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煮海成玉(盐文化的结晶)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益编著的这本《煮海成玉(盐文化的结晶)》是一部散文集。散文作品讲述了盐和人类休戚相关的历史,与盐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以及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包括“因盐而生的古镇”、“国之大宝”、“百味之祖”、“盐官与重臣”、“盐巴的角色”、“盐枭与缉私”、“盐案魅影”、“穿越战火的盐”、“唐诗宋词里的盐”、“海的精神与盐的精神”等内容,通贯古今,让人从新的层面上认识日常人们以为已经熟知的盐。

内容推荐

盐,平凡而神奇,朴素而精美。古往今来,它不仅是生活之需、行商之品,同时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财税、科技、建筑、艺术乃至政治渗透。煮海熬波,形成如珠似玉的盐,更结晶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陈益编著的这本《煮海成玉(盐文化的结晶)》以散文的手法,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被誉为“国之大宝、百味之祖”的盐和人类休戚相关的历史,与盐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以及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让人从新的层面上认识尽人皆知的盐。

在一个个因盐而生的城镇追随时代步伐,探索新路径,转型升级时,重温盐文化,是不无裨益的。

目录

因盐而生的古镇

国之大宝

百味之祖

如瓢之城

盐商之城

盐运之城

盐官与重臣

盐巴的角色

盐枭与缉私

盐案魅影

穿越战火的盐

环球同此咸淡

唐诗宋词里的盐

海的精神与盐的精神

文化如盐(代后记) 陈益

试读章节

在新场,盐永远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新场考察时,朋友给我讲了两个关于盐的故事。

一个讲的是二品官叶有声设宴招待盐运使司——他所设的宴席与众不同。

叶有声是新场镇西街叶家人氏。他在明代崇祯初年先后任浙江副使、河南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要职。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体恤百姓,深得民众爱戴。

有一次,叶有声带着家眷回新场故里休假,无意中听到不少百姓抱怨,说公差与盐枭相互勾结,捉拿小贩,使老百姓连买盐都很困难。这使他心情很是沉重。

这天,忽听家人禀报,盐运使司登门求见大人。叶有声以礼相待,请盐运使司方绎在正厅就座。一番寒暄后,方绎意欲告退。叶有声却说,时辰已是中午,留下来吧,我们共进午餐。一会儿,丰盛的菜肴就摆上了餐桌。盐运使司肚子也饿了,用筷子搛了菜肴放进嘴里,感觉味道很淡。又搛了别的菜肴,仍然是淡而无味。心想,今天叶家的菜怎么做成这样?碍于情面,又不敢询问。

叶有声心知肚明,故意问他:“方大人,你觉得今天的菜肴如何?”

盐运使司连连点头说:“好吃,好吃!多谢叶公盛情款待!”

午后,叶有声又跟他谈天说地,消磨了半天,随即留他一起吃晚饭。晚饭的菜肴依然淡而无味。方绎终于忍不住了,说:“叶大人,今天的菜肴,厨子忘了放盐啦!”

叶有声答道:“这不怪厨子,而要怪你的公差!”

“此话怎讲?”

“盐贩子都被你的公差捉光了,买不到盐,只好吃淡菜啦。”

方绎表示惊愕:“竞有此事?”

叶有声说:“你只要到大街上走一走,就可以知道啦。那些肩盐小贩都是贫苦百姓,他们为了度日,不得已而为之,却被捉而除之。其实,要捉的不是肩盐小贩,而是盐枭。方大人以为如何?”

方绎听罢,顿觉脸红耳热,惭愧难当。自己身为盐运使司,却不如叶大人体恤民情。他忙说:“我一定整肃纪律,令公差全力以赴缉拿盐枭,而不要与小贩作对。”

叶有声朗声笑道:“这就是了!”

