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鸿书私语(我的心路历程)/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第三卷,这部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编写的《鸿书私语(我的心路历程)》所辑录的日记和家书是当年来延安插队知青心路历程的一个展示。

书信和日记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因此,在资料征集方面,难度较大。但为了使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原北京知青及延安市所属县(区)档案馆及各地“北京知青联谊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协助下,丛书编委会在众多的知青日记和家书中,遴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的部分日记和家书,从中可窥视出知青当年的心灵世界,可以体会到知青父母、亲戚、同学对他们揪心牵挂和思恋之情。

内容推荐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的《鸿书私语(我的心路历程)》原汁原味地精选了一批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及家属当时的书信、日记。这些日记和书信,像一幅幅清晰的心理图谱,照彻出知青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读者走进知青心灵世界的一扇大门。个人日记和私人书信,一个很大的共同特征就是其私密性,也正是这种私密性,才使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我们所选编的这些日记、书信,尽管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充斥着当时那个年代的话语体系,但这些日记和书信中所表达的信仰是真诚的,情感是真挚的。不管多么幼稚、多么单纯,但是,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一段真实的历史,更可以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感悟人类信仰与精神的可贵。

目录

导读:走进知青心灵世界的一扇大门

叶圣陶与叶至善家书选:书香门第的下乡记忆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夏鹰家书:普通人家的插队回味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书信集锦(一):抹不去的苦乐年华

 一、给赴延安插队北京知识青年革命家长的一封信

 二、孙立哲致全国知青的公开信

 三、邵明达致《北京日报》编辑的公开信

 四、王晨家书三则

 五、周秀华致父亲的一封信

 六、高正春写给白复生(高劲松)的一封信

书信集锦(二):忘不掉的骨肉痴情

 一、秦征与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书信三则

 二、宜川县店子河村北京插队知青给村主任兰明星书

 信五封

 三、薛鑫良致志丹县杏河镇寺堋村牛怀斌的书信两封

 四、一封没有发出的致北京延安插队知青高红十的信

 五、陈燕致同刚的一封信

杜永基日记:从城市红卫兵到山沟农民的心路标本

王晓建日记选:一个16岁下乡插队少年纯粹而天真的心灵印记

张大力、李霞日记:两位知青赤脚医生相同的情怀与不同的思索

 一、张大力插队日记选

 二、李霞插队日记选

温东方日记:两个知青农民的追梦之旅

 引子

 (一)黄土高原——船到河心抹河钱

 (二)汾河平原——文章千古事,社稷——戎衣

 (三)太行山脉——我们在太行山上

 (四)学习——农业学大寨

 结束语

江丹日记:一个都市女孩的农民之路

日记拾零:撒落在记忆深处的艰难与温情

 一、赵红梅日记一则

 二、丁淑敏日记六则

 三、李革资(李英增)日记选

 四、吕青子日记一篇

 五、马成英知青工作日记三则

 六、冯松夏令营日记三则

后记

试读章节

叶圣陶与叶至善家书选:书香门第的下乡记忆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至善(1918--2006),叶圣陶之子。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这是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精英阶层,而且叶圣陶也是中国几代读书人无人不晓的大师级人物。在北京知青赴延安下乡插队落户的浪潮中,叶圣陶的孙子、叶至善的儿子、不满17岁的叶永和满怀激情地来到了延安地区延长县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此时受“文革”的冲击,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叶至善戴着“帽子”前往河南潢川.进入团中央“五七学校”,他的孩子们早已分别奔赴了密云林场、东北兵团。此时,家里只剩下75岁高龄的父亲叶圣陶先生,夫人夏满子,儿媳和年幼的孙女。叶圣陶也靠边站了.孤独地空守着北京的家。按说这个当代中国有名的书香门第,此时正是落难之际。然而,读读下面这些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中所选的有关叶永和的家书,却丝毫没有落难的感觉,更没有悲凉和抱怨的情绪。相反,这些质朴、平和、圆润的文字,却如平地惊雷,于无声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震撼我们的就是那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崇高修养。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所普遍缺乏的道德修养。所以,我们选编这部分书信,并非完全因为它与我们本书的主题——北京知青在延安相关(当然这也很重要)。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书信字里行间那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格、尊贵的精神、纯净的情感、至高的智慧;那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天下意识,那种对“万家灯火,天下苍生”的大爱无疆。这是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的品质使然,是书香门第的本质.更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一切与北京知青在延安下乡插队联系在一起,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场运动,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

