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肃清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周肃清,中共早期党员。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被派往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55年从苏联回国,因身体原因长期休养,副部长级待遇。由周太和、周凭栏、周冰洋著的《周肃清传》通过台湾国史馆、俄罗斯中央档案馆等档案资料,叙述了周肃清的主要革命经历和曲折人生。

内容推荐

由周太和、周凭栏、周冰洋著的《周肃清传》讲述的是:

他是中共早期党员,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保卫病重的周恩来奋不顾身。他就是化名赵亦松的福建省第一个中央巡视员、军委主席周肃清。

为了捍卫党的利益,他在原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宗派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即使无辜被捕、监禁并流放到北极圈内的西伯利亚,也坚定不移、宁折不弯。

中央档案馆

福建省档案馆

台湾国史馆

原苏中央档案馆

原苏克格勃档案馆

原高尔基州检察院及档案馆

原沃尔库塔集中营档案馆

遍寻有关历史档案,遍访历史知情者,用数十万字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充分展示周肃清忠于祖国、党和人民,传奇般的坎坷经历和不朽人生,真实讲述与周肃清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国内革命斗争洪流中

 一、革命思想启蒙

 二、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三、参加南昌起义

 四、参加广州起义

 五、福建第一个中央巡视员

 六、在上海中央和山东省军委工作

第二章 奔赴苏联

 一、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二、十天大会

 三、“清党”迫害

 四、国际列宁学校

第三章 流放岁月

 一、第一次被捕:高尔基汽车厂劳动

 二、在莫斯科国立鲍曼科技大学学习

 三、第二次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沃尔库塔

 四、释放后在沃尔库塔的日子:遇到曲德秀

第叫章 回归祖国怀抱

 一、回国之初

 二、疗养和休养

 三、“文化大革命”下放

 四、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

 五、终获平反

周肃清年潜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革命思想启蒙

周肃清,1905年7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沙头赵家湾。他的名字取自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周肃清的父亲是自耕农,母亲是家庭妇女。他有两个妹妹,大妹妹周海涛,小妹妹周玉冰。

周海涛和周玉冰都毕业于长沙周南女子师范。该校是由朱剑凡于1916年创办,徐特立、张唯一、周以栗、熊瑾玎、陈章甫及著名诗人吴芳吉都曾在此任教。向警予、蔡畅、陶斯咏(陶毅)曾被美誉为周南女校三杰;而丁玲、帅孟奇等都曾在此读书。周海涛是当时周南女校非常出名的学生,曾是徐特立最得意的门生之_。她大革命时期入党,后来是湖南省地下党交通。1933年3月,周海涛在上海涟文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不幸被捕。她在江苏无锡国民党监狱中受尽折磨,包括残酷的电刑等,始终坚贞不屈。受酷刑折磨,加之在监狱的恶劣条件下染病,最终她惨死狱中,成为革命烈士。周玉冰那时是共青团员,虽然年龄小,但受姐姐牵连,也被捕入狱。周海涛牺牲后,周玉冰被堂哥周光花钱保释出来。周玉冰解放后在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工作。关于周海涛和周玉冰被捕的情况,艾芜在回忆他参加“左联”的工作经历时,以及《沙汀传》和《艾芜传》里都有详细描述。当时艾芜与周海涛同在涟文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做着不同的地下工作,艾芜在回忆里特别提到周海涛一家对艾芜早期参加“左联”工作的帮助,还提到周海涛的哥哥(即周肃清)在苏联学习。他特别为周海涛在监狱的英勇牺牲而感动不已。而((沙汀传》和《艾芜传》里,专门提及沙汀等人关于周肃清的小妹妹周玉冰是艾芜第一个恋人的回忆:1933年3月3日,艾芜得知周海涛被捕的消息后,为了给周玉冰报信,结果不幸在上海曹家渡绸厂与周玉冰等先后被捕。沙汀等人还回忆,周玉冰的被捕,以致她和艾芜不得已而最终的分离,对艾芜的刺激很大。当时艾芜为不能再与周玉冰重圆而当着沙汀的面失声痛哭。沙汀说,在这以后他再也没见到过艾芜这样一种的感情大崩溃,大爆发了!  周海涛的丈夫陈鉴光(阿尹)也是做工人运动的,同时被捕。据曾三、周玉冰等1955年回忆,陈鉴光解放后曾经试图寻找过周海涛。

