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人格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玮编著的《微人格心理学》介绍了,有时候,你是否会发现自己不认识自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你的一举一动?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和人格进行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一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数个影子,它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操纵着你!

这些影子就是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微人格!你的每一种异常心理、每一个变态行为,都来自于这些微人格,它们潜伏在你的身体里,搞着各种各样的“小动作”。

微人格心理学告诉你,完美主义、强迫症、洁癖、偷窥癖、施虐癖、控制欲等所有怪异行为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也都是微人格的外在表现。微人格心理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揭示这些病态心理,更是为了研究普通人心中的这些,“隐形人格”,让你看清真正的自己,看透周围所有的人。

内容推荐

微人格心理学立足于传统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本书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微人格心理学理论及案例,并联合一些知名心理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实验、调查、分析,以幽默、冷峻、犀利的语言风格描述出来,力求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有趣。陈玮编著的《微人格心理学》创作旨在引导热爱心理学的读者看透人们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解读人们隐藏的微妙人格,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在看透别人的同时,探索和发现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学会下意识地控制并利用这些“微人格”,发掘自身潜藏的能量。

目录

第一章 你的身体里藏着多少隐秘的人格?——揭开你的人格面具,彻底解剖自己

 “变态”其实很简单

 透过人的“影子”,寻找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

 我们生来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所有人格问题,都是潜意识的问题

 摘掉人格面具——让我看清你的脸

 混淆的面具——人格失调

第二章 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厮杀——多重人格

 “无意识”的意识与人格解离

 几个人格占据同一个身体——多重人格

 增生的人格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人格分裂与大脑分裂

 不断增生的新人格:当你变成了许多“另外的人”

第三章 活在逃不出去的幻觉中——分裂型人格

 天才都是疯子!

 无处不在的幻觉使人分不清梦与现实

 “天哪,有人在监视我!”——被迫害妄想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满心猜疑:我不想与外界接触

 缺乏安全感:我只能自己保护自己

第四章 将心灵撕碎的完美主义者——失控的强迫人格

 病态性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根源

 只能接受十全十美——不完美,就毁灭

 无法摆脱的强迫思维和反复出现的强迫行为

 极端美丽背后的空洞:“我要吃,还要瘦!”

 全世界都是病菌:令人歇斯底里的洁癖

第五章 逃不出的手掌心——强迫人格者的掌控欲

 行为绑架:希望把身边的人都变成提线木偶

 操纵孩子,是为了塑造另一个自己

 情侣间的博弈:是爱,是性,还是支配欲?

第六章 当天空失去了颜色——绝望的忧郁人格

 忧郁人格:世界都是灰色的

 情感依赖:从别人身上获取安全感

 即使忍受痛苦,也绝不轻易说“不”

 活着就是为了死吗?

 隐形攻击:温柔的迫害

第七章 我只想蒙着面纱看世界——无法摆脱的恐惧感

 那么,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社交恐惧:如何面对一个羞涩的你?

 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把心放在哪里才会安全?

 幽闭恐惧:四面墙都藏有杀机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不断重复的噩梦

第八章 将自己锁在笼子里——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我行我素,只爱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我凭什么相信你?”

 表演型人格障碍:到处都是我的舞台

 边缘型人格障碍:极度不稳定的濒危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走向极端的“保护者”

第九章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撒旦——人格的阴暗面

 施虐者的快感——为什么人会有阴暗心理

 被肢解的小猫——阴暗情绪的出口

 潜藏的罪恶感:得不到爱,所以选择伤害

 解密杀人狂的心理:为了刺激而杀人

 邪恶与暴力也能产生美?——巴塔耶的“罪恶哲学”

第十章 令人匪夷所思的癖好——变态人格导致的怪异行为

 所有怪癖都是因为“行为成瘾”

 偷窥癖:以窃取他人的隐私为乐趣

 恋物癖:疯狂爱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异装癖:“谁说男人不能穿裙子!”

 裸露癖:压抑太久,只好爆发

第十一章 扭曲地恋着——不被接受的畸形之恋

 一树梨花压海棠——大叔只爱“洛丽塔”

 当女人爱上女人,当男人恋上男人——“断背山”的秘密

 解不开的母型依恋——俄狄浦斯情结

 一生的保护者——厄勒克特拉情结

 疼痛与快感并行——越痛苦,越爱

第十二章 人的天性就是永不满足——贪欲心理

 每个人都会有丢不掉的“瘾”

 拥有的越多,越容易产生贪婪心理

 越爱越疯狂:强烈的占有欲

 真想把商场搬回家:欲罢不能的购物欲

 别让酒精淹没你:酗酒能够填满空虚吗?