家信书写时间:1969年至1972年。家信涉及人物关系:叶圣陶:叶永和的祖父;叶至善:叶永和的父亲;满子,阿满:叶永和的母亲;小妹,小沫:叶永和的姐姐;三午:叶永和的大哥;大奎:叶永和的二哥;小弟:叶永和。

1969年  5月2日 叶圣陶致叶至善

小弟来过简短的信,说寄去的皮袄已收到,附来一张照片,现在附在信里寄你。他那张照片大概还是初到的时候拍的,他说看了照片可以大略想见他那里的山水状貌。他说家里收到的时候,他大概已经在那个境界里挥镐垦地了。话虽只有简短的一句,我想见他的坚定。

7月19日 叶圣陶致叶至善

写到这儿,满子接到小弟那个生产队里的农民叫做李长龙的来信,专为表扬小弟写的。说小弟不怕苦,挑重活干,能团结同志,能带头干,能节约。他们一批同学的好的情况,曾经向县里的安置办公室汇报过,安置办来调查过,在简报上表扬过几次。他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也是你的好儿子,真是你把你的儿子教育好了。像这些情况,你听了一定很高兴吧。我们是非常满意这些同学的。我望你以后给你的儿子寄信时,很好的鼓励一下吧”。看了这封信,还是先前的说法,我们固不该以此为骄傲,但是也可以欣慰。明后天我准备写一封简短的信复这个李长龙。 7月25日 叶圣陶致叶至善 北京的慰问团到了小弟那里,要耽搁一个半月,和农民、学生一起总结青年下乡的经验。这比较仅仅是看望一下当然有意思的多。待慰问团回京,必然要邀集家长开会,到那时满子决定去听听。慰问团出发之前,也来过通知,满子因事忙没有去。

……

P1-6

序言

总 序

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

圣地延安,三山鼎峙、二水交融。宝塔山、延河水相映生辉,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红色符号,成为圣地延安绝佳的形象标志。

这套散发着陕北黄土气息的丛书,用以情纪史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近28000名北京知青,在延安黄土地上度过的峥嵘岁月和苦乐年华。丛书中所收录的每一个人,或作为插队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或作为对青春往事的追忆者,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一个与自己相伴终生的“圣地情结”,他们对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对这片曾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植于灵魂深处的红色革命情结,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这批满怀革命豪情的青年学子,告别了繁华的首都,开始了人生最初的“朝觐”。他们从金水桥头集结,向着一个越走情思越浓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圣地进发。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类似贺敬之在《回延安》中所表达出的那种真挚的感情,并在赶赴延安的征途中,就产生了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意念——以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为背景,照一张留驻青春倩影的照片,寄回北京,告慰父母及家人。这样的情感与意念,都出自对圣地延安的一种向往与景仰。从知青们当时所接受的教育来看,充满红色革命传奇的圣地延安,无疑成了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以及山崖上错落有致的土窑洞所构建起的红色革命历史长廊,是最能表达革命豪情、展示英雄主义情怀、放飞青春梦想的绝佳之地。能在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解读革命之所以能在穷乡僻壤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能在革命圣地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对人生的成长,定会聚集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浑雄苍茫的陕北高原,像被群山环绕成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79年前,接纳过一支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传播共产党人改天换地革命理想的红军队伍。长征,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个大事件。延安,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共产党人演绎红色革命传奇的大舞台,已被载入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近28000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堪称是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实践活动,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个庞大的外来群体,也是对延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1969年那个多雪的冬天,充满红色革命印记的圣地延安,在接纳这批胸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子的同时,也将这方地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知青们开始用一种平民的视角来观察体验生活,他们看到了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现状;看到了牛踩场、驴拉磨,传话隔山吼,点灯靠麻油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和深刻的思索之后,知青们很快就从浪漫、狂热和困惑中平静了下来,以一种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怀来融入生活,用青春的激情,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燃起了理想的火焰,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面对严酷的现实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与延安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搏击贫困,演绎出一幕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青春活剧。

