,不要认为本人“时间仓促”,时间多得很,只是由于能力低下而已。专此告白,示无欺也。是为记。

书评(媒体评论)

与留着大胡子的陕北汉子狄马相交多年,前年才在西安第一次见面。他不仅善写文章,而且会唱信天游,会说书。他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悠闲中有执着,随意中有认真,如同他的文字。作为这个时代“废都”文化人中的异数,他的文章值得一读。

——文史学者 傅国涌

我喜欢狄马,因为狄马的文章像民歌,有腔调。狄马的思想像金属,有响声。狄马的故事像先知,有信仰。狄马的脸庞像向日葵,不喜欢向黑暗的地方低头。

——宪政学者 王怡

狄马的作品勇于挑战权威,抗拒时流,是血性文章却不失清明理性,很可一读。

——作家、学者 林贤治

我的思想启蒙老师是狄马先生。其实这世界的真相没那么复杂和神秘,但某些人把它弄得云山雾罩,仿佛蒙着红盖头的娘们一般叵测。狄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地描绘出来,向你展示出真相。他的文章仿佛挑盖头的那个手指。这手指再向下,挑!真相再也绷不住了,它一笑,露出一嘴四环素牙。

——作家、设计师 张发财

应该承认,江湖传说的“狄马在写字人中唱歌最好,在唱歌人中写字最好”并非虚言。

——作家 宋石男

看到“狄马”我就想到“北狄”与“响马”,一睹风貌果然有几分匪气;文章也带“匪气”。狄马恰是“一头自由主义的鹿”。其人不仅陕北民歌唱得好,与此相通,深情地关注底层、关注民间、关注人性与人的权利,张扬自我的灵性,更是他写思想文化随笔一贯的追求。这种追求比他唱的“信天游”更长久地打动我的心弦。

——杂文家 鄢烈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狄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1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201318517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