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书今注(共5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汉书》,记载西汉史事,相对于记载东汉史事的《后汉书》而言,也称为《前汉书》。《汉书》的主要撰写人是班固。

《汉书今注(共5册)》以南宋蔡琪家刻本作底本,参校其他八个重要版本,并广泛吸收已有的学术成果,力求文字准确,注释简明,文风晓畅,阅读方便。

内容推荐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载西汉史事,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共100卷。《汉书今注(共5册)》以南宋蔡琪家刻本作底本,参校其他八个重要版本,并广泛吸收已有的学术成果,力求文字准确,注释简明,文风晓畅,阅读方便。《汉书今注(共5册)》主编王继如教授研究《汉书》数十年,又是中华书局《汉书》修订本的审订委员,所带领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从事古文献整理和古汉语的专家,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目录

第一册

 前言

 十二纪

 八表

第二册

 十志

第三册

 七十传

第四册

第五册

试读章节

九月戊子①,罢卫思后园及戾园②。冬十月乙丑③,罢祖宗庙在郡国者。诸陵分属三辅④。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⑤。诏日:“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⑥,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诗》不云库,‘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⑦。’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又罢先后父母奉邑⑧。

①戊子:十一日。②卫思后:戾太子之母。所罢尚有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之园(王先谦说),参考本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③乙丑:十九日。④“诸陵”句:诸陵先前总属太常管辖,现各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辖。⑤渭城: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原”上脱“北”字(王念孙说)。初陵:元帝之陵,未有名,故称初陵。⑥垂:后作陲。⑦引文出自《诗·大雅·民劳》。止:语气助词。迄:至此。康:安。中国:此指京师。意谓人民劳乏已久,至此可以小安。施惠于京师,以安抚四方。⑧又罢先后父母奉邑:先后为其父母置邑守冢,以奉祭祀,既已久远,又不合典制,故罢之。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畴。三月,上幸河东,祠后土。

秋,颍川水出①,流杀人民。吏、从官县被害者与告,士卒遣归②。

①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在今河南禹县)。②“吏、从官”句:意思是凡官吏与从官,其本县受灾者,皆给与休假,士卒之本县受灾者,则遣使归家。

冬,上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

①长杨: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射熊馆:宫倌名,也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秦昭王时建。

十二月乙酉①,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②。

①乙酉:十六日。②因亲尽而毁。详本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

建昭元年春三月,上幸雍,祠五畴。

秋八月,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①。

①东都门:长安城东面北头门名宣平门,其外郭是东都门。枳道:一作轵道,亭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冬,河间王元有罪①,废迁房陵。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①有罪:坐贼杀无辜。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益三河大郡太守秩①。户十二万为大郡。

①其秩由二千石增至中二干石。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立皇子兴为信都王①。闰月丁酉②,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①信都王名兴,见于本书《宣元六王传》、《诸侯王表》、《前汉纪》卷二十三。殿本误引宋祁校语谓当作“舆”。  ②丁酉:闰八月二十日。

冬十一月,齐楚地震,大雨雪,树折屋坏。

淮阳王舅张博、魏郡太守京房坐窥道诸侯王以邪意①,漏泄省中语②,博要斩,房弃市。

①道:用同导。窥道:窥探其意而加以诱导。诸侯王:指淮阳王刘钦。②省中:宫禁之中。

三年夏,令三辅都尉,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①。

①原秩为比二干石,今增至二干石。比二千石,即月谷百斛;二千石,即月百二十斛。

六月甲辰,丞相玄成薨①。

①甲辰:十九日。玄成:韦玄成。

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挢(矫)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单于①。冬,斩其首,传诣京师,县蛮夷邸门②。

①西域:汉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新疆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戊己校尉:官名,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属西域都护,掌管西域屯田,秩比六百石。郅支单于:匈奴五单于之一,逃窜于西域。挢:用同矫。②县:后作悬。蛮夷邸:接待各族使者的客馆。

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示后宫贵人①。

①图书:征讨郅支的画册。

夏四月,诏日:“朕承先帝之休烈①,夙夜栗栗,惧不克任。间者阴阳不调,五行失序,百姓饥馑。惟蒸庶之失业,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②,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之人,举茂材特立之士。相将九卿,其帅意毋怠③,使朕获观教化之流焉。”

