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
内容
试读章节

赵:真是段黑暗的日子。

王:鼠疫初期,死了人,家里人都会大哭一番,后来家里死了人也不哭了,为啥?怕日本鬼子听到了拉去解剖做实验。所以,很多人看到家里人死了,赶紧抬到田野去埋掉,挖个坑,埋进去,用泥土填平。如果做座坟墓的话,日本鬼子看到了就会掘坟挖尸,拿去解剖做实验的。

赵:王老,日军烧毁你们村庄那天的情形,您还记得吗?

王:记得记得,这怎么能忘得掉!1942年11月18日,日本鬼子把我们村所有人都集中到小山坡上去。那块小山坡实际上是晒场,晒稻谷用的。那天一早,很多人还在睡觉,100多个日本鬼子冲进村来,敲门砸户,把我们从睡梦中吵醒,硬把我们从被窝里赶起来,要我们全部都到小山坡上去集中。他们把我们包围起来,不准走出去。那天,在崇山村小山坡上,日本鬼子四挺机枪架起来,还有不少日本鬼子拿着刺刀站岗。小山坡的最高处还有一挺重机枪架在那里。他们怕外面有人冲进来。这一天呢,我看到大家都这么严肃,这么可怕,不知道日本鬼子又要搞什么名堂。大家都提心吊胆,看看村里所有人都到小山坡上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恶果。日本鬼子分三路进到村里,从碑塘边、聚奎祠、松树厅三个部位,纵火烧屋。他们先是用村民们的稻草作为引火柴,但高大的祠堂与厅堂不易着火,他们就用烧夷弹打,枪弹打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不多时,全村就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那天有风,火势猛烈,一下子就连成一片火海了。山坡是最高的,大家都能看到自己的家被火烧起来了,那些当家人都是跳起来哭的啦,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劳动所得的房产、财产毁于一旦!怎么能不哭呢!那时候,村民与孩子们的哭声、日本鬼子的枪声与骂声、房子烧起来的爆炸声、木头的爆裂声、房屋的倒塌声混成一片。村民们撕心裂肺、捶胸顿足地叫喊,日本鬼子不让我们哭,用刀枪戳过来威胁大家。两百多户人家都已死了很多人,现在房子又被日本鬼子烧掉了,穿的衣服都在房子里被烧掉了,只有穿在身上那一套衣服,所有的粮食、家畜以及财产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得下去?有的人因为愤激过度,一气一急,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王老说到这里,激愤落泪,语噎良久)。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倒下去,死掉了。有个青年叫王荣森,看到自己家的五间房子冒烟了,火一下子蹿上来了,火势很猛。他就不管日本鬼子的包围,冲出去救火,到家里拿来两只水桶,从水塘里舀起来两桶水去救火。日本鬼子举起枪,“啪”地一枪,打中他的水桶,水就哗哗哗地流出来。这位青年不管水桶漏水,还是抓起来去救火。日本鬼子又朝他打了一枪,把他的一只手打断了。日本鬼子不把你人打死,只打断你的手,不准你去救火。结果呢,他的手被打断了,人一软,就跌倒了。  赵:王老,那天您在山坡上吗?

王:在呀,当然在。大人都被赶到山坡上了,小孩子自然也跟着去。我父亲出来时,躲在一个弄堂里,没有去山背上。我当时在山背上看来看去没有看到父母,内心很着急。我父亲知道日本鬼子不会干好事的,知道日本鬼子为什么要把我们都赶到山坡上去,所以他躲起来。因为我是小孩,日本鬼子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当时我父亲不知道日本鬼子是来烧房子的,只知道他们一定要搞什么花头!后来,日本鬼子来村里烧房子,我父亲还抢出来两只箱子,是放衣服用的,那是我母亲出嫁时嫁过来的嫁妆!其他村民都已经被日本鬼子包围起来,没有办法抢出家中的财产,连一根稻草都没有抢出来。还有一个青年叫王荣棋,天还没亮就到田畈去了,后来看到村庄烧起来了,天空都变黑了,烟雾被风吹到南边去,南边好多村庄都被烟雾盖掉了。他就拿了一把锄头,跑回家里来。日本鬼子以为他来救火的,就“嘣”地一枪,打中了他的大腿。他一跌,就躺在地上,鲜血直流,一大摊血流在地上,他就走不到家里去了,他就这样躺在地上,想起起不来,想走走不掉,好可怜……就这样,日本鬼子武力阻止村民去救火,村民再也不敢冲出去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一间间被烧掉,木头爆炸的声音很响,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村民们跳起来哭叫,日本鬼子就开枪,四面八方都开枪,不让他们叫、不让他们哭。那天真是天昏地黑啦!就像在地狱里面一样可怕。到了下午两三点钟,包围我们的日本鬼子撤离了。

P6-7

后记

请允许我,请允许我先向日军侵华期间所有死难的同胞们鞠三个躬!献上一束心花,以表我无尽的哀思!虽然过去了70余年,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但我在采访与撰写此书的过程当中,为他们流了无数次眼泪!可以这么说,我这一辈子都没有流过这么多的眼泪!

