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文集)(精)》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因此也让我们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任何杰出的生命都会不断地寻找环境载体,而这种寻找也就是冲撞。冲撞之处未必著名,更不必有古迹,因为既然已经有古人冲撞过,有万人冲撞过,也就很难再发生只属于自己的冲撞。但是,这种独特的冲撞仍然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冲撞者通向杰出和伟大的道路。因此,本书撷取了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特别是这些对话中徘徊于自己和社会、个人和大众、景物和精神之间的思考。

因此,正是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这本书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内容推荐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文集)(精)》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

目录

推荐序(余秋雨)

译者序

出发

 Ⅰ 对旅行的期待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动机

 Ⅲ 异国情调

 Ⅳ 好奇心

风景

 Ⅴ 乡村与城市

 Ⅵ 壮词

艺术

 Ⅶ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Ⅷ 对美的拥有

回归

 Ⅸ 习惯

试读章节

4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对此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对旅行持悲观态度的人——德埃桑迪斯应该是一个极佳的典范——因此认为现实总是让人失望。也许,承认实地的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

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在二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我的同伴抵达了巴巴多斯的格兰特利·亚当斯机场。从下飞机到低矮机场大厅间的距离很短,但却足以让我感到气候的剧烈转变。才几个小时,我就从我所居住的地方来到了一个闷热潮湿的所在,这种天气,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五个月后方会来临,而且,闷热潮湿的程度也不会如此难耐。

一切都和想象相异——相形于我的想象,这里的一固成型的:其一是夕阳下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其二是一处别墅式的酒店,从落地窗看过去,是铺着木质地板、有着洁白的亚麻床罩的房间;其三呢,则是湛蓝无云的天空。

如果有人要问,我自然会承认岛上还有别的东西,只是我无需它们来构建我对巴巴多斯岛的印象。我的行为就像是经常到剧院看演出的观众,仅从背景画布上的一棵橡树或一根陶立克式的柱子便能自然地想象剧台上的一切都发生在舍伍德森林或古罗马。

然而,一踏上巴巴多斯岛,我就意识到“巴巴多斯”这一词还应包含太多的内涵。譬如说,一个巨型的储油设施,上面印着英国石油公司的黄绿两色的标志:穿着一尘不染的褐色制服艮的移民局工作人员坐在用夹板钉起来的箱子上,带着一点好奇,漫不经心地翻阅入境游客的护照(有如一个学者在翻阅图书馆闭架书库里的手稿),而等侯入境的游客队伍已排出机场大厅之外,延伸到飞机跑道的边缘;在行李传送带上方印着朗姆酒的广告,在海关的过道上挂着总理像,在迎宾大厅有外币兑换处,在机场大厅之外是成群的出租车司机和导游……如此繁复的景象扑面而来,如果说它们可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那就是它们奇怪地让我更难看到我本想来此一睹的巴巴多斯岛。

在我的预期中,机场与饭店之间是一段空白。从行程安排表的最后一行(很押韵的一句“15点35抵达巴巴多斯2155”)到酒店房间之间本应空无一物。我的脑子里本来空空的,可现在心里却涌起对~些景象的不满,如塑料垫已破烂的行李传送带,堆满烟灰的烟缸上两只翻飞的苍蝇,迎宾厅里转动着的巨型电扇,仪表板有假豹皮镶边的白色出租车,机场外大片荒地上一只无家可归的狗,环形交叉路口立着的“豪华公寓”的广告,一个叫“巴达克电子公司”的工厂,一排用红、绿色铁皮做屋顶的建筑,一辆车子前后车窗间立柱的橡皮上写着的小小的“大众汽车公司,沃尔夫斯堡”的字样,一处不知名的色彩艳丽的灌木丛,一个酒店的接待前台,显示着六个不同地方的时间,墙上还用图钉固定着一张写有“圣诞快乐”的贺卡,而圣诞节已过去了两个月……到达几个小时后,我才慢慢将自己和想象中的酒店房间联系起来,只是我先前没有想到房间里的空调机是如此庞大,也没有料到洗手间只是用塑料贴面板分隔而成,上面还贴着告示,正告客人节约用水。

