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植物探险家(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青少年探索与发现科普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乍看之下,植物学研究就像集邮,是一门没有风险、十分居家的职业。但是对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植物探险家而言,此话却不贴切。花旗松、猴谜树(南美杉)、兰花、杜鹃……现今,那些遍布欧洲的植物从何而来?

《植物探险家(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作者:玛丽·格里宾)收录了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故事,翻开此书,一起来阅读吧!

内容推荐

《植物探险家(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是青少年探索与发现科普文库之一,由玛丽·格里宾编著。

《植物探险家(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简介:

乍看之下,植物学研究就像集邮,是一门没有风险、十分居家的职业。但是对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植物探险家而言,此话却不贴切。花旗松、猴谜树(南美杉)、兰花、杜鹃……现今,那些遍布欧洲的植物从何而来?答案是,它们大多是被植物探险家们从地球的偏远蛮荒之地所发现。不畏险阻的植物学家们,凭借双脚和马匹前进,踏足遥远荒凉的异域疆土,翻越罕有人迹的高山峻岭,穿越茂密繁盛的矮丛密林,有时还要遭遇当地土著的袭扰破坏,更需要克服饥饿和疾疫,才能将所获植物带回欧洲。茶叶为伺会在印度生长?治疗疟疾的奎宁又是如何被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这切都归功于植物探险家。他们被强烈的求知欲望所驱动(有时则是经济利益),远离寻常社会,踏上植物探险的艰辛之旅。

目录

致谢

引言

序幕:约翰·雷(John Ray,1627~1705年)

第一章 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1707~1778年)

第二章 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年)

第三章 弗朗西斯·麦森(Francis Masson,1741~1805年)、

卡尔·彼得·桑伯格(Carl Peter Thunberg,1742~1828年)

第四章 大卫·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1799~1834年)

第五章 威廉·洛比(William Lobb,1809~1864年)、托马斯·洛~L(Thomas Lobb,1817~1894年)

第六章 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2~1880年)

第七章 玛丽安·诺斯(Marianne North,1830~1890年)

第八章 理查德·斯普鲁斯(Richard Spruce,1817~1893年)

第九章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1817~1911年)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卡尔·林奈乌斯

(Carl Linnaeus,1707~1778年)

同约翰·雷一样,卡尔·林奈乌斯也出身于乡村。1707年5月23日,他出生于瑞典东南部贫穷地区斯马兰,一个名叫尼拉斯胡尔特村的地方。他的母亲当时只有19岁,33岁的父亲是名助理牧师。1708年,当父亲被任命为斯图胡尔特村的牧师时,他们举家迁往这个稍大的村庄。

当卡尔·林奈两岁时,瑞典在波尔塔瓦战役中被彼得大帝治下的俄国击败,失去波罗的海诸省。瑞典仿佛欧洲的一块穷乡僻壤之地,而林奈就生活在这个国家某个宗教正统(路德教派)、生活贫困的地区。在这里,牧师一职大多子承父业,若无子嗣则由前任牧师的女婿担任——林奈的父亲正是这样成为牧师的。自从林奈曾祖父的岳父开始,家中已有继承牧师职位的传统,并会传给林奈的弟弟塞缪尔(他也有3个姊妹)。按照传统,本应传给林奈,但是林奈有其他的打算。

林奈和塞缪尔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园艺爱好者和业余植物学家,他把对园艺的痴迷传给了长子。5岁时林奈就自己照料一小块花园。在接受完2年很基本的家庭教育后,林奈于1717年就读位于韦克舌的中学(大学预科)。不过,教室远不如苗圃有趣,林奈还获得了“小植物学家”的绰号。由于他的学校功课落下太多,就连老师都对他父亲摇头。换句话说,林奈成为牧师的希望渺茫,倒不如让他尝试去学医。

对一名初出茅庐的植物学家而言,将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不奇怪。要知道,了解植物并熟悉其药性是当时医学的重要特征,上章提到的约翰·雷的母亲就是个好例子。本着家族有供职于教会的传统,林奈选择从医也算是为上帝服务的一种方式。1727年,在父亲的批准下,林奈前往隆德大学,正式开始医学与自然史的学习。当然,他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仍以为林奈将成为一名牧师。1778年,当林奈去世时,弟弟塞缪尔在传记中写到,父亲尼尔斯将这个秘密隐藏了一年多,要是母亲知道“林奈学医,那会比他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还要严重”。

