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843年以来的上海叙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唯铭编著的这本《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843年以来的上海叙事)》对1843年上海开埠至1960年代这120年的历史截面作一个描述,力争做到不带偏见地还原上海往事和历史中的真实,也希冀通过对苏州河两岸曾经上演的一幕幕海上大剧的呈现,藉此理解上海为何曾经如此锦绣荣华的物质密码与精神密码,藉此阐释“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此开始,“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

王唯铭编著的这本《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843年以来的上海叙事)》回溯了苏州河的传奇故事,追寻了大上海的精神起源。

目录

序一 钟情的守望 毛时安

序二 所谓“海派”,并非虚构 李天纲

题记

楔子

第一章 1960年或前后:温暖,以及苏州河边的种种印象

 第一节 苏州河,少女张秀兰与少男陆杰瑞

 第二节 那是黑哥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

 第三节 曾经,李亚力有过冷漠,徐锦泉渴望离去

 第四节 原住民阿青的一次漫长出行

 第五节 我出生在河边的绞圈房子里

第二章 1860年或以后:激扬的中华民族原力

 第一节 最初,苏州河边热闹的还是西方人

 第二节 西方人一边,华人开始登场

 第三节 昌化湾边,有个家族她姓荣

 第四节 在苏州河边他们试图拯救祖国

第三章 19世纪70年代或以后:黎明曙光照耀在圣约翰的房顸上

 第一节 梵王渡口边,施约瑟撒下文明之火

 第二节 紧随而来,是林乐知的中西书院

 第三节 更多精英也在苏州河不远处努力着

 第四节 卜舫济不费劲地培养出林语堂

第四章 1907年或前后:你啊!河上的桥,河上的渡口

 第一节 韦尔斯没有梦见外白渡桥和桥堍两边

 第二节 外白渡桥桥堍下:百老汇大厦与英帝国领事总馆

 第三节 四川路桥,桥两边都有上海故事

 第四节 老闸桥边上看得到会审公廨的屋顶

 第五节 西藏路桥边,谢中校猛烈阻击日寇

 第六节 那些渡口,那些将生活紧拥怀里的所在

第五章 1938年或前后:在上海,犹太难民找到了“迦南地”

 第一节 河滨公寓住进了数以百计的犹太难民

 第二节 在上海,犹太人早就有自己的地盘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舟山路“小维也纳”

 第四节 脆弱的生命比想象的更坚强

尾声 苏州河,我穿越在一万年之间

致谢

试读章节

黑哥深刻地记得在微黑的苏州河河面上的种种情景:数不清的船只,沿苏州河一一而过,船民自然各有模样,船上则装满了林林总总的货物,后来他知道,船只大半是从江浙一带过来,他听得分明水面上掠过的宁波人或绍兴人的口音:“娘杀个闲胎,实头有些好大哉!”

最真切的感觉是苏州河的涨潮。

下午时分,当然,也会是上午,不过除了大热天,谁会在上午将自己几近赤裸的身子没进苏州河的河水中呢?黑哥至少不会。

下午,那些赤日炎炎的时候,知了在福建北路的树上绝望地鼓噪,对它们来说,天气之热实在有点忍无可忍了。远处,有黄金瓜的香味阵阵流溢,在太阳还没有完全掉人上海千家万户的房顶下时,“哗哗哗”地,黄浦江的水涌进了苏州河。

也就在这时候,黑哥下到苏州河里。

黑哥闻到了浓烈的泥土气息,这气味让他一生都不会忘却,一直到50年之后,它们仿佛还萦绕在他的鼻子前,这有点类似黄吉拷的气息。

水中的黑哥很小心,他不得不小心,严格说来他还不会游泳,他只会狗爬式,那可不是漂亮的泳姿。即使狗爬式还让他时常呛水,没有真正掌握水性的人时常会在水中犯上这个错误。看到大船经过,他远远地避开,早听人说了,大船有吸力,如果被吸到船底那就玩儿完,他可不想在这个年纪就玩儿完。在离苏州河的岸边三四米处,黑哥用狗爬式对他的少年时代作着礼拜,内心喜悦且又胆战心惊。

黑哥看到什么了?他看到了蝌蚪,又看到了小鱼、小虾,他还看到了许许多多水中的东西,但苏州河若是黑色的,他怎么可能看到这一些呢?这不会是黑哥在40年后的臆想吧?跌入时间隧道后的臆想吧?

