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玲编著的这本《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以一个贵州安顺地区的屯堡村落龙屯为例,展示在中国乡村旅游热潮中形成的一个景区社会雏形。田野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村中由老街区部分划定的旅游景区,主要涉及从2001年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到之后十年间的变化情况。
全书将通过一个民族志案例,通过景观人类学的视野,呈现一个景区社会被生产的过程。
| 图书 | 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田野归去来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葛荣玲编著的这本《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以一个贵州安顺地区的屯堡村落龙屯为例,展示在中国乡村旅游热潮中形成的一个景区社会雏形。田野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村中由老街区部分划定的旅游景区,主要涉及从2001年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到之后十年间的变化情况。 全书将通过一个民族志案例,通过景观人类学的视野,呈现一个景区社会被生产的过程。 内容推荐 伴随着明朝屯军的部队,一个汉人移民群体来到中国西南贵州安顺地区一隅,他们在这个被称为黔中孔道的多民族地区安居了下来,因地制宜地建成了村落,记忆和传习着汉人的传统,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最终获得了“屯堡人”的群体名称。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一个屯堡村寨被现代旅游的大潮席卷着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会进程,并且逐步实现了从村落社会到景区社会的蜕变。这种蜕变将怎样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应对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随之而来的新概念,本地人又如何从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生存之道?旅游开发会带来何种新的空间实践,重塑什么样的地方感?葛荣玲编著的这本《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将通过一个民族志案例,通过景观人类学的视野,呈现一个景区社会被生产的过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地方、空间与意义 二、一个“景区社会”的成形 三、选题与方法 第二章 屯堡:一种语境 一、“屯堡”的诠释与过度诠释 二、屯堡人、老汉人及其他 第三章 由村落到景区 一、乡民社会中的龙屯 二、龙屯蜕变 三、成为屯堡代言人 四、“龙屯的模子” 第四章 空间流转 一、景点:前台规范 二、线路:游客规范 三、区划:村落规范 四、水土不服的规划案 第五章 出现裂变 一、村落的视野 二、四大家族 三、家的纽带 四、节日仪式的空间 第六章 精英 一、精英人物 二、精英组织 三、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七章 小孃孃与游客 一、 景区生活 二、作为文化掮客的导游 三、游客想象 第八章 景区社会 一、空间策略 二、“家园遗产” 三、十年之后 参考文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田野归去来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葛荣玲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472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6 |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24 |
| CIP核字 | 2014198312 |
| 中图分类号 | F592.773.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