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阮章竞评传/中山文艺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培浩、阮援朝编写的这本《阮章竞评传》为研究现代重要诗人阮章竞的首部专著。兼取详实公开资料、大量未刊文献及私人口述史料,无盲点解读阮章竞。选取关键时间节点,为深入揭示文学家与时代的纠缠迎拒关系提供重要范例。

内容推荐

《阮章竞评传》是诗人阮章竞的评传。作者陈培浩、阮援朝充分利用了翔实的公开材料,并深入挖掘大量未刊文献和私人口述史料,全面展现了诗人在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选择、文学创造、独特性格乃至灵魂秘密,使我们得以深入、全面了解诗人及其艺术创造。《阮章竞评传》对当代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对文学家与时代的纠缠迎拒关系的揭示,尤其具有启发性。

目录

第一章 故乡岁月故园情(1914—1934)

 寒门子弟行路难

 学徒漆工画家梦

 故乡中山、人生选择与故园情结

第二章 闯荡大上海(1934—1937)

 初临都会惊诧莫名

 求知若渴的底层青年

 立信歌咏班结识冼星海

第三章 风雨太行山(1938—1949)

 欲济无舟楫报国向太行

 战火中的剧团写作

 演出风波和解放区文艺体制

 翻身道情:题材规约和解放区文学的“新”与“真”

 阮章竞的整风记忆和革命的心灵辩证法

第四章 《漳河水》:民歌体叙事长诗的巅峰之作

 《漳河水》:多重对照、总分交叉的戏剧结构

 《漳河水》:对民歌体叙事诗的继承和超越

 《漳河水》对几个艺术难题的解决

 “集体创作,是违背艺术规律的”

第五章 华北局:革命胜利的喜悦(1949—1954)

 春风得意马蹄疾

 在文艺处:“屁滚尿流,屁滚尿流!”

 《在时代的列车上》,在时代的列车外

第六章 中国作协:旋涡中的逃离(1954—1956)

 阮章竞在作协的起始时间

 从驻会作家到党总支书记

 “总是失约”和“拖着未办”之间的体验

第七章 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等

 五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热

 《金色的海螺》:童话诗背后的现实批判

 《马猴祖先的故事》和《牛仔王》等

第八章 在包钢:到塞外去,到民间去(1957—1960)

 激情歌唱重开腔

 塞外频采风喜到群众中

 隐忧和归京

第九章 《白云鄂博交响诗》:寻找工业叙事诗的新可能

 阮章竞谈《白云鄂博交响诗》

 当代学者谈《白云鄂博交响诗》

 《白云鄂博交响诗》:雄浑与粗疏之间的撕裂

第十章 战战兢兢的《诗刊》副主编(1960—1962)

 阮章竞到《诗刊》:一个折中的结果?

 “事大事小,都由我负责”

 “谁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疲倦与离开

第十一章 新华北局:台风眼里的写作空间(1962—1967)

 专事创作的副秘书长

 “文革”来了:接待红卫兵和抄写大字报

 寻找新的精神空间

第十二章 河北省革委:荒唐岁月里的老阮同志(1968—1975)

 文教组常请客的“老阮”

 “老阮考虑问题比较深刻”

 文教组老阮的“三重门”

第十三章 从“可怕的压力”到归来的晚号(1975—2000)

 《海河行》争论:“文革”文艺生态的余震与伤害

 归来的反思

 《霜天》:萦绕终生的抗日记忆和家国情怀

 散文、编书和回忆录中的新旧岁月

 诗的执著:短诗和长诗

 《晚号》为何寂寞?

第十四章 诗人画家阮章竞

 酷爱绘画的少年

 1960年代阮章竞的“诗画相生”和“诗画冲突”

 重拾画笔:诗心的压抑和转移

 绘画对阮章竞精神焦虑的解决

 重新想象共和国“中心作家”的精神世界

第十五章 阮章竞的爱情和婚姻

 那个送白兰花的姑娘

 被战火冲散的上海恋人

 和赵迪之的爱情与婚姻

第十六章 毕竟是诗人

 “岸边走”的人生

 艺术家之心:阮章竞的守与离

 真实人生的悖论

结语:万般辗转是诗心

后记

试读章节

寒门子弟行路难

阮章竞的父亲阮达彬,香山隆都象角人租种土地及贩鱼为生。母亲杨彩信,是距象角几里外的申明亭村一个守墓人的女儿,幼年上过学,还放了脚。阮章竞在家中排行老六。这个大家庭有子女11个:

