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篮春光献母亲--记枞阳老湾一农家的变迁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吴宗越编著的《提篮春光献母亲——记枞阳老湾一农家的变迁》反映了治淮、治江前后这一历史现实。文艺理论家认为,看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有历史价值、时代特点、现实意义,首先看其能否反映特定时代的横断面,真实而典型地印记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本书则以一个普通村庄的变化为题材,反映出百余年来圩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大变迁。

内容推荐

由吴宗越编著的《提篮春光献母亲》,顾名思义是儿女们向父母献春光。这“春光”既是儿女报喜的贺礼,也是滨江滨淮圩区人民向新中国治淮治江前辈报喜的贺礼。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百年来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反映滨江滨淮平原洼地圩区由多灾多难、忧愁衣食的昨天,逐渐演变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今天。

《提篮春光献母亲》涉及五代人,前两代主要在旧中国创业,虽没日没夜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劳动,然难得温饱;第三、第四代在新中国培养教育下,多数走上工作岗位并有创业佳绩;第五代已有数人上了大学。本书人物虽多,但以亲情为线索贯穿始终。围绕亲情的是故乡情、邻里情、朋友情,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让人难以忘怀。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古稀之年故乡行

第二章 话说吴姓起源

第三章 青山绿树掩映大成庄

第四章 陈瑶湖畔黄叶村

第五章 培养子女成才

第六章 建设和谐之家

第七章 建设和睦的亲族关系

第八章 母亲撑起的蓝天

第九章 提篮春光献母亲

后记

试读章节

路西掠影忆 我指了指合铜路西边那遍地油菜花盛开的金黄的田野,对妻说,那里正是我儿时的放牛场。深春季节,平湖草长、杂花蜂飞。夏季随着长江水位上涨,那里又是万顷平湖,湖中蒿草旺长,我曾在湖中泅水、采菱、摘荷。冬天水退,我同三弟在陈瑶湖边捞鱼虾、采莲子。姐姐、我、弟弟、妹妹都先后在这里放过牛。1950年我和村童还在这里好奇地围观过农垦师的拖拉机翻土犁地,当时我还在心里暗想:今后我能开拖拉机多好哇!

汽车经过铜陵长江大桥时,我指了指壁立于江南岸的阳山矶,对妻说,那就是我儿时在陈瑶湖放牛时曾遥遥指认的长江龙宫。那时乡民们认为,长江发大水的命令就是从龙宫里发出的。我初中就读于设在和悦洲的铜陵中学。我曾和同学们立于洲尾、临江面壁,背诵苏东坡的《赤壁赋》。和悦洲是阳山矶对面的江心小洲,铜陵初级中学就位于洲心。恰同学少年,我还曾和几位知己滨江环游、高谈阔论自己的理想前途,只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行动了。

在铜陵市住下后,我们受到三弟、小妹及其亲属的热情接待。我们亲切地谈及往事,其乐融融。

歇了一天脚后,小妹就安排车带我们去扫墓。

花竹园、山河村、陆房院扫墓记 第三天,由小妹的儿子魏平开车,我们共十余人来到了父母归葬的位于大成庄及葡萄洼之间的花竹园墓地。早已在这里等候我们的小弟宗春、外甥国民、堂侄礼贤等前来迎接。我们在花竹园为我祖父母、父母、叔父、堂兄扫墓,又到村后的小园里我的堂伯父、婶娘和堂嫂的墓前祭扫了一番。花竹园、小园均是我们家和礼贤的祖父母在新中国成立前所共有的祖业遗产。小时候我跟父亲来这里祭祖扫墓时,这里松木高耸、遮天蔽日、青山绿水。特别是在寂静的夜间听到的松涛声、早晚嗅到的烧柴禾的松香气、村庄上如画般的缕缕炊烟,都给我这个在平原圩区生活惯了的儿童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而今这山上的树木,均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集体砍伐了,露出的山地开荒种粮,而这些砂多土少的开荒地收粮无几,真是得不偿失。改革开放后这些山地又由私人承包种树,树刚刚成材,村民怕政策变,又一茬一茬地砍伐,故这里的荒山树木成不了大树林。