这些场景却是清晰而实在:沿苏州河的两岸排开了许多仓库,仓库都没有人活动,让这段苏州河显得格外安静,其中一个仓库的上方有盏大大的灯,夜晚到来,它会在苏州河岸边投下一个偌大光圈,四周顿时静寂无声。

那日,两大帮人来势汹汹地在这盏大大的灯下对峙。他们准备“对开”(那是60年代流行的上海俚语,意同今日的单挑)。他们人人手中都拿了家什,木棍、铁铲或三角刮刀。两帮人中帮主模样的同时看上了一个女生,两个帮主都想与这个女生“敲定”(也是60年代流行的上海俚语,意指作了抉择),不过,女生只能敲定其中一个。这天必须分出高下,必须流血,必须……送命,如有必要。至少,两个人中必须倒下一个,为了这个女生。他们相约苏州河边对开,在这个大仓库的门前,在这盏大灯下。黑哥究竟站在哪个帮主一边呢?他说他有点记不清了。

但预料中的对开戛然而止,而本来,黑哥大气不出地等着看一个血花飞溅的结果。不知是谁买来十多瓶鲜橘水,在每人分到一瓶后,杀气腾腾的两帮人蓦然和解了,他们一边喝着鲜橘水一边勾肩搭背地称兄道弟,随后,双方欢欢喜喜地离开了苏州河边,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至于那个女生结局如何,不是大家关心的了,即使刚才还准备为她血拼的两个帮主,似乎也突然意识到有一种东西要远远高于女生,似乎。

但这两帮人最终还是打了起来,不为了女生,而是为了一顶没有多少价值的军帽。

苏州河生活如同走马灯般地在黑哥脑海中一一闪过。春去秋来之际,黑哥感觉到自己正慢慢地长大,他开始像“少年维特”般地多思多虑起来,他记得自己时常站在老闸桥上,傻傻地一看就是半天,当然,这时他已没有了木桥时刻会坍塌的恐惧。他的视野中,苏州河无声地向前蜿蜒和展开,河道远处,许多船只正缓慢地驶来,及至到了近处,他会看到这些船的吃水线都很深,甲板与水面几乎齐平。船舷上,玩杂技般地走着船民,他们穿着白色背心,黑黑双臂上的肌肉十分嚣张地鼓突着。少年黑哥痴痴看着河面,看着船队,看着船上的船民,心里为他们编造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们从什么地方过来,要到什么去,为了什么而停留在苏州河的一边。

有一条船,真的停泊在黑哥家附近的河岸边。

船老大有个女儿,他与黑哥父母谈妥了,让女儿借读在黑哥上课的那个小学里。

清晨时分,阳光慵懒地从窗外洒向屋内,所有的物件随着阳光的亮度而逐渐清晰,河水气息从苏州河那里流动过来,让黑哥的心头酥酥软软。船家女孩坐在黑哥家中的桌子边,她专心致志地做着功课,阳光笼罩住她的身子,将她半边脸照得透亮。

P20-21

序言

钟情的守望

毛时安

《建筑评论》资深编辑凯瑟琳·斯莱塞指出,“在这个文化与社会不断趋向同化的年代里,地域主义的议题一直具有与日俱增的时代意义。20世纪的历史一直被贪婪的全球化过程以及商品化逻辑所主导,在系统化的操作方式下吞没了差异性和多元化。当物质发达和社会自由化浮现的同时,这些全球化的力量往往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见《地域风格建筑》)我个人不至于这样明确断然地否决全球化,事实上,上海这座城市是全球化视阈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景观。从东海边的芦苇摇曳鸥帆交织的一片滩涂,到新苏州再到“东方巴黎”,谁也不能否认,19世纪初期的全球化和当下的全球化,给这座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不仅如此,正是抓住了全球化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中国有了今天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地位。但我不是个极端主义者,相反我是一个折中主义者、调和主义者、多元主义者。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了我们不得不吞咽的苦果,譬如环境污染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文化的困境,就是凯瑟琳担忧的“瓦解”和“漠视”。倘如说,三十年前我们为城市一成不变的“旧”而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不仅为城市的日新月异吃惊,甚至忧心忡忡了。我们找不到了我们和这座城市的来路了,人们开始了呼号。我们想到许多年前流行的一本小说《根》,以及歌手童安格唱过的那首歌《把根留住》。是的,我们寻根,要把根留住,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无根漂?自的蓬蒿。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王唯铭这样的上海城市的书写者。

