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度有缘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佛说:众生皆苦,万法皆缘。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只缘心迷,不见般若。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世人的幸福和快乐,很大程度上由心决定。

享受真正的成功与长久的快乐,从修心结缘开始。

《佛度有缘人》由周广宇所著,供有缘人阅读。

内容推荐

《佛度有缘人》由周广宇所著,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要我们依照佛法去修行,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人人皆可自度。

修行觉悟的根源,就是放下外求心,只有向内自觉自悟才是成佛之道。我们要身心双修,福慧兼重,悲智并起,先是自度,而后度人,自是功德无量。

《佛度有缘人》供有缘人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以平常心处事

溪花有禅意/2

万事皆随缘/5

安定狂乱的心/8

心头无闲事/10

留点时间看云/13

得失平常事/15

生死皆坦然/18

修行不在别处/21

第二章 以欢喜心生活

心安是归处/26

心宽天地宽/29

生命的绽放/32

灭却心头火/35

点亮心中灯/38

常怀欢喜心/40

随喜积功德/42

每天都快乐/46

第三章 以清净心修行

清净心安然/50

心静神自闲/53

闲到心闲/56

心静则明/59

浮世不染尘/61

简单的生活/64

寂寞是清福/67

内心的清凉/70

出世的精神/72

人生第一法/75

第四章 以慈悲心行善

怀一颗善心/80

平等的慈悲/83

堂上的活佛/85

救人的功德/88

利人与利己/90

福从善行来/93

众生皆有情/95

慈悲无敌人/98

放下怨恨心/101

怕你不是福/103

自省得智慧/105

第五章 以真诚心待人

真诚的温暖/108

爱要真诚/110

真心力量大/112

敬人即敬己/114

心园无栅栏/116

和气福禄长/119

保持真本性/121

睁大眼睛识人/123

浑厚藏精明/126

第六章 以宽恕心解脱

不必太较真/130

得理肯饶人/133

万事忍为高/135

宽恕得解脱/137

至爱有宽容/139

留路给人走/141

心如莲花开/143

想通了便是天堂/145

佛心容天下/147

第七章 以无著心去忧

守护好心门/150

一念清明/152

嫉妒是毒药/154

活在当下/157

攀比生痛苦/159

欲望有克制/161

无执无忧惧/163

离别是必然/165

生命的觉醒/167

第八章 以进取心做事

生活有生趣/170

找到自己/173

独立生活/176

找对人生方向/179

改变自己/181

保持进取心/184

自律得自由/186

把握住现在/188

第九章 以坚忍心成功

生命的自信/192

十年图破壁/195

忍耐的工夫/198

一心不乱/200

锲而不舍/203

虔诚的回报/205

逆境中修行/208

负重的生命/211

第十章 以感恩心惜福

磨难即菩提/214

天使的微笑/216

人生无退路/218

感谢上苍/221

认命不抱怨/223

命运很公正/225

平安就是福/227

惜福的提醒/229

知足就幸福/231

感恩的回报/233

好好的活着/235

试读章节

王晨歌在朋友圈中被大家公认为一个好男人,没想到最近他离婚了。朋友问他原因,他痛之入骨地说:“怨妇猛于虎!比如就像看夜空,我看的是满天星斗,她的眼里却是沉沉黑夜,还要对黑夜进行喋喋不休地抱怨。”怨气像锋利的双刃剑,刺得双方痛苦不堪,只好分手。

一个女人,总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一定会影响家庭和睦。一个面对生活找不到丝毫乐趣、愁容满面的女人,哪个丈夫会真的喜欢?生活中,怨妇很少是美人,即便眉眼如画,表情也是阴郁,她看世界是从悲观角度出发,仿佛整个世界都亏欠于她。她很少有快乐的时候,因为她对自己、对世界、对周边的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愤恨与不满。她的眉问总是有一股无名火,似乎要随时爆发。

生活中常常会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人选择默默地去接受,有人则像个怨妇,没完没了地抱怨遭遇的不幸。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不幸”根本就不是多么严重的事。

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萦绕着我们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人间自在人。人生的自在就在随缘中,随是顺其自然,是把握机缘,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缘聚缘散。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人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不是听天由命,也不是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生活中,常有人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更多的还要从自身找原因。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有事必有缘,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

唐朝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云岩和道吾。有一次,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药山禅师借机想试探两位弟子的修行功夫,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再问云岩,云岩回答:“枯的好!”

此时正好来一位沙弥,药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沙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三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我们平常所指的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是限于自身知识层面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过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而已。这位见道的沙弥从无分别的角度去认识了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人活着,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事都能按自己的设想发展结局,这是不可能的。一切的贪恋苦求徒增烦恼,一切随缘才能平息心中的风雨。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除去一切颠倒攀缘,才是畅快的人生真谛。面对种种烦恼,我们不必过于挂在心间,既然烦恼随风而来,就让烦恼随风而逝吧!

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

P5-7

序言

佛说:众生皆苦,万法皆缘。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这个世界,每个人活着都很苦,却很少人会萌生死掉的念头,因为仍有留恋。众生皆苦,只有早日成佛,方可真正意义上过上幸福生活,再也不用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累。

《华严经》上说,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凡人向来烦恼习气太重,妄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心一动就是造业。

《地藏经》云:“阎浮众生,起心起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凡人要把这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自我的染业转变为净业,这是修行,真正的修行。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很大程度上由心决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就要重视修心结缘。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无缘人不是不度,而是不能度,机缘未到。

世尊当年在世,城东老母与释迦牟尼佛没有缘,释迦牟尼也度不了她。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从别的路走了,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最后佛现四个身体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有缘。佛叫他的弟子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与舍利弗有缘,欢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

诸佛大慈大悲,众生无量无边,佛之悲愿亦无尽,不论众生与佛的缘分深浅如何,认识不认识、眷属非眷属、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敌,佛陀皆一一净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缘者度之,无缘者若因缘成熟之际,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时机迟早而已。

《佛遗教经》云:“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浅有异,甚至大恶之人亦有佛性,仅为烦恼覆障,若业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当发菩提心,可共登觉岸。

《金刚经》云:“若人能生净信心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为凡人,要亲近善知识,主动与佛法结缘,惕厉修行。修行的次第为信、解、行、证。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要我们依照佛法去修行,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佛法要靠自己来实证,饭要自吃,水要自喝。众生的佛性与佛并无二致,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人人皆可自度。

《六祖坛经》行由品上讲,五祖弘忍说:“你迷了应该我度你。”六祖惠能说:“我迷时师父度我,悟了自己度自己。”觉性在自我心里,你不知道这个觉性时,需要因缘,需要增上缘,需要善知识,需要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用善知识开示,离开迷执相,明心了,就需自度了。自性的迷悟取舍,觉与不觉都在自己,谁都帮不了,也帮不上手。

凡人以为,众生是迷的,佛是觉的,只有佛才能度众生。但凡人不知道,佛就是每个人心里的觉悟,要想觉悟还得靠自己,外力不可能直接把我们变成佛。

六祖大师说:“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修行觉悟的根源,就是放下外求心,只有向内自觉自悟才是成佛之道。我们要身心双修,福慧兼重,悲智并起,先是自度,而后度人,自是功德无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度有缘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广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30807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