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动画大师宫崎骏
内容
编辑推荐

宫崎骏,日本动画的“黑泽明”,被誉为“国宝”、“动画之神”、“不朽的传奇”;国际社会公认的“堪与迪斯尼遥遥相望的世界动画另一高峰”、“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动画大师”。

杨晓林所著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中国首部全面解读大师传奇人生与动画世界的著作,中国首部深度探秘大师不同凡俗的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推荐

杨晓林所著的《动画大师宫崎骏》是国内首部系统解读宫崎骏动画的著作,深度剖析了宫崎骏的生平及创作、动画的主题、科技观、选材、市场定位、叙事风格及特征、角色设定与塑造、与欧美动画的渊源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与管理。本书对我国动画学界的研究与业界的创作颇具指导意义,是广大动画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书。

目录

前言:大师之为大师

第一章 由凡入圣:宫崎骏的生平及创作

 一、学生时代:“宫崎飞机”的痛与伤·乡下的日子·《白蛇传》之醍醐灌顶

 二、东映和东京电影时期:从参与《旺旺忠臣藏》到声名鹊起之《风之谷》

 三、吉卜力发展期:从开山之作《天空之城》到佳作小品《侧耳倾听》

 四、吉卜力鼎盛期:从“日进斗金”之《幽灵公主》到童心复萌之《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第二章 拯救堕落的灵魂:反战与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主题

 一、政治腐败·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南联盟内战:反战思想的成因及表现

 二、“环保教主”的生态观:反人类中心主义

 三、悲观者之希望:“弥赛亚救世”·千寻劳动·浪漫主义情怀

第三章 科技是中性的:对技术的钟爱与忧思

 一、“强固山脚”:日本的科技发展态势及民间制造业

 二、“飞行狂”宫崎骏:对近代技术的迷恋与热爱

 三、“恨世者”宫崎骏:对未来技术和文明的忧思与批判

第四章 “和魂洋才”:对日欧史诗神话与现实题材的选择

 一、二度创作: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二、缝缀“百衲衣”: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三、和魂洋才,异国情调:“理想之欧洲”与“古老之日本”

第五章 少女动画·民族动画·精品电影:作品的市场定位

 一、五分天下占其三:日本动画“蝗虫战略”的功与过

 二、敬女性,倡女权:“宫式少女动画”老少咸宜

 三、敬神道·敬武士道·斥暴力色情:民族动画举世瞩目

 四、做电影·做艺术·做手绘:精品动画名至实归

第六章 怀旧感伤·线性结构·限制性视觉:叙事风格及特征

 一、怀旧感伤:悲剧风格及成因

 二、叙事结构:对因果线性叙事模式的创新

 三、叙述人:以独特角度控制观众

第七章 定型·模式·个性:角色设定与塑造

 一、主角定型化:天使与巫女魔女·勇少年与小顽童

 二、反角模式化:“十恶不赦的坏人”·“变好的坏人”

 三、配角个性化:智慧老者·豪女笨男·异类精灵

第八章 东西博弈:宫崎骏与欧美动画的渊源

 一、作者电影·艺术动画:宫崎骏与欧洲动画的关系

 二、影响了大师的法国动画分水岭:《国王与小鸟》

 三、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的异同

第九章 大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吉卜力的运营管理

 一、团队:“二马力”核心·德间康快和铃木敏夫·骨干和后备

 二、管理:手工作坊·“骏马独奔”·“独裁制”·“非人性化”

 三、运营:投资联盟体系·全职制·美术馆·市场开拓和后产品开发

结语

解读宫崎骏动画的著作介绍

参考文献

后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试读章节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其一,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其二,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其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其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其理论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主张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但也承认其他有机体也是生命联合体的成员,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类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获得了理论的支撑,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从当代的社会实践来看,它日益显示出了局限性。反人类中心主义者应运而生。但却矫枉过正,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完全归之于对自然的改造,客观上掩盖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根源,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人通过改造自然创造自己的生活。人是通过改造自然而使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而且通过不断改造自然而发展自己。人只要想做人,就必须改造自然,要人放弃改造自然,就是放弃做人。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完全归之于对自然的改造,客观上掩盖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根源。人对自然的改造并不必然地产生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由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定方式产生的,同时又要由对自然改造的方式的变革来克服,而不是不要从人的利益出发来改造自然。创造人的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们的利益。自然没有所谓的内在价值,而人活动的价值标准是为了“内在价值”,自然无权利可言,人与自然不存在所谓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等。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在于私有制,在于利益上的分裂。

其实,宫崎骏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其目的不是为了动物,而是为了人类免受灭顶之灾。从这个意义说,他最终关心的还是人,不是动物。在人所想、所做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人的意义上,宫崎骏得到的当然是人类的拥护,而不是他所“神话”和“人化”了的生物。

