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围绕中法之间的各种活动次第展开,但是出版法国第五共和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政治过程的图书尚属空白,将第五共和七位总统的传记放在一本书总集中呈现,在国内也属于空白,李晓兵等编著的这本《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就是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七位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个人经历和在法国政坛上的表现,全面展示了法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内容推荐

1958年10月5日公布生效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宪法规定:总统监督宪法的遵守。总统通过其仲裁保证公权力正常运行及国家的延续。总统确保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共同体协定和国际条约的遵守。

监督人、仲裁人和保证人,这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宪法的缔造者戴高乐对于共和国总统的基本定位。从1946年的贝叶演说到1958年宪法的制定,甚至到1962年第五共和宪法的第一次修改,戴高乐一直努力通过共和国总统宪法角色的重塑而实现法国宪政体制的重构。

从1958年至今,法兰西第五共和一共产生了七位总统,分别是:夏尔·戴高乐(1959-1969),乔治·蓬皮杜(1969-1974),吉斯卡尔·德斯坦(1974-1981),弗朗索瓦·密特朗(1981-1995),雅克·希拉克(1995-2007),尼古拉·萨科齐(2007-2012),弗朗索瓦·奥朗德(2012-)。作为法国国家元首,他们被赋予诸多宪法权力,也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要引领法兰西人民努力前行,坦然面对这个时代,还要和各国人民一起面对地球上日益多元和复杂的世界。

李晓兵等编著的这本《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目录

夏尔·戴高乐

 “我要当个军人”

 我的爱人伊冯娜

 “自由法国”

 戴高乐与三巨头

 追求“法国的伟大”

 贝叶演说

 隐居老人:1946—

 《战争回忆录》

 “我理解你们”

 接受召唤

 第五共和宪法

 1962年公民投票

 “五月风暴”

 辞职

 未竟之途:中国

 长眠科隆贝

 未竟之作:《希望回忆录》

乔治·蓬皮杜

 “蒙布迪夫侯爵”

 上帝的宠儿

 戴高乐的门徒

 “我超越了偶然性!”

 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总统们: 法兰西第五共和目录蓬皮杜的中国情缘

 放弃幸福的人

 法国巫乐师

吉斯卡尔·德斯坦

 “我要成为总统!”

 独立共和党党魁

 “不是只有你才有良心”

 希拉克VS巴尔

 “同一切人做朋友”

 “自由、安全、和平”

 “欧盟宪法之父”

 “莫泊桑式的语言”

 德斯坦与中国

 埃斯坦城堡的主人

弗朗索瓦·密特朗

 右翼青年

 越狱!越狱!越狱!

 维希岁月

 “莫尔朗”的战俘抵抗运动

 “不倒翁部长”

 挑战戴高乐

 “宁静的力量”

 左右共治:“5+2”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密特朗与中国

 马扎莉娜——最后的牵挂

雅克·希拉克

 从科雷兹到阿尔及利亚

 “马提尼翁宫的推土机”

 德斯坦的总理

 从党魁到市长

 第一次左右共治

 走进爱丽舍宫的变色龙

 “文明的对话!”

 “超越意识形态与偏见”

 欧洲宪法条约:NON!!!

 “历史的一页终将翻过”

 走上被告席

 乔治五世大街11号之友

尼古拉·萨科齐

 移民之子

 戴党新星

 年轻的讷伊市长

 希拉克派?巴拉迪尔派?

 “同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

 “说右派话,干左派事”?

 吹向国际的萨科齐风

 “强大的法国”

 重回政坛——“我别无选择”

弗朗索瓦·奥朗德

 从鲁昂到巴黎

 “普通先生”

 与罗亚尔在一起的日子

 “此时此刻感谢你”

 “大舵再左转”

 “改变,就是现在”

 “欧洲罗斯福”

 重走寻常路

 奥朗德时代的中法关系

 被孤立了吗?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参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他的一举一动可谓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罗斯福眼中,戴高乐在贵族式彬彬有礼的外表之下,其实不是一个和善的人。而戴高乐对罗斯福的这种评价并不认可,他在《战争回忆录》出版之后,曾叹息着对着自己的儿子说:“我真希望能看到,某些人最终认清了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罗斯福,他要是能读一读我的书就好了。”

