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吉编著的《中国电影史》广泛汲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开放的电影史观念和总体史体例的史述架构,系统呈现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轨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可作高校影视专业教材,也可供影视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图书 | 中国电影史/影视传媒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虞吉编著的《中国电影史》广泛汲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开放的电影史观念和总体史体例的史述架构,系统呈现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轨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可作高校影视专业教材,也可供影视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内容推荐 虞吉编著的《中国电影史》广泛汲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开放的电影史观念和总体史体例的史述架构,系统呈现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轨迹。按照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全书分为“民国电影”“新中国电影”两编,内容涵盖民国阶段初创期、早期、发展期、战时期、高峰期电影和新中国阶段“十七年”电影、“文革”电影、“复兴时期”电影、跨世纪中国电影九个部分。《中国电影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可作高校影视专业教材,也可供影视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引述:前史与发端 上编 民国电影 第一章 民国初创期电影(1913-1922) 第一节 初创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民族影业的生成 第二章 民国早期电影{1922-1930) 第一节 早期影业格局 第二节 国产电影运动 第三节 商业类型电影潮流 第三章 民国发展期电影(1930-1937) 第一节 联华崛起与“三足两翼”格局 第二节 声片默片的共存互鉴 第三节 新兴电影运动 第四节 教育电影运动 第四章 民国战时期电影(1937-1945) 第一节 战时电影格局 第二节 “大后方”电影 第三节 孤岛电影 第四节 香港抗战电影 第五节 根据地电影与沦陷区电影 第五章 民国高峰期电影(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电影格局 第二节 正统电影和商业电影 第三节 战后新电影 下编 新中国电影 第六章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公、私营并存格局 第二节 国营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第三节 英雄电影谱系 第七章 “文革”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否定“十七年” 第二节 “三突出”与“样板戏” 第三节 “文革”故事片 第八章 “复兴时期”电影(1976-1989) 第一节 复踏的过渡期 第二节 开启复兴之门 第三节 “谢晋电影”与大型历史片 第四节 “第四代”:迟到的感叹 第五节 “第五代”:反叛与呼唤 第六节 票房危机与娱乐片潮流 第九章 跨世纪中国电影(1990-)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第二节 “主旋律”与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徘徊的“第六代” 第四节 “贺岁片”与商业大片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电影史/影视传媒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虞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4626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6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重庆 |
长 | 255 |
宽 | 18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