隆德大学在当时并非一所真正的大学。林奈却在他的自传中声称自己学习着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且进步很快。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生都自视甚高,撰写多本自传体著作,像要极力确保子孙后裔对他的生平知根知底一样。林奈寄宿隆德大学,与一名叫做基立安·斯托贝斯的医生合住。起初,斯托贝斯医生并不喜欢眼前这位邋遢、傲慢自负的学生。不过,他很快便被林奈的阳光自信和不凡能力所折服。斯托贝斯医生允许林奈自由出入自己的图书馆,还给他展示前所未见的新奇物件——一册粘贴在厚纸上由干燥植物组成的标本集,林奈很快便模仿制作了一册,收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在隆德大学短暂的一年间,林奈进步飞快,随后转学至斯德哥尔摩以北几十千米较有声望的乌普萨拉大学。大概就是在此时,儿子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消息终于传进母亲耳朵,让她伤心欲绝。

乌普萨拉的条件优于隆德,但并非一所好大学——它的任务是遵从路德教派的旨意培养牧师。老师平庸守旧,图书馆残缺破旧。对林奈这样的穷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个坏消息。林奈曾写道,“身无分文,无钱买书”。为了学习植物学,他只能依托大学教授们的私人图书馆和对植物的观察进行自学。为了让教席不至大动肝火,他的医学功课成绩也仅仅及格而已。在这里,林奈与同样志趣于植物学的医学院学生彼得·阿泰迪成为朋友,两人相互鼓励扶助,在探求知识的孤独道路上相伴前行。阿泰迪比林奈年长几岁,对年轻的林奈影响很大——即便林奈后来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子承父业是路德教的传统,也适用于当时的瑞典大学。林奈在乌普萨拉的一位老师,也就是小奥洛夫·鲁德贝克,便是从老奥洛夫·鲁德贝克继承了教席。老鲁德贝克(1630~1702年)被誉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瑞典人之一,他是乌普萨拉植物园的创建者,毕生收藏约11 000种不同植物的插图木刻。遗憾的是,这些精美收藏在1702年乌普萨拉大火中付之一炬。他还是位知名解剖学家、古玩收藏家和植物学家。多毛金光菊又称鲁德贝克花,便是为了纪念鲁德贝克父子为植物学所做出的贡献。

瑞典另外一个学术家族是摄尔西乌斯。老奥洛夫·摄尔西乌斯是林奈的老师,他把职位传给了小奥洛夫·摄尔西乌斯。同样具有知名度的安德斯·摄尔西乌斯,是老奥洛夫·摄尔西乌斯的侄子。

老奥洛夫·摄尔西乌斯也是一名热心的植物学家。他曾一度资助林奈并为其提供住宿。1730年夏,林奈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合适工作,年逾六旬的小奥洛夫·鲁德贝克将林奈带到家中,林奈成为鲁德贝克3个儿子(其中之一也叫奥洛夫)的家庭教师。他们不是小孩子,恐怕是处于高级教育阶段的年轻人。由于制度腐败,1731年林奈给20岁的约翰·奥洛夫·鲁德贝克撰写了博士论文,只得到了30代勒铜币,相当于英国的15先令。这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过,林奈也获得了奖赏,他在鲁德贝克家中发现了一个让人“愉快的图书馆”,他可以每天学习植物学。鲁德贝克的助理尼尔斯·罗森前往荷兰完成医学学位时,林奈就替他上课。这样一来,林奈顺便接管了大学里被忽视的植物花园。老奥洛夫·鲁德贝克在17世纪50年代建立的这个花园,到18世纪30年代时仅剩下几百种植物。

林奈很年轻时已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就。当他还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学生时,就因其著述丰富而出人头地。他31岁完成学业,获得一个正式学术职位。1730年夏,林奈帮助老奥洛夫·摄尔西乌斯准备地方《植物志》而收集当地植物。尽管这一著作一直没能出版,但他参与了材料分类过程。摄尔西乌斯使用的分类体系基于法国医生、植物学家约瑟夫·图纳福特(1656~1708年)的理念,后者认为属由许多种构成。摄尔西乌斯还采纳了约翰·雷著作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对种的定义。林奈在大学预科的最后一年就因其老师约翰·罗斯曼的介绍读过图纳福特的著作。罗斯曼还向20岁的林奈讲过法国植物学家塞巴斯蒂安·瓦扬(1669~1722年)的著作。瓦扬认为植物是进行有性繁殖的。约翰·雷等植物学家在17世纪晚期也讨论过这一点,但是瓦扬大幅推进了这一观点,并使这一概念广为传播。P1-3