众所周知,美国在德国横扫欧洲之际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绝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卷到这场巨大的冲突中去。鼓吹孤立主义的两位美国参议员塔夫脱和博拉强调说,同英国一起参战将冒很大风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位民主政体的伟大捍卫者也像是一位孤立主义者。而国内这种消极的、和平主义的公众舆论似乎也是随波逐流,且在1939年9月3日美国国务院的讲话中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要把战争限制在远离我们国土的地方进行。”他甚至向美国的母亲们下了保证:“你们的儿子决不会在任何外国战争中作战,不论战争是在哪里打。”

戴高乐组建“自由法国”之初,曾对罗斯福抱有美好的幻想,他认为罗斯福将在英法之间起平衡木的作用。因此早在1941年5月16日,戴高乐就派出富有才干的得力能手普利文携带他的指示前往华盛顿。普利文带去的指示包括:“同美国国务院建立永久、直接的联系;自由法属非洲和大洋洲同美国建立经济和财政关系;类照比利时采用的方式‘直接购买战争物资,;在美国设立情报和宣传机构;在美国成立靠私人捐款的合作援助基金等。”接着又派出蒂克西尔及一些无可争议的知名人士前往华盛顿,试图影响罗斯福。然而,罗斯福虽然声称美国与“自由法国”有共同利益,并把“租借法案”的利益扩大到“自由法国”,但他仍热衷于与法国维希投降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对戴高乐则持一种冷淡的甚至敌视的态度。两国关系如此密切,但这两位伟人一生只会晤过两次,而且每一次的见面似乎都不那么愉快。

罗斯福与戴高乐举行的第一次会晤发生在1943年1月22日卢萨布兰卡。起初戴高乐拒绝了,他不能接受两位外国元首(罗斯福和丘吉尔)召他前往法兰西保护国的领土去会见。但是后来迫于丘吉尔劝说的压力,最终同意了会见。1月22日晚,两人在安法一座为罗斯福总统准备的漂亮别墅里举行了这次会晤。罗斯福亲切接待了戴高乐。他带着迷人的风度,用法文向戴高乐问候,并竭力想用法语与戴高乐交谈。但他的法语讲得不好,因而他们的谈话不得不经常被翻译打断。罗斯福的基本观点是:他不能承认戴高乐的组织,因为戴高乐不是选举产生的。戴高乐对罗斯福的固执很气愤,他说:“圣女贞德拯救了法兰西,她也不是选出来的。”历史上其他例子如同对牛弹琴,罗斯福只记住了圣女贞德的名字,后来他一再加以嘲笑。罗斯福把讽刺严肃且庄重的戴高乐将军当成一种乐趣。后来戴高乐回忆这次会晤,他写到会谈是在一种奇特的气氛中进行的,尽管“他的对话者装出单独”与他会面的样子,可他发现“上面廊道的尽头有人影,看见角落里有帷幔晃动。”亨利·霍普金斯就这次会晤写道:“我发现特工处的一帮人藏在帷幔后面,人们可能担心总统会发生意外。但是,吉罗会见罗斯福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然而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却写道:“完全出乎意料,他们谈得很好。”戴高乐在1943年2月9日伦敦记者招待会上介绍安法会晤情况时指出,美国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指责战斗的法国人玩弄政治权术,想以此“阻止法兰西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对此1943年6月17日罗斯福在致丘吉尔的288号电报中写道:“我对戴高乐已经够啦,是该与他一刀两断的时候啦。”戴高乐与罗斯福在安法的交锋最终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两位政治家均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听取对方的意见。他们二人互不信任,互不了解,在当时那种悲惨情形下,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一年之后,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二次会晤也没有改变罗斯福的态度。

P16-17

序言

有人说趁年轻的时候应该去巴黎。那样的话,把一切美好与邪恶记在心底,以后的路便无所畏惧了。十年之前,晓兵老师不仅去了法国,在巴黎一大做访问学者,十年之后,他和他的弟子们又把法兰西第五共和的总统群像带给了中国读者。

五年前的一个冬夜,我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巴黎街头,路过塞纳河畔的市政厅时,我很认真地抬头望着这个很有历史感的建筑,一个个雕塑在冷冷的风中屹立,默默地在心中念着这个浪漫国度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

