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应钦全传(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军事助手,在东征、北伐,四一二政变、军阀内战、抗日战争中辅佐蒋的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作战,后勤等;到台湾后失去兵权,任蒋“顾委会”主任,在“反共”的前提下提倡“统一”。

何应钦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如其经历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西安事变等,众说纷纭……

熊宗仁先生的这本《何应钦全传(上下)》向我们介绍了何应钦的人生传奇。

内容推荐

何应钦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军事首脑。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总教官。他因追随蒋介石反共而飞黄腾达。去台以后,反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及“一中一台”的阴谋。是民国史是的重要人物。

熊宗仁先生的这本《何应钦全传(上下)》向我们介绍了何应钦的人生传奇。

目录

第一章 “何老三”负气离爱 “乡巴佬”出谷迁乔

 穷乡僻壤山川秀勤俭开明家业兴

 入学从军寒窗苦读

 辛亥风云中归来 “二次革命”后东渡

 婚姻权势双结良缘

第二章 军界中的宠儿 政坛上的骁将

 战场失意操场得意

 组团结社趋赶时势

 巧借民意铲除政敌

 善用政潮扶摇直上

 弄权斗法只身逃亡

第三章 黄埔练兵东征建功

 晋见孙中山攀附蒋介石

 顾问的小学生黄埔的总教官

 棉湖一战名扬四方

 惠州攻坚大将得宠

第四章 大浪淘沙鱼龙杂处

 四平八稳左右逢源

 “中山舰事件” 甘当幕后臂助

第五章 北伐东路 “反共”先锋

 留守粤北轻取闽浙

 浙苏抢功南京发难

 金陵逼蒋龙潭巧胜

 忍气失权诚心皈依

 戴孝图功助蒋统一

 “围剿”红军 “福将”惨败

第六章 “安内”为王前驱 “攘外”对日妥协

 替中央入主华北代少帅坐镇北平

 重交涉轻抵抗断送长城抗战

 签订《塘沽协定》 陷入妥协深渊

 逼走冯玉祥杀害吉鸿昌

 达成《何梅协定》 留下历史公案

 助推“华北自治” 镇压学生运动

 西安事变主战遭疑救蒋脱险有功获奖

第七章 兼并异己护院管家

 西北“善后” 川康“整军”

 被迫抗日边战边和

 备战不周军事溃败

 何应钦升官韩复榘丧命

 主军政有功有弊论抗战且战且退

第八章 积极“反共” 苦撑待变

 皖南事变豆萁相煎

 参谋总长困惑矛盾 军需后勤黑暗腐败

 远征军入缅苦战 史迪威擅权被逐

 松山之役全歼日军黔南事变敌撤而胜

 坐镇昆明准备反攻

 芷江洽降南京受降

 垄断战果联日“反共”

第九章 体面引退妄整残局

 总管宠将争斗权力怪圈调整

 军参团内空论道联合国里长见识

 波谷底浮出危难中受命

 罔顾民族大义释放头号战犯

 临阵换马组阁拒和

 金陵春梦破羊城旧侣疏

第十章 元老不寂寞将星有余光

 蛰居避祸拓石问路

 改造中失势顾委里获宠

 童子军还魂老司令发威

 “道德重整”四处碰壁

 “国民外交”水月镜花

 “反攻”惨败“外交”雪崩

第十一章 修补“反共”思想参与台岛建设

 忆当年勇 感旧主恩

 不越雷池拥戴新君

 祝寿慰元老颁勋抚将心

 难舍幻想空唱统一

 推动岛内建设寻求海外发展

 针砭时弊倡导文明

第十二章 “反共”梦难圆思乡情更浓

 贤内助患绝症好丈夫侃长寿

 黄昏寂寞路思乡寥廓情

 风云百年丹青遗恨

后记

试读章节

穷乡僻壤山川秀勤俭开明家业兴

(一)

1890年4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闰三月十三日),何应钦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县泥凼村,即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泥凼镇风波湾。

兴义县城旧名黄草坝,是一个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问坝子,以盛产中药黄草而闻名。它虽地处黔、滇、桂接壤的南盘江畔,是所谓“鸡鸣三省”的要冲,又是黔西南最富庶的地区,但开发较迟,直到1798年(清嘉庆三年)才设县,隶兴义府(今安龙县)。据民国《兴义县志稿》载,当时全县在籍人口不过四万多,其中土著少数民族约占六分之一;俗称“客籍”的外来汉族约占六分之五。“客籍”人中,以经商而定居者为多,故有所谓“吴绌”“粤棉”“滇铜”“蜀盐”“抚帮”“白纸”等俗称,以标明他们的祖籍和职业。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要数江西省抚河流域来的“抚帮”。何应钦的祖辈便是“抚帮”中人。