接着,我们又驱车绕山转水向北赶到山河村的二姑母坟前扫墓,由二姑母的独生女陶飞龙陪同。二姑母原居于陶家东边村,1978年随女儿迁居于此。

在陶飞龙家里,陶飞龙领我们看了她祖上的家具和她经手盖成的新房子,最后又将她老伴唐自强临摹的一本于佑任的《千字文书法》手稿交给了我。她说老唐去世前嘱咐她,这是模仿于佑任手书的最好手稿,让大表兄见物如见人,作个纪念。唐自强是陶飞龙的后夫,年龄比我大,称我大表兄是随陶飞龙称呼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行走时稍瘸,但文化修养较好。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后才与表妹陶飞龙成家。1983年春节前我同三弟、小弟、外甥周国民,侄子吴雄虎去看望二姑母,就看到老唐写的毛笔字很好,当时我就向老唐要了几幅他写的字。现在老唐和陶飞龙的女儿正在读大学三年级。2005年老唐遗嘱其女,学业有成之时应不忘向供养其上学之人报恩。可见老唐是位深明大义、知恩图报、教子有方之人。

二姑母20岁从吴家出嫁后的70年,可以说是同不幸命运搏斗的70年。晚年虽有独生女抚养照顾,生活无忧,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娘家。1998年二姑母病故,表妹陶飞龙就将二姑母葬在山河村西的岗地里。山风无声地吹拂着坟上的野草,四周的油菜花、麦苗正茁壮竞艳、互吐芬芳。它们似乎在告诉我,老人那魂归故土的情结已经解开。一贯相信风水的二姑母是在为自己的后代开辟一片风水极好的宝地。是的,在她病逝后的10年中,她的外孙均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各有发展。我带着愧疚之心告慰并祝愿二姑母在天之灵安息!P2-4

序言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1948年和1949年,长江连续两年发生大水灾,淮河南部平原洼地也有大水灾。1950年淮河又发生全流域大水,中央人民政府及时作出治淮决定,掀起了新中国第一轮淮河治水高潮。60年来,淮河、长江治理成就巨大,江淮平原洼地人民由原来流离失所的艰难环境,变成安居乐业奔小康的宜居环境。城乡人民生活也随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实文学作品《提篮春光献母亲——记枞阳老湾一农家的变迁》就反映了这一时期治淮、治江前后这一历史现实。文艺理论家认为,看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有历史价值、时代特点、现实意义,首先看其能否反映特定时代的横断面,真实而典型地印记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本书则以一个普通村庄的变化为题材,反映出百余年来圩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大变迁。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记述了一个农村家庭几代人所经历的变化:有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有社会结构的变化。作者在记述这一变化过程中,又运用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兄弟姊妹之情、邻里之情、乡土之情这条红线,贯穿始终。加之作者运用文学性语言,又适当配置古典诗文和画面,使这部作品既为时代留下印记,又有较好的可读性。出版前,本书稿已流传于社会,许多读者深深为其中一些情节感动。本书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一个偏远、封闭、贫困、多灾的典型圩区的演变,反映出水利部门治理江河的突出成就和国家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的建设成果。

吴宗越同志1936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后分县归属枞阳县),196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淮河之滨怀远县工作,1984年调入水电部治淮委员会(现更名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长期从事水利宣传、《治淮》等学术期刊的编纂和文学创作工作。1996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止,先后编撰和出版了《沂沭泗河览胜》、《淮河人文志·诗文选》、《淮河诗选》等著作。

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水利变迁、农村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演变以及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刘玉年

2010年5月24日

后记

本书初稿形成于3年前,经家乡几位亲人和本市几位朋友指点、改正,增删了不少情节。二稿和三稿请几位亲友复读、指点,又修改了许多。此后又请水平较高的同志指点,且自己反复修改多次,才形成现在的书稿。

本书的一些内容引起了我的一些江淮圩区和同乡朋友的共鸣,他们认为他们家乡的事及他们父母、上辈的经历也大致与书中记述的内容相同。我的远离家乡的侄儿侄女,曾为本书中一些情节所感动,甚至泪流满面地读着书中的情节。有几位亲人还告诉我,他们曾经是那么漫不经心地对待上辈老人,是这本书提醒了他们,他们虽不能做到特别孝顺,但今后一定要好好地对待老人,为三代同堂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因此,凡是阅读过本书原稿的同志、亲友都一直鼓励我正式出版,让沿江沿淮圩区的人、让离乡多年的游子、让那些与父母分居而又对父母生活不太注重的人,感悟到父母在世的幸福。还让那些如今生活在圩区而又无水患之忧的人,感知新中国治水带来安居的幸福。

由于得到我退休的工作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淮河水利学会的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故本书能在隆重纪念新中国治水、治淮60周年之际得以出版。同时本书也得到了淮委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以及江秀萍、曹平禾、王发信和淮委其他一些同志的大力协助,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10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篮春光献母亲--记枞阳老湾一农家的变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宗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吴泓漪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78555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