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鲜卑帝国/消失的帝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兴安岭的苍茫林海终结了延绵八千多公里的欧亚草原。为了生存,大山把大量过剩的人口倾泻到平原地区。源于大兴安岭的民族不断走出丛林,要么朝东奔向松嫩平原的黑土地,要么向西进入蒙古草原,对草原帝国发起强劲的冲击,逼迫他们一路西逃。在这些推动历史发展的民族中,鲜卑不经意间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鲜卑帝国》为鲜卑帝国传奇史。本书由吕净植、杨军著。

内容推荐

《鲜卑帝国》为鲜卑帝国传奇史。

《鲜卑帝国》讲述了鲜卑帝国的历史传奇故事,内容包括:兴安岭的第一个主人:被称为“东胡”的人们;入乡随俗:淹没于河西走廊的西部鲜卑;天狼西向:远走中亚的厌哒人;北魏:一个性格裂变的王朝; 胡气满长安:盛唐气象的历史因缘等。本书由吕净植、杨军著。

目录

引子 巍巍兴安岭:东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

第一章 兴安岭的第一个主人:被称为“东胡”的人们

一、秦开与长城:东胡与匈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原动力

二、退守鲜卑山:一次并不成功的西进

三、赤髯碧眼老鲜卑:具有白种人特征的“炎黄子孙”

第二章 仰天长啸:蒙古草原的第二个主人

一、接管蒙古草原:二百年踯躅迁徙后的“意外”收获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鲜卑第一英雄檀石槐

三、暗杀:低成本肢解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第三章 目标锁定中原:东部鲜卑的南向之路

一、顽固坚持旧传统的反面教材:昙花一现的段部

二、学习汉文化的新途径:趁乱吸纳汉族流民的慕容庞和他的前燕政权

三、短暂复国:真命天子慕容垂和他的跳蚤子孙们

四、延续了东胡祖脉的匈奴人:退回大山的宇文部

第四章 入乡随俗:淹没于河西走廊的西部鲜卑

一、仙人指路:锐意东进的秃发鲜卑

 最晚立国:贸然当头的沉重代价

 占据姑臧:南凉兴衰的分水岭

二、崛起于乱世:在向西退却中建国的乞伏鲜卑

 双轨制统治:主动汉化的大单于

 短暂复国梦:宿敌匈奴的致命一击

三、慕容部的近亲:坚持游牧的吐谷浑

第五章 天狼西向:远走中亚的厌哒人

一、白匈奴:从蒙古草原走出的第二头狼

二、幸运的波斯人:拒绝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厌哒帝国

三、次大陆的梦魇:厌恶佛教的征服者

四、速兴速亡:被自由散漫毁掉的中亚霸主

第六章 打开南北朝历史的出口:最后走出兴安岭的拓跋部

一、千古之谜嘎仙洞:苍茫林海,何处是我家

二、从鲜卑山到呼伦湖畔:蜕变、新生、成熟中的拓跋人

三、神兽传说:这就是鲜卑吗?

四、“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充满血腥的拓跋祖先世系

第七章 北魏:一个性格裂变的王朝

一、立贤还是立长:面对亡国之痛的困惑

二、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珪的早期统治

三、赐死太子:拓跋宏锐意推进的汉化改革

四、“六镇”:无法调适的文化裂变

五、江山破碎:激进改革无法医治的后遗症

第八章 胡气满长安:盛唐气象的历史因缘

一、向老子求救:鲜卑化李唐皇室的无奈选择

二、文化上的南北朝:中国区域格局的划时代转变

三、胡音胡骑与胡妆:大唐盛世的新时尚

尾声 留在故乡的人们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沉寂的山区往往为历史所忽略,但是,周期性地自山区走出的人们却在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使人们将目光再一次转向山区。

自东汉开始的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寒冷期,不仅造成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经济衰败,使东汉王朝国力下降,同时也对蒙古草原的草场起了破坏作用。日趋寒冷的北方变得越来越不适宜居住,游牧民族或是西迁,或是南下。为寒冷的气候所逼迫,生活在大兴安岭中的人们也开始了缓慢的南下进程。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浪潮中,一群原本生活在鲜卑山的人们也离开了这片他们栖息了二百多年的故土,沿大兴安岭山麓南下。由于他们来自鲜卑山,他们被其他民族称为鲜卑人,渐渐地,他们也自称为鲜卑人了,一个新的民族在形成。

3世纪,鲜卑人在其杰出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在此后的三个世纪里,鲜卑人一直在中国北部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声名传遍亚洲大半地区。但是,即使在北魏王朝强盛的时期,鲜卑人也说不清本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史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毕竟是太困难的事情。

唐以后,失去自己政权的鲜卑人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不论是在中原地区,还是在中亚、蒙古草原,鲜卑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都已经不复存在,有关他们的历史与传说就更加不为人所知了。