大哥阮文伟,电器工人,早年去了新加坡,解放后在那里开了个小电器店,没回来过;二哥、三哥很小夭折;四哥阮章权,木船厂工人,抗日时战斗中牺牲;五哥阮章成,青年时期好赌,抗战时曾被国民党军抓夫,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到过南亚;七弟阮章桓,少时在家帮助父亲劳动,抗战时期在家乡参加地方游击队,被人谋杀了;八弟阮章棣,抗战时逃荒西江,胜利后回家贩鱼;九妹夭折;十弟阮章钊,抗战时病饿死;十一妹阮惠霞,抗战时逃荒西江当佣人,解放后参加土改工作,被吸收入党。

儿女众多成了这个底层家庭巨大的负担,阮达彬夫妇显然无法为儿女的教育及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象角是个大村,以阮、彭、陈、林四大姓为主。姓阮的人家最多,可穷人也多,没有什么书香门第。读书人多数是地主、富农、商人或华侨子弟,倒是第二大姓彭氏人家,第三大姓陈氏人家,出过几个书生文士。特别是彭氏家族,还出过一两个举人。可是阮氏出举人,甚至要上溯到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阮景润。自那之后,阮氏一直都是布衣庶人。

阮章竞祖上及家族文化积淀确实贫瘠。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若前推一百年,要通过读书的方式出人头地,机会微乎其微,这是为阮氏宗族史所证明了的。古代科举诚然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提供了途径,但是他们成功的障碍却远远多于那些书香门第出来的人。一辈子那么长,有大量现实因素可以击碎一个底层人的科举入仕梦。

象角阮氏大多住在新亨街附近,这是一个以经济条件分类筛选固定下来的贫民区。关于阮氏乡亲,阮章竞这么说:

他们当中有造船工、纤夫、木工、泥瓦工、油漆工、小贩,还有三几户乞丐和一户走江湖卖药、卖武的艺人。许多人家租种祠堂、庙宇和地主的土地,被地租和交不清的税,还不清的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凡是到外国或外地发了财回来的人,都要搬离新亨街,到下底塘、陂下盖新居。在新亨街是这样,在象角也是这样,凡是发了大财、做了官的人就搬到县城居住。新亨街从来就没出过一个正经的读书人,连一个能当小学教员的都没有。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我家东邻,出了一个在外面官府衙门,当文书、记录之类的小官吏。这就是我的出生地——象角新亨街的文化状况。

寒门子弟如何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科举入仕之路对于阮章竞而言显然不通,不但因为他出生时科举已经废除,还因为他的家庭无法为他提供读书改变命运的条件。尽管少年阮章竞好学勤奋,甚得老师喜爱,但在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就不得不让他退学学手艺去了。  人生的偶然大部分寄寓于历史大势的必然之中,童年的阮章竞,当然还没有能力去了解那么多关于历史、时代、国族、革命的宏大命题。他最大的烦恼是强烈的求知、读书愿望总轻易地被现实所打碎。

为了让孩子将来更易谋生,阮章竞父母对孩子上学的态度很开明:大哥文伟、四哥章权、五哥章成都读了三年书。连堂兄焕伦,阮父也供他读了两三年书。他家附近有一所乡立的作新学校,学费每年只收二元小洋,四哥、五哥都在这所学校上学。阮章竞对学校生活充满向往,六岁就向父母提出上学读书。但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重要原因是家里穷。父母以哄小孩的方式随口答应了他,等到开学时才发现原来读书梦并不能马上成真,童年的他伤心得哇哇大哭。

争取了三年,父亲终于答应了。四哥成绩好,父亲咬咬牙让他去了一个学费贵的华侨子弟学校;五哥和阮章竞被安排去鼐琨学校,虽比作新学校差一些,还是把他乐坏了。

校长彭鼐琨同时兼任教员。为了适应教育新潮流,四书五经不教了,改用了上海中华书局编印的国文课本,而且告诉家长和学生,说他教书能把“之、乎、者、也”等语气助词讲出字义。有一课,说有一个卖果子的小孩很诚实,坏的果子减价出售。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小孩回答说,果子快坏了,还要人那么多钱是“不可取也”。他把这句文言文说成是“不好讨人那么多的啊哦”。就是说那个“也”字的字义就是“啊哦”。能把虚词教出实义的老师,水平当然相当凑合,但阮章竞却已甘之若饴,乐此不疲了。