“人类中心主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就将人看成了判断一切事物是否存在的评判者。“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只是对人才存在的,只有人才应该得到道德上的尊重和关怀,道德义务也只是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在人类生活之外并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升,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由“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类沙文主义”,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规范人类对自然的行为,把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

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宫崎骏揭示的人和自然的矛盾是深刻的,但是他开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理想化的,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产生了困惑,茫然不知所措。  P49-P51

序言

大师之为大师,是因为他的博大精深,他的洪钟巨响,他的不同凡俗的影响力。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怀感情地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

宫崎骏代表了日本动画艺术和商业的巅峰成就,是继黑泽明之后日本第二位闻名世界的导演,被誉为“国宝”、“动画诗人”、“动画之神”、和“国民电影作家”。《千与千寻》获得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受到广泛赞誉,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堪与迪斯尼遥遥相望的世界动画另一高峰”,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动画大师”。

宫崎骏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唯美影像和哲学思考,给世界动画电影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对于世界各国的动漫迷和电影迷来说,宫崎骏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2009年4月22日,通过百度搜索“宫崎骏”,会找到1710000个网页;用(Google搜索Hayao Miyazaki(宫崎骏的英文名),会找到1470000个网页。这就说明,宫崎骏在西方同样有很多拥趸。

一、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宫崎骏动画和日本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传统密切相关,主题一般都比较深刻,他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反战思想的形成和国内政治腐败、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和南联盟内战的影响有关。他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吁环保,鞭挞人性的异化,倡导博爱与宽恕。宫崎骏具有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被誉为“环保主义教主”。他在悲观中又满怀希望,通过一个又一个“弥赛亚救世”的故事,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表达他对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

第二,宫崎骏认为科技是中性的。一方面由于受日本重视科技的国策和高速发展的民间制造业影响,他像许多日本动画家一样,迷恋机械。由于小时候在伯父的飞机制造厂呆过,在动画中表现出对近代技术的热爱之情,是十足的“飞行狂”。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恨世者”,基于现实中科技的异化现象,他批判科技的负面作用,对未来的技术和文明满怀忧思。

第三,在选材方面,宫崎骏常常选择日欧史诗神话与现实题材,通过二度创作,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缝缀“百衲衣”,体现出“和魂洋才”的特点。宫崎骏选用国外题材,表现“理想之欧洲”和异国情调,但内核却是“和魂”——日本文化的特质,诸如神道的万物有灵、巫术信仰,武士道的忠、勇等,表现出一个“古老之日本”形象。文化人类学家中尾佐助的照叶林文化论对他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开阔视野。

第四,日本动画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五分天下占其三,与日本大量制作成本较低的电视动画占领世界市场的“蝗虫战略”有极大的关系。但宫崎骏动画的市场定位却与众不同,他首先敬女性倡女权,制作老少咸宜的“宫式少女动画”;其次是敬神道,敬武士道,斥责充满暴力与色情的“新日本动画”,制作的民族动画举世瞩目;第三是坚持做电影动画,做艺术动画,特别是传统形式的二维动画逆电脑动画盛行的时代潮流而行,其敬业精神受到业界的一致称赞,使精品动画电影大师的称谓名至实归。

第五,在叙事方面,宫崎骏动画具有怀旧感伤的悲剧风格,在叙事结构上突破常规的因果式线性结构,强调悬疑、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复线、多个线索齐头并进或交织。这与高田勋在一些影片中淡化叙事,追求散文化的形散而神不散是不同的。另外他还善于选择不同的叙述人,以独特角度控制观众。

第六,宫崎骏动画的主角有扁平化定型化的倾向,主人公都是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悲剧英雄。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天使与具有巫女魔女特征的少女,勇敢的少年与调皮可爱的小顽童是两类主要的主角。而反角则有模式化倾向,分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和“变好的坏人”两类形象。配角个性化十足,可分为智慧老者、豪女笨男和异类精灵三类形象。

第七,在以欧美动画为代表的西方动画和以日本动画为代表的东方动画博弈的过程中,宫崎骏坚持作者电影的路线,做艺术动画,这种理念与欧美动画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法国动画分水岭《国王与小鸟》对宫崎骏有很大的影响。而作为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有诸多不同处,也有很多相似处。宫崎骏动画具有强烈的教化意识、悲悯意识,强调动画的醒世、警世功能。这和强调娱乐至上、老少咸宜、主题浅显的好菜坞动画区别开来,但同时又借鉴了好莱坞动画的成功之处,使欧洲作者电影的艺术探索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商业追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第八,吉卜力在团队组成方面,形成了宫崎骏和高田勋的“二马力”核心。而德间康快先生的鼎力支持和铃木敏夫的大力协助,固定的骨干团队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吉卜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管理方面,吉卜力的手工作坊模式为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而宫崎骏“骏马独奔”的工作姿态,以“独裁化”的管理模式为主,兼有亲情、友情、温情模式,具有混合性质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某些方面的“非人性化”,共同成为吉卜力制作大量的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品的有力保证,为动画业的运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在运营方面,投资联盟体系的建立,实行全职职员制,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的良好运营,以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和后产品开发等,为吉卜力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书探讨对象的界定

