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
内容
试读章节

渭河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是渭河的冲积平原。渭河流经西安附近时容纳了泾、灞、浐、沣、滴、涝、涌等七水,因此,历史上号称八水绕长安。八水似乎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传说远古时代,女娲在这里补天并缔造了人。考古发现,一百多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水之滨。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在浐河岸边开始了新生活,留下闪烁着智慧人光芒的新石器、新住居、新文化。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炎帝、黄帝的文字史料是《国语-晋语》,书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根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在渭河流域。姜水在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的漆水河,两河都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成全了两位部落首领,后来两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胜,实现了人文初祖的宏图大略,两部落也逐渐融合为华夏大家庭。(华夏族到汉朝称汉人,到唐朝称唐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后来西周人得势,在镐水两岸建都,发布周礼以治天下。再后来星转斗移,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到汉时又以“尊儒”为旗帜,“霸王道杂之”,成为后世统治的永则范式。而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人及其汉字、汉文化等也都因大汉帝国而得其名。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都建在渭河边上,秦汉两朝并修渭河大桥,把咸阳与长安紧密联系起来……

关中人把高而平的地称作原。由于地壳运动,“八水”冲积,西安附近形成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原。当我们走到渭河与灞河之间的龙首原时,可看见昔日汉王朝的城郭;当我们来到灞河与浐河之间的白鹿原时,可想起项羽驻军灞上摆起鸿门宴的英雄气概;当我们登上浐河与涌河之间的乐游原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当然,还有相传出产过6斤重谷穗的神禾原,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原和出土过世上最早的纸张实物标本的铜人原。总之,在渭河冲积成的关中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体会到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气息。

我出生在灞水之首,成长在浐河之滨,少年时代的情景常常因见到这些河水而回流在眼前。那是一个灿烂的黄昏,在浐河边一片林木丛生的坡地上,有一群披头散发、腰裹麻片的男女,手握石器砍树拓荒。背面的山涧,有人手执树权与石块,围猎一只野山羊。而在弯曲的河边,一名少女双膝下跪正在汲水,用的是一只尖底陶瓶,上面印有鱼纹人面图案。这不是我的幻觉,这是当年新建的半坡博物馆中的一幅油画。我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在这个博物馆上的,这幅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从此,我喜欢约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在这昔日的皇家京畿的草丛石滩上,随手可捡得已成碎块的瓦当。我与伙伴常常用瓦当打水漂,看谁的瓦当在水上漂的次数多、抛得远。即便是在闹大饥荒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仍然喜欢去河滩抓青蛙、偷红薯。我学着半坡人的样子,头戴柳条圈,穿着补丁短裤,光着上身和脚丫,用自制的小铁叉偷猎在水边喘气的青蛙。夕阳西下,趁农民收工回家,钻进他们的红薯地,偷挖长胖起来的薯茎。然后点起篝火,烧烤我们的猎物。那时我不愿上学,坐在教室里实在挨不住饥饿的折磨。逃学来到河边,虽然更饥饿,但总会有一顿自制的晚餐,可以缓解一下咕咕饥肠的呜叫。我还喜欢农民在田间搭盖的茅草棚,当地人叫它“庵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半坡人那半窖穴式的房子。我常常与伙伴趁无人时钻进去玩耍,那感觉仿佛走进了原始人的居室。

我对渭河系统而理性的认识,始于1992年拍摄《八百里秦川》专题时。那时,我们“陕西摄影群体”中的六七位摄影家,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沿着渭河用照相机记录了两岸的人文地理、习俗风情。后来,我又一次从渭河源头的鸟鼠山出发,对渭河做了更加详细的考察。当我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投入到渭河考察后,深切感到这条既是母亲河又是历史名河的丰腴和贫瘠、古老和沧桑。

P1-3

后记

摄影对我只是工具,激励我活着的工具。我不为摄影而活,但我活着必须摄影。用摄影记录生活、解读人生、认知社会,是我逐渐形成的摄影观。30多年过去了,偶尔翻阅20世纪60年代中期初学摄影时拍的照片,我发现其中就蕴含着这种观念的因子。我曾经幻想着摄影能成为实现艺术追求的目标,但很快,理想连同移栽过来的信仰一起破灭了。饥饿的烙印与文化专制的创伤,使我只能脚踏实地回到民间俗人中来,以平民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用纪实手法展现关中八百里风情。我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上这样一条摄影之路。