鼐琨学校鼓励学生早上学。在教室人口,悬挂着一块名牌,谁先到校,挂上自己的名牌,就被称为“勤学生”。阮章竞每天天不亮就去,他的名牌,几乎每天都挂在第一的位置上。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校长突然不见了,原来他卷入了一场抽大烟的风波中,被关了起来。再没多久,就死了。才开始了半年多的读书生活中断了!但阮章竞读书之心不死,等到冬天又向父母提出。父母权衡之后重新作了安排:四哥章权成绩好,仍念书,放学帮父亲种田;五哥章成不好好学习,在家帮父亲挑担卖鱼;阮章竞转到学费低的作新学校读书。

作新学校有一位叫阮赓扬的代课先生,在他那里阮章竞看到《芥子园画传》等书。这部画传山水册中的《独树老夫家》,是阮章竞学山水画的头一张,给他爱画的心浇下几滴艺术的甘露。作新学校只有四个年级,他十二岁就读完了。虽然他还想学这个想学那个,但父母早已经积极拜托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为他找出路了。他跟父母要求,当学徒就进油漆店,他爱画画,而油漆行业有画工,父母也同意。由于一时还找不到门路,父母让他先到一家有五年级的私立树人学校上学。阮章竞跟父母说好:找到事做就不读书。他理解父母的苦衷!

在树人学校入学很久,家里都交不上一年十二元的学费。父亲要阮章竞告诉校长阮海涛,家里没有钱,请校长去阮家鱼摊上拿鱼吃。校长不肯去,也不催学费,直到他离开这个学校好久,校长也不去催阮父要学费。

P3-6

序言

三年前吧,诗人阮章竞的女公子阮援朝女士寄来了《晚号集》和《阮章竞绘画篆刻选》。阮章竞是解放区的重要诗人,他的代表作《漳河水》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作品。未曾想到他还擅长美术与金石,更未曾留意他少年时是油漆店的学徒。

《阮章竞绘画篆刻选》由著名版画家彥涵作序,他认为阮章竞的绘画以写生为基础,在笔法上融汇中西:在中国画中接纳一些西洋画的因素,而在彩棒画中融入中国画的笔法。我是绘画金石的门外汉,读画时更感兴趣的是色彩、线条体现出来的诗意,以及他用墨的浓淡来表现无形的感觉和有形体积的意趣。还有一点非常让我好奇:阮章竞有意趣的画大都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而这正是他诗歌作品的情趣趋于寡淡之时。

那时阮章竞的诗的题材大多是革命历史与现实,而绘画大多以山水、风情风物为对象。为什么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画,让我们重新看见一个诗人的才情与意趣?

由于独特的历史语境,当代许多重要的诗人其实都有我们未曾注意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援朝女士去年来电话,希望与我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和研究阮章竞的创作时,我当即想起了刚入学的培浩。一来,阮章竞的原籍是广东中山,同为广东人的培浩有“义务”、也有较多条件去从事这项工作;第二,培浩考上博士前已经在地方大学工作,研究诗歌多年并出版过诗歌批评著作,较能胜任。

培浩很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如今不到一年,就有《阮章竞评传》的成果出版,真让人喜出望外。这应该是教育、研究机构与研究对象亲属之间进行合作的一个成功尝试吧?培浩告诉我,作为传主亲人的阮援朝女士,不仅提供了大量材料,对许多问题有很好的见解,而且她坚持不以亲人的感情和观点影响学术研究的见解,尊重真实、客观的历史描述。培浩说,由于“容易和阮援朝老师在不断沟通中达成一致”,因而能够在历史语境中叙述、评价传主的成就与局限。

评传写作,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还原术。不仅要“还原”历史人物所经历过的人生,还要通过他的人生历程“还原”其思想、性情和精神风貌。实际上,大凡有价值的传记,定然是传主灵魂与精神的肖像,又是传记作者心灵的回声。诚如法国新传记作家莫洛亚所言,须是“学者的理智打进了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园地———不论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自己去探讨,并且接受自己的研究结果”。所谓“学者的理智打进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并且接受自己的研究结果”,意思大抵是传记作者要以自己对传主的深入研究作基础,但又必须把研究心得转化为对传主的心理世界和人格魅力的鲜活感受,才能赋予传主灵魂与血肉。当然,这样的传记不光是“研究”出来的,也不光是“写”出来的,而且是体验和憬悟出来的,是一个生命拥抱另一个生命,一个心灵神交另一个心灵的结果。

阮章竞生活在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革命将一个油漆店的学徒变成了出色的诗人和文艺界的领导,无论他的生活、恋爱、工作、交往,都有许多不寻常的东西可记可叙。但《阮章竞评传》不猎奇,不从众,而是认认真真从时代读传主,又从传主看时代,努力通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折射一个时代的明暗,写出了一个属于、处于那个大时代的诗人的身不由己和自觉坚持,揭示了在“伟大”中追求平凡人生的意义。

