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都市(乡土新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傅书华编写的《走向都市》内容介绍:都市,从来都如罂粟花般充满着艳丽的邪恶诱惑;都市,似乎是一片无垠的荒漠,无论多少亲情的泉水,一旦流淌其中,终将无影无踪;都市,真真是有那么多让人咽口水的好,也真真是有那么多让人唾口水的孬。于是,古往今来,有了无数对乡村亲情的眷恋,有了无数对都市无情的怨怼。

当成群结队的乡民背离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踏上一条他们也不知所以的都市之途时,深深地烙刻在有形的肉身与无形的心灵之上的都市如何?都市中的他们如何?

内容推荐

由傅书华编写的《走向都市》内容介绍:铁凝、贾平凹、陈忠实、迟子建、王安忆、张抗抗、陈源斌、刘庆邦、毕飞宇、范小青、张炜、刘醒龙等中国文坛的四十余位主流作家,以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乡村人生,呈现乡土生活本色;以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掘和提炼体现生活本质俞生命韧性的乡土精神;以独特的视野和笔法,解剖与考量传统文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变化。《走向都市》讲述了一群背负着理想走向都市的乡民,在城市里的点点滴滴。

目录

踏着月光的行板

接吻长安街

娘家侄儿侯赛寅

城乡简史

去杭州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候鸟

生活在天上

继续温暖

天下无贼

谁能让我害羞

端午

蜘蛛

五月的铜像

包工头要像鸟一样飞翔

大老郑和他的女人

上海一夜

城市里的一棵庄稼

试读章节

林秀珊每次来到火车站,都有置身牲口棚的感觉。火车的汽笛声在她听来就像形形色色牲口的叫声。有的像牛叫,有的像驴叫,还有的像饿极了的猪的叫声。所以那一列列的火车,在她眼里也都是牲口的模样。疾驰的特快列车像脱缰的野马,不紧不慢的直快列车像灵巧的羊在野地中漫步,而她常乘坐的慢车,就像吃足了草的牛在安闲地游走。

没有跟王锐打招呼而直接去探望他,这在林秀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所以登上火车的那一瞬间,她有些激动,甚至脸热心跳,就像她第一次被王锐拥抱着一样。

这列慢车是由齐齐哈尔开往哈尔滨的。林秀珊在大庆让湖路区的一家毛纺厂的食堂打工,所以她去哈尔滨看王锐,总是由让湖路站上车。能在让湖路停车的,通常都是慢车。林秀珊也不喜欢快车,快车比慢车票贵;还有,高速运行的特快往往使旅客看不清窗外的风景,而坐在慢车上,却能尽情饱览沿途风光。在林秀珊看来,乘火车不看风景就是傻瓜。即便是单调的树、低矮的土房和田野里的荒坟,她都觉得那风景是有韵味的。这些景致本来是死气沉沉的,可因为火车的驶动,它们就仿佛全成了活物。那树木像瘦高的人在急急地赶路,土房就像一台台拖拉机在突突地跑,而荒坟则像一只只蠕动的大青蛙。由于爱看风景,林秀珊在购票时总要对售票员说一句:“给我一张靠窗口的。”

林秀珊和王锐结婚六年了。他们是在老家下三营子村结的婚。下三营子有一百多家农户。原来那一带土质肥沃,风调雨顺,农作物连年丰收,下三营子的人日子过得衣食无忧、自足康乐。可近些年由于附近市县滥伐林地,大肆开垦荒地,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村中那条原本很丰盈欢腾的地根河业已干涸,农作物连年减产。春季的时候,风沙大得能把下到土里的种子给掘出来,下三营子的人纷纷外出,另谋出路。王锐和林秀珊就是这众多外逃人员中的一对,他们同大多数农民一样,选择的是进城打工的路。