每当这座流光溢彩的东方不夜城夜幕四合,进入梦乡的时分,唯铭就独自一人在阑珊的灯火下,书写他白天作为记者风风火火目睹采访搜集来的鲜活和老旧的素材。键盘的敲击声音轻灵而深沉,上海,一页一页在他的屏幕上翻过,成为书籍,进入读者的视野和心里。

这次王唯铭热切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蜿蜒绵长流过上海腹地的苏州河。

很多人把黄浦江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但我不太认同。黄浦江浩浩荡荡,江面宽阔,汽笛长鸣,万吨巨轮威武地往来江上。两岸,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巍峨大楼和高耸的现代化摩天楼群像交响的复调,隔江对话。它是外向的,代表这座城市向着世界交流。给人一种庄严、崇高的印象。我觉得,它更像一个父亲,只是在偶尔的瞬间,会露出一丝父亲独有的慈祥。比如,很多年前,淡淡月光下一对对情人呢喃依偎的江堤情人墙。和黄浦江相比,苏州河更像我们的母亲。像一对夫妻,它紧挨着黄浦江。但苏州河日常、平凡,怀着一份朴素的可亲近的爱。它不那么宽阔的水道里,小火轮像密集的鲫鱼,“突突突”地冒着白烟,从上游的江南水乡不辞辛劳地运来她的儿女们必需的所有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油盐,瓜果蔬菜,水泥石子……然后又不嫌脏和臭,把城市排泄的垃圾、粪便运出城市,运到农村。北边的岸边用木板水泥搭着简易的码头。像母亲一样关怀着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简直是事无巨细。不像黄浦江贴着市区的边缘,苏州河平静而不动声色地穿越整个市区,尽管南边富些,北边穷些,但它一视同仁。它有一种人间情怀。两岸没有高大上的魁伟建筑,大都是供我们生活起居的建筑群,既有富人住的大楼,更有大片穷人集居生息的棚户区、滚地笼。童年时,我住在这座城市的北边,曾经一次次地穿过横架在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夏天,时常可以看见一船船绿得让人嘴馋的圆滚滚的西瓜搬上岸来。船工们老老小小一家子在船上生火,炒菜,吃饭。热气和油烟弥漫在苏州河的水面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像彩旗挂在船上。那时,苏州河水还有点清。有赤裸着上身的孩子们,屏着气,像串条鱼似的从高高的桥墩往下跳。背后是陶立克式的灯柱。随后,溅起一片水花和小伙伴、路人的喝彩。

我有一个堂兄,比我大一岁。住在离苏州河不远的虹口。在共和国最困难的年代,他十三四岁就在苏州河上“推桥头”。苏州河上的桥大都很陡。三轮的黄鱼车、二轮的橡皮塌车,都是靠着人力蹬和推着过桥。有时货物太重,有时蹬车推车的人力气小,满头大汗青筋爆出,也过不了桥。尚未发育成熟的堂兄就用自己赢弱的身子,冲上去帮人把车推上桥。推一次有几分钱的收入。就是这些钱帮着他父母、家庭度过了50年代末共和国的一段艰难时世。苏州河用她不那么饱满的胸脯,有点浑浊的乳汁,哺育着这座城市和她的孩子。

