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长安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在长安》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回顾了作家徐剑铭在古城西安60年人生命运的起落沉浮,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家的真实经历。徐剑铭以古稀之年、以饱满的热情,冷静地回望历史,在梳理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在梳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灵魂,乃至梳理我们民族的灵魂!

内容推荐

《我在长安》以作者徐剑铭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多方位、多层面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西安城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及西安民众生存状态的推演过程。而这一切演变,都受制于国家政局的风动云移、民族精神的“抑扬顿挫”!作者以亲历亲为的故事为依据,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回头张望,审读历史,评点往事,对历史的是非功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借以梳理灵魂、警示后人,为祖国的明天而祈福。作品沿袭了作者一惯坚守的创作原则:关注现实,直面人生,讲真话,抒真情,接地气。是一部集文学性与史实性为一体的现实主义力作。著名文学教授郑定于先生认为:这部书对于年轻一代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

《我在长安》可以当作一部个体的感性的陕西当代文学史来读,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生长史、成长史。不仅如此,它还有着丰富的社会学内容和文化学内容。通过个体命运起落沉浮的记叙,熔铸着作家的生命感受、人生思考,以小见大、窥豹一斑,折射出浓重的历史信息、时代信息。

目录

天送长安一才子 李郁/001

引子 我从哪里来/001

上卷 动荡

 01 从三桥镇到桃园新村/007

 02 小农村不是农村/011

 03 胡家庙是个有庙的围子/017

 04 西安,我又回来了/022

 05 在北关,我吼出了第一板“秦腔”/025

 06 掉进了“戏窝子”/031

 07 粉墨登场,没演过一个好人/034

 08 逮蛤蟆与吆麻雀/037

 09 热闹的世事,我也跟着“打哄哄”/042

 10 少年不知愁滋味/045

 11 与三年自然灾害“撞了个满怀”/054

 12 命运变奏曲/065

 13 “这娃的出息不在这儿”/074

 14 从“街头诗画”到《西安晚报》/080

 15 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085

 16 从“三家村过河卒”到内控“反革命”/091

 17 流放到白鹿原下/097

 18 与“牛鬼蛇神”为伍/101

 19 我们进京“造反了”!/107

 20 风风火火闯九州/114

 21 电建局来了一帮不要命的主儿/122

 22 我所看到的“9·2”武斗/128

 23 从“红色恐怖”到“五湖四海”/133

 24 宣传队解散了,我结婚了/139

中卷 沉浮

 01 过了一段散淡的日子/143

 02 我在找谁?谁在找我?/149

 03 在边缘上游走/155

 04 动荡岁月里也曾“浪得虚名”/161

 05 给几滴细雨就疯长/166

 06 初识贾平凹、路遥/171

 07 1978年的几件事/175

 08 “这个杂志由你来办”/182

 09 “分水岭”上放歌/185

 10 “编辑部的故事”/195

 11 由“张志新”之死想到的/201

 12 我在干一件大事/210

 13 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有“屋漏偏逢连阴雨”/217

 14 独闯上海滩的功过是非/228

 15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233

 16 六合里的“小巷故事”/239

 17 生命之舟又驶进一个新的港湾/245

 18 那时有点“张”/250

 19 那会儿有点“牛”/257

 20 文人经商,赔个精光,/260

 21 这事真是“撞上鬼了”/265

 22 关于“死囚牢”的工作小结/275

 23 人未亡,家未破/282

 24 “我回来了,这个家就该由我支撑”/285

下卷 守望

 01 有一道程序叫“申诉”/291

 02 有一种感觉叫“回家”/295

 03 有一门手艺叫“写作”/300

 04 有一本书是这样“出笼”的/305

 05 有一份深情叫“不弃”/308

 06 有一顶桂冠叫“老板”/311

 07 从“劳动节”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315

 08 一个人就是一道风景/319

 09 我的“上门服务”和“对外加工”/328

 10 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333

 11 希望,在等待中萌动/340

 12 泪水,在等待中干涸/345

 13 书香,在等待的苦涩中飘散/354

 14 阳光,在等待中升起/361

 15 “前度刘郎今又来”/365

 16 为谁放歌为谁哭/370

 17 我自东去一拂袖/374

 18 想“在祖国的版图上流浪”却未能成行/379

 19 关于《立马中条》的是是非非/385

 20 《宝马彩票案黑幕》的前前后后/391

 21 《风过黄龙》有可能成为“红色经典”/395

 22 一部没有写完的书/404

 23 《死囚牢里的陪号》终于闪亮登场/408

 24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写作是件快乐的事/415

 25 好好活着,为明天而祈福/423

附录:(一)《徐剑铭文学创作座谈会》纪要陈忠实等/434

 (二)严肃文学的守望者 高建群/443

后记:诗成东方破晓徐剑铭/445

试读章节

06.掉进了“戏窝子”

我的小学五、六年级是在城中心的西一路小学度过的。那时我和娘住在西大街“社会路”。社会路是钟楼、鼓楼中间的一条小路。

没想到的是,从小爱听戏的我,从此掉进了“戏窝子”!

