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女孩/陈丹燕经典青春文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丹燕,1958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陈丹燕青春作品集》三卷,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儿童幻想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等。

这本《一个女孩》是其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陈丹燕创作的《一个女孩》讲述了:“那些课文是有毒的,我们不学。”老师说,“糨糊是用来把语文书里有毒的课文粘在一起的。”跟着老师,我把许多张纸粘在一起。

我在上面涂满了糨糊,但我并不知道那课文说的是什么。

铃儿说,我们现在只是活着,而不是真正地生活着,而我们应该真正地生活。

但我们却不知道怎样去找一份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等啊,等啊,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感到漫长,就像运动员俯身撑住起跑线一样,等待着枪响,但信号枪一直没有响起,我们甚至不知道向哪里跑。

目录

第一章 后院的绿草地

第二章 鸽子灰的眼睛

第三章 黑天使

第四章 乘着那歌声的翅膀

第五章 青春之战

第六章 无旗之杆

第七章 1976年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1966年初秋的阳光,透过窗外的大树射进二楼教室里,把树叶放得很大。那些树叶经过了一夏天的阳光雨水,长得又绿又大。阳光透过树叶,把青黄色的光线斑驳地弄在墙上和课桌上,弄在我和四十个陌生的七岁孩子的脸上和身上。

课桌的抽屉里放着我蓝色的新书包,新铅笔盒,还有一次也没有擦过的新橡皮,那是块白白的、扁扁的橡皮。课桌是木头做的,有股干燥的木头气味,上面有别人用小刀刻的一个没头发的小人,潦草的五官上有一种吃惊的神情,他在桌面上一年又一年地发着呆,这就是我的童年故事开始的情形。

我的老师和黑板远远地站在教室背阴的尽头,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一个自得发青的额头。远远地看着她,我想起妈妈放在大收音机上面的一个石膏像。放收音机和唱机的茶几,也是放在客厅角落的阴影里面的。妈妈曾摇着手指警告我不准乱碰那个塑像。从前这里放着一尊普希金的像,但被我打碎了。妈妈曾说,普希金会在半夜十二点一片一片地跳到我的床边,让我赔他碎掉的脸。

记得那时我半信半疑地看着妈妈的脸,一方面担心自己怎么能让碎掉的东西复原;一方面’怀疑,如果我能把石膏像打得粉碎,为什么不能在它们来抓我的时候,把它们打得更碎,石膏像看上去厚实,其实却很脆弱易碎。

石膏像一样的老师说:“同学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0”

这是在我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1966年那炎热的秋天里,老师对我们班级的全体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在孩子群集的地方,有着一种幼小身体散发出来的暖烘烘、潮湿而美好的气味,那气味一旦长大就消失殆尽。在1966年散发着这样的儿童气息的我们,就那样安静地坐着,接受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个事实。小孩子们把薄薄的身体贴着木课桌的桌沿,听到身体里的心扑通扑通地跳。

回想起来,老师那时的表情,在大人对孩子特有的胸有成竹里面,还有一种不确定和茫然。老师虽然脸上奋力笑着,就像那个年代看到的很多被强迫的笑容,但她美丽的大眼睛却睁得很大,好像要倾听一个答复。她站在讲台旁边,穿着一条天蓝色的裙子。在她的背后,教室的角落里,放着一架老式的风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老师的这句话,就像一个咒语一样,从此笼罩在我的生活上面。

当时我和所有四十个扬着安静的脸仰望老师的孩子一样,对将要发生什么一无所知。我心里只是高兴:上学是我想象了整整一个夏天的事,我面对大楼后院的大树,想象我会在上学的那一刻变得说话流利,机灵乖巧,就像所有小姑娘想要的那样。我总是在一件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将它想象得非常美好,这是一个非常坏的、总使自己吃苦却改不掉的坏毛病。后来我也不想改了,我对自己说,这是天性,人总是斗不过天性的。

在上学以前,我一直是一个孤单的小孩,因为我说话总是结结巴巴。不论是大家在一块玩的时候,还是在家里的晚餐桌上,每当要说话的时候,永远都不能一口气说出来一句话,最初妈妈会打断我的话说:“想好了,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隔着一盆盆菜和桌子中央的一大盆汤,妈妈的脸看上去那么遥远,那么失望,那么不耐烦,本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话,突然就觉得没意思了,后来我就不太说话了。

可是,到了必须要说话的时候,按照妈妈教给我的办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想好了再说,会有许多话一起涌上心头,然后我就着急,把脸皱成一团。我猜想我那样子一定丑极了,所以,从小就口齿清楚的“老鹰”会忍不住惊叫起来:“她把脸弄得难看死了!”

