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最美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人对于《最美国学:论语》的解读,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而如今市面上的版本亦是多种多样。今以古卷为参照,编辑出版此由春秋孔丘所著、方韬编译的儒家通俗读物《论语/最美国学》一书,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古人的智慧,让古为今用成为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简单炫耀。可以说,《最美国学:论语》是一本写给老百姓看的《论语》,而不是一本只适合放在书架上摆设的《论语》。

内容推荐

由春秋孔丘所著、方韬编译的儒家通俗读物《最美国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最美国学: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以每篇开头两字或三字为篇名。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今结合,在栏目设置上,编者安排了原文、译文、圣人的智慧解读,原文是为了让现代人学习古人的文化精华,译文则是对原文的白话文翻译,圣人的智慧则是著者对古人思想精华的提炼,用古人的思想来指导现代处世智慧。因篇幅关系,书中并未选取全部的原文,而是挑选精华章节进行阐释。在今天这个处处充满险恶的社会,我们更应该读读孔圣人,读读经典,回归本心,让社会和自己都能得到宁静。

目录

壹 学而篇

贰 为政篇

叁 八佾篇

肆 里仁篇

伍 公冶长篇

陆 雍也篇

柒 述而篇

捌 泰伯篇

玖 子罕篇

拾 乡党篇

拾壹 先进篇

拾贰 颜渊篇

拾叁 子路篇

拾肆 宪问篇

拾伍 卫灵公篇

拾陆 季氏篇

拾柒 阳货篇

拾捌 微子篇

拾玖 子张篇

贰拾 尧曰篇

试读章节

学而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开头两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讲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并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

译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圣人的智慧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悦”、“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际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而到知,从不会而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言词巧辩,装出相貌和悦的样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小人丑恶的嘴脸。当孔子之世,下级的官僚为了讨好上司,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孔子以为,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是难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孔子认为,倒是那些不善言辞,做事坚持原则,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这种极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语所能伪饰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的。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作为弱势的一方依附强势来获取利益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独立的人,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你获取那点微薄利益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没有了尊严,就像太阳失去了炽热的光芒。江河失去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还能称其为江河吗?蝇营狗苟地活着,每天为了二两肉一斤米,值得吗?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和诚实的劳动来获取东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能得势一时又岂能得势一世?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有的态度。没有什么比内心的踏实和安定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问心无愧更让人自豪。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dàn)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谨慎就会没有威严,学问就不能巩固。行为上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举止庄重,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学问就很难牢固扎实。交朋友也要有选择,不要和那些道德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朋友的档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说:“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知错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孔子说:“小人必文过饰非。”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掩盖缺点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危险,欺骗的只能是自己,当然受损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选择益友,知错能改,知错不怕改,这都是老话题了,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人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东西,明日依旧会落下另一样。我们有没有想过:怎样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当不好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减弱你的竞争力。人们常说:优秀是种习惯,当然指的是良好习惯。时刻对自己身上的不良倾向保持警惕,通过良师益友的帮助和自我的不断反省,一定会非常优秀的。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思远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学说的体系中,对待祖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谨慎认真地办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人们就会知道自己对于祖先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民风也会因此变得淳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变得模糊了,大多数人在父母逝世的时候,哀痛悲伤的心情到了极致,而谨慎戒惧的心情往往不足;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已经做到十分恭敬了,但感念思慕的精神却很少。这些不单单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孝子贤孙,而且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后辈。我们只是这个链条谱系中的一环,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压力,但是我们没有道理放弃这一切,更不要轻视生命本身。好好地活着,因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们的光荣,还有后代的期盼!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这个国家后,必然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从别人那里打听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夫子通过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为国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可以说这是孔子毕生努力所达到的道德修为。他自内而外地把人温柔善良的本性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时,“温良恭俭让”又把东方人以“柔”为主的为人处世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今天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温良恭俭让”已成了胆小鬼逃避的借口吗?是的,没有勇气和竞争意识就意味着失败。然而,你想过没有,除去追求成功,我们还有什么更该珍视的吗?那就是善良的人性和从容的心态。当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一点谦让就能化解怨气和仇恨。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苦楚和无奈,还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说得好,“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是至理名言啊!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之后,考察他的行为,多年不改变父亲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可以称为孝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说,一个人在父亲死后很多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中国古代是父权社会,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就必须继父之志,修父之行,全面地学习、继承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只有做好这些,才配得上孝子的身份。纵观前人的注疏,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些东西,只把眼睛盯在了“三年无改”之上,实际上,其核心内容还有前面两句话,那就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无可否认的是,现代中国社会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变迁,父子相承相继依然没有多少改变,对于子女来说,“志”与“行”是继承中最宝贵的东西。父亲在世的时候,子女立志是受到了父亲影响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父亲去世之后,自己依然按照当时制定的目标去奋斗,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称为完整的孝。然而,在此过程中,不能一味依从,不辨善恶,因循守旧。正如鲁迅所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珍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这是最宝贵的。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礼仪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尽量做到和谐,与物无伤。他认为过去那些贤王能够成功地治理国家,就是因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要适当地运用礼制来约束。  和谐是如今我们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和谐不是个口号,而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很高的智慧。和谐在竞争中是双赢,在人际关系中是融洽。在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同时,我们需要温暖,需要浓浓的人情味。大多数时候,现实是残酷的,然而人是这个世界最具灵性的动物,我们应该活得更有诗意,活得更高尚。那么,怎样才叫和谐呢?这是有前提的,有“礼”的存在才能产生和谐。孔子说得很明白,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嘴上要求和谐,口号喊得震天动地,这样就和谐了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目前,这个“礼”是什么呢?那就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在遵守的道德规范。一味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肆意践踏,这样的社会永远和谐不了。只有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推己及人,而不能推人为己。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遵守便有和谐,这样的道理显而易见,不在于你思不思考,而在于你做与不做。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圣人的智慧

有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孔门心传,说明了“信”和“恭”对于个体来说的可能和必要,说得非常具体和实在。口口说诚信,处处行恭敬,诚信与恭敬作用到自身,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有限度的,不是随便怎样都是正确的。季布一诺千金,这是诚信,但是乱许诺,不实事求是,这就不叫诚信。只有符合实际的诚信才能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应验。所以,诚信的核心就是要合乎“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合乎义的诚信等于空话。同样,恭敬也要合乎礼仪道德,只有在道德礼仪范围内的恭敬才是可取的,否则就会流于谄媚。取媚于人,必受耻辱,这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恭敬必须合乎礼仪。诚信而合乎事实,恭敬而不悖于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做事可靠、受人尊敬的人。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圣人的智慧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好学了。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眼中,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居处安逸。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儒家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教人是要积极地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而是为了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说,饮食饱足、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如果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就会迎来复兴的曙光。(P6-17)

序言

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是春秋时期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孔子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

《论语》流传至今,经过多次编改、修订,版本已多种多样。但其中多以简体或繁体文言文为主,一般读者读来生涩难懂。故此,我们精心编撰了此本插图版《论语》译注心得。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原文、译文和圣人的智慧。这三大部分相互联系,译文是对原文的意译,使其简单易懂;圣人的智慧则是以原文为基础展开的评论,其中有幽默生动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更有从孔子言行中得出的人生感悟。为了便于展开圣人的智慧,书中将原文相关章节进行了顺序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孔子思想的完美体现。

千年之前,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出将入相者如子贡、子路之辈不胜枚举,这是孔子学说最好的应用实例。而今天,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也要品味国学的魅力,感受先贤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心灵震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最美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丘
译者 方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562646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9
CIP核字 2013214603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1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