我在大学时代读的就是历史专业,我知道历史虽然是过去了的事情,有些事情是可以重温的,有些事情不值得重温;有些事情是颇堪玩味的;有些事情是不堪回首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淡忘的,而有些事情却必须牢记!

对,有些事情是必须牢记的,譬如日军细菌战这件事情。在我以往所读的历史书中,对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记载得不甚详尽,更多的是一些数字,譬如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死了多少同胞;某一场战役中,我们伤亡的人数是多少,等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些数字。所以,对于过往那些悲惨历史的具体细节不甚了解,也没有深入地去作调查研究。

特别惭愧的是,我是学历史出身的,但一直没有被历史中的某些东西灼伤过、刺痛过、击昏过。现在才知道,我根本没有把历史读懂、读通,因为我一直行走在历史的表面,连深刻一点的脚印都没有留下。我惭愧,我没有资格说自己是读历史出身的,没有!

我承认,我对历史一窍不通!而我现在深深地明白,被我们学生用来熟记并考试的历史课,根本就是本血泪账啊!我们捧在手里读了又读,翻了又翻,把它们背熟,然后去考试,考了个满分。于是,历史这门课就能得到一个字:优。于是,欢天喜地去庆祝!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惭愧极了,我的脸红起来,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我只好把头颅低下去、低下去,再低下去!

残酷的历史,终于把我击昏了!日军细菌战夺走了我百万同胞,也把我内心的悲愤激发出来了。我是多么不愿意让自己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之中!我是多么不愿意让那些负能量的词灌进我的耳朵里面!可是,自从接手《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这个课题之后,我无法不走进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岁月!走进去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历史是我这个学历史专业出身的人不知道的,我无言,我说不出一句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慨与愤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多次去义乌采访那些细菌战受害者,那些长者已经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了。岁月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岁月像一袋袋漂白粉,把他们乌黑亮丽的头发全都漂白了;岁月更像一只尘封多年的柜子,一旦打开,无不是霉变的尘菌。我走进过往的岁月,我看到了以往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听到了以往没有听到过的东西。我震惊了!这一次,我的震惊不是表面的,我是被击昏了!我无法想象,人类历史上真的会出现如此残忍的暴行。日军细菌战一上演,我百万同胞的性命全都没了,那些活生生的生命,没多少时间就没了,非但人死了,日军还将他们拿去解剖,从他们身上割去他们想要的部件作试验,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将我同胞们拉去作活体试验,活活地把人给解剖了!

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梦!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暴行!但是,我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泣血控诉!2014年12月份,我在义乌细菌战纪念馆里,听王基旭先生悲愤控诉日军在崇山村的暴行。他说他的奶奶当年感染上鼠疫,日军说他们可以免费为村里的患者治病,于是,村民们被送到林山寺去,他的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的爷爷去林山寺给他奶奶送饭的时候,看到他的奶奶已经被日本鬼子活体解剖了,挖走了五脏六腑,只剩下一个空壳子,满身鲜血,满地鲜血!他的爷爷当场就哭昏过去。他的爷爷日日哭,夜夜哭,不久之后,他的眼睛哭瞎了,还整天坐在窗下哭泣。当年,他的奶奶被日军活体解剖以后,他的爷爷还不敢声张,只能将巨大的仇恨悲伤埋人心底,每每于三更梦醒,泪湿枕巾。他的爸爸也是感染鼠疫而死的,他们家一共三个人因鼠疫而死亡。

我在义乌采访的第一位受害者是王培根先生,我记得在他家里采访了一整天。那一天,王先生哭了好多次,我也哭了好多次,那包餐巾纸被我们用了很多。1942年11月18日,王先生的家被日军烧掉了,全家人无处可去,寄住在一个破庙里多年。他说日军烧房子的那一天,--有村民看到自己家被烧毁了,所有的财物都没有拿出来,又气又急,悲愤交加,就一头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这一幕是王先生亲眼看到的,他说那个人就倒在他的面前。说到这里,王先生哽噎、呜咽,久久不能言语。我们俩,你一张餐巾纸,我一张餐巾纸,就在那里擦眼泪。一天采访下来,王先生的眼睛都哭红了。我自己的眼睛有没有哭红,不知道,我没有去照镜子,只觉得有点肿胀。

几乎采访每一位细菌战受害者时,我都会掉眼泪,我曾多次告诫自己:不要哭,只要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就可以了。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受访者向我讲述当年的灾难时,我还是忍不住一串串泪水的滑落。我觉得当年那些死难同胞,就如同我的亲人,一个个在日军的暴行施虐之下,含恨死去。他们中,大多数是孩子、青年、壮年,尤其是那些孩子,他们的人生才刚开始,一切美好都还没有享受够,他们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希望自己一直能活到100岁!可是,他们被人间的恶魔夺走了生命,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人世,离开了亲人们。那一份不舍,那一份留恋,那一跨迟迟不愿迈开的脚步,是毫无人性的日本战争恶魔所无法理解的!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人间的这一份亲情、真情与至爱!