……

P10-12

序言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喜悦。

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读这本书也是这样,才翻几页就知道遇上了同道,因为我也称得上是一个老资格的旅行者。

同时我也立即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能在英语世界销售四十万册。世上同道不少。

为此我要郑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读者,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是旅行者,或者准备做旅行者。

这本书就是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我们读到的,很像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但是,这些人物是那么重要,我们曾经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里仰望过他们的光辉;这些片断又是那么感性,没有记录他们的专业成就,而是留下了他们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

这简直是一部纯粹的文学读物,怎么会起了这个书名呢?

其实正是这本书,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我国新兴的旅游事业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时间不长,规模很大,整体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即便是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也与国际认知有很大距离。

例如,旅行的等级并不是由所选路线和所付经费来决定的,这一点明白的人就不太多;有些人自以为明白了,追求旅行的文化含量,把文化古迹当作主要目标,结果不仅把旅行窄化了,也把文化曲解了。

《旅行的艺术》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因此也让我们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任何杰出的生命都会不断地寻找环境载体,而这种寻找也就是冲撞。冲撞之处未必著名,更不必有古迹,因为既然已经有古人冲撞过,有万人冲撞过,也就很难再发生只属于自己的冲撞。但是,这种独特的冲撞仍然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冲撞者通向杰出和伟大的道路。因此,《旅行的艺术》撷取了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特别是这些对话中徘徊于自己和社会、个人和大众、景物和精神之间的思考。

因此,正是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这本书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

我想,旅行确实能够全方位地满足这种幸福感,而反过来,也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积极生活的态度,旅行本身才能抵达完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行的意义已超越了古希腊哲学家所论述的幸福,原因是,不旅行的危害越来越显现。初一看,旅行者未免孤独、沉默,因为他们疏离了社会,但被他们疏离的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竟然是越来越走向保守、僵硬、冷漠、自私。于是,反倒是踏遍千山的脚步,看尽万象的眼睛,保留着对人类生态的整体了解,因此也保留了足够的视野、体察和同情。他们成了冷漠社会中一股窜动的暖流,一种宏观的公平。这就使现代旅行者比古代同行更具有了担负大道的宗教情怀。旅行,成了克服现代社会自闭症的一条命脉。

本书引述雷蒙德·威廉斯的话来说明这个道理: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

但是,这里所说的漂泊经验对于普通社会的对抗,并不一定是社会改革的呼吁,更多的还是一种主体感受。感受的拓展和审美的产生,就已经形成对抗,而当这种感受通过文学方式、艺术方式或科学方式表达出来,对抗也就成了一个凯旋式的传播。

《旅行的艺术》中引述的一个个主角,都完成了这种凯旋式的传播,而这本书本身,正是这种传播的延续。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方式。

质感、细腻、随意,尽量把大感觉化解成小感觉,把理性结论隐藏在几乎看不见的地方,因此也可能根本没有这种结论。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感性的征服力。

绝不追求那种经过洗涤的纯美。深信很多艺术写生和游记笔墨都因过度的省略而走向了虚假,因此在感性的谈吐中不避真实生活的芜杂。

这两个特点,来自于旅行生活的本真。真正的旅行视角是感性的,而且不作过度省略,这就从方法论上补充了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理性支配”。

这样的文字,也能调整我们在旅行中的心理习惯。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结果,哪儿都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因此,我劝拿到这本书的读者不要性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与自己所到景点未必有关,而且显得有点哕嗦的描述。这种从容的语气、优雅的叙述,真应该校正我们过于浮躁的步履。

多少年后,如果我们的旅行队伍中少了很多扬旗吹哨的团队、匆匆追赶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从而大大提升了旅行的整体品质,那么,追根溯源,也许应该感谢这本书在上海的出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752802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09003612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0
出版地 上海
217
15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2-320号
版权提供者 Alain de Botto
定价
印数 58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