从文化史、思想史和自我认知的结合上来看,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蕴涵着一种豁达、包容、互助、亲善的文化基因。知青们少小离家,来到这块被群山阻隔、举目无亲、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后,很快就从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里淳朴的民风,古老、甚至近乎愚昧的乡俗,就像蹲在土窑洞里的粮食囤和酸菜缸,在不紧不慢地散发着一种湿润温和的气息,让远离父母的知青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和家园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接受一种“再教育”,而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学子,通过自我认知的方式来阅读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来接受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知青们在延安插队的岁月里,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基层的一面。他们在接受艰苦生活的考验中,懂得了人生的衣食之难,体会到了稼穑之苦,并在与延安人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坚忍、顽强与拼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才“玉成”了知青健康的人格、志存高远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正是因为有了上山下乡“这碗酒垫底”,他们才会在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对遇到的各种人生风浪总能等闲视之。在圣地延安的土地上接受了精神洗礼的知青们,学到了在书本中根本就无法学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着一字、但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作为一种回馈和反哺,知青们将大好的青春年华、将单纯而又质朴的青春热情挥洒在延安的土地上。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曾作为革命中心的延安,战争的创伤早已恢复,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十分落后,知青们的到来,为这两大建设注入了活力。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可谓勋业卓著、功莫大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上,知青们更是领文明之首,开风气之先。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文明的信使,成了乡村中一道亮眼的风景。他们将京城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将文明的种子和知识的甘霖,播撒在延安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乡俗和民风,给生活在这方闭塞土地上的群众进行了一次现代文明的启蒙。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就能让人发现:闭塞的黄土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很快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这与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对这块土地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上所做出的贡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这片远离现代文明的土地,对于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知青们在插队岁月中,对这方土地所付出的热情,所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并将会被这片土地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延安父老乡亲所铭记。