目前“宫崎骏动画”这一称谓所指代的影片比较混乱。由于宫崎骏的名声太大,加之媒体的不正确宣传,导致一部分介绍和研究宫崎骏动画的文章有意无意地把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都归到宫崎骏的名下。这导致如高田勋导演的作品《岁月的童话》、《平成狸合战》、《萤火虫之墓》以及近藤喜文的《侧耳倾听》、望月智充的《听到浪涛》、森田宏幸的《猫的报恩》等都被当作宫崎骏的作品来宣传和研究,这是很不合理的。

迄今为止,由宫崎骏担任监督即导演的动画作品共十一部,分别是《未来少年柯南》(1978)、《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1979)、《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龙猫》(1988)、《魔女宅急便》(1989)、《红猪》(1992)、《幽灵公主》(1997)、《千与千寻》(2000)、《啥尔的移动城堡》(2004)、《悬崖上的金鱼公主}(2008),还有一部是六分钟的短片On Your Mark,这“十一部半”作品,宫崎骏集编剧、原画、导演于一身,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本书以这些作品为主进行分析研究。

后记

苏东坡有词日《临江仙·夜归临皋》写到: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此言精警,东坡先生的无奈之言,道尽了几个世纪后我辈一地鸡毛般的生存状态……

6月1日开了博客,惴惴然不敢让第一批光顾的朋友失望,总想加点东西上去,大前日熬了一夜,两眼红得如警灯,翻箱倒柜地把一些“存货”摆了出来晒晒太阳……

给人许诺的几个剧本和策划要写;写好的几篇论文要投稿;学院上报学校的材料要做;主编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的书稿要完成;主持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研究》项目得快马加鞭,读完那恭候我已久的20多本书和参考资料,重新温习几十部迪斯尼、皮克斯、梦工厂、华纳和福克斯、索尼的动画片,然后变出近30万字,否则教育部要撤项,而对出版社已经N次地说了“不好意思”。又是考试监考、阅卷、填表,还有研究生、本科生的论文,作为党支部书记,还要收党员总结、写支部总结,组织大家学习评优,还要给积极分子填入党意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谢晋研讨会的论文失约了,而重庆之行又势在必行……

这是个空前忙碌的时代,大人物忙,小人物也忙,似乎每个生命都误食了兴奋剂一般在癫狂、在撒欢,每个人、每辆车都在社会这列不断加速的高速列车的驱使下奋力狂驰。人人都很累,心为形役,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忙”使这个时代充满活力,“忙”也是21世纪的“社会病”……

苏轼说得好,“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因此去旅游、去放松,想逃到一个远离俗世的所在,但是手机,这个技术的怪胎使我们无处藏匿,先贤老子冷冷地讥讽道:“心之不逃,体逃何益?”

看不到春华,见不到秋实,明月只照在王维的山泉中放着清辉,菊花只在陶渊明的田园中散着幽香,我们不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们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名缰利锁捆住了我们的手脚。

我们仰视中上层,我们也就成了中上层,我们因此命运愈悲,越发地成了奴隶:我们是房奴,是车奴,是书奴,是事奴,是证件奴,是电脑奴,是手机奴……物质是君王,乾纲独断,掌控着我们的心智,命令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是物质的臣仆,惟其马首是瞻,抱病冲锋还是蛰伏舔伤,全得看这位专横的暴君怎么想……

我们是我们的奴隶,我们不是我们的主人!

明知道生命的尽头是个悲剧的结尾在等着,也明知道做好奴隶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依然微笑着,醉酒当歌,不做表里不一的叔本华,而要做尼采,做酒神,做超人超越自己,向扛着大镰刀、披着黑大氅的那个默然的骷髅怪宣战:我们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主宰!

问题是:我们如何做自己的主宰……

一位日本专家通过深入剖析日本人的工作观念,认为日本人普遍具有一种信念,就是“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是最优秀和最值得尊重的”,因此我悟到:执著一念的人才是自己的主宰!

有吗?

有,他就是宫崎骏大叔!

