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教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国文编著的这本《中国人的教训》是第一部中国人汲取个人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形象的写法使读者对生活做理性思考的纪传体通史。它振聋发聩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荡气回肠的故事、幽默诙谐的笔法,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会给大众读者带来人生的一些收获。

《中国人的教训》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下册,为宋元明清部分。

内容推荐

中国知名作家李国文专心于大众历史写作近三十年,在中国人血与火的往事中,找寻我们今天生活智慧的标志作。《中国人的教训》以中国历代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人生态度、命运遭际、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艰难成功,是首部中国人反思人生轨迹、吸取生活经验的传记体通史。它让读者在借鉴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同时,更多地感悟今天每个人的活法。读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为鉴,为现实生活提供帮助。在这里读懂中国人生活的甘苦、读懂中国人薪火相传的方略、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全面认知中国人的生活真谛、生存智慧、生命本质。本书立足大众的阅读习惯,内容深入浅出,结构波澜壮阔,情节催人泪下,语言幽默诙谐,阅读淋漓酣畅,是一部雅俗共赏极富睿智的畅销书。评论名家认为“这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中国人的教训》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下册,为宋元明清部分。

目录

第五章 宋元

 宋太祖的誓碑

 王安石的“怪”策

 苏东坡的底气

 王伦的“山头”

 巨贪蔡京的下场

 宋徽宗的死路

 李清照的生计

 赵孟頫的汉奸阴影

 高启死定了

第六章 明

 任性的朱元璋

 解缙的生命线

 严嵩父子贪腐集团

 海瑞重刑治腐

 徐渭的焦虑

 改革家张居正的代价

 不靠谱的王世贞

 对规则说不的李贽

 万历的折腾

 钱谦益的失足

 名士张岱的末路

 傅山的人格

 陈子龙的汉子精神

 金圣叹破规矩

 吴伟业忏悔

 硬骨头张苍水

 李二曲的坚守

第七章 清

 王士祯的人气

 不狂,还是洪昇吗

 康熙、雍正、乾隆的嘴脸

 曹雪芹拜托了

 袁枚的“愉悦”生活

 “和珅跌到,嘉庆吃饱”

 一世风流龚自珍

 慈禧躺枪

 谭嗣同以死警世

 王国维的气场

 溥仪大婚的深处

 但愿人长久(代后记)

试读章节

赵孟的汉奸阴影

赵孟頫(1254—1322)宋末元初书画家,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他能诗善文,懂经济,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北京菜市口就义,问鼎中原的蒙古政权,坐稳江山。公元1289年,谢枋得在北京法源寺绝食毙命,元朝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中国。次年,也就是公元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元朝建都在北京后,还在其发源地旧大名城,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保留着中都(称北京)的建制。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而言,他们当真相信这场发生在其祖宗所在地的地震,也百分百地认为是“天谴”,他们不住地摸脑袋,不住地叩问上苍,为什么?为什么?

《元史》描写这次震灾的惨状:“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数十万。帝深忧之。”余震一直持续到九月。元世祖忽必烈有点坐不住了,尽管一世英武的他,也年过七旬,终究龙钟老迈,看到死亡枕藉、人畜尸积、草地龟裂、山川溢流的报告,对于天神不断示儆的恐怖,表现出十二万分的敬畏,连忙“召集贤、翰林两院官,询致灾之由”。

这时,一个南人,一个降人,而且还是元的敌国南宋王朝的一个皇室,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仕元为翰林侍读学士的赵孟,跳将了出来。

正如公元2008年的3月15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一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马上跳出来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从而让人们更加看清了那张不三不四的脸。元中都武平的地震,也给了赵孟頫頫一次表演的机会。本来,中国人中,多有浅薄者,一有风吹草动,就耐不住寂寞。而作为一个汉奸文人(包括具有吃里爬外倾向、具有“准汉奸意识”的知识分子),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必然“跳将出来”的冲动。