①休烈:美好的事业。休:美好。烈:事业。②临遣:当面说明注意事项然后派出。赏:人名。③帅:用同率。

P170-172

序言

《汉书》,记载西汉史事,相对于记载东汉史事的《后汉书》而言,也称为《前汉书》。《汉书》的主要撰写人是班固。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建武八年(32),卒于永元四年(92)。其父班彪字叔皮,方正之土,在动荡的年代中能选择合适的走向,好著述,专心于史籍。当时续司马迁之书者不乏其人,班彪博采遗事,旁贯异闻,独出机杼,作成后传数十篇。书未成而卒,时在建武三十年(54)。班固早慧,十三岁时得到王充的赏识。父卒后归乡里,即萌生补苴父著、完成遗业之志,并着手著述。后来有人上书明帝,告其私改国史,遂被捕下京兆狱,家里的著作也遭没收。其弟班超怕其兄被严刑逼供,不能自明,乃上书明帝,得召见,而被没收的著作也送到朝廷之上。明帝觉得班固有才,授官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这期间,班固撰述本纪、列传、载记等二十多篇,奏上,终于得到认可,可以继续修《汉书》以记载西汉一代之史。从永平中受诏,至章帝建初中,历二十馀年,班固覃思博考,基本上完成了这部大著。

班固自为郎后,日见亲近。和帝永元初,外戚窦宪大将军出征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燕然山勒石记功之文,,即出自班固之手。但班固没有教育好诸子,诸子多仗势而不遵法度,甚至班固的家奴也敢于冲撞洛阳令种兢。至窦宪失势自杀,,其宾客皆被逮捕,种兢也以此逮捕班固,班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岁。虽然有诏书谴责种兢,办主事者之罪,但《汉书》终成未完之作,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就。

于是和帝诏班固之妹班昭(同郡曹世叔之妻)到东观藏书阁以踵成其事。《汉书》始出时,多未能读懂,后来成为大儒的同郡人马融,也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马融之兄马续,又受诏继班昭以成其书。

所以《汉书》一书,肇创自班彪,主要撰写人是班固,最后续成者是班昭,一家两代三人,经三四十年之努力,方成此书,而马续也参与续成之事。  二

记载史事,以时间为纲,则为编年体,如《春秋左氏传》。以事件为纲,则为纪事本末体,此类著作出自后代。以人物为纲,则有纪传体。纪传体的史书,创自《史记》。

史书体式,以纪传体最为完善。因为这种体式,实也兼有编年之善。纪传体史书,第一部分必是“帝纪”,这固然有尊崇帝王为之立传之意,但帝纪实际上就是该帝王在位期间的大事记,起到编年的作用。

史上最重要的是典章制度以及人们赖以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等,在纪传体的史书出来之前,这些材料比较分散。纪传体的史书,创立了“志”(在《史记》中则为“书”),除了集中记载和人事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典章制度外,还集中记载了和人事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天文灾异等的记载,对于研究天文史、灾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纪传体的史书,虽说以人物为纲,但实际上涵盖了大事记、典章制度史以及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史。

《史记》开创、的体式,厥功至伟。而《汉书》继起,也有创新之处。《史记》实为通史,自上古写到当代。《汉书》则为西汉断代史,除《古今人表》包括汉以前的人物外,一般只叙述西汉之事。这开创了后代正史的体式,后代的正史,无不只写过去的一个朝代,甚至有“当朝人不写当朝事”的说法。这种做法,自然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强化与史家的自戕,但这是无可奈何的。另外,《汉书》不立“世家”,改《史记》的“书”为“志”,志中立“刑法”、“地理”、“艺文”、“五行”诸志,对后代影响至巨。如今日欲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者,非熟读《汉书·地理志》不可,即是一例。

就叙事而言,《史记》和《汉书》相较,各有千秋。《史记》立意高远,叙事曲折详明,时出细节,以传神情,带有文学意味,行文如流水之自然,后代史书难以企及。《汉书》体式严明,叙事朴直,惟是求真,而文辞简奥,读者难晓,似乎立志藏于馆阁者。至于《史记》论议之风发,《汉书》评骘之含蕴,读之觉得相映成趣,然也可明风尚之趋移,专制之强化。