经过几代历史学家的努力,直到现在我们才能够串起历史文献中的残篇断简,结合考古学新发现的蛛丝马迹,勾勒出这段已经尘封千年的历史,来打开鲜卑人久已忘却的记忆。蒙古敖汉旗中部到达宝国吐乡,向东进人辽宁省北票市境内,越过牛河,进入辽宁阜新,一直延伸到鸡冠山。这段燕北长城的遗址目前尚断断续续地保存下来三百多公里。由阜新向东北,燕北长城经辽宁省的彰武、法库进入吉林省的梨树县境内,然后折向东南,经辽宁宽甸,越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燕北长城不仅包括蜿蜒不绝的石筑或土筑城墙,还包括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卫城、规模稍小的障城,以及直径在10至40米不等的烽火台。在内蒙古敖汉旗,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处残高2.5米的烽火台。城墙、卫城、障城与烽火台,构成针对东胡骑兵的立体防御体系,固守着长城以内的地域。

只有视土地为生命线的农耕民族才会有如此重视守土的军事设施。

燕北长城的实际效用如何已不得而知,但此后中原史书的记载中绝少提到东胡的名字,一直到其与匈奴人之间的那一场灾难性的战争。燕国与东胡隔着一道长城对峙着,但是,燕国没有再受到来自东胡的大规模进攻的真正原因似乎并不在于长城。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地为其牲畜寻找草场,水草丰美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永远也不会将自己与畜群限制在围墙之内。道理很简单,不论多么美丽的地方,当他们的畜群吃光了草原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弃之而去。游牧人永远也不能理解用围墙圈起一片土地供自家耕种的生活方式,虽然与农耕民族相同,游牧民族也依赖土地谋生,但两者对土地与资源的理解却截然不同。游牧民族蔑视修筑长城的防御方式,如果他们愿意,在长达数千里的防线上,他们总可以找到一个防守薄弱的突破口进入长城,施展骑兵的优势,任意劫掠,如同进入羊圈的狼。

当东胡受到秦开的攻击向北方退却后,水草丰美的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确实是他们十分怀念的地方,但东胡人没有再次发动对燕国的大规模进攻以夺回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不是因为他们对付不了燕北长城,而是他们发现了一片比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更加诱人的地方,这就是蒙古草原。

自大兴安岭西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游牧人的车队可以毫无阻碍地前行,一直进入欧洲的俄罗斯草原。事实上,这也正是匈奴人后来的西迁之路。这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草原,对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充满诱惑,在13世纪蒙古族最终成为这片大草原的主人以前,这里曾经是无数个游牧民族栖息的地方。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大草原最能激发出游牧民族的创造力,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这方沃土上建立起自己的草原帝国。

在受到燕国的打击后,北迁的东胡人意外地发现,阴山以北的蒙古草原是比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更适宜他们的游牧生活的地方,于是,东胡人不再与燕国进行无谓的军事斗争,转而西向发展。

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东胡人占据了蒙古草原的东部,成为草原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模仿中原华夏族的统治模式,东胡人也在构建自己的国家——史书记载中出现了“东胡王”。东胡人的国家都包括哪些机构,其地方统治方式如何?我们今天都已经无从得知。东胡人没有文字,没有留下关于本族历史的任何记载,由于中原各国都将注意力放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上,没有人关注遥远的蒙古草原上的事情,所以中原史书中也没有留下关于东胡人国家的记载,而这一切又都是无法用考古资料来证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东胡是第一个试图构建草原帝国的游牧民族,第一个成功地建立草原帝国的民族——匈奴的崛起远在其之后。

东胡人西向发展,不再进攻燕国,燕国却也无力北拓,两者隔长城对峙,呈现出一种互不接触的和平状态。

就在东胡人开始称雄蒙古草原的时候,秦国崛起于中国的西部,一次又一次打败山东六国,并吞六国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燕国也受到来自西方秦国的攻击,自顾不暇,因此无力北拓。

燕国无法在战场上抵挡秦军的进攻,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燕太子丹于公元前227年派荆轲赴秦国行刺秦始皇,同行的还有打败东胡的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秦舞阳。在觐见始皇时,秦舞阳面露怯色,引起秦人的怀疑,只允许荆轲独自一人上殿。图穷匕见,荆轲追杀始皇,但因无人相助,行刺未能成功。荆轲与秦舞阳双双被杀。被激怒的秦始皇立即将燕国作为主要攻打的对象。燕国无力抵挡蜂拥而来的秦军,燕王僖与太子丹率领部分燕国的精兵撤退到辽东郡(今辽宁省东部地区)。为躲避秦人的追杀,太子丹隐藏于衍水河畔,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衍水称为太子河。这就是今天辽宁省东部、辽河支流的太子河。

秦国东进占领了上谷、渔阳及右北平等郡,东胡人的故乡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便落人秦军的控制之中。

但气候变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地表现出来——作为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自然条件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持农耕经济的发展了。虽然燕、秦直至西汉,中原王朝一直依靠武力占据着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但这里的农耕经济却未得到发展,而是在逐渐衰退,这一地区的游牧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至公元1世纪,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与乌桓人重新回到这里,不仅仅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结果,也是自然之手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暗中干预的结果。

离开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东胡人再也没有回到这片他们世代栖息了数百年的故土。面对中原的一系列变故,东胡人没有出兵参战,也没有试图夺回家园,他们紧张地注视着一个正在兴起于蒙古草原中部的民族:匈奴。P9-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鲜卑帝国/消失的帝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军//吕净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5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9-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