赵孟頫,在当下不究细底的人眼中,是位大画家、大书法家,他的书画作品进入嘉德拍卖,通常开价都在六位数以上。其实,稍稍了解一点宋、元之际的历史,便对此人的名节不禁摇头了。怎么说,他贵为赵宋王朝的皇族嫡裔,既不抵抗也不合作,假设还说得过去。可他竟然叛祖背宗,变节出仕,应诏加入元政权,得高官,拥厚爵,遂为后人所诟病,所不齿。当时,不但宋朝人看不起他,因为他叛宋;元朝人也看不起,因为他降元。南宋的士流百姓痛恨他,蒙元统治集团也大有人藐视他。所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即此谓也。

这就是当汉奸得到一时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的“遗臭万年”的代价。“万年”,倒不至于;但付出一世的骂名不行,还得付出两世、三世,甚至好多世的骂名,那是可能的。

赵孟頫写过一首题曰《罪出》的忏悔诗:“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缺拜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沓。恸哭悲风来,如何诉苍昊。”说明他被迫也好,被诱也好,或者,自投罗网也好,难忍寂寞也好,来到元大都为元朝官,终于不胜懊悔,后悔出山,成为自己一个难以原谅的罪过。这首诗中,有着沉痛的忏悔,有着深切的自责。但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后悔,何必当初。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道路的转轨,事业场景的切换,乃常数也。独是汉奸这一条路,为了30个戈贝克而将灵魂出卖给撒旦,那是绝对走不得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名节上亏了,也就什么都跟着玩完了。

幸好,赵孟頫是一位全天候的才子,无论当时的南宋遗民、蒙元官宦,还是后来的明清雅士、民国文人,无不欣赏他那绰约妩媚的行草真隶、他那华采风流的诗词歌赋、他那出神入化的水墨丹青。但是,历史的批判,仍然使我们无法闭上眼睛,不介意他的一生名节;无法不谈往事,淡忘他背宋投元的行径。

赵孟不仅仅书、画、诗、赋一流,文章、经济也卓有建树。据《元史》评论:“前史官杨载称,孟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另外,他与夫人管道升的情感生活,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管夫人有一首诗,精彩生动,至今犹在传诵:“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得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这是一首奇思妙想的爱情诗,还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白话诗,虽然,这是一首距今已经七八百年的古老作品,但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仿佛看到一个妙曼可人的女性形象。

虽然赵孟和管道升在大都的日子,应该说活得不错,但绝不轻松也是事实。物质上的穷困是一个方面,精神上的折磨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假如他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既无自责,更不惧人责,死猪不怕开水烫,也许就无所谓了。他终究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一个真正的贵族,一个在精神素养上、学识修养上、道德涵养上,有着高蹈境界的大师级人物,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环境中,相信他写那首《罪出》的诗,正是他的心声。

……

P71-75

后记

但愿人长久

按说,应该长寿的是帝王,因为帝王拥有最好的养生条件、最好的医疗服务,然而,帝王长寿者却较少。中国一共出现过三百多个帝王,天殇者多,短命者多,而非正常死亡者尤多,能够活到古稀之年的不会超过十位,活到耄耋之年的不会超过五位。可是,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高龄者却为数可观。

值得指出的一点,凡是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之际,中国文人的生命力不但不被扼杀,反而活得更坚韧、更结实;创造力不但不被杜绝,而是表现得更蓬勃、更生气,这就叫人不禁生出咄咄之感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不大“待见”文人,特别是那些捣蛋的文人,恨不得掐死一个少一个,可事与愿违,无论怎么收拾,谁也不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一个个却活蹦乱跳地等着看万岁爷驾崩。

据科学家研究,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妇女的男婴出生率就大量增加。这说明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调控作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搞得最起劲的朝代,可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长寿者最众多的朝代。看看除康熙、乾隆外,那些短命的、天殇的、死于非命的帝王便可知道,文人和皇帝在这场谁比谁活得更长久的竞赛中,这只看不见的手,四两拨千斤,还着实做出公正的裁决呢!