从我的广义上的同龄人、苏州河边河滨大楼的少女张秀兰和不远处的少男陆杰瑞,60年代略带灰暗的童年故事进入,王唯铭怀着儿子对母亲的热烈情怀和一颗赤子之心,虔诚地开始了他对苏州河漫长而伤感的缅怀。我去过那栋大楼。它如此的宽阔,对于每个第一次踏进它显得威严的大门的人来说,它森严、神秘而深邃。无数厚重的大门一直排到长长甬道的尽头。注定是一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式充满悲欢离合故事的巨型长篇小说。时光像满天的云烟在字里行间翻腾,生活像一团融化的岩浆在他心里奔突蒸腾。尽管他想客观而理性地叙述这条可歌可泣的河,但他没法让自己像局外人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静。

唯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思想的作家。

他的苏州河叙事有对宏观的历史穿透。苏州河被隐埋在历史河床下的许多曾经隐秘的往事被他打捞上来。时间在他的苏州河叙事里自由地跳跃、奔跑。在作为叙事序幕的一个个当代青年跃人我们的眼帘后,他们在目睹1966年从河滨大楼跃下的一对黑色身影后,一路奔跑着从少年、青年、中年到今天……他们的岁月和苏州河的河水一起泛着粼粼波光,流淌着。唯铭的这些叙事文字中有一份极为难得的温情和沉重的伤感。

苏州河从来就不仅是一条自然空间的河,更是时间意义上历史和文化的河。唯铭笔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卷和苏州河一样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他试图构建一个文字造就的关于苏州河的3D版全息影像。苏州河为何不同于其他的河?为什么它如此深刻地影响着这座东方的大都会?王唯铭的苏州河要揭示它的基因密码。在作家的视野里,上海近代文明的源和流都在于苏州河。于是我们不期而遇了先于苏州河从18、19世纪传统农耕社会走向20世纪的黎明之前到来的那些传教士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文惠廉……在他们身后一个个后来成为上海建筑文化一部分的耸立着插云尖顶的大小哥特式教堂。作为一个作家,唯铭有一份史学家的睿智。他能始终让他们黑色的长袍在一个非常宏阔的近代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风景里飘拂。案而不断,屈辱与文明,奇异地交织在苏州河的两岸。苏州河是中国民族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的摇篮。昌化湾起步的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孙家、荣家、方家、吴家,苏州河河湾的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面粉厂、纺织厂、化工厂的老厂房里埋藏着他们曾经惨烈的奋击,惊险的传奇故事,实业救国的理想、辛酸。苏州河又是上海近代文化的绵绵文脉。以五十三年生命相伴圣约翰大学的卜舫济,以及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各路精英,见证了苏州河的文化伟业。那些被多少人踩踏过的钢铁的、水泥的,形状各异的桥梁,不仅像项链一样风情万种装点在苏州河上,而且它的第七座桥边装点着焦黑弹洞的四行仓库老墙,作为一座纪念碑,写着谢晋元和上海儿女抗击日寇的英勇和壮烈。与此同时,和苏州河前世今生相关的弄堂、道路、渡口,还有匍匐在金黄色油菜花丛里的碉堡,在他的笔下一一复活。几乎一百多年来苏州河身边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就像自己手掌上的纹路铺开在我们的眼前。

王唯铭的苏州河叙事有一种不同于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特别魅力,尽管在他的叙事里不乏这三种要素。但他以文学家的身份统摄了另外的三个身份。特别是他对近代苏州河历史史料的收集整合,对它们如家谱的津津乐道,其间的繁复,肯定是一般文学家很不容易企及的。同时,他对苏州河一路行来的历史沧桑的文学柔化的叙述,也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力所不逮的。他使我们自以为熟悉的苏州河焕发出了许多令人好奇的陌生化效果:原来苏州河有着如此丰富而错杂的内涵,就像它河道一样的蜿蜒曲折。但我总直觉地感到,唯铭写苏州河时的雄心太过于壮阔,让苏州河携带了太多的支流。有些地方叙事显得稍过衍生和庞大。过多不舍割爱的苦心收集的素材,拦住了作家自由的舞步。当然,因为没有人为苏州河做过如此精心的3D肖像,作家心情的急切也是可以理会的。王唯铭的苏州河叙事,丰富了我们对母亲操劳的理解,加固了上海人的文化记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