序言

乍看之下,植物学研究就像集邮,是一门没有风险、十分居家的职业。但是对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植物探险家而言,此话却不贴切。花旗松、猴谜树(南美杉)、兰花、杜鹃……现今,那些遍布欧洲的植物从何而来?答案是,它们大多是被植物探险家们从地球的偏远蛮荒之地所发现。不畏险阻的植物学家们,凭借双脚和马匹前进,踏足遥远荒凉的异域疆土,翻越罕有人迹的高山峻岭,穿越茂密繁盛的矮丛密林,有时还要遭遇当地土著的袭扰破坏,更需要克服饥饿和疾疫,才能将所获植物带回欧洲。茶叶为何会在印度生长?治疗疟疾的奎宁又是如何被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植物探险家。他们被强烈的求知欲望所驱动(有时则是经济利益),远离寻常社会,踏上植物探险的艰辛之旅。

想想达尔文乘“小猎兔犬”号的那段著名旅程①,澳大利亚植物学湾的得名原因,抑或蓝罂粟始源何处吧。如果你还坚持认为,植物学仅是一门软科学,就请思索它对于整个科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吧。显而易见,植物学同天文学一样,依赖人们的感官,研究某些细节问题。在17世纪,植物学研究处于科学革命的前沿地带,是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因素。就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早已人尽皆知,可在17世纪初期,这种想法却是绝对颠覆性的。植物学也是这样!当年的诸多植物学发现貌似显而易见、稀松平常,但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的故事,将包括11位植物探险家相互交叠的人生历程,时间跨度自18世纪早期至20世纪前叶。然而,我们要先从17世纪的植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讲起。他奠定了科学研究植物的基础,其所取得的成就被公认能够与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相提并论。若在前言中对他只是一带而过,那可真是大不敬。从铁匠的儿子成长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雷建立了植物学里有关“种”的概念,阐明了“一种植物不可能从另一植物的种子发育而来”。作为植物探险家的先驱者,雷曾历时5年穿越欧洲大陆完成一段植物探险之旅。与后续植物探险家相比,雷的探险或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雷却开启了前无古人的科学发现之旅。

18世纪的瑞典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简称林奈),是继雷之后第二位出场的植物探险家。林奈着迷于对各种事物做记录,自称“不能理解任何缺乏系统秩序的事物”,严格遵守日常计划来安排打理生活。对秩序的执着坚持,使其根据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点确定了植物分类的标准:每一种植物,对应两个单词的拉丁名(这就是著名的植物双名法),成为鉴别植物系统的实用方法。

林奈的植物教学,注重野外考察,如同组织一个秩序井然、服从命令的植物学新兵训练营。尽管他的植物探险经历不多,也从未有意夸大那有限的探索经验,却并未妨碍其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优秀教师。他常启迪学生,鼓励他们周游世界,探寻新的植物。后来,这些学生成为第一代全球植物探险家,许多人也因此献出了生命。

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等,向欧洲人扬起了通向全球的航帆,植物学家随之受益。与库克船长一起环球首航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被公认为植物探险家之父和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因对个人随身行李的规定不满而与英国海军部闹翻,未能参加库克船长的再度环球航行。替代班克斯的,则是名叫弗朗西斯·麦森(Francis Masson)的园丁。作为邱园派出的第一位植物探险家,麦森来自英国阿伯丁(Aberdeen),他性格平和,为人谦逊。在南非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的冒险生涯中,麦森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严峻的现实促使他与毕业于林奈学院的植物学家卡尔·彼得·桑伯格(Carl Peter Thunberg)一起踏上植物探险旅程。桑伯格是个大嗓门,自以为是,负傲狂妄;麦森则细声慢气,害羞谦逊。这对组合貌似奇囧,却成为探索南非的最佳搭档。在荒野之地,他们成功逃避了各种危险——洪水、荒原、土著,甚至是河马的栖息地。  出生于苏格兰斯昆(Scone)的大卫·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自孩提时就对植物学充满兴趣。在斯昆的庄园里,道格拉斯机敏好学,度过为期7年的园艺学徒生活。在北美洲的西北部探险时,他频遭变故,霉运似乎总是如影随形。然而,凭着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坚韧意志,他最后以异常艰辛的方式回到英国——徒步穿越北美大陆抵达加拿大东海岸,最后登船归国。遗憾的是,霉运似乎一直追随着他,道格拉斯最终以戏剧性的方式告别人世。