王锐会瓦工活,他在哈尔滨找到了在恒基建筑公司当建筑工人的活儿。林秀珊本想也在哈尔滨打一份零工,这样和王锐见面方便些,然而几经周折,她的愿望都落空了。林秀珊中等个,圆脸,肤色黝黑,眼睛不大,鼻子有些塌,虽然五官长得不出众,但因为她面目和善,还比较受看。不过,她的牙齿难看极了。下三营子的人多年来一直喝地表水,喝得人人都是一口黄牙。别的女人生了黄牙并不显眼,林秀删却不同,她太爱笑了,她的黄牙在她温存敦厚的五官中总是最先抢了人家的视线。所以她去应聘时,大多的雇主一见她的黄牙就蹙起了眉,把她打发了。王锐曾建议她做个牙齿“贴片”美容,可林秀珊坚决反对。她说从下三营子,什么也没带出来;嘴里有一口黄牙,也算是带了那里的水出来了,这样她在镜中看见自己的黄牙时,就不那么想家了。王锐拗不过她,由她去了。林秀珊最终在大庆的让湖路找到一份工作,在毛纺厂的食堂做饭。除了管吃管住外,她每月还能有四百元的工钱,这使林秀珊很知足。何况,让湖路离哈尔滨并不远,即便乘慢车,三小时左右也到了。

林秀珊和主锐并不是每周都能见上一面,但他们每周都会通上一个电话。三年来一直如此,风雨不误。林秀珊住的集体宿舍和王锐所住的工棚都没有电话,他们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各自居所附近的一部公用电话当自家电话来用。现在电信业很发达,城市的街道上遍布着话亭,你只需买一张IC卡就行。这些电话亭大都披挂着一个苹果绿色的罩子,人站在其中,就像是被它给揽在怀中了,所以林秀珊有时觉得电话亭是个情种。

林秀珊所用的那个电话亭,是王锐帮助她选定的。它离毛纺厂只有五分钟的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街边矗立着一排宛若翠绿的屏风似的高大的杨树,电话亭附近还有一个公共汽车站。王锐觉得这个电话亭最适合妻子,街上车来人往。杨树在风中会发出‘口琴一样悠扬的响声,这样不仅妻子的安全有了保障,还有了一股浪漫的情调。而他自己所用的电话亭,三年来已经变了四次。一幢楼竣工后,他们会去下一个建筑工地,电话亭就要随之变更。通常是林秀珊在每周五的晚上七点来等王锐的电话。明明知道见到的是电话,而不是王锐,可她每次来总要梳洗打扮一番,好像王锐传过来的声音长着眼睛一样。因为双方均处于嘈杂的环境,他们不得不大声地说话,有时简直是在吼,不然对方会听不清。他们每次相会,总要在电话中约定一个时间,林秀珊去哈尔滨找王锐,或者王锐来让湖路看她。他们从来都是如约前往,从未像今日这么心血来潮地突然不约而同地去看望对方。P1-3

序言

导读:走向都市

傅书华

传统的中国,一言以蔽之:乡土中国。都市,在传统国人的眼中,从来都如罂粟花般充满着艳丽的邪恶诱惑。还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熟读一首古老的诗谣: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虽然还只是粗具雏形的城市,但作为城市象征的富丽的罗绮的诱惑,罗绮与生产罗绮的养蚕者的脱节,已然成为老中国的千年之痛,一代一代,泪满衫巾。鸦片战争之后,现代都市如饱满的罂粟之花,在中国沿海,一簇簇地开放了,香艳醉人,但也因之让人目迷五色,神魂失位。于是,不论是写大都市的巨作《子夜》,还是以擅写都市而突出而闻名的“新感觉派”小说,我们在他们的笔下所读到的,依旧是都市的光怪陆离,依旧是对都市的向往与恐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就是中国的都市化过程,所以.不论人们对都市如何地感到陌生,甚至敌视、诅咒,不论人们对乡土、田园如何地歌颂、怀恋,但伴随着这一进程,乡民们还是纷纷地放下他们手中的农具,成群结队地背离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踏上了一条他们也不知所以的走向都市之途。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中国,尤之为甚,尤为如此。

都市中的他们如何?他们眼中的都市如何?这或许是当今中国的司芬克斯之谜吧,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写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则是呈示这一之谜的生动鲜活的谜面,至于谜底,那就仰仗阅读者的解读了。