从此,卖盐小贩的担子又出现在新场的街肆间。

还有一个故事,与民间舞蹈《卖盐茶》相关。

《卖盐茶》是南汇县独具一格的民问舞蹈,从清代末年起绵延至今,在浦东地区十分流行。逢年过节或者举行庙会,16个青年男子男扮女装,身穿土布的大襟衣服、中式条纹裤子,头包土布方巾,戴着洋气的墨镜,小竹扁担挑起一对漆有花纹的杭州篮,嘴里唱着《杨柳青调》,且歌且舞,吸引无数人驻足观看。

相传元代初年下沙盐场搬迁至新场时,非常兴盛,盐业产量居两浙27个盐场之首。然而,无数盐民却陷入贫困境地,度日如年。一些人为生活所迫,偷偷干起了贩运私盐的营生。可是他们经常遭到盐捕的截留,风险很大。

为了躲避官府和盐捕的欺压,他们始终在思考应付的办法。他们看见,每次前来参加庙会的浙江茶贩,挑着与装盐一样的箩筐卖茶叶,却畅行无阻,于是受到了启发。不少卖盐女子在装盐的箩筐上,盖了一层茶叶,乔装成卖茶叶的小贩,果然躲过了盐捕的耳目。后来,她们干脆以这样的方式去参加庙会,高兴起来,还翩翩起舞。

民间舞蹈《卖盐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增加情趣,舞蹈队伍中还特意添加了几个丑角,扮演盐商、盐捕甚至是缉私盐警。

从这个舞蹈中,我们不难看出,盐不仅在新场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还进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朋友告诉我,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古城镇保护的阮仪三教授,在考察了新场古镇后,给予这样的称赞:“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新场到底是谁的古镇?

答案早就有了,是老百姓自己的。历史街巷、水系和居住生活形态,是上千年来浦东原住民日常生活、民俗文化的积淀与延续,呈现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浦江两岸比肩而立的摩天大楼,象征着欣欣向荣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这里能看到上海的今天;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新场镇,则标志着底蕴厚实的传统申城,在这里能看到上海的昨天。今天,恰是从昨天过来,又走向明天的。

谁都有理由相信,当野生动物园和迪士尼乐园相继在浦东兴建,这片相邻的区域为世人瞩目时,新场的后发优势将迅速凸显……

P12-15

后记

文化如盐

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尤其是在大家都想用文化体现“软实力”,增强竞争力,文化迅速时髦起来的时候。

文化,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文化具有经验性和感性的特征,所以不可避免地为时空所局限。这种局限性,又使得文化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常常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

这样说,未免概念化。

当我埋首于《煮海成玉——盐,文化的结晶》一书的写作时,有一天午夜梦回,聆听窗外蛙鸣,忽然间悟通了文化如盐的道理。文化,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它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而是那么平凡、平易,无处不在。古往今来,文化的涓涓脉流有直曲、有盛衰、有清浊,却始终不曾中断,恰如食盐。它是岁月时光积淀、骄阳海水熬制的结果,却悄然溶解于水,渗透于物。它自身不必成为一道主菜,却能让满桌的菜肴提鲜增色,变得有滋有味。它并非权势,也很难创造GDP,却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融合力,足以归顺诸多的桀骜不驯……

众所周知,“文革”十年严重破坏了文化。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重建文化,但随之而来的偏颇是文化跃进,盲目地在断层中填充掺杂,打乱了健康正常、自然有序的文化传承关系,出现了诸多伪文化、非文化乃至反文化现象。

静心想一想,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文化。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芸芸众生在市场经济那一双看不见的手的策动下,迅速走出饥渴状态,满足着自己的文化好奇,让日子变得不再干瘪乏味。也许,“俗文化”的繁盛,比起“负文化”的迷失、“无文化”的蒙昧,是一种不小的进步。

但,一哄而起的文化发烧,必然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且以小城镇建设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起步,很快提升到了对城镇文化形象的重视。“全球化”概念,又促使人们把目光瞄准城镇自身的文化价值,开始懂得城市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吸引外资投入并且生根。古镇周庄开发旅游的成功范例,又使人们明白,文化与旅游业的兴盛紧密相关。