一起玩的孩子会突然停下来,惊奇地看着我的脸,然后放声大笑,太阳在他们长着锯齿的新换的大门牙上闪着光。那些大大的牙在嘴里大得那么奇陉,与没换的旧牙好像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似的。后来,我也不太和院子里的小孩一起玩了。

我想现在我还是不适应对许多人说许多话,总觉得自己会再次结巴起来,而总是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很慢,当我感到一点点儿别人的不耐烦,我就会关闭起来,心里所有的句子都逃得不知去向。我还是像从前那样,很多时候一个人待着。P2-5

后记

1998年,黄昏的德国中部丘陵地带,一辆白色的老捷达车行驶在一派暮色的森林中的公路上。车窗开着,森林中清新的微风令人感到舒服,却不知为什么,舒服到了忧伤。德国秋天的黄昏非常明亮,漫长,是一天中我最喜欢的时刻。我和芭芭拉漫无目的地聊着天,她是《一个女孩》一书的翻译,我们一起做了几十次朗读会。每次,我们都很享受朗读后与读者的交流,回答问题可是我们的强项。芭芭拉突然微笑着腾出手来,拍了我一下,说:“我喜欢你的回答,有些问题,每次都有人问,但你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样就不那么闷了。”这正好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欢总是回答同样的问题,于是,我就变换回答的侧重点.开拓我自己尚未触碰的那些角度,并借着那些老问题寻找我自己未知的答案。这好像是个游戏,朗读会的游戏。

那时,我已经知道台湾联合报系的出版社就要出版《一个女孩》的中文繁体字版,这时,突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我问芭芭拉:“要是我把我们这些朗读会时回答得最多的问题列成一张表,放在台湾版的首页,当成前言,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芭芭拉说:“读者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所以,在车上,我们就开始回忆有哪些问题是常常被问到的。不知不觉的,我们就回忆起我们在一起做过多少次朗读之旅行,在维也纳,在威尔士,在慕尼黑,在法兰克福,在巴塞尔,在柏林(当然,柏林是我们两人热爱的城市,德国最好的读者在柏林),在波恩,在海德堡,在大大小小的书店、文学馆、大学汉学系、中学文学小组、小学历史课、柏林犹太人学校、读书俱乐部、国际文学节,等等,等等。芭芭拉的眼泪突如其来地落下,她突然想到了她的丈夫,原先他们说好要一起翻译这本书的,但是他却突然去世了,就在他们着手准备翻译《一个女孩》的时候。

夜色降临,我们路过马尔堡,那是芭芭拉的故乡,她在那里一直住到了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离开。马尔堡伊丽莎白教堂倾斜的塔楼尖顶,在夜空中直接指向一颗早亮的星星。几天后,在从柏林开出的火车上,我将那些问题整理了出来。

……

我们朗读的场所,是在早年一处废弃的儿童肺结核病院里。现在它已经改造成一个舒适黝暗的小剧场。那种被隔绝的感觉仍旧存在,并转化成了一种非常适合朗读的浪漫气氛。我和芭芭拉对望了一眼。我们知道彼此心中的倾诉愿望已经被唤醒,这是一个好的朗读者的状态。当我们坐上高高的追光灯照亮的木头长桌,我们的玻璃水杯里,干净的饮用水反射出明亮而安定的灯光。我们彼此看了一眼,15年了,在朗读一个童年故事的灯光里,我们变老了。我们的声音还是原来那样,在空中回荡。开始提问了。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来,问:“中国为什么会有‘文化大革命’?”这也是15年前的一个问题。芭芭拉微笑地看着我,等我回答。我突然为自己能在15年来,一直有机会朗读童年而感到深深的感谢。

此刻,我也为相隔15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在印行,我还有机会为它回顾而感到自己的幸福。

命运善待了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女孩/陈丹燕经典青春文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549835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4143119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