西一路是市中心钟楼以北的第一条路。过了西一路就是贯穿新城广场的那条街,再往北依次为二路、三路,直到火车站前的八路。这8条路和那一条街以解放路为界,分别称西路和东路、西新街和东新街。起初我发现这城市里称“路”的就是比“街”小点,比巷大点的“街巷”,后来又觉得好像也不对,解放路就不比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小嘛!这一窍咱解不开。总之西一路就是比巷稍宽一点的一条路。西一路小学在这条路的西部,离北大街百十米,距钟楼也不超过三百米。记得有人在校门口问:“到钟楼咋走?”我用手向西一指,说:“朝前走,走到头向左(南)一拐就是。”

学校的正对面就是西安最著名的秦腔大戏园子——易俗社;而一墙之隔的东邻则是西安最“洋火”的艺术团体——陕西省歌舞剧院;从学校后(北)墙翻过去就进了西安最时髦最“金碧辉煌”的大剧场——人民剧院(老实交待:我干过这种“翻墙越院”的勾当,是踩着男厕所的小便池上沿扒住墙翻过去的,就一次,那天看的是外国歌剧《一仆二主》)。如果稍加延伸,从学校东边的案板街过东大街就到了骡马市。东大街有著名的五一剧团,骡马市上有唱秦腔的三意社、尚友社;而靠近钟楼的解放市场(现开元商城一带)里有评剧团、越剧团;比解放市场更近的是平安市场(平安市场的北门和俺学校是“斜对门”)。平安市场就更热闹了,里面有演皮影戏的德庆皮影社,有唱评弹的茶社,有说相声的曲艺社,有放映电影的平安电影院,有说评书的书棚,还有玩杂耍变戏法的地摊子,总之是五花八门,要啥有啥,类似于北京的大栅栏和上海的大世界。我最爱去的是北门口的书棚。记得有两个说书的,一个叫王笑岩,一个叫筱笑岩。王笑岩年长,台风稳健,善讲《三国》《水浒》;筱笑岩年轻,打扮得挺现代,风流倜傥,台风潇洒幽默,善讲《七侠五义》。两人的评书我都喜欢。  我住的那条叫社会路的大巷子,原名叫“群众市场”(我刚来时路口还有个牌坊似的门楼子,上写“群众市场”,后来不知道啥时间就消失了)。税务局租的那座院子是社会路16号,右邻15号只是个临街商铺,而14号就是陕西唯一的一家木偶剧团。你可别小看了这个没有真人演员粉墨登场、靠摆弄木偶演戏的木偶剧团噢!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木偶剧团有一位名噪三秦、享誉西北的唱家子,叫袁克勤。袁克勤的唱腔慷慨悲壮又凄婉苍凉,被人称为“袁派”,在陕西乃至大西北拥有众多“粉丝”。刚才我说,15号没有院子,只是临街的门面,就是说,袁克勤的木偶剧团和我住的税务局家属院实际是背对背的邻居。更巧的是我和娘住的那间小房子有一个朝西开的小窗户,小窗外是木偶剧团的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就成了团长袁克勤吊嗓子的地方。每天天不亮,窗外的空场子上就有袁老艺人“啊……啊……噢……噢”的声音。时间一长我摸准了老人吊嗓子的时间,上学就不需要娘“叫早”、也不用看表了,跟着老艺人的嗓音走,没错。

让人扼腕长叹的是,袁老艺人在“文革”中饱受凌辱,最终在西城门楼上悬梁自缢了……

16号院子的西墙外又是一家著名的文艺团体——陕西省话剧团(省人艺的前身);而北墙外是一个新建的剧场,名义上是省话剧团的排练场,实际上是被评剧团借去用来唱评剧(评剧团在解放市场内的剧场拆迁改建)。后来我们住的房子换到北墙内,打开后窗,只消一步就如履平地般地进了剧场的后台。老实交待,这事我干得回数多了。评剧团的演员全是女的,好说话。知道我是邻居家的孩子,一笑置之。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四年级之前,我既是个好孩子,也是名好学生;而自从“进了城”,我就“变质”了——说你上学哩,扯这么多有用么:还算是好孩子,但做好学生就不够格了。