第十三章 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渴望刺激的猎奇心理

 对许多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悬念

 只爱冒险: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刺激感

 看透“调情高手”的诡计:若即若离,阴晴不定

 “出轨”:情感中的猎奇心理

第十四章 你为什么说谎?——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骗子

 其实,你说的谎言跟你听到的一样多

 脱口而出的谎话——说谎是人的本能

 “我只是迷恋说谎”

 信口开河的背后:说谎成癖是一种心理病态

试读章节

我们生来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有过一场大辩论,一大群号称站在人类智慧顶峰的人一起讨论着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

不要以为这是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精神病人已经对此有了非常确切而且毋庸质疑的答案。讨论这些问题的,是一群哲学家。如果这个哲学命题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和不可理喻的话,那么你只要去温习一下曾经风靡全球的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即可。在这一系列的电影之中,导演就已经试图透过花样翻新的电脑特技去阐述一个亘古的论题:我们认识的世界会不会原本就是虚假的,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内心的一种自以为是,和大脑的一次脉冲?其实一觉醒来,你可能还趴在一年级的课桌上流口水,而老师正拿着课本看着你?

这一观点不光是在外国有,在中国古代也屡屡被人提起,比如我们熟知的“庄生梦蝶”。当一个人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分不清真实和虚假的时候,便已经坠人疯狂的深渊。在从前,无论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都认为孩童在出生之初,就是一张白纸,并不具备思考的能力,行为举止也只能靠简单无意识地模仿他人以及遵从本能而产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为他塑造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大错特错,甚至已经造就了很多悲剧。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率先公开反对这一看法,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初不但拥有一个肉体,还拥有一个精神胚胎,后来接受的教育和社会阅历只能排在第三位。这个精神胚胎之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而且,只有幼儿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够渐渐解开这一密码。因为那些影响精神胚胎的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而且可能会受任何一件事、一个场景甚至一句话影响,而不为别人所知。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随着肉体的成长,他的精神和对世界的认知也在飞速发育,正常情况下,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年龄渐渐增加,在生理上,男性变得健壮,女性变得柔美,荷尔蒙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在心理上,人的思想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框架结构,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阅历——也渐渐丰富,为人变得稳重、实际。肉体、客观阅历、精神成长,三者缺一不可。

那么问题是,如果这三者发展不平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比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不全面,而精神体系却完整而强大;或者对世界的认识过于深刻,可精神却无法承受;又或者两者皆备,唯独缺少自身的能力去改变一切,这些情况发生,会让人变成什么样子呢?

在美国的北部有一片山脉,隶属于明尼苏达州,山岗之间肃穆寒冷,早晚云遮雾绕。在山脉间的一所戒备森严的精神病院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并非故事的主人公,而是精神病院曾经的门卫,后来年纪大了,便在这里做些勤杂。老人年轻的时候除了看大门外,还负责精神病院的治安,任职期间,他见过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在他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病例。

患者是男性,因为连环杀人而被判处终生监禁于精神病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男子来到精神病院之后,精神竟然逐渐变得正常,开始融入社会,并最终在几十年后成为一名慈祥的老人。虽然他仍然被控制在精神病院,但与正常人毫无二致。

“那是一个有些羞涩的人,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当年来到精神病院时,他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名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而像一名西部农场的农民。”门卫回忆道,“他非常安静,比平常的病人都要安静得多,可即使这样,依然没有人会对他放松戒备,没有人会忘记他曾经做出的噩梦一样的事情。”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门卫老人如是说,“事实上也没有人会忘记,他是这里的大明星。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对他的事情了如指掌,即使平时他自己并不会去谈论。”

患者名为爱德华·西奥多·盖恩,出生在1906年,去世于1984年。我们在这里对他的犯罪过程且避而不谈,那些细节只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我们要谈论的,是他的过去,以及沦落、发病的诱因。P8-10

序言

序言: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你被未知的微人格操纵着

“老板,听说您招聘广告宣传策划,这是我以前策划的案例,请您过目一下。”

“这些是你策划的?你真是广告学的天才!”

“我不是学广告学的。”

“那是学中文的才子?”

“也不是。”

“留学MBA硕士研究生?”