在这本法兰西第五共和的总统们的传记中,我们看到一个为了追求自由,带着前尘离别故国到异乡的戴高乐将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戴高乐追赶上即将腾空而起的飞机而来到伦敦,无所畏惧扛起“自由法国”的旗帜,他高傲地挺起他那高卢雄鸡的额头,淋漓极致地挥洒着他对于法兰西的情感和执着。

在巴黎的日子里,总是感觉到法国的天气的变幻莫测,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猛不丁的就会来一阵突如其来的急风骤雨,让我只好躲进街旁建筑的屋檐下避雨,两旁的建筑,一面被雨淋的湿漉漉的,一面则是洒满阳光,明暗交接处灰白耀眼。此情此景居然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蓬皮杜——这位戴高乐的门徒身处石油危机的旋涡中,却坚定手腕,力挽狂澜的总统。

法兰西总统们的个性和特质,绝不可能被固定的词语所描述和定格。于是,我便更乐于将他们人生中的细节拾起。1967年,勃朗峰北坡,静穆的天空,呼啸的风,铺满冰雪的坦荡大地,这一切被德斯坦看在眼里。然后,他撑起滑雪板,俯身驰骋。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讲述了法兰西第五共和的七位总统和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当年还是议员的密特朗访华后,在他的见闻录中说,与中国的接触让他对这个直接从中世纪步入电子与原子世纪的民族着了迷,而缔造中法关系黄金年代的希拉克亦是如此。事实上,早在18世纪,法国就曾兴起经久不衰的汉学热,不少法国人痴迷于中华古老文明的奥秘,并将这种对东方的幻想融人浪漫的法国梦中。

2012年5月7日,法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我在那天向全球发布的新闻稿中写道:未等很多人从睡梦中醒来,法兰西已经变天了。在6日举行的总统大选中,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击败现任总统萨科齐,成为继密特朗之后的第二位左翼总统,右翼党派政党独揽大权17年的政治大戏就此落幕。

奥朗德曾在名为《法国梦》的书中写道,“我要把神奇重新带回法国梦里”。他还承诺要将法国带回“密特朗时代”。从前,人们去法国并没有太多的期许,只是抱着在巴黎相聚的目的。现在,人们逐渐看到了摆脱国内经济阵痛,在恐怖主义和民粹主义升温面前仍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

目光停留在台案上的书稿,我仿佛看到了历史长廊中法兰西第五共和总统们的影子。原来,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在危机来临的时候,点燃自由和关怀之光,而在和平盛世中,倡导平等和博爱。

这个地方叫法兰西。

是为序。

李理

后记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作为曾经在法国留学生活的宪法学人,结合自己这些年来在法国宪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这样一个对于中法两国都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刻,应该出版一本关于法国宪法制度或实践的著作。这样的想法从2014年年初就一直在脑子里萦绕,但最终的创意则是形成于和法语系同学们的讨论,当时,我们在南开大学西南村的桥头一起谈论法国政治文化传统,策划并编写一本法国第五共和总统传记的想法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随着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年各项纪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快展开写作的想法也日益强烈,权衡比较再三,我决定将此书定名为《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全书的轮廓和脉络也初步呈现。

回头看一看,不经意之间,从2005年9月到法国巴黎一大访问学习至今已经是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法国宪法成为我研习宪法的一个基本领域。从最初关注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合宪性审查实践,到研究法国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从一个个重要的宪法判例的研读到宪法制度的解析,再到其背后历史过程的梳理和文化传统的探究,对于法国宪法的认识在一点一点地拓展和深化。从2009年,我开始做法国第五共和宪法史的研究。这部刚刚过了知天命之年的第五共和宪法,经过公布之初的认受和磨合,其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法国当代宪法实践也日渐走上轨道并趋于成熟,特别是各个总统在其各自的任期内对于第五共和宪法的发展也都有不同的贡献。在研究第五共和宪法史的过程中,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和德斯坦各位总统的任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研究第五共和宪法发展进程的基本线索,对第五共和总统们个人思想及其经历、生活的关注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基本兴趣点。在此意义上,《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的创意和写作也可以说是我过去十年研习法国宪法的一个副产品。