陕西人老话说:“花坊、戏坊,瞎娃的地方。”我想那是说妓院、戏园子是让年轻人学坏的地方。姑且不论这话对错,反正对我的“变质”还不能这么下结论。妓院就不说了,一是当时妓院早就被政府取缔了(西安的第一场“扫黄”是1951年6月间进行的,几乎是一夜之间,西安城内数十家妓院,上千名妓女都被荡涤一空),就是有,我一个小学生懂得个屁吨!二是,爱看戏是会耽误学业的,可不看戏我就能学业优异么?未必。

我相信人的某些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天赋就是上天赋予。比方说我对戏曲的感悟能力。我大概是从三岁就在老家县城那间戏棚听戏。先是趴在屋顶的平台上,后来就仰仗着我父亲“徐先生”的名望大摇大摆地进场子看。到四岁时我就常被父母拽到客人面前“显摆”:“三儿,来给你这位大爷唱段南阳关放罢了三声大炮……”我一开口便能赚来叫好声:“这小家伙,记性这么好!”

我小时候记性的确好得惊人。就是到西一路后,不论到哪个戏园子听戏,戏一散场,回家的路上我就边走边唱,唱的就是当晚看的戏上的主要唱段。一本戏你不敢让我看三遍,看三遍我就能从头到尾给你背下来,包括唱词和白口。

但是,我不识数,一见数字就犯迷糊。上初小的时候还能勉强对付,一到高小五年级我就彻底跟不上趟了,每次考算术,包括以后的物理、化学都是不及格。

我娘不识字,这对我看似“不幸”,实为“大幸”。不识字就管不了我的学习,没人管我便由着性子来。学不好数学我就不学。而语文课我压根就不用学,一看就会。老师要求背课文,别的同学天天呜里哇啦地背,我根本不管,只管埋头看课外书。等到老师让当堂背诵了,只要点我,我张口就有,一个字也背不差。就凭这,我就赢得了同学们惊羡的目光,并被评为班里的“三大聪明”之首。

我上小学主要修两门“课”:一是读课外书,两年时间我读完了当时能见到能借到的所有课外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七侠五义》。当然还有当代的,如《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之类的红色小说。只有《红楼梦》是我上中学才读的,我嫌那书太黏糊,不热闹。我看书之快也令人难以置信,一本书只用一天就看完。快是快,可因边走边看书而跟别人相撞、跟电线杆子碰头的事也让我受尽了难堪。  我的第二课,或者叫第二课堂就是戏园子。没钱不是?那就在戏园子外面站着听,蹲着听,熬到快散场子就钻进去看个“把把戏”。当然,多数时间我还是买票的,坐票没买过,一张站票最早只要5分钱,那我就从娘给我发的早午餐的费用上挤呗。宁肯肚子受饥荒,也不能让眼、耳受寂寞。对戏剧,我还是不挑不拣“全盘通吃”,秦腔、豫剧、京剧、评剧、歌剧、越剧、眉户、碗碗腔、皮影戏、木偶戏……当然看得最多的还是秦腔。秦腔的那种粗犷豪放、慷慨悲壮最对我的脾性。至今我都认为秦腔是最能表达中国人刚直不阿、侠肝义胆、高风亮节、凛然正气、铮铮傲骨的艺术剧种。

所以我说“有用”,戏园子对我有用。

至于怎么个有用?我相信随着这部书情节的推进,作者命运的沉浮,和伴之而来的一生所钟情的文学事业之成败,你一定会悟出我说的“有用”二字的内容,并且会说:“噢,掉进戏窝子是你的福分啊!”

那时我最喜欢的秦腔艺人是:唱苍生的刘毓中,唱须生的刘易平,唱小生的苏育民、任哲中,唱花脸的张健民、周辅国,唱旦角的孟遏云,唱丑角的汤涤俗、王辅生以及李艾琴、乔新贤、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张咏华、刘茹惠……当然还有我的邻居袁克勤。

至今,我对这些老艺术家们心存感激与仰慕!