《阮章竞评传》的第一个贡献,是以独家的材料,全面展现了一个文学家在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选择、文学创造、独特性格乃至灵魂秘密。每个文学家都是文学史拼图中的一角,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对每一棵树的讲述,都有助于理解森林、解释森林。很多有影响的文学家并未留下传记,因为他们的材料没有遇到有缘人,丢失了,更兼同代好友纷纷谢世,便失去了将其人生细节完整讲述的机会。阮援朝女士作为阮章竞先生的亲人,同时也是个有心人,她将阮先生的大量手稿、笔记都完好保存,这些材料为传记的写作助力不少。比如,传记谈到阮章竞七十年代末的焦灼心境,那种具体性如果没有笔记材料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更难得的是,两位作者并不止步于自有材料,还采访了跟传主有接触的很多人,作了大量口述材料,使传主人生有了更加丰富的细节。由于有了丰富细节,某些未曾被看见的东西也开始被呈现。近年来,我们对于1949年走进新时代之后的文人心灵转折,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看到沈从文的转向,看到穆旦1958年短暂重现之后的噤声,看到被批判的胡风……我们看到很多被排斥者的故事,可是,那些批判的实施者,很多也是文化人,他们又是何种心态呢?本书通过梳理在中国作协工作时期的阮章竞隐秘的内心体验,揭示一个令人意外却又并不奇怪的事实:作为作协党总支书记的阮章竞,也在受着难言的煎熬。“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为我。”(约翰?多恩)对于一个极端的年代而言,也许真的没有胜利者。因此,阮章竞旋涡中的逃离,显然是一种无奈的智慧,一份守护诗心的努力了。

同时,《阮章竞评传》还是一部有较自觉问题意识的传记。“评传”并不仅是讲故事,还必须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触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书第三章写到太行时期的阮章竞,显然就试图通过阮章竞这一个案,把握解放区剧团写作的性质;通过阮章竞经历的“大戏风波”,理解解放区的文学边界的建构过程;通过阮章竞亲身体验的太行党校“整风”,解释解放区文人个体人格跟革命体制之间强烈摩擦中自我生成的过程。第十四章触及了诗人阮章竞的另一层身份———画家,作者并没有遵循常规思路,去阐释阮章竞绘画、篆刻在美术艺术上的重要价值———或许这方面并非两位作者所长———但他们的另一层问题意识却令我颇感兴趣:作者从诗画的关系进入,发现六十年代以后,阮章竞先生的诗画同题作品,体现的不是诗画相生,而是诗画分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作为职业文学家的阮章竞的写作没有逃脱政治的宰制,但是,他的诗心和性灵却转移到了绘画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画,让我们重新看见一个诗人的才情与意趣?”这大概是一个关乎十七年文学制度和想象,关乎作家心灵如何在规约中逃脱的故事吧。我认为此书提供的个案,对我们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中心作家”的精神世界,理解这类作品内心的丰富性,是有启发的。

作为一部诗人传记,本书自然也必须对阮章竞先生的作品作出评价。作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阮先生代表作《漳河水》的艺术开创性,从民歌体的历史脉络中审视《漳河水》的继承和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注意到阮章竞作为戏剧家的审美经验对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影响,认为,多重对照的戏剧结构的引入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保障。这一立论,既是新颖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作者还希望以历史的同情的态度,在五十年代工业诗歌的写作风气中,把握《白云鄂博交响诗》的宏大美学野心和在诸多限制下的失败,对于作品的分析虽然尚可更深入,但这种试图把握社会主义时代诗歌的复杂性、丰富性的态度和努力已令人印象深刻。

显然,作为一部深入到某些时代症结和传主灵魂的诗人评传,《阮章竞评传》不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认识诗人与时代的纠缠迎拒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个案。

2012年11月7日

后记

去年十月底以来,四季的转换和北京、中山、潮州、纽约的斗转星移见证了我们这次合作。十三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无数次碰头、讨论、交换材料,更多次不受空间限制的网络沟通。感谢网络,空间的转移不会让我们的交流受到任何影响,潮州和纽约间的联络,并未比北京三环和六环间的通话来得更困难。