周肃清家里原来比较贫穷,没有土地。当时洞庭湖盛行圈湖地,周肃清的父亲为了生计到湖的另一岸圈了一块湖地,逐渐可以种植稻谷,每年把打下的粮食运回来。这样,家里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周肃清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年他父亲在洞庭湖运粮时,不幸船沉遇难。自此,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最后年幼的周肃清不能继续在学堂读书了,不得已而辍学。

周肃清有个堂哥,叫周光,字梅方c他过继给了_一个没有子嗣但是有土地的周家亲戚,因此有了经济来源。因为周肃清小时候聪颖好学,记忆力非常好,周光觉得周肃清不继续读书很可惜,就主动出钱供他读私塾。周肃清极为聪明好学,一共只上了半年多私塾,就考入益阳城区高小,1920年又考入长沙长郡中学。

这里插一句,周光后来变卖家产办义学,在乡里口碑极佳。他一生偏爱地质学,后来与李四光相识,长期为李四光提供后勤服务,同时勤奋自学地震地质学专业,成为地质学特别是地震地质学和地质力学的著名学者。他与李四光、张文佑、陈庆宣等密切合作研究,并联名发表了高水准的学术论文。解放初期,被任命为华北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可是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北京遣送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继续受到无辜迫害,被进一步西迁到青海,并于1970年在青海西宁含冤去世。直到1978年左右才得到彻底平反,那时,他已经去世多年。周光出版有几部中国地震地质学的专著,至今被学术界频繁引用,可谓中国地震地质学界的老前辈。他有个弟弟名叫周万,字桂方,是部队教官。可能是因为留用人员,解放后周万也被西迁到新疆。  周肃清每当提到周光被无辜打成“右派”之事,总是痛心疾首,十分难过。他难以相信像周光这样平和谦让、善良忘我之人怎能被打成“右派”。他曾多次提到周光不仅有恩于自己;更有恩于他的亲人玉冰妹妹。周肃清总说在当时的社会,周光不仅是不惜钱财,更重要的是不顾个人安危,去监狱力保周玉冰,是很难能可贵的。大约在1963年间,有一次周光从兰州出差来京。周肃清知道周光喜欢吃元宵,立即让大儿子周凭栏去买,并亲自下厨。那一天,他们坐了很久,可是周光一直是目光迟滞,寡言沉默。周肃清是个出了名的硬汉子,但是在送走周光的那一天,他不由得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P7-9

序言

周肃清,湖南益阳人,1905年生。字一生,曾化名赵亦松、赵一生、赵如松。在苏联曾用名周叔琴(周淑琴)、Мищенко Василий Легрович(米先科·瓦西里·彼得罗维奇)、Чжое Шуцин(周肃清)、院电气专业。1926年8月投笔从戎,应何应钦之邀随李清泉(即李木庵,解放后第一任司法部党组书记)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他的坎坷、悲壮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革命生涯,由此开始。

周肃清曾经是大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曾以党和军队中高级干部的身份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和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并肩战斗。拿周肃清的亲密战友曾三的话讲,周肃清曾在北伐军红得发紫,是个无人不晓的激进“共党分子”。他的“带头滋事”使得右翼国民党军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曾密告蒋介石,蒋介石亲自下令撤职查办周肃清。而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二天,他们就又密电蒋介石,建议逮捕周肃清等人。另一方面周肃清和李清泉的特殊亲密关系,以及李清泉与何应钦、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的特殊关系,使得周恩来等十分重视,得以通过周肃清向十七军乃至整个北伐东路军派遣、安排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中共一大的包惠僧在回忆录中专门提到周肃清等共产党人在北伐东路军的重要作用。