P31-33

序言

天送长安一才子

——编辑手记

李郁

(一)

知道徐剑铭很早,因为他成名很早,是陕西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编辑。

结识徐剑铭很晚,因为这本《我在长安》是他交给我们社的第一部书稿。

春节过后,朱孟娟编辑将这部书稿转给我,因性格腼腆而“惜言如金”的娟子突然变得话多了:“这书写得真好!徐剑铭太厉害了……”

2月25日(正月十六),我开始读这部书稿。而从这一天起我便“一发而不可收”了!连续几天夜不成寐,完全沉浸在徐剑铭所营造的文学世界里……一周后,当我在“徐剑铭”荡气回肠的秦腔声中合上这部书稿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天意!徐剑铭是上天送给长安的一个大才子!”

(二)

徐剑铭给他这部书的定位是“自传体小说”。的确,书中写尽了他60多年来人生命运的起落沉浮,其中的情节跌宕回环,时而让人扼腕长叹,时而让人潸然泪下,时而又让人拍案称奇!讲这些时他用的是小说手法。但是却与教科书上“小说”大相径庭!教科书上规定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而徐剑铭却对此“置之不理”,他在写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像荒野上的一棵大树,每一条枝桠、每一片叶子都经得住阳光和风雨的检测。最近我们编辑室的同事正在争相传看徐剑铭的另一部堪称经典的大作《死囚牢里的陪号》,据看过的人说:那书也是自传体小说,但情节真实得让人震憾……体裁问题先放一放,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觉得这部书就是徐剑铭的自传,那你一定是误读误解了。徐剑铭说他是在做“糖葫芦”,我信。书中的“我”,是串起山楂果的那根棍儿,而那些被棍儿串起来的“果”才是作者的心之所想、情之所系!那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变迁,和引发变迁的国家命运的风动云移、民族精神的“抑扬顿挫”……作家以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以生动形象并且是亲历亲为的故事写出这一切,从而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于是这部书就具备了史诗价值。

请注意作者为本书拟的副题:“在回头张望中梳理灵魂”。作者在其散文集《野樱桃》中说过:“人在尘世间行走,没有人会一尘不染。”现在,作者要用这部书梳理自已的灵魂,那么,这年头、这尘世间,还有多少灵魂需要梳理呢?

著名学者肖云儒先生在评点徐剑铭先生的另一篇作品时曾说过,“非此人不出此文”;我想借用先生之言来评价徐先生的这部新作:“非此人不出此书!”

而此人,却不是地道的长安人……

(三)

徐剑铭在这部书的引子上开宗明义地说:

我是一粒漂泊的种子,

漂泊是因为有风!

我在风中漂泊千里,

跌落在这块叫做长安的土地上……

徐剑铭是江苏丰县人,自从6岁时跟着母亲“逃亡”到西安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收留了这对苦难的母子……在已经过去的那些年月里,这方水土和这座城市的父老兄弟们给了这位漂泊异乡的才子太多的呵护和信任、关爱与怜惜。然而,我们也看到了,由于一些让“上帝无言”的傲慢与偏见,徐剑铭在这块土地上也屡遭伤害、甚至被荒诞地投入了大牢……但是,心境豁达的徐剑铭却不计前嫌,始终感恩这座城市,始终记住这里一切向他伸出援手的弟兄们,并且用那天赋奇才、挥一支“神笔”,为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倾情奉献!他谦恭地自称自己是个“文化小炉匠”、“我不是最好的作家、却是最实用的作家”……如果这里的官方和民间没有“集体失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城市的每一次心跳和律动,都能在徐剑铭灵动而深情的文字中找到纪录。譬如:建国35周年庆典上的主持词;庆祝香港回归的大型晚会;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场赈灾义演;西安世园会开幕的纪念特刊……谁的诗在叩击我们的心灵?再譬如:西安有多少劳模、先进集体的材料出自徐先生之手?更让我们动容的是:即使身陷囹圄,先生也以悲天悯人之情,为那些罪不当诛的人犯写状子,从而保住了他们的“项上人头”……

去看看《立马中条》、《血沃高原》,看先生怎样为蒙尘的历史、落难的英雄“洗雪沉冤”,还历史的本真;

去看看《宝马彩票案黑幕》、《死囚牢里的陪号》、《野樱桃》、《站出来一条汉子》,看先生怎么为维护平民百姓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而呐喊呼唤……

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徐剑铭是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件件都是“接地气”的上乘之作。

落魄江湖时,徐剑铭说:“苦难是作家的财富!”

现在我想说的是,正是60多年前的那场“风”,给我们长安送来了一位真才子、一笔可观的“财富”!陈忠实说:徐剑铭的作品是群峰林立、各有建树!

诚哉斯言!

如此,这本《我在长安》就更值得我们期待!