本书写作过程中,阮援朝负责对传主手稿、笔记的爬梳整理和对传主同代人的访谈;陈培浩负责执笔撰写。但事实上,资料与撰写之间是有机渗透的,材料的组织和观点的形成,来自于相互的探讨甚至争论。更重要的是,所有观点的切磋,作者之间的质询都是:有材料支撑这个看法吗?谁对材料的理解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和更接近传主的本意原貌?写作中作者力求评传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一致。而陈培浩八零后的经验和专业背景也许更有利于完成对老作家审美经验的当代“翻译”。在经过多次修改之后,由阮援朝对文字进行了最后的润色抛光。

本书稿完成后,传主回忆录《故乡岁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叭2年10月出版。本书引文仍保持了来自手稿的原貌。

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必须感谢许许多多给予我们帮助的单位和人士:

首先,没有中山市文联的“中山文艺家评传丛书”,就没有这次合作。

特别感谢中山市委宣传部唐颖部长,他的支持和首肯是本书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感谢中山文联胡波主席,他不但是评传丛书的创意者,还以历史学者的专家身份为本书提出极为细致、中肯的意见;

感谢中山市沙溪镇领导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山文联宁全、赵军、陈国庆等朋友为我们提供的诸多细致帮助;而高乐园等年轻朋友热情具体的帮助,让作者在传主故乡之行愉快高效。

感谢黎辛、黄道霞、王波云、尹一之、杜荣泉、张天夫等前辈接受采访,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口述史料。

感谢韩云彬先生帮助联络相关部门,使作者的内蒙采访得以成行。

感谢包钢党委宣传部的领导彭德亮、孟满达、王一水以及葛桂林、房昭文、斯平、李汀、郝志宏、高凌霄、张永亮、刘心源、郑睿川、张宗跃、崔美兰、云丁鼎等同志,他们在作者前去收集资料时提供了巨大帮助。

感谢刘立强、胡健、傅占武等朋友提供革命前辈的回忆资料。

感谢丁丙辰先生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也为写作提供了有益启发。

感谢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的杜运通教授、黄景忠教授、赵松元教授,他们对评传写作多有鼓励和启发。

感谢谢冕、孙绍振、徐庆全、丁东、邢小群、傅光明诸位先生,他们对评传写作给予很多鼓励和指导,或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或于百忙中审读评传初稿并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都令作者衷心感念!

谢冕先生、孙绍振先生、徐庆全先生、丁东先生还专门为本书撰写评审意见,关怀与厚爱,无法尽表。

特别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光明教授,他的搭桥引线促成了这次合作。写作中,他全程提供细致准确的指导,又在百忙中慨然允诺为本书作序。鼓励与期许,尽在不言中。

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

2012年12月1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从阮章竞的艺术实践入手,系统而全面地概述了传主丰富多彩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包括他的婚恋和家庭生活。资料坚实可靠,叙述晓畅清晰,文笔细腻平实。因为是亲属参与写作,许多资料都来自第一手,弥足珍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冕

本书展示了诗人阮章竞漫长一生中的艺术执著和他在20世纪波诡云谲的历史河流中独特的心路历程。本书重新进入阮章竞的生活细节,还原了他从中山到上海,进而追求民族解放,上太行抗日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勘察了他在华北局、中国作协、《诗刊》等单位辗转中丰富复杂的心灵。本书还对阮章竞诸多代表作,重新进行细读,尤其揭示了戏剧家思维在长诗《漳河水》中的渗透和生发;特别探讨了六十到八十年代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中,由于特殊政治压抑,他的诗心从文学到绘画的转移;还以第一手资料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情世界和鲜为人知的精神风貌。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孙绍振

《阮章竞评传》不猎奇,不从众,而是认认真真从时代读传主,又从传主看时代,努力通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折射一个时代的明暗,写出了一个属于、处于那个大时代的诗人的身不由己和自觉坚持,揭示了在“伟大”中追求平凡人生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光明

作为作家,阮章竞的作品,无疑是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存在;作为作协的官员,他又是中国很独特的文学与政治纠结的陷阵者。一本传记,能写出一面就值得称许;而本书则兼顾两面,且章节安排错落有致,文字韵味十足,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传记。尤其是在阮章竞研究目前尚处于基本空白的情况下,作者的努力就更值得推许。

——《炎黄春秋》执行主编、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徐庆全

本书全面评述了诗人阮章竞的艺术创作、革命生涯和情感历程。除了利用已经公开传播的作品和文献,在挖掘未刊文献和口述史料方面,亦下了很大的功夫。本书所涉及的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作家在政治漩涡中进退两难的种种纠结,虽然不占主要篇幅。却是本书最有意味之处。

——著名文化学者、出版人丁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阮章竞评传/中山文艺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培浩//阮援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3220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