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远编著的《交往教学研究》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对交往教学进行了多元学术视角的审视与考问。本书兼顾了时间(历史与当今)与空间(中国与外国)纬度,力求实现历史与当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平等对话。对教学交往观历史的梳理可以使教学交往观的痕迹清晰可辨。与此同时,对当今交往教学困境的研究成为本书的着力点,本书力求能够为交往教学的本土化探索锦上添花,为解决交往教学困境提供应对之策。本书凝结了交往教学课题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和心血,同时借鉴、引用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章 时间之镜:历史视阈下的教学交往观
第一节 人类关于教学交往的最早认识
第二节 问答式教学交往观
第三节 和谐民主的教学交往观
第四节 启发论辩的教学交往观
第五节 萌芽形态的集体教学交往观
第六节 专制与民主:两种对立的教学交往思想
第二章 追本溯源:多学科视阈下的交往
第一节 关于交往概念的不同界定
第二节 三种意义上的交往概念
第三节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
第三章 文化寻根:教学与交往之间
第一节 历史的看:流动中的教学与交往
第二节 现实的听:实践召唤交往教学
第三节 差异性剖析:教学交往与交往教学
第四章 本体论追问:交往教学诠释
第一节 交往教学的本体论追问
第二节 交往教学特点探析
第三节 交往教学研究图景建构
第五章 问题剖析:实然教学中的交往误区以及解决路径
第一节 实然教学中的交往误区
第二节 实然教学中交往误区的解决路径
第六章 交往教学的要素及结构
第一节 交往教学要素
第二节 交往的各种模式及其结构
第三节 教学交往的信息传播结构
第四节 交往教学的课堂时间结构
第七章 竞争与合作:生生交往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一般意义上的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教学视阈下的竞争
第三节 教学视阈下的合作
第八章 文化背景与交往教学
第一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
第二节 跨文化冲突类型及深层缘由剖析
第三节 跨文化冲突的性质及融合机制
第九章 性别与交往教学
第一节 以性别为影响因素的交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第二节 以性别为内容的交往:异性交往
第十章 交往文化:交往教学的文化学解读
第一节 文化概述
第二节 文化背景对交往角色的影响及其具体影响机制
第十一章 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
第一节 交往:教学世界下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交往文化:交往过程中共享的意义体系
第三节 教学论意义:交往文化价值之彰显
第十二章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师生交往
第一节 服从与适应:师生交往的文化失语
第二节 批判、反思与重建:师生交往研究的生长点
第十三章 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新视阈
第一节 课堂文化及其特点分析
第二节 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之必然
第三节 师生交往课堂文化失语现状的文化学分析
第四节 文化冲突、整合与生成:优质课堂文化的建构
第十四章 人类学的立场:论课堂文化冲突
第一节 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
第二节 他者的目光:对待课堂文化冲突的立场
第十五章 交往风格:交往教学中人的特性
第一节 有关教师教学交往风格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教师教学交往风格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教师教学交往风格的分类
第四节 形成教师教学交往风格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优良教师教学交往风格的特点及养成
第十六章 对话与理解:师生交往语言意义的追寻
第一节 语言与师生交往
第二节 交往语言的特性
第三节 师生交往中语言意义的失落
第四节 追寻师生交往语言意义的途径
第十七章 主体间性:交往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第二节 交往教学与主体间性
第十八章 有效性考问:交往教学评价
第一节 有效交往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有效交往教学的策略
第十九章 关系审视:交往教学与教师实践智慧
第一节 交往教学对实践智慧的作用
第二节 实践智慧对交往教学的作用
第二十章 理论与实践之间:交往教学模式建构举例
第一节 构建多级立体动态交往教学模式
第二节 交往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多组立体动态交往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