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卑与超越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这本书深入生活,阐释关于教育、爱情、婚姻的深刻洞见。作者以最流畅清晰的思路,最明白易懂的文字,启迪我们思考人生的难,找寻生命的价值。

作者简介

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代表作有《自卑与C越》、《生活的科学》、《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编著的《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目录

第一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1 生活于你的意义

2 生命中的三大问题

3 真正的生命意义

4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5 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6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1 心灵和身体的联系与冲突

2 情感影响发展

3 身型、性格与心智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1 自卑情结

2 追求优越感

3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第四章 童年记忆

1 理解记忆

2 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3 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

1 关于梦

2 弗洛伊德学派与梦

3 个体心理学派与梦

4 梦的构成

5 典型的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1 母亲的影响

2 父亲的角色和责任

3 为人父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1 教育的变革

2 教师的角色

3 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

4 天赋与习得

5 区分孩子的个性

第八章 青春期

1 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特征

2 青春期的挣扎

3 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

4 正视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1 犯罪心理

2 罪犯的类型

3 合作的重要性

4 如何矫治犯罪行为

第十章 职业问题

1 平衡生活的三条纽带

2 职业的早期训练

3 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4 对待职业的态度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1 宗教信仰

2 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

3 利己主义

4 过失犯罪

5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1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2 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3 不适合结婚的人

4 婚姻观与人生观

精彩书摘

也许很多人会疑问,难道贡献自己,与他人合作,就是生命的真谛吗?如果仅仅看重对他人的贡献,以他人利益为重,那么我们不是会很痛苦吗?自己的利益又如何保障?在保护他人的时候,不应该是先保护好自己吗?如果一个人想要发展自己,不应该是先为自己着想吗?  

这种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也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发展自己和利他并非矛盾。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拿爱与婚姻来说,如果我们想要伴侣快乐,想要伴侣获得幸福,我们自然会努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如果我们的重心不在伴侣而在自己,只想要发展自己的人格,那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让人厌恶。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即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发现什么?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  

所以,奉献是生命的真谛。祖先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所目睹的有形资产——土地、道路和建筑,还有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存在的他们的经验总结,以及种种生活技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祖先对我们的奉献。而那些赋予人生以个人意义的人,那些只想着“我该如何逃避生活”的人,留下了什么?他们的人生就此走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我们的地球似乎也对他们说:“你一无是处,你的一生都没有任何价值。谁都不需要你,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你连活着都不配,快点死去吧,无所事事的人,快点消失吧。”尽管在现代文化中,这种自我主义已经有所改善,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展露的痕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为人类谋求更多利益为准则,来改变它。 

生命在于奉献,经过千百年的洗礼,这个道理已经被大众接受,所以大众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心存宗教信仰的人,甚至将普度众生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我们可以发现,但凡伟大历史运动的发动,大都源自人们对于社会利益的争取,而宗教依然成为此类运动的旗帜之一。可悲的是,人们往往看不到宗教的这一伟大宗旨,将宗教看作是只能做一些普通且毫无价值的事。事实上,个体心理学也致力于为人类谋取更大的利益,在这一终极目标上,甚至要超越宗教运动。  

寻求生命的意义已经不是我们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因为生命的意义已经被定为我们事业的守护神或事业的催命鬼,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是去理解这种定义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定义成这个,而不是另外的?如果这一定义含有谬误,应该怎样去纠正?这些是心理学要解答的问题,也是心理学不同于生理学和生物学的关键所在:心理学可以利用人们对于意义本身的理解,来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进而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 

P10-11

序言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和代表。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最突出显要的一点在于,它对人的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即首先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有趣的是,如果你对阿德勒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学说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其人的发展轨迹恰好印证了他所秉持的观点和理论。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与此相印证的是,阿德勒本人就是一个“先天发展不足”、一开始就存在着极为强烈自卑感的人。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这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本书中,也在阿德勒所有的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阿德勒在他的学说里,还尤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总是追寻生命的意义,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对于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病症的成因的解释。他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有培养出一种对于他人的兴趣和奉献合作的精神,或者人们只专注于目标,却使用了错误的达成目标的方式。这也是导致作为弗洛伊德学生的他与精神分析学最终决裂的最大的分歧。精神分析学以性驱力解释和说明一切,而在阿德勒的学说里,追求内在价值、拓展社会兴趣本身作为一种内驱力与一个人的情绪、认知、生活风格相统一。另外,关于对梦的解释和对童年记忆的探讨,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发现他与弗洛伊德学派的不同之处。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现代的教育思想:“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境况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这对于现代的家长、老师包括教育家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和考虑的。  

类似地,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并且,爱和婚姻都需要合作,这不单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  

于是在阿德勒自己的婚姻里,他也竭力实践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阿德勒的妻子是来自俄国留学生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这使得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亚历山德拉和老三库尔特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另外,如果我们耐心考察阿德勒从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他在本书中所阐释的理论的印证。比如,在有6个兄弟姊妹的家中排行老二的他对于孩子的出生顺序与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就有着一套颇有启发性的观点。阿德勒的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相处融洽。成年后的阿德勒在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时,一定着重考虑了自身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由此他反对父母对个别孩子的偏爱,认为父母无论在何时,都要尽其所能对每个子女给予平等的关心和爱护,骄纵和忽视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毕生发展正是对其理论观点的最好的印证。这样一个肯努力修正错误人生信念的人,一个不肯服输坚持追求卓越的人,一个具有奉献合作精神的人,所把握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卑与超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马晓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73857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5078222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