马、班二家,都是私家撰述,却转成官史。后来诸史,承《汉书》体式者甚多,能发扬《史记》精神者趁少,使《汉书》对后代史书传统的影响反大大超过《史记》。然以文章论,则爱《史记》者远远多于爱《汉书》者。《汉书》整饬简明,为求真实而删除史事的枝叶,惟恐传闻之失真,作为史籍而言,固然有足多者,但作为文章而言,则恐少了一些曲折之致,摇曳之姿,也就少了一些动人之处。其行文庄重典雅,多用古字,大有高居殿堂之上的意味,连马融也得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可见理解之难,这自然也吓退了相当多的读者。

《汉书》虽然文字古奥,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史书,由于阅读的需要,问世不久就有人给它作注释。

据张傧生的《汉书著述目录考》(载《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二卷第二期),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有《汉书》的注释音义之作二十六种(今已全佚),除去存疑者三种,还有二十三种,足见其被重视的程度。至两晋,有十五种;南北朝,有十一种;隋,有四种;唐,有十八种。其中除颜师古注一百二十卷今存之外,全佚。

至宋,有二十八种。宋人颇重《汉书》的版本和校勘。如宋真宗敕刁衍等校定两汉书三百四十九卷又正字六卷,宋《国朝会要》云:“咸平中,真宗命刁衍、晁迫、丁逊覆两汉书板本。迫知制诰,以陈彭年同其事。景德二年七月,衍等上言:汉书(引者按:此当指两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闻,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二千馀字,录为六卷以进。”此当为景德监本,今已不存。随后有宋仁宗敕余靖等校勘《汉书》,即今存的景祜本。景祜元年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印两汉书(引者按:当指景德监本)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参括众本,旁据他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奏闻。又命国子监直讲王诛与余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九月校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三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三字。另有吴仁杰《西汉刊误补遗》十卷,今尚存。

至明,有十四种,但多为评点之作,有关史事和训释者寥寥,仅有唐顺之《两汉解疑》二卷、郑维岳《西汉书旁训》六卷,皆存。

清代考据之学大盛,有关《汉书》者有九十一种,人所熟知的王先谦《汉书补注》一百卷,就带有某种集大成的性质。自然,此书对其前的有关著作也不能搜罗无遗,如姚范《援鹑堂遗书》中,笔记部分有与《汉书》有关者,就未见采撷。王氏对所用材料的评判,也有不够允当之处。在此书之后,也仍有考释之作。

高质量的考据之作问世,在现代则有马叙伦《读两汉书记》、杨树达《汉书窥管》、吴恂《汉书注商》、陈直《汉书新证》、施之勉《汉书补注辨证》等。李廷先也有一些论文,笔者也有若干篇考释之作。

域外,日本掘毅《秦汉法制史论考》中梳理了《汉书》的版本系统,狩野直喜有《汉书补注补》,载《东方学报》第九册~第十二册第二分册(日本京都),发表时称未定稿,至《礼乐志》止。

《汉书·食货志》日本影唐写本,有《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汪之昌《青学斋集》卷十五有《食货志校补》,即用此本,但所校较粗。笔者有详校。

民国年间张元济出版的百衲本《汉书》,是一个新的版本。该书以景祜本为底本,但有修改之处。今《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汉书校勘记》已问世,阅之可知。

敦煌文献中的一些抄卷,虽然数量和篇幅都甚少,但也可以用来校勘《汉书》。

总之,有关《汉书》的校勘考释之作,今日可见者;亦甚夥矣。一个好的注本,当尽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书虽想尽力向这个目标前进,但限于时间、精力、见识,都远未能如意。如天假以年,或者可以完成《汉书》汇注性质之著。

四  本书目的在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汉书》文本,并用今日白话作注,使原文便于理解。

文本方面,此书在比勘九个《汉书》版本的基础上,对《汉书》白文作了认真的校勘。

这九个版本是:四个宋本和一个元本,即:北宋刻递修本(即景祜本)、南宋庆元刘元起家塾刻本、南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白鹭洲书院刻本、元刻明递修本,另有武英殿本、王先谦《补注》本、涵芬楼百衲本、中华书局1962年的点校本。