有一次,我到义乌义亭镇先田村去采访孙文锡老人,他是炭疽菌的患者,一条腿烂了,从13岁感染日军炭疽菌开始烂,一直到现在仍然烂着。我没有亲眼看到过炭疽病人,只是听说,听人家说炭疽病人的腿烂掉,如同窟窿,很可怕的,但当我看到孙文锡老人的烂腿时,那一份痛,真的是把我击倒了!平时,我们不小心弄破一点皮就痛得要命,而烂脚的老人几乎一条腿都烂掉了,岂能不痛彻肺腑!老人的痛,我感同身受!如同面对自己的父亲,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但我不能让人看见,马上把墨镜戴起来了。应该说,我平时还算是个比较平静的人,很少有发怒的时候。但在采访当中,当我面对这些苦难的老人时,我的心底时时会长出愤怒的种子,这些种子犹如炸药,火一点便会爆炸。日本战争恶魔掠我疆土、夺我宝藏、欠我同胞多少血债、多少人命啊!

最难忘,最难忘采访王甲升先生时的情景。王先生是崇山村人,1929年出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原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教授,1986年举家去了美国。他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现在虽已年老,但仍心系祖国,情牵家乡。他对故土家园的那一份感情,令人感动。他远在美国,我又一时无法去美国采访他,只能采用电话采访的形式来完成这一个课题。王先生最近身体不好,左边的静脉血管50%堵塞,右边的静脉血管100%堵塞。他跟我说,趁他现在还能讲,早点把那段惨痛的历史全部说给我听,让我录音并记录下来,成书后再去出版,留给后代。他说他没有什么愿望了,如果说有,那就是这一件了。他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亲自为自己的哥哥姐姐申冤!所以,他要尽力帮助我,把一切他所知道的历史真相告诉我。采访他是比较困难的,只能等他空一点的时候,才会打电话来。有时候打着打着,他女儿就要送他去医院治疗了;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他在美国的家里哭,我在杭州的家里哭;有时候打了一半,他说那边有朋友来了,得空再打过来;有时候,他打来的时候,我正在外面忙碌。总之,对他的采访时间最长,前后拖了一个多月,当然了,每次通话的时间是半个小时至两个半小时不等,我记得一共有四五次。王先生的三哥与大姐就是因感染鼠疫而死掉的,他三哥去世的时候才14岁,他大姐去世的时候是18岁。花样年华,却在战争恶魔的细菌战中成了他们的试验品。在王先生的眼里,他的三哥手艺超群,会做竹制的带把拆卸茶杯,会做木制的手枪,还会种当时农村少见的西红柿。如果他三哥不去世,他说一定会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的。他大姐聪慧贤良,知书达礼,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跟他姐弟情深,曾经为他做过一件衬衣,那天穿上衬衣时的开心情形至今仍在王先生的脑海中时时浮现。每次讲到他的三哥与大姐时,王先生都会在美国的家中哭得很伤心,长时间不能平静下来以致无法继续讲述。他一哭,我肯定也会哭的。所以,我的案头除了两支录音笔之外,还时时放着两包餐巾纸。我也在电话里叮嘱他讲述前准备好餐巾纸与茶水,以便讲到伤心时,可以擦一擦眼泪,喝几口水。王先生说,不是因为他的眼泪特别多,而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与悲愤。他说如果可以,他宁愿去替他的三哥与大姐受罪,而不愿独活!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我至今仍不知道义乌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仍不知道义乌人民曾经遭受过巨大的灾难;仍不知道日本战争恶魔如此丧尽天良,残杀无辜!在采访与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的泪流了又流,我的心灵也经过了无数次的洗礼。我深深懂得了和平的可贵!如果这个世间没有战争,没有恶魔,人间该有多么宁祥!人类该有多么幸福!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并不孤单,每一次采访,都有义乌的朋友同行。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吴潮海主任对此书的重视令人感动,如果没有他的关心与支持以及无条件的信任,不可能有这部书稿的出版,感恩他!感恩施章岳先生对此书稿的关注并审稿,感恩他陪同我前往塔下洲采访细菌战受害者,感恩他对我鼓励与信任;感恩好友潘爱娟的陪同与关爱,我在义乌的所有采访行程都由她来安排,好多次都是她亲自陪同前往采访并安排我在义乌的生活起居,她对义乌地方文化的热爱与奉献,令我感动;感恩何必会先生无私地奉献,多次帮我联系细菌战受害者,有几次还亲自帮我开车前往采访地,对我们的采访进行全程录像并摄影。他将自己多年收集起来的有关细菌战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对于他的这一份付出与信任,我铭记在心;感恩王建政先生从百忙当中抽出时间,亲自开车带我去江湾采访受害者王菊莲,整整一天,他把生意都推掉。他说对他来讲,但凡有细菌战方面的事情要做,其他的事情都显得不重要了;感恩孙清土先生带着我前往义亭镇先田村采访烂脚老人孙文锡先生,并亲自担任翻译工作,且安排午餐;感恩本书中的每一位受访者,他们对我的采访可谓是全力以赴,唯恐落下重要的细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日军在义乌犯下的滔天罪行全部叙述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这部书稿,除了采访那些细菌战中的受害者、幸存者以外,我还采访了为这些受害者奔走相告、为他们争取权益的人,如王选、王培根、何必会、楼献、何建农等人。王选与王培根两位同时也是受害者的代表。我觉得,那些细菌战巾失去生命的同胞是值得痛惜的,但这些为那些死难同胞争取权益的勇士,更值得人尊敬!其实,这样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宥于篇幅,我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来采访。我是一位地方文化工作者,我有责任把他们无私奉献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批人,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计较利害得失,一心为那些受害同胞默默地付出与牺牲,这些人,是平凡的、普通的,但又是极不平凡、极不普通的,我想把这些人的生平行状记录成书。流传后世。另外,我在义乌采访的时问里,曾经得到许多朋友的关心与呵护。是他们对我如同亲人般的照顾与关爱,让我有力量行走在采访细菌战受害者们的风雨途中!感恩他们,我的好朋友:丁宁、童少兰、吴群燕、彦子、何建农等等,若有遗漏的朋友,敬请谅解!

