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婚姻调查
内容
编辑推荐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共有过几部《婚姻法》吗?《婚姻法》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它可以保障哪些权利?……阅读本书,可以找到上述疑问的答案。本书是一部有关《婚姻法》的书,也是一部有关婚姻故事的书。不是简单的《婚姻法》介绍,里面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很强。

内容推荐

婚姻法所包含的内容,绝不仅限于离婚,它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等。婚姻法被认为是社会转型的晴雨表。透过这个睛雨表,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嬗变。这里面写到的每一件事,尽管不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但它或许与你息息相关,或许能给你以启示,或许能给你以警戒,或许能给你以思考……

目录

引子 说不完的婚姻故事

第一章 共和国的厚礼

第二章 较量

第三章 三十年婚姻故事

第四章 嬗变

第五章 民主立法的春天

第六章 家园保卫战

第七章 动荡的婚床

第八章 屋檐下的暴力

第九章 你们家“蛋糕”怎么分

第十章 保护军婚:一道坚固的“防波堤”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试读章节

我在等待。

我是在等待中走进中国婚姻家庭史的。

我没有想到,关于婚姻,竟然有这么多的定义——

《礼记·昏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辞海》:“男女结合成为夫妻。”

恩格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爱伦·凯:“恋爱是结婚的唯一前提,没有恋爱的结婚是没有道德的、堕落人格的。”

陈独秀:“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则一定是独裁或极权的国家。”

毛泽东:“讨老婆不要钱。”

费孝通:“男女相约共同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时代的镜子。婚姻家庭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

而用于记载婚姻家庭制度变迁的便是《婚姻法》。

婚姻家庭的立法,在我国古代是伴随着“礼”的形成而逐步产生的。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多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夏代,那正是中国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通过血缘纽带将同姓贵族联合起来,以天子为大宗,以诸侯为小宗,大宗、小宗合成一个庞大的宗族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异姓贵族间结婚,组成一个广泛的亲属网络。这种宗族体系和亲属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宗法家族组织,也是宗法国家组织。这时候,还没有法律可言,维系这种宗法制度的是名目繁多的“礼”。“礼”的内容包括:“家礼”和“婚礼”。“家礼”是指冠、丧、祭等礼;“婚礼”是指嫁娶之礼。“礼”虽然本身不是法律,却是带有国家强制性质的行为规范,用以明确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礼崩乐坏”,旧制度在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已不能维持。这个时期郑国的《刑书》、晋国所铸的《刑鼎》、李悝所著的《法经》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其内容主要为刑法和相应的惩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民事立法、包括婚姻法规也应运而生。如我国封建社会最完整的法典——《唐律》,把调整户籍、婚姻家庭关系等的规范列为第四篇,名日:户婚。对于户籍、土地、纳税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如主婚权、结婚条件、程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此后产生的《明律》、《清律》,基本内容均集中于婚姻关系的成立和禁忌、婚姻关系的解除、夫妻双方的地位等方面。每一项规定大都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作变化。

清朝后期的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英雄在建都天京后,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革命军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设想。其中关于婚姻制度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在经济上男女平等;“凡天下婚姻不论财”,意味着开始废除买卖婚姻。同时,太平天国禁止娼妓、纳妾、买卖奴婢、缠足、溺婴等陋习,严格保护妇女和儿童利益。但是,由于受农民阶级局限性所制约,太平天国虽有“一夫一妇,理所当然”的明文规定,却只适用于低级军官和一般的贫民,东王、西王仍是妻妾成群,洪秀全更是广蓄嫔妃。可见在婚姻制度上,他们仍局限于封建帝王的眼界。他们对妇女的重视,主要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以及由此给妇女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至多也只能算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前奏。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篇《亲属》中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包括通则、婚姻、父母子女、监护、抚养、家、亲属会议等七章。尽管《中华民国民法》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但该法在婚姻家庭方面依然维护着封建婚姻家庭体系,实际上是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延续。

纵观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包办强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包办强迫婚姻的合法形式。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社会里,“父母之命”,实际上是男系尊长之命;“媒妁之言”,是指婚姻的缔结过程完全要通过媒介,结婚男女双方丝毫没有什么自由可言。这种完全由第三者包办强迫,而不许婚姻当事人本人在婚前建立任何相互了解、相互爱情的不自由的婚姻结合,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道德的。

二是男尊女卑。我国古代自从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子一直处于卑下、屈从的地位。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夫为妻纲”成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中国,丈夫有休妻的权利,而妻子只能“从一而终”。按照封建法律的规定,妻子无人身权,无财产权,完全处于依附于丈夫的无权地位之中。妻子虽然只有一个,但纳妾却不受限制(纳妾不算结婚)。所以,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多妾制。

三是漠视子女利益。封建家长制是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核心。“父为子纲”、“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一家之内,妻必从夫,子必从父。子女成为封建家长蹂躏的对象,根本没有利益可言。

P10-12

序言

说不完的婚姻故事

一位哲人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法律的监视下生活着。”

然而,每时每刻都在法律的监视下生活着的我们,却往往忽视了法律的存在。就如同《婚姻法》一样,尽管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又有谁会整天去琢磨《婚姻法》?

我想,整天琢磨《婚姻法》的,除了少数专业人士,比如婚姻法研究者、专门承接离婚案的律师外,恐怕就只剩下准备离婚的当事人了。

我的一位朋友2000年开始闹离婚,吵吵闹闹,打打停停,一直到2008年才把婚给离了。

我开玩笑说:“你离婚正好用了打一场抗日战争的时间啊!”