藏着的关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首先藏在民间,藏在我这些以平民意识与纪实手法拍摄的照片中。为拍这些照片,我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抑或年节,我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无暇顾及年迈的父母。尽管他们不懂摄影,但他们凭一种亲情坚信我在做正事,给予我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而那些长期以摄影权威自居的所谓“革命理论家”,却给关注平民生活及其生存状态的摄影者冠以“土、老、破、旧”的帽子。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土、老、破、旧”的照片终于显现出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再不可重生了。

在一个作秀、作美的流俗时代,我恪守平凡与拙朴、自然与寻常。在我眼中,关中人用世代文化承传的每个天日填塞着岁月的纵深。面对他们,先记录下来是最重要的。而以往的历史之眼,有谁正视过他们?摄影就是摄影,简洁直录才能使之生根在自己的本体上。

关中文明的盛衰起伏,是秦人生命长河中翻滚的波澜。瞬间的流变,都体现着种群血性、命运轨迹和文化传承。因此,回到民间,贴近了普通人生活的烦琐,也就贴近了真实,贴近了国情。记录下凡人俗事这一个个从未进入大雅之堂的瞬间,必将为摄影注入生活的厚重,为历史增添现实的鲜活,为读者提供一些看后的静思。

《藏着的关中》这些老照片最早的摄于1971年,最晚的摄于2014年,时间跨度为43年。经过时间与岁月的洗礼,这些照片都经受了考验,每一个瞬间都与被历史遗忘太久的普通关中人命运与遭际相关,与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方式相关,与他们的习性及愿望相关。总之,与数千年间关中人断续重生的文化血脉相关。

不是说如今是读图时代吗?“读”字由“言”和“卖”合成,有言卖出才有读,可见言与读自古就是一种交易关系。信息与知识也是商品,是有价值的,因此,才被自觉互换。言不仅能换来阅读与传播,还能换物、换权、换地位。这说明言是分类的、分功能的。影像也一样,无论面对哪种类别与功能的影像,既不能强制人读,也不能强制人不读,读图应是一种相互的自愿行为。  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关中的父老乡亲!同时感谢西北大学出版社以及薛保勤、马来先生对本书再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谢编辑和所有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与同事。就在夜以继日整理编辑书稿期间,久病不起的母亲于2013年6月2日离我而去。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以表我未尽的孝心,慰藉她的在天之灵。

胡武功

2014年6月28日

目录

渭河

秦岭

帝陵

宗教

后记

序言

序言/民间关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

打开中国历史教科书,便打开了关巾。便走进关中。便陷入关中。在历史的烟云里走了几千年,仍然走不出关中。

我从蓝田猿人快活过的公王岭顺灞河而下不过50余公里,便踏入姐妹河浐水边上半坡母系氏族聚居的村落,大约1个小时就走过了人类进化几十万年漫长的历程。我以素心净怀跪拜在人文始祖黄帝陵前的时候,顿然发现开启一个民族智慧灵光的祖先,仅仅拥有如此少的一掬黄土。面对周人精美绝伦的青铜制品,无法想象一个火炉如何冶炼得出如此复杂深奥的化学命题。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首都的长安不说也罢,单是东府一个小小的骊山,便可当作一部鲜活的历史来反复咀嚼。

火山骊山窒息死灭之后,在山脚留下一汪上好的温泉。这股温泉不经意间浸染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戏弄了诸侯,也戏弄了周王朝的骊山上的烽火台,尚未火熄烟散,始皇帝就在山脚下修筑地下宫殿以及陶制的禁卫军方阵。短命的秦王朝的惨痛教训,丝毫也不妨碍近在咫尺的温泉里君王和贵妃的人生快活,压根不知百余公里外的马嵬坡等待他们演出生死离别的一幕。恰似在这个烽火台下秦皇陵侧与残留着贵妃凝脂的汤池窗户斜对的五间厅里,蒋介石带着温泉的余热慌不择路的逃到山坡上,隐伏在北方寒夜冰冷如铁的一个凹坑里。这一夜的这一声枪响便注定了他13年后逃往海上的结局。那个隐藏过他的骊山上石隙里的凹坑,却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完成转折的一个关键性符号。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以上几位在骊山下在温泉里演绎过兴亡故事的角色,似乎谁也没有在得意的时侯“注意”到前者在同一地点发生过的“历史经验”。今天,当世界各地男女涌到骊山下来游逛的时候,未必一定要去“注意”“历史的经验”,却也不至于发m“都是温泉惹的祸”的戏言吧。