何应钦先世原居江西临川,其太高祖何景鸾随清军出镇贵州,于清咸丰初年移居兴义定居。何应钦的高祖何振璜,以贩牛致富,遂于兴义城郊的巴骨山田坝置水田,每年可收租谷两百余担,成了本县“八大户”之一。何氏虽已由行武转为经商兼农,但仍保留着舞拳弄棍的祖传遗风。其曾祖何云鹏,承父业,与人结伙贩牛上云南,下广西,餐风饮露。其时道路不靖,土匪横行,时有丧命之虞。当时黄草坝虽已有县城,但远不及洪武初年即设营汛的捧乍城(今兴义市的捧乍镇)繁荣。何家贩牛常往来于捧乍,见那里人烟稠密,商业繁盛,是毗邻广西、云南的大牲畜市场,行商走贩趋之若鹜。于是,何云鹏将田产变卖,举家迁至捧乍汛城。

时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贵州全省反清风暴兴起,兴义府属爆发了张凌翔、马河图领导的回民起义。在汉、苗、布依、彝等族群众的支持下,回民起义军在新城(今兴仁县)建立政权,势力波及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捧乍自明初以来就是官府的驻兵重地。兴义置县后,安义镇左营守备即驻此。

何家迁到捧乍后不久,即感受到那里不仅有太平军和广西天地会起义军自东徂西的威胁,还有杜文秀回民起义军由滇而黔的压力,更会受到黔西南回民起义军的直接攻击。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百业萧条,牛贩子们的营生更加艰难。何家未雨绸缪,不待捧乍的居民大批逃难,便率先离开那里,向深山更深处的东南河谷地带寻觅新的谋生之地。于是,来到了捧乍分司所管辖下的泥凼风波湾。

泥凼位于兴义县城南40多公里处。背靠大山,面临深谷,犹如一把做工粗劣、比例失当的椅子。椅背是陡峭的马路坡绝壁;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泥凼街子就拥挤在这窄小不平的椅面上;街子以下的斜坡起伏着,直通云蒸雾锁的达力河谷,宛若椅子的腿。站立这椅面之上,满目是苍茫的山峰林箐,只有脚下河谷槽子边,错错落落的梯田梯地才显示出当地人民征服自然的壮举。要不是炊烟的招惹、鸡鸣犬吠的吸引,谁也不会想到那浓荫叠嶂之间会有一个街子。站在泥凼街上,往南纵目,那绵延的群山之后,便是当年汉武帝欲命夜郎王发十万精兵直下南越的样柯江。站在何应钦旧居门前,秋高气清之晨,目力甚至可及广西之龙州(今隆林县);宅后石崖,挺拔耸翠,宛如巨象蛰伏。翻过这形势峻伟的石崖,渐入佳境,便可看见总面积达三千多亩的泥凼石林。在土石相间的台地和缓坡上,千奇百怪的石林参差错落,拔地凌空,有的如猛虎呼啸出山,有的如游龙腾云乘雾,有的如鹰隼振翮欲飞……更有6座奇峰怪石,巧妙地组成的“山川”二字,显得雄劲挺拔,气势磅礴,使许多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们,在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前自愧弗如。这里现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风景胜地。何应钦的出生地,就在这石林边。他在这壮美多姿、气象万千却闭塞、落后的林壑崖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居住在兴义南盘江一带的布依族群众,历来有自己种棉、纺纱、织布、缝制衣衫的习惯。“洋纱洋布”尚未在兴义城乡行销的时候,经营土纱、土布和染布业是颇为俏市的。何家到泥凼风波湾定居后,因周围都有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只好放弃了相传已久的长途贩牛的旧业,以多年积攒下的银钱,买了一架木织布土机,并开起一爿小染坊。女人织布,男人染布、卖布。何云鹏开辟了这条谋生新路以后,便将家业传与何应钦的祖父何春荣。

当时何家的染坊,是采用当地出产的土靛染色,一般仅能染青、蓝两色,全系手工操作。每逢附近的狗场(今靖南)、布雄、仓更、捧乍赶集,何家的人便要背上自家织染的布前去兜售,因此,有人称何家为“何青布客”。这一雅号,一直叫到何应钦的父亲那一辈。土法染布十分辛苦,往往累得人腰酸背痛,布染成什么颜色,操作者的手脚也会成什么色。至于卖布赶转转场,更是“磨脚板皮养肠子”的苦事,起早摸黑,一天要赶上百里的路程,还要提防“山大王”们的拦路抢劫。好在泥凼只此一家染坊,没有竞争者。不几年工夫,何家积蓄渐丰。何春荣开始在泥凼附近购买田土约百亩,迅速跻身于地主之列,染织也雇请帮工,成了泥凼一方的首户。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贵州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已在全省燎原开来。云贵总督吴文熔命令各地坚壁清野,筑堡齐团,联村并寨。兴义知县赵大松要县境各地士绅富户出钱出人筹办团练,镇压回民起义军。何春荣便成了泥凼团练的创办人。