理查德‘斯普鲁斯(Richard Spruce)为何能从南美洲丛林中死里逃生,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位体弱多病的约克郡人除曾担任过短暂时间的校长外,几乎倾其一生投身于植物学。在1845~1846年,他首先在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探险,从1849 1864年在南美洲探险,将所采集的各种标本运回英国,仅靠其中的微薄利润勉强度日。探险途中,他与老鼠、吸血蝙蝠、蝎子、毒蚁、疾病,甚至暗杀计划斗智斗勇,最终揭开了南美洲独有的开花与蕨类植物的神秘面纱。斯普鲁斯的伟大成就,正是采集到制造奎宁的植物种子。然而,英国政府支付的微薄薪水却难以维持他的生计。在身体完全垮掉后,他最终只得返回苏格兰,凭着一丁点儿养老金,在一间小木屋里了却余生。

这些植物探险家中,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玛丽安.诺斯(Ma,i—anne North)。她几乎游历过每个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搜寻奇花异草——并非为了采集,而是将它们画下来,为世人留下许多兼具艺术与科学价值的花卉画作。诺斯的冒险经历虽不像大卫.道格拉断或理查德·斯普鲁斯那般具有传奇色彩,但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其冒险经历同样非凡无比。

斯普鲁斯取回南美洲的奎宁,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则因得到生长于中国的茶叶,而造福于人类的休闲生活。福琼在东方游历19年,成为第一个能讲地道汉语的英国人。在中国游历时他时常假扮成当地人,探访那些未对西方人正式开放的地区。尽管遭受过海盗的滋扰、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热带病的侵袭,福琼最终还是为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约25 000株幼龄茶树、15 000株茶树苗和8名中国种茶高手送抵喜马拉雅山麓和锡兰。到19世纪末,茶叶已经成为印度最大宗出口的商品。

然而,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植物种类最多的人,是约瑟夫·胡克(Jo—seph}looker)。胡克曾在詹姆斯·罗斯(James Ross)船长指挥的最后一次南极探险中担任海军见习外科医生和植物学家,而真正使其青史留名的,却是在印度的旅行。在喜马拉雅山麓艰苦跋涉的登高途中,他发现了美艳动人韵杜鹃花和高雅精致的木兰花。从锡金到中国西藏途中,动荡的政局、恶劣的天气、险峻的地形无一不考验着胡克的力量和意志。在大吉岭附近的旅行中,种种不利因素使他的探险队伍从原本拥有50名“仆佣”的强大阵容,缩减到仅剩15名当地苦力。但在胡克眼中,那惊艳的杜鹃花已足以抵消路途的艰辛,最终采集到25种杜鹃花种子并送回邱园——就这点来看,胡克多少得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杜鹃花病态狂热追捧负一部分责任。

约瑟夫·班克斯跟随库克船长乘坐帆船环游世界,约瑟夫·胡克从印度回国时乘坐的则是汽船。我们的故事,大多集中于环球旅行十分艰难的时代,讲述勇于探索世界的植物学家们的冒险事迹。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叙述,不能囊括上述植物探险家的所有探险历程。从雷所处的17世纪至20世纪初,我们将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尽可能选取那些能完美体现历史传承并获得过非凡成就的人物,最终收录了11位植物探险家。而像活跃于东方的植物学先驱欧内斯特·威尔逊(Ernest‘Chinese’Wilson)与乔治·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由于处于20世纪,不在本书收录范围。