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黄文杰兄盛情相邀:完成一部宫崎骏的著作!对此书的定位他与我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约稿信中文杰说:

这本书一定的深度肯定要有的,要在全面、系统剖析宫崎骏艺术成就

的基础上对宫崎骏成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做出一定程度的诠释。这

样也足以与市面上已有的宫崎骏相关图书相区隔,显出我们这本书的品位。

但本书不宜写得太深,不要太死板拘谨。喜欢宫崎骏的多数读者相

信都是年轻人,所以本书具体写法可以活泼灵动一点,文笔尽量流丽生

动,这样让读者好读、容易接受。

鏖战三年,终于完稿了。

2000年,曾在陕西韩城龙门司马迁祠的牌匾上看到这么四个字:高山仰止!便默默收藏在心里,现在我把这四个字取出来,变成这本书,送给宫大叔。

在写《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时,前辈学者刘锋杰、鲁枢元、李稚田先生等曾告诫我说:做学问也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研究新生代电影,是因为你喜欢,但不能因此让强烈的个人情感淹没了你的理性分析,要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理当如此,但情之所至,自控太难。新生代导演因为引发我诸多共鸣,难免多溢美之词,对宫大叔亦是如此。

庵野秀明以监督《新世纪福音战士》而名噪一时,他曾和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你有没有什么被宫崎骏指点过,至今依然深深记得的话吗?

庵野:我记得……想要做成一件事的三个条件,那就是年轻、贫穷和  无名。他当时说只要拥有这三个条件就能成功,在我制作《王立宇宙军》

的时候,他是这样鼓励我的,说年轻人能做成这样实在很不错。

年轻、贫穷、无名,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几乎都曾拥有过,因此大多数人都做成了一些事情,只不过事有大小。宫大叔的事做得是有点大了,竟然被封为“动画之神”,辛苦我用3年的时间,用30万字来讲他的“这点事”。

宫大叔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者。闲不住,干活拼命,吃住不讲究,事事认真,时时紧张。所谓“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猪差”,实乃他之写照。此语绝非虚言,因为另一位年轻的日本动画界鬼才大师押井守曾拜在宫大叔的门下,但他离开吉卜力的理由之一是嫌吃得不好。

宫崎骏在吉卜力旁建一居室,名日“猪圈”或译作“猪窝”,是自嘲,也是自己劝慰自己。他的作品中有猪神,猪面具,或者就干脆让人变成猪,或猪面人。遂让我想起《儒林外史》中的一副对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横批是“难得糊涂”。宫大叔自己的华居我无缘瞻仰,但能自命为猪窝,估计不咋的,但他设计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绝非东倒西歪之屋。人到中年,明白了难得糊涂的妙处,于是想让自己变成猪,不过,心之不逃,体逃何益?他依旧不能糊涂,依旧对现实不满,于是用极为愤激的言辞批评新日本动画。

宫崎骏说:“我得到一种可以逃离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动画片是唯一适合我传情达意的创作形式。”对现实绝望的宫崎骏大叔,多亏有动画发泄之,否则一定会郁闷而死。活着的理由就是躲进动画世界中欢度人生,他其实是个很自闭的人,渴望人人都像自己,实际上,别人对世界的理解,与他大不相同。

一个纯粹的性情中人,才会做出这么纯粹而高品质的动画。

我钦佩这样的性情中人,也喜欢这样纯粹的动画,因此就有这个选题,还得了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这也是沾了宫大叔的光。我很害怕,怕自己还没有做出宫大叔那样的成绩前,就先有了他那份坏性情。

刚学写文章时老师告诫道:“别人没写过的,你可以写之;别人写过的,你可以更深一层或换个角度写之。最忌做别人做过的,又没有新见解的东西。”我也以此要求我的学生。但对于宫崎骏,论者无数,介绍的刊物、观后感、硕士论文、论文集,繁多而重复,吉光片羽在互联网上俯拾皆是,几乎令人难以发不同凡响之鸣。但我又感觉好像是没写一样,因为关于宫崎骏的评论是芜杂的,没有体系。我收集了大约50万字的有用的和没用的资料,来写这本书,想不踏入别人的庄稼地,也难。但我至少要做到一点,使宫崎骏的研究体系化,这是我的底线。

有朋友受了点闲气,于是写信告诉我:“当你比别人高出一点时,别人会妒忌你;当你比别人高出一截时,别人会羡慕你;当你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时,别人会尊敬你。”这话深刻得厉害!说老实话,生命的列车开到中点,三十多年来也算阅人无数,比别人高出一大截的人多矣,让人尊敬的人更多。如此努力写宫崎骏的念想,就是借宫崎骏的热发一点光,私心自许,不知能否如愿?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愚以为,“忘却营营”,不仅是不要东奔西走,到处忙乎,到处钻营,也不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像宫大叔一样,执著一念,给当代人、给子孙留下可供言说的东西……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雪呋参与了宫崎骏动画叙事结构和叙述人二节的撰稿,动画系的本科生蒋梦园、王余倩等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整理,研究生张茜参与了本书图片的整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动画大师宫崎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晓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6817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09137184
中图分类号 K833.135.7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6
出版地 上海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