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历九一八
内容
试读章节

王景芳:亲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抗战老兵

一、亲历“九一八”事变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距离今天八十二年了!即使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耄耋老人了,许多人也离世了。

但是,我们中国境内偏偏还有一位亲历“九一八”事变丧权辱国之痛的抗战老兵健在!

他就是1909年出生,1925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作为东北讲武堂十一期的学生,正在排演节目的王景芳。

我从三年前开始采访王景芳老人。我认为,他的故事正如他名字中的一个字,是亲历抗日战争全“景”的抗战老兵。我采访抗战老兵多年,历尽艰难、受尽委屈,是当今物欲横流社会中唯一“倒贴”劳动的人。而王景芳老人大名中最后一字,似一顶草帽扣在我的姓氏“方”字上面,算是些许慰问吧,这是我对采访对象很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又要到了,我特意再一次提笔宣传这位健在的抗战老兵。

1925年入伍,现在已经一百零五岁的王景芳老人亲历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当时,他在东北军第三方面联军守备队一营二连,是已经当了六年兵的老兵了。由于考上军校,所以,此时的王景芳正在东北讲武堂十一期步兵科学习。校长,是张学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叫满洲事变。那之后,日本人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

长春,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伪满洲国的伪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国,3月10日宣布“定都”长春,3月15日,改名为“新京”。

作为东北讲武堂十一期的学生,王景芳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这样写道: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恰逢东北农历节日,我和于振海同学赶排话剧,庆祝东北农历节日。夜间十一时,正在讲去排练,忽听炮声!以军事常识判断,炮声自城西南日本站方向打来。当时,奉天日本站有驻华关东军的一部。

炮声越来越紧,弹着点好像在北大营一带。这时,东北讲武堂十一期军校学员在忙乱中集合。由值星官指挥(高级干部全回公馆住了)。由于是紧急集合,我们只着随身的衣服,打开军械库,每人发步枪一支,子弹五粒。

军校有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但是那是教学用的。值星官训话:

“情况判断可能是日寇向我挑衅,学员们要镇静。全体暂到营房后面的北小山上集结,以观动静。北小山上是学员们经常去的野外训练场所。有标准的钢筋水泥防御阵地(是教学用的),可容下一个营兵力的防御阵地。天亮时,我们再回学校。  谁料想,这竟然是我们永别祖国大好河山的开始……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亲历“九一八”事变的老人可能还会有。但是,作为东北军的老兵,作为身在沈阳、还聆听过日寇炮声的中国军人,只此一百零五岁王景芳一人了。

采访过程中,王景芳老人常常为国土沦陷、同胞沦为亡国奴而伤心落泪。他还会很多当年东北军的歌曲:

九一八,平地起风波,小日本,领人马抢占我沈阳。杀的杀,抢的抢,老百姓遭了殃。——咿呀嘿!

卢沟桥,二次又动刀枪,占了我黄河北,又占我扬子江。南京杀人几百万,首都变战场。谁人不伤心!——咿呀嘿!

王景芳老人唱着,唱着,就唱哭了,老泪纵横。他对我说:知道“九一八”吧?“九一八”是国耻日、国难日,是丧权辱国的标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四个多月内,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三倍半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三千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P1-5

目录

王景芳:亲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抗战老兵

胡真一:曾经与金日成并肩参加抗日战争的女兵

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将领

黄廷廉:死里逃生的八路军英雄将领

李在德:最后的东北抗联老兵和她的战友们

韩宝轩: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郑日光:炸毁日本常州仓库的老兵

周新宇:南京保卫战中击落日机的飞行员

李文德:松山龙陵旧战场上仅存的抗战老兵

付心德:亲历淞沪会战的老军医

魏国柱:亲历喜峰口大战的二十九军老兵

李天相:炸毁花园口后的买兵和卖兵

陶本仁:抗战老兵的苦苦等待

张庭佐:还没有被烧掉的回忆录

李占瑞:飞虎老兵遍天下

姜纪水:亲历衡阳保卫战的抗战老兵

军统老兵的最后一次集结

亲历“七七事变”仍健在的二十九军老兵

盐谷保芳:日寇老兵的最后篇章

时隔七十年二十九军官兵在卢沟桥最后一次集结

序言

屈指一算,1931年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近八十三年了!即使是1931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今年也整整八十三岁了!

亲历“九一八”事变的东北军老兵还有健在的吗?亲历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东北居民还有健在的吗?我的回答是:“有!”——不信,您看看《北京晚报》。

他们是:1909年出生,1926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在东北军讲武堂上学的王景芳;还有“九一八”事变时,正在东北种地,之后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李在德老人。

王景芳老人一生亲历了1929年的中东路战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的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沧州战役,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王景芳以少将军衔、四十军副军长的职位,在河南受降日军。并接收侵华日军在河南的四十座大仓库。

王景芳不是完人,抗日战争中,他还随四十军军长庞炳勋降日两年。但是,那是在弹尽粮绝,一个军打到只剩十二个人的地步下。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王景芳的经历是一个缩影。

李在德的经历与王景芳大相径庭。她后来参加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解放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担任重要职务。现在,她以厅局级领导干部的级别离休。老太太和儿子住在一起,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除了以上二位老人,本书还将向各位尊敬的读者介绍我采访的各种各样的抗战老兵。每一个老兵把一生的故事浓缩后向我描述。无疑,这些故事是惊心动魄的,是充满了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这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了中国人民在武装到牙齿的侵华日军面前,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英雄篇章、民族历史。

我于1997年出版第一本书《我认识的鬼子兵》后,一直潜心研究、坚持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们。我的父亲是八路军,他上过抗日军政大学。我自认为,作为八路军的儿子,我用努力填补了一些历史的空白。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无数亲历抗日战争的、为我们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流过鲜血的老战士都终将离我们而去,他们的事迹将走进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因此,留下他们的悲欢离合、警世恒言,迫在眉睫!

——我所努力的,正是这些。

2014年8月9日

内容推荐

《亲历九一八》作者方军执着地追赶访采访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多年来笔耕不辍,博客访问量已达千万之巨。其文章文笔犀利、感情充沛、图文并茂,广受网友追捧,诸多网友因读了他的采访而落泪。除将关注目光投于抗战中共产党老兵之外,方军还将目光和笔墨着重在那些长期以来被媒体和大众忽略的国民党老兵身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同样用热血灌溉中华大地,为了保卫家国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一生的崎岖坎坷,同样渴望您的聆听!

编辑推荐

他们曾亲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他们曾是飞虎队飞行员、军统机要局译电员、随军军医……

他们曾与金日成并肩抗战、从活埋坑里死里逃生……

《亲历九一八》作者方军利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的间隙,从1997年开始对曾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进行系统的采访,并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将这些采访整理成文,本书即是根据采访资料整理而成。书中提到的人物,包括亲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抗战老兵王景芳、亲历淞沪会战的老军医付心德、炸毁日本军用仓库的郑日光……作者记述了他们的经历,记录了老兵对历史的追怀,并对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给予关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历九一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30105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4115330
中图分类号 K264.20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