“您过奖啦,我没学过MBA课程。”

“那你怎么能设计出这么抓人眼球、吸引人兴趣的广告……”

“心理学肄业。”

看完这个笑话,可能你已经发觉心理学的作用并不狭隘了。很多人会认为神经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学科这些听起来“高傲冷酷”的学科就是用来治疗精神病人的,普通人或者说正常人一辈子都不会也最好不 要和这些沾边,这种想法就如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正常人和 精神病人一样,十分可笑。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怎么活都是一辈子,一个生活在自己幻想之中的精 神分裂患者,虽然会给他的家人和朋友带来很多烦恼甚至危害,自己却可能 完全不知晓,他会活得简单而快乐。同样,就算我们身上有着一些心理方面 的特殊性,我们没有察觉到的话,一样也会活得很好,而不知道自己可能被 这些“微人格”操纵着。

然而,心理学不单单是为治疗精神病人而生,更是为了研究普通人心中 的这些“微人格”而生。因为毕竟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精神病人太少了,并不 足以让这门学科具有什么更深层次、更普遍化的意义。当然,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心理医生。

不少影视剧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情节:某人找到了收费昂贵的心理医生, 经过谈话、催眠后引发出他/她心中隐藏的阴暗面和过往创伤……这时候,不要以为那只存在于影视剧中,事实上,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

脾气火爆的人只会认为自己性子直,心直口快,不会觉得自己和歇斯底里症有任何关联;平时行事万分小心的人顶多认为自己谨慎,而不会认同自己有强迫症。

因为你没有察觉到这些,所以你并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些别人甚少知道,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的“隐藏性格”。这个观点很容易得出来。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说明:什么是正常?如果一个人没有强迫症,没有洁癖,没有第二人格,那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这样一个人只能是机器人。相反,就如同有点瑕疵的美女才更有味道一样,有些变态(变态在心理学里是异常的意思)心理的人——只要能够控制——反倒更具有人情味。

网络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测验流传甚广。假如现在有 ABC 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情况大致如下: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 嗜酒;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 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C——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从不吸烟,只偶尔来一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 违法的事。如果你根据他们的这些简要情况,从三人中推选出一位将来能够 统治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人。你会选谁呢?

对于统治世界这样的大任,C 也许是明摆着的唯一选择。

下面我们来揭示这三个人的身份。A 的名字是富兰克林D. 罗斯福,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曾经领导美国抵御经济危机,并且赢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B 的名字是温斯顿邱吉尔,他几乎凭借自己一个 人的激情澎湃而又充满不屈斗志的演讲,成为“二战”期间整个英国的精神 支柱;C 的名字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创建了德国纳粹党。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百万富翁,抑或是流浪的乞丐, 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另外一个自己,人本身就是复杂的动物,即使你默默无名, 也不要把自己想得过于简单。不正视这一点,只强迫自己去做自己认为是正 确的、正常的事情,永远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看到光鲜靓丽的明星背后的吸毒、打架、骂人丑闻,也不要惊讶; 听闻哪一天地铁内又出现了色狼、“咸猪手”,也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不正常。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我们每个人也并不完美。

察觉到或者去察觉自己有什么变态的心理,也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就如同一个隐疾、一处毒疮,它并不会要人命;只要能够及早去正视,去了解,去做出相应的措施,那么它对人体并无大碍。相反,讳疾忌医,如同蔡桓公一样,不去正视和承认自己内心之中存在的另一面,才是最危险的。

如果去探寻一些有心理疾病的犯罪者的人生轨迹,会发现其中很多人都格外的正直而自律,在犯罪之前,他们往往是公认的“好人”。

国外有一名变态连环杀手西奥多罗伯特班迪,他品学兼优,样貌英俊,从来不忧心没有约会对象;曾经是男童子军,之后进入著名大学,并以 优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很快找到工作,高薪厚职且社会地位高。他在日 常生活中礼貌得体,乐于帮助别人,并且非常有正义感。他就是美国人眼中 的“高富帅”、“成功人士”。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会去杀人。

直到在法庭上检察官呈上了一件件证物,媒体也报道了他的犯罪事实, 大家才知道他有着不完美的另一面,并且这另一面在其不断地压抑下已经成 长为恶魔。

任何见不得光的隐藏面都是“见光死”,在阳光之下轻若鸿毛,在阴暗 压抑之中才会茁壮成长。

同样,我们身上也有阴暗的一面,可能你会喜欢窥人之私,在看别人的 日记时体验一种刺激的快感;也许你总是对暴力血腥的电影情有独钟,甚至 你在杀鱼的时候,看着鱼濒死的眼神都会心跳加速,而这些你都不会和人说 起。你可能会选择忽略那不为人知的一面,然而,它始终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存在着、生长着,有时甚至左右你的行为。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言行、经历去 评判一个人,也会从他人的行为、想法之中去反观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 够看到别人的隐藏面,或者知晓自己的隐藏面,但是在本书里,你能。

本书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微人格心理学理论及案例,并 联合一些知名心理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实验、调查和分析,以幽默、冷峻、犀利的语言风格描述出来,力求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有趣。本书的创作旨在引导热爱心理学的读者看透人们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解读人们 隐藏的微妙人格,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在看透别人的同时,探索和发 现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学会下意识地控制并利用这些“微人格”,发 掘自身的能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人格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7824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5221752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