这颇使历朝历代的帝王伤透脑筋。

被一些史学家、文学家哄抬起来的清朝“盛世”的康、雍、乾三代,恐怕是最典型的例证了。从公元1662年起,到公元1796年止的154年间,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最走背字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人骨头收得最紧、脑袋掉得最多的时期。虽然,玄烨活到68岁、胤稹活到57岁、弘历活到88岁,但这三朝长寿文人之多,称得上是历代之冠。据不完全统计:

享年九旬以上者有:孙奇逢91岁、毛奇龄90岁、沈德潜96岁。

享年八旬以上者有:朱舜水82岁、冒辟疆82岁、黄宗羲85岁、尤侗86岁、吴历86岁、朱彝尊80岁、蒲松龄85岁、王晕85岁、胡渭81岁、梅文鼎88岁、赵执信82岁、方苞81岁、张廷玉83岁、纪昀81岁、赵翼87岁、袁枚81岁、姚鼐84岁、段玉裁80岁、王念孙88岁。

达到“人过七十古来稀”者:查继佐75岁、傅山77岁、丁耀亢70岁、顾炎武70岁、王夫之73岁、谷应泰70岁、朱耷79岁、李颐78岁、颜元77岁、陈维崧73岁、王士祯70岁、孔尚任70岁、郑板桥73岁、卢文船78岁、钱大昕76岁……

在这场统治者和文人生命力的较量中,强者虽强未必享寿,弱者虽弱未必殒折。于是,强者愈折腾,弱者愈健壮;强者愈打击,弱者愈来劲;强者愈压迫,弱者愈长寿;强者愈摧残,弱者愈不死。这时期文人生命力之顽强,硬是活到七老八十,硬是活到帝王伸腿瞪眼,真是很令后来为文的我辈振奋不已。

在文人与统治者的抗争中,到底谁输谁赢,把眼光放远一点看,还真是很难说的。我始终记得1978年的第四次文代会上,经过“文革”浩劫以后依然活着的作家、艺术家们,齐集人民大会堂,那一位位眉宇间的亮色中所流露出来的生命之光。

因此,说一句非常贱骨头的话,文人的“穷而后工”,其中的这个“穷”字,除去物质的“穷”之外,大概精神上的“穷”,包括统治者对于文人的折腾、打击、压迫、摧残,还包括成年累月悬在脑袋上不知何时掉下来的那把“克利达摩斯之剑”,也是文人得以成就“工”,甚至是得以成就不死的必要条件呢!

《国语·鲁语下》里有一句精彩的论断:“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沃土”,或者“瘠土”,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作家赖以生存和写作的“鸽舍”或者“鸽笼”。愤怒出诗人,苦难出文学,若是太快活了、太安逸了,连小命都会受到影响的。

谓予不信,康熙时期的短命诗人纳兰性德,则是证明这句古语的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事例。

清王朝统治天下268年,对于文人之镇压,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据记载,清中央政府一共搞了160余起“文字狱”案件,平均一年半就要对文人开刀问斩一次。掉脑袋的,坐大牢的,流放宁古塔或更远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给披甲人为奴的,每起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加上地方官吏的共同作恶,全中国到底杀、关、流了多少文化精英,恐怕是个统计不出的巨大数字。

试看清朝乾隆年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隔三差五,就要跳出来大呼皇恩浩荡、歌功颂德的卑微心态,纯粹是文人脑袋掉得太多而吓出来的后遗症。一直到道光年间,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犹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的诗句,说明康、雍、乾三个时期收拾文人的残酷,一个世纪过去后,晚清文人仍是心有余悸的。

于是,我想起比纳兰性德大一岁的同时代文人戴名世了,这位康熙时著名“文字狱”“《南山集》案”的主角,其悲惨命运与那位富贵公子相比,真是云泥之别。按照纳兰爱好结交文友的作风、看重有才华之士的性格,我想这两位是应该有过一面之缘的。然戴名世为钦犯,为大逆不道之人,即使早年有过来往,也讳莫如深了。

试想,如此“文字狱”窒息下的清朝,能够“盛世”得起来吗?