根据撰写《2012世界大选年》一书的经验,我们在2014年6月份组建了一个较为精干的写作团队,基本上按照一个总统一个作者来进行配置,但经过了整整一个暑假的资料搜集和初稿写作之后,我们发现这本书的雏形离我们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第二次整合写作力量,扩大资料搜集的范围,重新整合团队。此后,我带领各位作者开始对书稿质量进行整体的提升,书稿的基本框架和写作风格由我来确定和把关,同时从标题的拟定和内容的处理等方面也给团队各位成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针对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的情况,还有部分作者对于资料的驾驭和整合尚缺少火候,我们决定沿袭《2012世界大选年》的传统,让本书的内容在轻快风趣的语言中展开,同时,既要体现出各位总统所处的历史背景,也要彰显其个人独特的经历以及其所承担的特殊使命与责任。尤其是对第五共和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将军传奇一生的写作,更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写作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一章的写作脉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讨论,对每一个标题都进行了精细的推敲和打磨,对每一个段落都进行了通读和梳理,一些重要却被忽略的历史事件作为基本内容被充实进入书稿,既突出戴高乐将军对于法国第五共和基本制度的奠基性贡献,同时也穿插一些历史小插曲,使整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活,将这位与法兰西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物伟人的一面和作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面生动而深刻地呈现。

从最初每周一次的例会研讨和集体交流,到后期每月一次的沟通讨论,还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单独探讨和切磋,我和各位作者之间也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在我的摞满了法国宪法文献的书房里,在南开园的马蹄湖畔,大家创作的激情每每在走入低谷之后又被重新点燃,写作的冲动在消失之后又重新浮现。很多次的例会研讨都是在给研究生们上完外国宪法课之后,大家再集体讨论目录、体例或内容,往往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再开车回到家时,儿子濮耀早已等不及我这个爸爸回来陪他一起玩耍、游戏而躺在妻子的怀里进入了梦乡。每每此时,我都会默默地想,等儿子长大可以读书了,也许有一天他会因为看到这本书而兴奋和感动,那时他也许会自己手捧着这本书而幸福地入眠。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不少作者都有过反复打磨修改的疲惫和烦闷的体验,也有过思路开阔清晰之后兴奋和激动的经历。整个写作团队在撰写和修改过程,严格按照我在创作开始之初所提出的要求而展开,既要体现浓浓的法国文化的味道,也要为中国读者提供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解读。

为这本书的成稿做了大量细致而烦琐协调工作的田垄同学在其写作感言中写道:“如今,这本书已经编写完毕,即将出版,回忆这一年多的经历,感触颇深。在细细品读《希拉克传》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每次阅读都会令我受到震撼。写作期间,持续两个月的疾病令我在那段时间只得卧床休息,但枕边却一直放着那几本有关法国总统的传记,他们陪伴我度过了那段短暂却深刻的艰难时光。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些历史人物的豪言壮语,每每想起他们的高瞻远瞩,依然令我激动到不能自已。书稿撰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罗列的过程,而是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回顾,将一个符号重新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以此赋予其血肉而令其不朽于人们心中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个难得的开阔视野的机会,也是一个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冲击灵魂的时刻,也是人生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撰写这本法国第五共和总统传记所希望达到的的效果之一,我们期望让每一个作者和每一个读者都能够深刻体会这些法国第五共和的总统们——作为当今世界重要国家领袖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视野和高度,通过这些国家元首们的一言一行来理解他们非凡的勇气和胆识,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真实的感受这些领导人所曾经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深刻地理解他们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

本书能够顺利编辑出版是编辑团队集体劳动的结晶,最初参与本书资料搜集的人员有(按照姓名的音序顺序):狄志颖、郭一明、李雪姣、秦亮、任小梅、任肖容、田垄、王浩、王之仪、杨金晶、张苗、赵科军。在进入正式的写作过程之后,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包括(按照参与编写章节的先后顺序):郭一明、李晓兵、张苗、刘子旭、李雪姣、田垄、任小梅、许欣宇、狄志颖、秦亮。在本书经过反复调整基本成型之后,参加后期编辑、修改工作的有:李晓兵、王首伟、郭一明、田垄、李萱。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文献资料以及时政要闻,在此向所有参考和引用的文献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本书部分内容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敬请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李晓兵

初稿于2015年7月21日凌晨

修改于2015年8月25日凌晨

于南开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总统们(法兰西第五共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晓兵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415527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5214519
中图分类号 K835.65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