都市似乎是一片无垠的l荒漠,无论多少亲情的泉水,一旦流淌其中,终将无影无踪。于是,古往今来,有了无数对乡村亲情的眷恋,有了无数对都市无情的怨怼。但是,我们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却切实地感受到了那在都市之途中的温情,我想,不会有读者不被这一温情所感动的,虽然在这一感动中,有着浓浓的悲酸于其中,但毕竟让我们对都市有了新的希望吧。

然而,相较于传统中国在时间上的悠久与漫长,都市在中国的历史上,毕竟是显得过于短暂了,因而,它时时让人感到面孔的陌生,真伪的难辨;然而,都市毕竟与乡村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而,它时时让传统中国的儿女们感到难以适应,无所适从。说它什么好呢?它真真是有那么多的让人咽口水的好,它也真真是有那么多让人唾口水的孬,而更多的时候,这好与孬相混相淆,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让你不知说啥是好。

但,不论怎样,当传统乡村与现代都市最初相遇时,传统乡村作为弱势的一方,那冲突中的剧烈的创痛,却是首先痛感于此的,却是深深地烙刻在有形的肉身与无形的心灵之上的。

民工在都市里,确实如《蜘蛛》般劳作着,人,已然异化为“物”,爬来爬去,让人想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代表作《变形记》,在卡夫卡的笔下,人,异化为大甲虫,爬来爬去。不仅仅是民工,即使是乡间来的包工头又如何呢?不也是因为欠账累累生计无着而《包工头要像鸟一样飞翔》么?不也是不得已要爬到高高的烟囱上,以身家性命相赌么?

更为严重的问题则在于,乡下人在都市里,那完全被无视所带来的“无我”的孤寂与绝望。不论你怎样地试图表现自己,试图让城里的人发觉你的存在,但当你真正让城里的人知道你的存在时,却又是以与你纯情而又多情的自身全然相悖的罪犯的面貌而为人所知。这是错位后的荒诞还是扭曲后的悲哀?

这样的孤寂与绝望,这样的被压抑与被误解,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演化成了对都市真正的敌对性的仇视与攻击性的宣泄。都市人眼中臆造的乡下人对都市人的敌视与犯罪,就成为了对都市人真正的侵犯与报复。

女性之与都市,都市之与女性,二者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当两千年前的孔夫子发出“世上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的感叹时,他再也没有想到,作为儒家代表的他视为“难养”的“女子”与乡土中国视为“美丽的诱惑”的“都市”,二者会奇妙地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或许,女性更多地体现了生命的感性与鲜活,而正是这感性与鲜活超越了社会理性规范的樊篱才让孔夫子如此地头痛?也才让现代都市充满了“美丽的诱惑”?《上海一夜》是短暂的,却又是给人以长久地思考的。

当崔喜如《城市里的一棵庄稼》为了在城里生存,利甩自己的女性性别优势,终于在城里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时,我们看到了女性与都市二者的相互迎合,二者的“合谋”。

但是,女性在给现代都市带来诱惑时,也给现代都市带来了纯净的温情,正是这一温情,化解了现代都市的坚硬,消散了现代都市欲望的邪恶,给我们枯涩、麻木的心灵以滋润、以感动,虽然这一温情往往被遮掩在现代都市五颜六色的内衣与外衣之下。《大老郑和他的女人》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份温情,就是这样的一份滋润与感动。

其实,传统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的人生际遇生活故事还有很多,但仅仅是以上这些,也足够让我们品味再三了。但仅仅是这些,却又让我们感到了某种不满足:毕竞这些故事是为讲故事人的喜好,是为讲故事人对传统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的人生际遇生活故事的理解所局限的,是他们理解、想象当今传统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的产物,譬如,单单是没有揭示出现代都市对传统乡下人的美好召唤,对传统乡下人的现代启蒙,就显示出了这些讲故事人在情感、理解、想象中的某种单一与贫乏。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传统乡土中国迈向现代都市中国步伐的加快,我们会听到更多的更丰富的从乡土走向都市的好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都市(乡土新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书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3214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3
出版地 山西
234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