(四)

最后我还想说:这部书也是一部民间记忆中的陕西文学史!徐剑铭以他50多来对文学的忠诚坚守,对朋友的坦荡真诚、赢得了陕西文学界几代“老少爷们”的信任与理解,他有资格从容不迫地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往事、名人轶事。他也的确讲出了精彩!

徐剑铭素有文坛“快枪手”、“多面手”之美誉。他不仅有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而且出手之快、对各种文学手段之挥洒自如,皆让人惊叹不己!他能在一本书中不动声色地揉进各种文学形式:用小说手法讲故事,用散文手法叙事思辩,用诗、词、赋写景抒情,乃至用顺口溜、打油诗调侃世情或自我解嘲……这些都在《我在长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我大胆地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在研究徐剑铭的文学之路时,不妨将其写作风格定位为“剑铭体”。不知诸位怎么看?

文无定法,一个有个性的作家就要有创造性成果,如此,文学事业才能如长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便倍觉荣幸,有剑铭为友。”这是陈忠实先生《有剑铭为友》一文的结束语。

“我便倍感幸运,与剑铭先生相识!”这是我此番为剑铭先生的大作《我在长安》荣任责编的感慨之情!

忽然想起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炜评为徐先生写的一首诗,正好可为拙文“点睛”,冒昧借来一用:

徐州剑侠入秦川,纵马文坛风雨天。

行至秋山人未老,毫情依旧似华年。

(本文作者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三秦出版社笫二编辑室主任、编审)

后记

诗成东方破晓

这本书的初稿我用了95天写成,然后就放下了。老白同志说,鸡蛋煮熟后放到凉水里泡泡,不烫手,好剥皮……写书也是这样,不要急着出手,冷处理一下有好处。这一“冷”就是一年。

这中间我应邀为西安浦发银行十年行庆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简单、缔造卓越》(16000字);一首行歌歌词(赵季平谱曲);一首朗诵诗;一首词。我的“五项全能”功夫得到该行上下的一致好评。

这年8月,应西电集团工会主席白武勤之邀,为已故的西安市副市长靳毅仁写了篇15000字的报告文学《夕阳依依向谁家》。靳副市长退下来后用20多年时间全心全意扶持西电残疾人创业,令人感动!

之前,我应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主任史海潮之约,去了一趟青海。在格尔木,我乘车登上了海拔4786米的“莽昆龙”,又拜访了有“三千年不死”之誉的沙漠胡杨林……我在海拔3000米的沙漠中扯开嗓门吼秦腔,引起一队旅游者的好奇,他们问陪我的唐干事:“这老汉多大年纪?”小唐笑答:“七十啦!”众人惊呼:“哇,这老汉好厉害!”

于是“好厉害”的傻老汉就临场赋古风一首,以壮行色:

一入大漠心自狂,八百米外是胡杨。

脱袜甩靴赤足去,古稀不让少年郎!

知君千载傲风沙,铮铮铁骨气轩昂。

任它黄沙遮天日,独擎绿旗向斜阳。

知君千载身不倒,胸有正气日月长。

纵使倒下亦不腐,魂绕昆龙吟天殇!

老夫远自关中来,关中自古帝王乡。

“山呼万岁”人何在?我吼“秦腔”赞胡杨!

嘿嘿,有这股“疯劲”,相信这部书不会是我的封笔之作。现在的我“笔下尚有千军,诗成东方破晓”,诸位等着看吧!

真诚的感谢鼓励我,帮助我写这部书的各位新朋老友(还是排名不分先后噢):郑定于、陈忠实、雷涛、高建群、董颖夫、王占良、张敏、周矢、郭树兴、陈盈朴、郝小奇、白周颂、苌春福、马强、孟西京、王平、周媛、张漪媛、王丽玲、张志宏、崔永红、张嘉骏、张佳毅、黄湘涛、王玉华、郜丽、徐妍、董邦耀、关本满、褚向秦、刘青、张鹰、任彩云、李立强、左纯、张爱莲、吴建康、胥培才以及网友菩提花开、清流素衣、在水依人、风雅箫箫、玉儿、梅雨妃等。

有几位商界朋友对本书也多有期待,一并鸣谢:蓉百年冒菜余昌萍总经理、法国墙漆王西安总经销陈赛金总经理、陕西瀚达置业有限公司马连选总经理。

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郁先生,朱孟娟女士,承印方韩效祖先生,封面设计张明小姐,为本书的“闪亮登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深表感谢!

徐剑铭

2013.3.21于无梦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长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剑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804219
开本 16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71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