朋友苦着脸,说:“不离婚,不知道离婚的难啊!”

朋友告诉我,离婚不仅涉及感情是否真正破裂的问题,分居时间长短问题,还涉及婚前婚后财产、子女抚养等等一系列问题。

也是从朋友那里,我听说了中国式的最典型的离婚案——

1980年,北京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遇罗锦离婚案。

遇罗锦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哥哥遇罗克是北京人民机械厂青年工人。遇罗克于“文革”初期写出的《出身论》,因反对血统论,反对林彪、陈伯达、“四人帮”的封建主义倒行逆施,而遭逮捕,并于1970年被处以极刑,死时年仅27岁。受其哥哥影响,遇罗锦也被定为“思想反动分子”,送劳改农场教养三年。1970年3月,劳改农场解散,遇罗锦又被转到河北临西县插队落户。那里的工分值多年一天没超过一毛钱,迫于生活,她嫁到黑龙江省一个条件好些的村子,与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结婚。由于没有感情基础,四年后离婚。

此后,她种过地、干过临时工、做过保姆,也当过无业游民(从东北回到北京)。1978年7月,经人介绍,她与北京某厂工人蔡某结婚,户口转回北京,并找到了工作。两年后,遇罗锦以“继续维持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不道德的”为理由,起诉离婚。而蔡某却认为遇罗锦“是在自己的环境、地位、条件发生变化后,变了心。这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考察她的几次婚姻状况,她实际上是想把婚姻当做实现自己的目的的一个个跳板”,坚决拒绝离婚。

遇罗锦离婚案披露后,在司法局、妇女界、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意见分歧不一,支持者有,反对者众。尽管后来双方同意法庭调解离婚,但道德的天平基本向蔡某倾斜。一时,遇罗锦成为忘恩负义的“女陈世美”,“一个堕落的女人”。

更有甚者,上世纪90年代初,京城还曾出现过一个耸人听闻的“秦香莲上访团”。

一面红色的小旗上,写着“秦香莲上访团”六个字,小旗旁簇拥着十几个脸色憔悴、神情忧悒的女人。今天到全国妇联,明天又去最高人民法院……

上访团的“团长”薛某,是北京一家服装厂的女工。22岁那年,由父母包办嫁给同厂工人黑某。二十多年了,日子虽过得平淡,两口子却也相安无事。

谁料,年过半百,黑某却在外头有了相好的。薛某的火爆脾气上来了,先是将娘家人召来把黑某揍了个鼻青脸肿,然后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一裹而尽,自己搬到厂里住了。

不久,黑某以性格、感情不和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离婚!薛某一听,火冒三丈:你在外头搞女人,还要跟我闹离婚,没门,!我非把你搞臭不可。

薛某开始告状,法院、妇联、公安局到处都有她的足迹。慢慢地,薛某发现,每天到法院、妇联、公安局告状的,还有不少同她一样命运的女人。大家在一起交流,泪是同样的泪,仇是同样的仇,都是因为丈夫有了“花心”,或在外面拈花惹草,或已另建“爱屋”。说到伤心处,一个个哭得比“秦香莲”还凄惨。哭,哭能救得了自己?薛某最瞧不起眼泪,于是,她提议姐妹们团结起来,组织一个“秦香莲上访团”,联合上访,以壮声势。同是天涯沦落人,姐妹们一致推选薛某为“团长”。

薛某义不容辞地举起“秦香莲上访团”小旗,肩负着为自己讨个“说法”,同时也为与她同样遭遇的姐妹们讨个“说法”的神圣使命,又踏上漫长的上访路……

朋友感慨道:“怎么样,她们是不是折腾得比我还厉害?”

我有些不解:“这也怪了,按说《婚姻法》对离婚条件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这离起婚来为什么还是如此之难?”

朋友说:“这你难道还不明白吗?法律条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生活是在变化的,社会是在发展的。195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为什么1980年、2001年又要重新修改,颁布了第二部、第三部《婚姻法》,就因为,生活变化了,社会发展了,婚姻家庭领域又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就说离婚吧,上世纪50年代,曾经发生过‘理由论’和‘感情论’之争。‘理由论’主张,离婚必须有正当理由,而‘感情论’认为夫妻感情破裂就应允许离婚。正因为‘理由论’占了上风,尽管当时一些夫妻关系已经破裂、感情已经恶化,却因拿不出所谓‘理由’,失去了婚姻的自由权。1980年《婚姻法》,明确规定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理由。但后来又有专家提出应以‘婚姻关系破裂’替代‘感情破裂’,主要理由是,感情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不确定性,法律很难确认;感情破裂不能反映离婚的全貌;还有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以‘婚姻关系破裂’作为离婚的条件。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虽然维持了‘感情破裂’说,但又结合‘婚姻关系破裂’一些情况,使得离婚增加了可操作性。”

没有想到,打了一场离婚官司,我的朋友差不多成为半个婚姻法学专家!

由此,我也开始关注起了《婚姻法》。

这一关注,我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共有过三部《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

我才知道,婚姻法所包含的内容,绝不仅限于离婚,它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等。

婚姻法被认为是社会转型的晴雨表。

透过这个晴雨表,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嬗变。

《中国婚姻调查》是一部有关《婚姻法》的书。

《中国婚姻调查》是一部有关婚姻故事的书。

这里面写到的每一件事,尽管不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但它或许与你息息相关,或许能给你以启示,或许能给你以警戒,或许能给你以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婚姻调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传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6909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