宝塔山高延水长。感谢造化的恩赐,将这样一方圣洁的山水景象馈赠给了延安;感谢历史的垂青,将这道亮丽的风景演化成中国革命的一种象征。尽管岁月不居、时光荏苒,但宝塔山和延河水所激荡起的历史回声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回响。“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是从延安土窑洞中走出来的一代“老延安”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踏遍了黄土吃遍了草/我也是你怀里的羊羔羔”,这是在延安度过青春岁月的插队知青的真诚吟唱。这种眷恋、这种吟唱,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对心灵的回应,更是一种历史的链接。知青来延安插队的火红岁月,已成为延安红色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并丰富和拓展了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而今,英雄的延安人民可以引以为豪的是:这块浸润着英烈的鲜血、洒满了知青青春汗水的沧桑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涌动着现代潮的延安城乡,蔚然深秀、满目苍翠的山川大地,以及洋溢在延安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不正是近28000名北京知青所希望看到的美好景象吗?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延安变了,变得山绿了、水清了,变得文明了、富裕了,而唯一没有变的是延安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淳朴、厚道、善良的精神品质。寸草常念三春晖,涌泉永记滴水恩。40多年来,延安人民与知青结下的这种亲情,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曾在延安黄土地上插过队的知青,将对圣地延安的眷恋化成了一条条红色的感情纽带,将北京与延安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心”的情愫。他们在这40多年间,时刻关注着延安的发展。让延安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是他们由衷的期盼。他们以游子感念慈母的情怀,发挥自身所长,整合知青们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不遗余力地给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无私的帮助,其情其意,令人感佩。为了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藏这份亲情,我们觉得趁这段历史还不算久远,趁知青们当年在延安插队留下的珍贵史料还没有被岁月所尘封,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搜集、抢救和挖掘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来以情修史、以诗纪史,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所在。延安的历届领导,对知青来延安插队的这段历史向来十分珍视,延安曾在不同时期,编辑出版了北京知青在延安的画册、图书,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以及举办图片展览,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来真实地展示知青在延安度过的青春岁月和苦乐年华。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让这段历史在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资治、存史、育人”的作用,延安市委决定开展广泛的史料征集活动,通过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悉心梳理与钩沉,编辑出版这套从思想和文化视野上都具有经典和史实意义的大型系列丛书。丛书共分为六卷本,依照编著的内容和体例,第一卷以知青追忆插队生活为主,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真实地讲述了插队岁月所经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人生成长的过程。文中所展示出的原生态的乡土场景,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在朴素真诚的表达中,让人感到一种温馨。第二卷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未了之情。卷中着重记述了知青返城之后,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和所浸注的心血,让人在感受这份亲情中,看到在艰苦岁月中所结下的深情厚谊,历时愈久,愈加显得珍贵。第三卷中所收录的知青日记和书信,填补了记述知青史的一个空白。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日记和书信,像一幅幅清晰的心理图谱,照彻出知青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第四卷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大的历史事件给予了准确的记录,为后人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第五卷则以更加直观的读图手法,来展示知青们来延安插队时的花样年华。尽管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面对这一幅幅泛黄的照片,犹如在时间的遗址前流连。第六卷所收录的许多篇什,在知青插队的年代曾被传诵一时,是谱写在他们心田里的人生华章。在对这六卷本丛书的编撰中,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来再现知青插队岁月的历史场景,让原生态的乡土风景在追忆中复活起来,让结缘于黄土地上的这份亲情,像陈年的老酒,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让昔日高唱的理想之歌不要成为绝响,让每一幅老照片都留驻着知青们的青春梦想。对于已经走入人生秋天的知青来说,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他们对插队岁月的一种追忆和记录,而更多的是,表达了知青们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情怀。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生命的流程中,人生之秋是思想凯旋的岁月。这套丛书中所展示出插队岁月的乡土场景,所表达出知青与延安父老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既能勾起知青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想,又能让人感悟到:历史就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链接而成。这套丛书更像是一幅纷繁万状的历史画卷,那一幅幅熟悉的乡村景象,包含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飘着炊烟的村庄,朴素的窑洞,包括硷畔前的那盘石磨,窑壁上挂的那顶草帽,都在知青的心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景象和器物,并让人在阅读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时,似乎看到陕北高高的山峁上,黄牛正在缓缓行走。犁尖像唱针,在嵌入土层的那一刻,一首无言的黄土之歌在心中骤然响起,那感人的旋律舒缓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宝塔山依然屹立在延河之滨,那高耸的塔尖上曾悬挂过当年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理想风帆。尽管岁月像延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历史已经将那段难忘的岁月,将曾在延安插过队的每一个知青的光荣的名字镌刻在延安的大地上。

宝塔含笑遥祝赤子幸福安康,

延河欢歌颂唱神州筑梦时代。

是为序。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后记

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第三卷,这部《鸿书私语——我的心路历程》所辑录的日记和家书是当年来延安插队知青心路历程的一个展示。

书信和日记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因此,在资料征集方面,难度较大。但为了使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原北京知青及延安市所属县(区)档案馆及各地“北京知青联谊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协助下,丛书编委会在众多的知青日记和家书中,遴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的部分日记和家书,从中可窥视出知青当年的心灵世界,可以体会到知青父母、亲戚、同学对他们揪心牵挂和思恋之情。唐人孟郊有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的寓意,或可视为是对《鸿书私语》的一种解读。

言为心声,日记和家书是最真诚的心声的袒露。尽管本书所收录的只是部分知青的日记和书信,但从一滴水中可以照射出太阳的光辉。延安大学马列学院曾鹿平教授在具体负责本书的编辑,撰写导读及评述中,秉持日记和书信的原创性,所评所述准确生动,对该书的完成付出了心血。尽管通过网站、文件和各县知青联谊会发了征稿启事,但资料征集还是不够丰富,因此,本书肯定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及研究出版工作,以借鉴历史,开拓未来。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201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鸿书私语(我的心路历程)/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5677
开本 16开
页数 4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2015029258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