然而,由于人们对城镇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个性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伴随着“新造城运动”,鲁莽的旅游性破坏和规划性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同质化更是成了一种四处蔓延的通病。哪个城市都是行政中心加一个大广场,哪个广场都有一座图解政治概念的雕塑,哪条马路两侧的建筑都似曾相识。不仅仅千城_面,连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其形象标识也无法逃脱“天堂”“梦幻”“水乡”“第一”这类主题词,原有的文化个性反而被渐渐湮没了。

或许正是这样,当我来到浦东新区新场镇,听廖世鸿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讲述古镇的保护、开发理念时,不由被深深打动了。从浦东新区和新场镇的领导,到古镇投资开发公司的领导,他们的思路很清晰,不片面追求速度,不急于索求投资回报,甚至暂不考虑有多少游客量,从古镇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出发,做好一些对得起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使新场真正成为活着的古镇。

是的,水乡古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址,是居民们生产、生活的所在。人们世世代代创造了这个空间形态,也经营着这个活动空间。古镇的文化元素,体现在建筑、交通、习俗、方言、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既是长久积淀而成,又是一种鲜活的形态,堪称“活的文化”。从本质上说,要保护古镇,首先要保护古镇居民的这种“活的文化”,让他们按照原有的方式生活。那是一种恒定、安逸的生活,不奢华,却舒适,不匆忙,却惬意,人们在狭小而又熟悉的老街完成商品买卖、亲邻交往、休闲娱乐,甚至终老一生。所以,真实性成为古镇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鉴别文化遗产价值的本质因素。

低碳,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流行名词,不只适合于经济,也适合于文化。泱泱中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自不必说。然而,在对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与经济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树立生态文化的思想,千万不能搞“文化大跃进”,将文化仅仅作为点缀和摆设,重形式而轻内涵、轻品质、轻精神。低碳的文化才是持久的。

文化自身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然后获得良性循环。但,一旦把金钱数额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文化难免会变异。在本源上,文化是精神财富,以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为至高标准,与物质财富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可惜在很多人眼里,文化仅仅是经济的依附品,处于从属地位。一个“文”字,早已被大卸八块,然后垒成一个舞台,任随经济去纵横捭阖。

君不见,很多人在以文化的名义,从事经济活动。他们发现,什么样的行业都在设法赚钱,独立于精神层面,看起来与金钱、物质不搭界的文化,恰恰能开发出更多资源。拥有人们共同情感记忆的文化,它的无形资产不可估量。

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是粗俗化。看起来是繁荣了,热闹了,却让更多的艺术家耐不住坐冷板凳的寂寞,纷纷投身于经济大潮。谁还能坚持十年磨一剑?精品早已罕见,遑论传世之作。充斥于市的是光怪陆离的、从流水线上掉下来的东西。试问,这几年足以震撼13亿人心灵的艺术作品(不管哪个门类),出现了多少?文化的清高、文化人的清高、文化艺术品的清高,曾几何时竞显出了贬义?

人类不仅发明了原子弹和氢弹,顷刻之间就能炸毁几十个地球,还发明了克隆技术,足以把自己的躯体复制出来。但,我们往往会像森林中的动物,互相追逐、殴斗,却无法像它们那样平静而又快乐地生活,于是常常叹息:真累,真烦,真没有意思!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原本是不需要太多物质财富的,不断滋生的欲望却催逼着自己,给生命追加无穷无尽的负担。孰料,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资源都有可能枯竭,唯有文化像江河一样生生不息,渗透人们的心灵。就像那如珠似玉的盐,纯粹,素朴,宁静,永恒。

人生的文化乐趣,正是我们受到环境重压而失去的一种最重要、最普通的东西啊!

陈益

2014年盛夏于娄江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煮海成玉(盐文化的结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8392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504399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