在这代作家中王唯铭是最早有着自觉文化意识,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作为文化记忆书写者神圣使命的作家。我和唯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认识。我保留了一张当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小楼前的合影。合影集中了当时风云初度的青年作家。前排端坐着钟望阳、吴强等一批德高望重老作家。年轻的唯铭矜持而若有所思的排在后面。198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风起云涌的时候,作为当时的优秀青年作家,他是上海作家协会举办的“青创会”的第一期学员。那个班涌现了殷慧芬、金宇澄、孙甘露、阮海彪、程晓莹等一大批日后在中国文坛叱咤风云如日中天的人物。王唯铭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曾应邀去那个班上做过讲座。次年,他们在《红岩》杂志集体亮相,发表了四个小说。我为他们撰写了题为《城市·文学·人》’的评论。唯铭和同学合作的小说《夏日最后的骚动》塑造了一组散发着廉价烟味的上海的男子汉群像。他们试图用迪斯科的节奏冲击人们的灵魂。他们代表一座城市在骚动。几乎从一开始,王唯铭就有了他非常清醒的创作意识,很快就确立了他的文字写作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在联系。《欲望的城市》、《妖媚的城市》、《叫喊的城市》、《斑驳的城市》、《女人的城市》、《游戏的城市》、《少数人的上海》、《与邬达克同时代》……他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狩猎者。确实,三十年来,他始终像一个伏在草丛中的彪悍猎人,守候在城市的夜色中,以极其敏捷锐利的目光观察、捕捉着这座城市最新变化的每一丝风吹草动。同时,又用类似外科医生手术刀般的精准,深入到新的社会现象的肌理深处,做出了出色而富于青春激情的文学表述。

三十年,始终不渝的钟情守望,王唯铭以十几部非虚构写作的作品,构成了近三十年上海生命的一部连续而鲜活的变迁史、生长史。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需要唯铭这样钟情的忠贞不渝的守望者、记录者。城市的发展像疾驰的高铁,每一片崭新的风景都没有片刻的逗留,从我们眼前一晃而过。如果我们不去抓住,真的是电石火光,稍纵即逝。仅就住房而言,二十年前高贵无比的虹桥地区侨汇房,其建筑风格、所用材质二十年后已经落伍得令人很难想象当年开盘时的盛况。曾经普遍的全家老小六七口人蜗居在十来平方米斗室的窘况,如今基本已经成为过去。而曾经千篇一律的收入如今拉开到很大差距。整个城市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抬升,就像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堤岸。一厘米一厘米,抬升了十几米。王唯铭忠实地记录了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巨变,特别是巨变中的“人”,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娱乐和物质消费。伟大的恩格斯在论述巴尔扎克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见《致玛·哈克奈斯》)虽然,王唯铭不是巴尔扎克,没有巴尔扎克的那份伟大。但他的文学叙事切切实实地为将来留存了一份最为感性最为鲜活的社会切片。将来的读者和学者,将会像他叙事尾声里一百岁的陈老太面对午后苏州河平静的流水心潮起伏那样,读着王唯铭的苏州河叙事。再说一遍,苏州河,我来了。

苏州河,上海不朽的母亲河……

2015年7月14日

书评(媒体评论)

苏州河从来就不仅是一条自然空间的河,更是时间意义上历史和文化的河。唯铭笔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卷和苏州河一样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他试图构建一个文字造就的关于苏州河的3D版全息影像。苏州河为何不同于其他的河?为什么它如此深刻地影响着这座东方的大都会?王唯铭的苏州河要揭示它的基因密码。在作家的视野里,上海近代文明的源和流都在于苏州河。

——文化学者毛时安

王唯铭以“城市狩猎者”般的敏锐目光,捕猎到“吴淞江/苏州河”这个绝佳题材,用来记述上海文化的近代变迁。描写苏州河,勾勒一幅“吴淞江长卷”,作为“清明上河图”、“扬州画舫记”、“西湖繁盛录”的现代版,正可以表现近代上海人艰苦卓绝,强劲奋起的劲头。他是把从“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看做是上海的一次新生。

——历史学家李天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843年以来的上海叙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唯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1392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5152346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