本书用南宋蔡琪家塾刻本作底本,可斟酌之处,则参校其他诸本,并参阅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汉书校勘记》。如:

《高帝纪上》:“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此文据北宋、庆元、蔡琪、白鹭本,而刘敛在“宛必随”下按日:“文少‘足下’二字。”殿本遂加此二字,王先谦《补注》本据汲古阁本也加此二字,中华本从之,而百衲本已知明北监本、汪文盛本、元大德本、汲古阁本都重“足下”二字,不从。宋本本来可通,上面的标点就说明了问题。这段文字,《史记·高祖本纪》文作“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汉书》删去“足下后”三字,正见其行文之简洁。《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一亦作“引兵去,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

《公孙弘传》载弘复上疏日:“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这里,“位”与“民”对举,“民”与“吏”对举,下文即说明“吏”对“民”的影响,吏邪而使民薄。文意甚明。这段文字,据北宋、庆元、蔡琪、白鹭本。今流行本“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句中“民”误作“名”,意义遂晦。

自然,蔡琪本也不是处处皆对。这时,我们引用他本正确的文字在注中作说明。如:

《高帝纪上》:“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独骑”下,庆元、蔡琪、白鹭、元本、殿本均有“与”字,王先谦《补注》本据汲古阁本也有“与”字,中华本从之,百衲本也见明北监本、汪文盛本、元大德本、汲古阁本有“与”字,而北宋本无,据北宋本而认为“与”字衍。鸿门宴中,沛公“置车官属”,未辞而别,既然自己“独骑”,又如何“与”诸部下“步”呢?据北宋本认为“与”字作衍字近是。《资治通鉴》卷九作“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无“与”字,《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四作“沛公留车骑,独骑马,哙等四人步从,从山下走归霸上军”。卷三百四十同(惟不重“从”字),亦无“与”字。

训释方面,由于笔者对此书作过训诂研究,自然会将其成果吸收到书中,如:

《汉书》和《史记》都见到的“文毋(或作无)害”,(《汉书·萧何传》:“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自来聚讼纷纭,此书解释为“于法律条文无所阻遏”(即精通律令文之意)。这个正确的解释,是通过认真的考释而得来的。主编有《释“文毋害”》一文,从用例、语源、字源等几个方面考释了“文”指的是法律条文,“害”之义是阻遏。

“谁何”是汉代常见的一个语词,(《汉书·陈胜项籍传赞》:“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就旧注归纳,有三种解释,今日学者的意见也不一致,归纳起来,也有三种解释。此书说“谁何”就是诘问,盘问。“谁”“何”本均为表疑问的代词,由此引申而为表问义之动词,二字复用,则为表问义的复词。其论证令人信服。

史书中,志这部分关系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甚巨,但由于比较难读,读者大多望而却步。笔者对《汉书》诸志,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就《刑法志》和《食货志》都发过训释和校勘方面的长文,《(汉书·刑法志)校注》,载台湾《孔孟学报》1992年2期(总64期);《(汉书·食货志)补疏》(上、下),载台湾《孔孟学报》1994年1、2期(总67期、68期),故本书对志的注释,会更为可靠。

特别是《汉书·律历志》,素称难读,笔者从张汝舟先生学习过古天文历法,指导作注者用三年之功研读该志,注者能将《汉书·律历志》和《史记·历书》联系起来考察,并从理解汉代的天象历法乐律的关系入手,厘清该志作者的思路,弄清其计算的方法,纠正前人误说多处。

自然,作为一个今注本,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可能在注释中完全展开。但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作为基点,注释就显示了更多的正确性。本书的撰写,启动于1996年,撰写之艰难,姑且不言,其间迭经变化,艰辛备尝,而三百万字初稿完成时,竟然遇出版社撤丛书选题毁约而不作分文赔偿之事,我等书生虽意有不平,却无暇亦无力争讼。幸赖凤凰出版社有前四史今注之规划,此稿获新生之机,经数年重新整理,终于面世。

本书多历年所,与事诸君认真负责,不断修改,虽如上所述有其长处,但限于水平和精力,疏漏错误在所不免,敬祈读者指正。

王继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书今注(共5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班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62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89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104.2
丛书名
印张 16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8
175
1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