南昌起义后,周肃清由教导团的营党代表升任二十军三师六团党代表,是时陈赓任六团一营营长。在长汀时周恩来亲自任命周肃清为二十军招募处长,与李立三共同负责镇压反革命、筹集军饷、建立第一个党支部、传授书写秘密文件方法等工作。在流沙兵败时,他不顾个人安全,为保卫病重的周恩来奋不顾身,1956年回国后,周恩来在小汤山见到周肃清时仍念念不忘。广州起义时,周肃清任省委士兵运动委员会书记,对确保党对教导团的控制和对张发奎警卫团的策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福建省第一个中央巡视员及军委主席,他对福建省早期党和红军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罗明、陈明、刘谦初的战友;邓子恢、张鼎丞及“闽西王”傅柏翠等人曾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他在1928年给中央的报告中对上杭、永定、龙岩等地建立红军武装割据根据地的精辟论述,被一年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的胜利实践所证实。特别是在省委代理书记陈祖康叛变的关键时刻,周肃清挺身而出,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功不可没。

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期间,周肃清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明教条宗派的倒行逆施。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刚正不阿,从头到尾没有半点虚伪和懦弱,他宁愿自己扛着,也绝不说任何人的半点坏话。即使是王明一伙利用共产国际的名义来迫害、栽赃、诬陷,即使是在被格别乌(克格勃前身)逮捕、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高压之下,周肃清也绝不屈服和妥协,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个人代价,他也在所不惜、毫不动摇。在遭到非法逮捕、流放,远离组织、祖国和亲人的严酷情况下,他虽然被非法开除党籍,但始终坚持原则,用生命捍卫党的利益,忠实地实践了入党誓言。周肃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是他与王明教条宗派坚决斗争的不竭动力,是他战胜摄氏零下60度的冰雪严寒和克格勃集中营的迫害和折磨,最终胜利返回祖国的精神支柱。

在苏联被非法流放到西伯利亚受到长期迫害,周肃清的身体受到了极大摧残。回国后,主要是由于他患有非常严重的高血压、肺气肿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他自身过于倔强的性格的影响,周肃清没有被重用,失去了为党、国家和人民补做贡献的机会。“文化大革命”时,他再一次受到迫害,直至去世前3个月才恢复党籍!

本书在收集了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台湾国史馆,特别是原苏联中央档案馆、原克格勃档案馆、原沃尔库塔集中营档案馆等处数十万字的原始资料基础上,第一次揭示了周肃清的坎坷人生,记述了与他密切相关的很多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方面本书描述了周肃清在国内革命斗争中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同志,及蒋先云、胡秉铎、周邦采、黄锦辉、傅克铭等烈士,和林伯渠、李清泉(李木庵)、陈赓、曾三、李立三、萧劲光、邓子恢、张鼎丞等战友共同工作和战斗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我们用史料和具体事实真实地刻画了在苏联时,周肃清与林伯渠、周保中、徐特立、余笃三、萧劲光、帅孟奇、黄励、唐义贞、徐风笑、陈少维(即陈明)、唐有章等人个人之间的很具体的在学习、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真实情感;以及他爱憎分明地与王明教条宗派的殊死斗争。我们力图将这些具体事件放在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中大支部局、王明教条宗派之间的关系和斗争大环境的格局之内来描述,使之客观并有机联系,脉络分明。同时这些文献资料无可争辩地揭示了王明教条宗派诬陷、残酷打击在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的广大党的优秀干部的历史事实。而包括周肃清在内的广大中大学员同王明教条宗派的斗争,是捍卫党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同几乎断送中国革命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之先声。

我们希望以此书缅怀父亲周肃清为理想和信念所坚持的不朽一生,也希望它能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迪。

作者

2013年9月

后记

本书的材料积累、收集工作历时十几年之久,而出版父亲周肃清一生传奇而又坎坷经历之愿望则使命般在我们的心头积压了整整40多个春秋。1970年春节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河南长葛五七干校偏僻农村的那间小小陋室里,父亲第一次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投身革命40多年真实、勇敢、艰辛而又坎坷的历程。从那一刻起,我们就立志一定要将父亲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如实记述并公开出版。