据《清史稿》列传:

戴名世,字田有,桐城人。生而才辨隽逸,课徒自给。以制举业发名廪生,考得贡,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弃去。自是往来燕、赵、齐、鲁、河、洛、吴、越之间,卖文为活。喜读太史公书,考求前代奇节玮行,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尝遇方苞京师,言日:“吾非役役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人。然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无所累,未能诱而出之也。”因太息别去。康熙四十八年,年五十七,始中式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二名及第,授编修。又二年,而《南山集》祸作。

从他与方苞大叹其苦经、自怨自艾的那番话,看来他应是一个清流自许、退隐出世、心系前朝、补缀旧史的特立独行者。其实从他不罢休地一直考到57岁,终于熬到翰林院编修,说明他也是一个难耐寂寞、急于自售、频试科场、意在功名的实用主义者。因而,眷恋故明、凭吊旧朝是他的精神维系,兴灭继绝、著书立说是他的魂梦寄托,依附新主、趋迎权势是他的现实取向,文望鼎盛、饮誉朝野则是他的终极向往。跃跃欲试,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坐立不安,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扛鼎自视,不可一世,这就是他由翰林院的黉门,终于被押进“文字狱”牢门的原因。

近人孟森对戴名世成为康熙“文字狱”的镇压对象,所做的分析抓住了中国文人不甘冷落、不愿旁置、不识时务而又迂腐自得的心态,也就是所谓的“头巾气”,是很有见地的:

戴南山乃热心科举之士,文字皆作“头巾气”,断不敢显然触犯清廷,不过记其事实,中有清廷所不喜宣布之语,方、戴皆以历史视之,故入记载,决非如后世之诋斥清廷也。(孟森《科场案》)

锡侯之为人,盖亦一“头巾气”极重之腐儒,与戴名世略同,断非有菲薄清廷之意。戴则以古文自命,王则以理学自矜,俱好弄笔。弄笔既久,处处有学问面目。故于明季事而津津欲网罗其遗闻,此戴之所以杀身也。(孟森《字贯案》)

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戴名世的自负而又自恋、不自量加之不自敛,这个下场,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正如后来的政治运动一样,谁碰在风头上,谁撞在枪口上,谁偏要以身试法,谁非要自投罗网,常常取决于个人的这种性格悲剧上。

康熙是一定要找碴儿搞“文字狱”的,是一定要整肃知识分子的。于是抓住他擅修前明历史,书中竟然用南明桂王永历年号,而不用本朝年号,定性为“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罔视君亲大义”,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最可怜者阖门数百亲属,率皆沉塘自溺先死。甚至书中所引用《滇黔纪闻》史实的原作者方孝标,早已亡故,也被剖棺戮尸。

只有方苞,是此案的唯一幸存者,奇迹似的活了下来。

方苞与戴名世,一为同乡,二为密友,三曾为其《南山集》作序。案发后,他被株连入狱,拷掠刑讯,不堪折磨,初定斩监候,后经营救,免死出狱。也许他脖子上永远横着这把刽子手的刀,这也许激活着他的生命欲望,不但活到康熙驾崩,活到雍正驾崩,一直活到乾隆年间,75岁方告老还乡,81岁寿终正寝。

所以,任何一场较量的双方,谁先死,谁后死,颇为关键。弱者死在强者的前面,强者说了算,便死无出头之日。但强者死了弱者未死,在缺席审判中,作为绝对弱者的文人,说不定倒有可能终于得到大出一口气的胜利。

统治者深深懂得这一点,当文人为其砧上肉的时候,别指望他那拿着刀子的手会软。从宏观角度看,中国文人也有其了不起处,帝王迫害愈甚,文人生命愈强;“文字狱”摘得愈频密,文人的创作成就,学术成果也愈高。有清一代,凡康、雍、乾的高寿文人,无一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巨擘大匠。而自嘉、咸、同,直到清末,“文字狱”案件相对减少,文人的日子相对要稍好过一些,但是,高寿者反不若那时之多,称得上文章大家者也不若那时之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否还有此类现象?

这实在是一个颇为费解的悖论。

不知有识者,能否拨冗有所指教?

至盼至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教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60913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2015159669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