某种程度上,本书对人物的选取也是主观的。收录林奈,而弃除达尔文,或许有待商榷。林奈亲身经历的植物学探险虽不丰富,但为其他植物学家与整个植物学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此外,本书几乎找不到有关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论述。尽管达尔文位列最重要的植物探险家之列,但其经历已被广泛传述,因此我们希望选取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即便如此,将记述范围缩小至11人仍十分困难,若本书仍有篇幅记录第十二位植物学家,那么阿尔弗莱德·拉塞尔·华莱士(A1fred Russel Wallace)将是不二人选。他与达尔文生活于同一时代,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共同缔造者,以植物学家身份活跃于南美洲和远东地区。好在,本书最后一章将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华莱士。

开始阅读吧!揭开故事序幕的将是约翰·雷,一位生活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变革时代的植物探险家。

后记

2010年,我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留学。在一幢白色公寓里,我开始了这本书的翻译。推开2楼的窗户,外面便是疯长的绿色,春天曾驻足的气息似乎已难闻及。我所居住的地方,若消弭时间的维度,那将是这座城市的辉煌之处。在方圆3英里内,是1904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是著名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当然,还有全球排名第3的密苏里植物园,足以与英国皇家邱园比肩。

沿着一条冷清的道路,直行两英里便是植物园。作为一个曾长期忽视并漠视身边植物的人,我对植物本无深厚感情。在我肤浅的认识里,植物是沉默不语的,静态默然的,我总是不能从植物身上,获取太多的教益。它们太经得住自然蹂躏,风吹日晒雨淋虫侵,它们压根不挪动地方。若不将时间过度放大万千倍,你都难以察觉它们的变化。

随着翻译的进行,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着。“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在《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一书中,作者伯恩·哈特如是说。伯恩·哈特正是圣路易斯植物园里的研究员。当各式各样的植物,满眼地在大地上生长时,你还是会问一个问题:它们是怎么长在这里的?它们从哪里来呢?

《植物探险家》给了我答案:植物是植物探险家们不辞辛劳地异域探寻,才得以光芒绽放。展现于眼前的万千种开花植物,背后无疑有双看不见的手。一方面,植物探险家跋山涉水,出入蛮荒境地,在大自然的某个角落,像淘金一般苦苦寻觅;另一方面,在以植物学为肇始的西方科学界,植物无疑是最佳的研究和欣赏范本。植物是炫富的用具,植物是身份的象征,植物是时尚的代言,植物是殖民的先锋……而这,正是《植物探险家》所讲述的故事。

对我而言,植物园是养眼之地。尽管所知甚少,但很高兴能进入一片神奇的世界。“无畏的植物学家们,凭借双脚和马匹前进,踏足遥远荒凉的异域疆土,翻越罕有人迹的高山峻岭,穿越茂密繁盛的矮丛密林,时而遭遇当地土著的袭扰破坏,克服饥饿疾疫,将所获植物带回欧洲。”

翻译这本书,则让我透过这片神奇世界,看到了找寻侍弄植物的人。圣路易斯曾是美国通向西部的门户与起点,一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架势。1804年,刘易斯与克拉克的西部远征便从这里起始,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横越美国大陆的考察。在本书中,最令我唏嘘感叹的“硬汉”大卫·道格拉斯也曾踏上过类似的路途。当我在美国西部地区自驾时,荒蛮高远的原野,让人直觉个体的渺小。大卫·道格拉斯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植物学家。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妻,以科学写作为主业。我曾读过他们的《大众科学指南》,行文严谨,科学味道浓郁。本书行文追求严谨,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全书乍读之下平淡,再读便觉厚重,也有历史诚意,书中人物命运走向,更令人喟叹。总之,本书带着敬意,基于真实的史料发现,对11位植物学家的生平进行了事无巨细般的描述。

感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曹琳娜,敢于慧眼择拙,让我这毫无翻译经验的嫩头青担纲这本著作的翻译。感谢Gary wang、郑熙慧对本书翻译与词语运用上的帮助与点拨。在美工作生活期间,感谢卞金俊医生的悉心关照。在繁重的医院工作、业余时间的科学写作外,翻译这本书算是我最新的一种跨界尝试。当翻译尘埃落地,仔细回想整个过程,我只能说并不轻松。本书涉及大量植物学专业词汇,涉及的知识范围宽泛,更涉及历史、地理等诸多内容,难免有我所不熟知的。对本书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若有翻译不当之处,也欢迎读者“找茬”指正,以期共同提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植物探险家(11位植物学家的科考纪实)/青少年探索与发现科普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玛丽·格里宾//约翰·格里宾
译者 薄三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594724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4-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