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之余,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父亲的资料。“文化大革命”中家里被查抄,父亲被下放干校时的仓促往返搬迁,以及父母所有遗物行李箱几年前在北京军区后勤部仓库的“失窃”,使得“文化大革命”前父亲所有有关政治和组织的个人文件(包括1956年中共中央平反结论),父母在苏联的有关文件,特别是母亲曲德秀的工作证明,我们在苏联的出生证等历史文件,以及父母和老同志、老战友的珍贵照片绝大多数遗失。

然而非常有幸的是,父亲的自传、一些笔记、“文化大革命”中报告的底稿、写给周恩来及中央的申诉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在政治和生活动荡之后还得以残存。更为有幸的是,父亲曾经反复向我们讲述了自1926年他与李清泉邂逅后南下广州以来的革命斗争经历,以及在苏联反对王明宗派的过程和而后的坎坷遭遇,包括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详尽的讲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资料,而且为我们之后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自1973年从河南长葛五七干校搬回到北京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后,我们旁听父亲与很多老同志的谈话,父亲去世后,我们还专门拜访了宋任穷、周扬、曾三、李凡夫、牙含章、傅涯、唐有章、李一凡、林登岳、杨春、梁孝儒、黄南波等老同志,所有这些,在已知的信息基础上又为我们补充了很多重要的资料。

“文化大革命”10年我有幸保留了近20本日记,这些日记也提供了部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以及部分口述。

自2001年起,我们通过俄罗斯中央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获得了大量父亲在俄罗斯的档案,及与他相关的其他资料。2011年起,我们又亲自到俄罗斯各档案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国家安全部门(即原克格勃)的档案机构及检察院,获取了1000多页原始资料,所有资料都有俄罗斯相关单位的公章或负责人签名。这些珍贵和鲜为人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成为我们深入研究80多年前在苏联“中大”发生的那场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斗争,恢复历史的原貌的重要依据。

在这里,我们无限缅怀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全身心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金色童年、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时代,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让我们永志不忘!

我们也无限缅怀爸爸和妈妈的亲密战友、老朋友们,特别是陈赓、宋任穷、周扬、曾三、帅孟奇、陈同生、周保中、叶飞、陈丕显、江渭清、张中、李凡夫、曾碧漪、任白戈、李克如、周桓、刘景范、李立、卓雄、冯乃超、牙含章、王彬、王于哜、傅涯、郭坚、赵志萱、唐有章、李一凡、林登岳、梁孝儒、杨春、黄南波等革命前辈。正是周肃清和他们的谈话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和线索。

20世纪80年代,我们去看望当时负责党史征集工作的曾三伯伯。曾三伯伯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整理和收集父亲的遗留文件和事迹,一定要把它写出来。曾三伯伯的谆谆教导一直是鞭策我们的动力。

我们非常感谢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谷安林、中央创先争优办副主任傅思和、原中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王庭大等有关领导,以及中组部办公厅、机关党委和中科院人事局对本书出版和获取宝贵档案资料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非常感谢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徐志坚为我们提供的真实史料,他为本书所撰写的序言令本书增色。感谢长汀党史副研究员康模生对周肃清所作的研究,他还欣然提笔为本书撰写了一篇精彩的序言。

书中大量的原始俄文档案资料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特别是中央编译局译审孙凌齐承担了大量工作。精通中文的卡佳(Овуинникова Екатери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校对了部分手写体翻译工作。

我们真诚地感谢家人的支持,还要感谢闵大洪、曾晓前、季明、周伟、张北英、靳剑生、王建国、李黎明、杨益平、李晓云、景同生、张洪涛、李克明、乔丹阳、包振远、邓梁成、陈巴奇、涂胜华等好友在提供珍贵资料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侯玉霞、朱珊在文稿编排工作中付出的辛劳。

我们相信,以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为依托,本书可以真实地再现家父周肃清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并为党史研究和爱好者提供资料和参考。或许,这本书的出版,还可以引起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思考。

作者

2013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肃清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太和//周凭栏//周冰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26461
开本 16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2014092370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