1862年(清同治元年)4月,回民起义军攻占兴义府城后,挥戈转攻兴义县城,县境西南各乡的团练奉调赴县城“围剿”,何春荣邀集泥凼附近各股团练武装应命前往。11月20日,起义军攻陷兴义县城,杀死知县赵大松,安义镇总兵赵德昌率领残部败往捧乍,全县士绅团练惶惶不可终日,何春荣只得率领泥凼一带的团练返乡,亟谋自保。回民起义军追赶总兵赵德昌,在县城西南仅三公里的下五屯附近,碰上了兴义首户刘燕山所部团练武装的拼死抵抗,故未能向泥凼、捧乍方向用兵。泥凼虽免受起义军的攻击,但何家的团练却失去了“立功”的机会。何春荣依然经营自己的染坊,未能在政治上迈开出谷迁乔的第一步。自有团练后,泥凼一带遇有起义军或“匪警”之类的事,毕竟周围团转的乡绅们有了一点儿依靠。P2-5

后记

自1991年7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在非学术的非议中出版《何应钦传》以来,我一直在寻找真实的何应钦的同时,努力走近与其相关的重大民国史事的真实。尽管二十多年来学术氛围已今非昔比,但何应钦研究并未大步前行。由于与其相关的某些重要历史档案,如有关皖南事变的历史档案,无论是大陆方面还是台湾方面均未完全解密,甚至已经公诸于世的蒋介石日记几种版本中都只字未提。我虽想走近历史的真实,却难为无米之炊。所幸的是,这二十多年间我所出版的5部何应钦研究的专著,不管是炒冷饭式地重印、再版或改头换面在报刊连载,甚至还有盗版书堂而皇之地在新华书店销售,足见有关何应钦多面人生和是非功罪的著述不乏市场和读者。而我陆续发表的何应钦与民国重大史事的论文,有不少与权威定论和教材体系相左的一家之言,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何应钦其人其事的影响并非限于治史、治学者,而是拥有了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故何应钦研究也不应就此止步。

上世纪90年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丛书·人物系列》之一的《何应钦的宦海沉浮》,虽经两次印刷和再版,书店中早已绝迹,2011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约请我修订出版。在重新卒读修订原书时,愧疚油然而生。借修订出版之机,在不改变原作框架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资料,修改了一些陈旧的观点和提法,使之更加客观平实,更秉承一以贯之的行文风格,在史学著作“返祖归宗”的追求中,让板着面孔的史学著作,增添文采,让学术也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结果能否如我所愿,只能让读者去评说了。

今天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何应钦对日观的演变及其在抗日战争前后联日反共的思想与行动,都是他多面人生中无法洗刷的阴暗面,但综观他在准备抗战和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他毕竟没有抛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然坚持着对日抗战,直至胜利。由他主持的中国战区受降大典,曾一度被视为他只是代表国民党军甚至只是代表蒋介石接受日本投降。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神圣抗战,何应钦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故而获陈坚同志应允,将其在全国美展中获金奖的巨幅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载入本书之中,以彰显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尊严。此举并非仅只为矫正何应钦接降书时的“摧眉折腰”,而是让这一洗刷近代中国耻辱的瞬间,在国人心目中成为辉煌的永恒。

本书原是人民日报出版社程文静同志向我约的稿。她是一位极负责任的责任编辑。修订稿上交后,她已做了许多编辑排版的工作,但因故却迟迟不能出版。2014年8月中旬,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天涯共此时”栏目录制《蒋介石与何应钦的恩恩怨怨》节目时,偶遇团结出版社出版拙著《何应钦的晚年岁月》的责任编辑张阳同志,谈及她们拟出版国民党军政要员全传系列丛书时,希望由我来承担《何应钦全传》的写作。在征得程文静同志同意后,将她已编辑排版的书稿转而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对程文静同志前期所付出的心血,我和张阳同志均表由衷的谢忱!

我的学术之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在延伸。30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着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昨天、今天从未间断。明天,如果还有来生,我仍将在执著、困惑、痛苦并快乐中追寻,希望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但由于历史不可复制,海内外意识形态的分歧依然存在,书写历史者的立足点和视角不尽相同,更囿于资料和学识的局限,遗憾将永远与我相伴,我亦无所怨尤。

熊宗仁

2015年4月于贵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应钦全传(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宗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37023
开本 16开
页数 5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96
CIP核字 2015159440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