我没有办法挽回那些在细菌战中死去的所有生命,只有为他们祈祷,祝愿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在那个国度里,没有日本鬼子,没有战争恶魔,没有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一切;在那个国度里,没有枪,没有炮,没有鼠疫、炭疽、霍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谨以此册书稿敬献给国内所有死于日军暴行的同胞们!敬献给义乌细菌战的所有受害者!敬献给义乌细菌战受害者的所有遗属们!敬献给所有为细菌战受害者们讨还正义、讨还公道的勇士们!

但愿天下清明,万世和平!

赵福莲

2015年6月28日终稿于杭州泊林漫谷弥勒山居

目录

总序

血泪篇:日军暴行,血债累累

 王培根:任何一个战争恶魔,都不能活在这个地球上

 王甲升:我要学航空,航空报国

 王化涛:我可怜的妹妹在林山寺被日本鬼子活活解剖了

 王基旭:日本鬼子把我奶奶的肚皮剖掉了

 王希琦:日本佬强占民女,不答应就要烧村庄

 王晋华:我3次到日本作证,一点都不怕

 金祖惠:小日本把我们的村民杀死后扔到池塘里取乐

 王菊莲:我给日本鬼子造过3个月炮台

 王景云:鼠疫夺走了我的父母,只剩下我一个人

 孙文锡:脚不烂了,我就开心了

 王炳宏:我差点死于那一场细菌战

 翁本忠:我一定要搞清楚细菌战的真相

控告篇:还我正义,还我尊严

 王选:看见了,我就不能背过身去

 楼献:我是中国律师,我要在日本法庭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何必会:你若问我去日本打官司会不会赢,我就说你无知

 何建农:声援到底,争取最后胜利

后记

序言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问,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人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李一飞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秋平

内容推荐

赵福莲所著的《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为细菌战幸存者、受害者后代、“侵华日军使用细菌武器中国民间受害诉讼代表团”团长、成员、律师、记者的口述,揭露日军细菌战以及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

编辑推荐

《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中,知名作家、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福莲女士采访了义乌细菌战受害者,被那泣血的悲情及日军残忍的暴行所击昏。她为受害者流了无数次眼泪。她要把日军战争恶魔于1942年在义乌犯下的滔天罪行,用受害者口述的形式全部记录下来,并流传下去。她要让人们知道:义乌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义乌人民曾经遭受过如此巨大的灾难,日本战争恶魔竟如此丧尽天良,残害无辜!当然,她没有办法挽回在细菌战中死去的1315个义乌人的生命,但是她却真实、详尽地再现了那一段历史。除采访细菌战的受害者外,她还采访了为受害者追讨正义、争取权益的律师、新闻媒体,她认为这些人更值得尊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义乌细菌战受害者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福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1255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2015148612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