一个古老民族的大半部文明史是在关中这块土地上完成的。历史教科书提供的资料,无以数计的遍布地表和地下的历史遗存,无论怎样翔实怎样铁定的确凿,却都不可避免时空的隔膜和岁月的阴冷。即如唐墓壁面的女人如何生动艳丽,即如兵马俑的雕像如何栩栩如生,你总也感觉不到一缕鲜活。当这些主宰着历史的统治者贪恋一池温泉醉生梦死的时候,关中民间的生活秩序和生活形态是怎样一幅图景?教科书和遗存中几乎无存,我只能看到生活演进到上个世纪几十年来关中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形态。最近十余年来,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以前所未有的真实的高速度发展的时候,曾保存着体现着的原有生活图景、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正在加速消亡。更多的浸淫着思想文化以及由此透见的关中人心理形态的戏曲、演唱、歌谣、婚丧礼仪等等,都在加剧着变化,加剧着消亡。我在儿时甚至延续到青年时代的许多如牛拉的石磨、石碾一类的东两早已停转了,即使今天乡村的孩子也不可理解麦子怎样经过石磨变成了面粉。

摄影家胡武功先生无疑是最敏感到生活的这种变化的先觉者。几十年来追踪生活骤烈的和细微的种种变化,把新与旧的交替留在了自己的心灵底片上。在基本普及了机械收割和脱粒的关中乡村,《光场》的场面已经稀少难见,而这仅仅在10年前的小麦收割上场之前,还是遍布关中乡村的生产图象。《麦客》里麦客也正在消失,这个汉子挥舞镰刀的姿态定格为一个历史的雕像。我可以听见杀断麦杆的脆响,可以感觉到镰刀下卷起的风和微尘,健牛一样韧劲的脖颈和刀刻一般的口鼻,比任何舞蹈家苦练的舞姿都优美百倍,比任何雕塑大师的金牌雕像都要震撼我心,一种生活原型的自然美是无法取代难以复制的。即将出场的《社火》,梳妆完整只待出门的《新娘》,我在看到一缕羞涩掩饰不住的欣喜的同时,似乎能感知到心跳。《皮影》的幕后操作的架势,《哭坟》里儿女的痛心裂肺的表征,都使我直接感知到生活真实的进行形态,也一次义一次的感到真实生动的艺术力量的撞击。

以沉重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关中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加剧变化,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质和周秦汉唐文化色彩的民间文化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秦代一路犁过来的铁犁终止在小型拖拉机前。被农民挥舞了几千年的长柄镰刀被收割机械代替了。大襟宽裆的衣裤已经被各色流行服装替换。电视把乡村传统的社火、戏曲、木偶、皮影毫不留情地排挤到冷寂的角落,甚至改变着年轻一代的语言习惯。这是一种进步,一种胜利,一种新的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我还是动情于那种替代过程中的差异,一种习惯了的又必须舍弃的依恋,一种交织着痛苦也浸润着温馨的情愫。

敏感而先觉的胡武功朋友,许多年来专心致志于关中乡村的这种生活演变,捕捉到了堪称历史性的告别的生活画面,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今天民间关中的生产形态和生活形态,感受到在周秦汉唐的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关中人的心理形态,肯定为未来的史学家、民俗学家包括作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交接时代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

我便说,胡武功不仅是敏锐而先觉的摄影家,更是一位富于历史眼光和人文意识的思想者。

内容推荐

胡武功著的《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选取了于关中最具代表性、并且蕴含丰富人文情怀的自然风景,即母亲河渭河和父亲山秦岭,以及历史文化遗存帝陵和存在于关中地区的各种宗教团体,阐述了孕育关中这块神的土地的物质和精神的源头,体现了关中地区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和宗教环境,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关中展现在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胡武功著的《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讲述的是:自从人文初祖炎黄二帝起,历经周、秦、汉、隋、唐,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在关中这块宽广的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世间悲喜剧,成为至今被引为骄傲的华夏文明史。

在渭河两岸厚厚的黄土原中,埋葬着周、秦、汉、唐时代的帝王及爱妃宠臣的尸骨,形成蔚为壮观的古代帝陵群。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一边百般诅咒历代集权者的贪婪腐恶、荒淫无度,一边赞叹西周车马遗址、秦兵马俑坑、汉代石雕和唐墓壁画那无比灿烂的古代文化,尽管这些都已成为华夏民族远去的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武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34179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7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73
CIP核字 2014163330
中图分类号 K294.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5
18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