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互联网+医疗融合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根著的《互联网+医疗融合》结合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概念,论述了我国的传统医疗将如何迎接“互联网+”之风变革自身,同时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其中蕴含的商业机会以及如何抓住机会,为自己创造价值。

本书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行业性、实用性、可读性以及唯一性等特点,理论结合实战,内容详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当下以互联网思维全面深入解读医疗行业的书籍。

内容推荐

关乎每个人健康的医疗行业会遭遇“颠覆性创新”吗?大数据、O2O、可穿戴设备怎样与传统的医疗行业进行融合?

“互联网+”概念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BAT三巨头早已嗅到商机,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用户积累,相继掘金互联网医疗。继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入主中信21世纪,并推出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后,腾讯也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并于2014年9月初投资丁香园,正式跨界互联网医疗。此外,百度也推出“北京健康云”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

陈根著的《互联网+医疗融合》从系统层面直击当下医疗产业改革、转型的痛点,全面解读产业政策、医疗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让医疗行业从业者、创业者、投资人看清医疗产业发展的未来。

或许下一个中国首富就在互联网+医疗融合中诞生。

目录

前言

第1章 什么是“互联网+”

 1.1 当“互联网+”之风吹向医疗

 1.2 “互联网+”的东风,怎么就看上了医疗

 1.3 医疗为什么必须“互联网+”化

 1.4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

 1.5 “互联网+”将引领中国医疗走向何方

 1.6 医疗遇上“互联网+”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第2章 “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大数据

 2.1 医疗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2.2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及案例

 2.3 透视大数据在医疗发展中的应用

 2.4 医疗大数据的未来展望

第3章 “互联网+”医疗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应用

 3.1 国外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3.2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3.3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技术体系

 3.4 智慧医疗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的技术架构

 3.5 “互联网+”医疗相关技术的应用探索

第4章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云计算

 4.1 关于云计算

 4.2 从“云计算”走来的“健康医疗云”

 4.3 健康医疗云在区域卫生业务中的应用

 4.4 健康医疗云的发展展望

第5章 “互联网+”医院

 5.1 数字化医院

 5.2 医疗外科机器人

 5.3 “互联网+”医生

 5.4 “互联网+”患者

第6章 “互联网+”医疗之远程诊疗

 6.1 远程医疗

 6.2 世界是平的

 6.3 远程医疗价值

 6.4 国内远程诊疗发展

第7章 “互联网+”医疗保健

 7.1 “互联网+”保健

 7.2 “互联网+”养老

第8章 “互联网+”可穿戴设备

 8.1 医疗+可穿戴设备

 8.2 微型便携式可穿戴医疗设备开发

 8.3 可穿戴医疗案例

第9章 “互联网+”医疗应用案例

 9.1 国外案例

 9.2 国内案例

第10章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10.1 医疗产业链

 10.2 美国及国内“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10.3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10.4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机会

 10.5 创业者的金矿

 10.6 资本的淘金之路

第11章 “互联网+”医疗靠谱吗

 11.1 看病时,这些数据真的能用得上吗

 11.2 隐私暴露之痛

 11.3 “互联网+”医疗谁来监管

第12章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

 12.1 进入“未病”时代

 12.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2.3 减少就诊的时间耗费

 12.4 完善医疗支付

 12.5 智能化管理

 12.6 改善医患关系

试读章节

1.医疗资源集中,小病也上大医院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由此,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矛盾日益突显。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其中30%的医疗资源又分布在大医院,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卫生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差异也很大。另外,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这使得老百姓形成了无论大小病都要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就医的观念;大医院的功能本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不仅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还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以北京为例,北京堪称“全国看病中心”。大量外地人口进京看病就医,使得北京三级医院不堪重负。据统计,日均70万外地人口奔赴北京就医,毗邻的河北省每年有700万人次,甚至感冒发烧都要赶赴北京就医问药。

透过北京的“全国看病中心”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北京聚集着优质的医疗资源,而且也看到了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资源配置不均,最受伤的是老百姓。据报道,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楼外面,每过中午,租躺椅的就开始排起长队,每张租金10元,押金200元;晚饭时分,还会出现三三两两的“号贩子”,本来只要14元的专家号,在他们手里要300~500元方能“成交”。同样,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也是挂号“难于上青天”,每天从凌晨两点左右开始,号贩子就活跃起来。一个专家号要三四百元。外地人口在“守夜人”中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刚到北京求医的外地人,会耗上几天才学会排队赶大早这个“硬道理”。

面对此状况,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给医疗带来了新希望。首先,将线下就医转战于网络,以此来缓解资源缺乏的状况;其次,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因为若不能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久而久之,线下就医那些“一号难求”“医患关系紧张”“看病贵”“设备良莠不齐”等难题,依旧会蔓延到网上,甚至还会滋生出新的问题,比如不识字、不懂电脑的人就难以享受网络时代的便捷。

2.看病更贵了

2014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医改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虽然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年底的34.4%,但个人支出上涨了64.31%。我们从这组数据中最直观地看到,之前医改所带来的并不是药费上涨不上涨的问题,而是老百姓支付的医疗费用比重直接上升了,老百姓看病更贵了。

3.以药养医的畸形发展  医改6年来,公立医院药价虚高几倍、十几倍甚而几十倍。尤其对于一些后期的癌症患者而言,亲人的救治心切,一些医护人员抓住了这一特点给予一些非理性用药,价格可用“天价”来形容。尽管央视也曾就这方面问题进行报道,比如药价虚高、医生拿药品回扣等,但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当公立医院走向这种公开的潜规则时,必然导致医疗行业畸形发展。

4.回扣刺激医生的医德下降

回顾这几年的医改情况,回扣的潜规则导致一些医生并不是为患者考虑最优的诊疗方案,而是最贵的方案。

例如,医生基本都知道的常识就是抗生素的使用,尽管见效快,但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实的情况呢?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输液大国,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人均输液达8瓶,是世界人均的3倍。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约138克,是欧美国家的10倍。据中国红十字会非正常死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很大部分是不安全用药)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医药的回扣有着一定的关系。

P4-6

序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互联网”就像一股飓风席卷了地球。央视《互联网时代》的推出,更是助推了“互联网思维”在中国的风靡。2014年,BAT三巨头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用户积累,相继掘金互联网医疗。继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入主中信21世纪,并推出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后,腾讯也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并于2014年9月初投资丁香园,正式跨界互联网医疗。此外,百度也推出“北京健康云”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互联网医疗呈现井喷之势,将对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一个“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磅推出,这也让“互联网+”这个概念首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总理表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此,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且还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会议虽已结束,但是李克强总理抛出的“互联网+”概念,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并以蝴蝶效应般的速度在各行各业蔓延。如此声势浩大的“互联网+”浪潮,到底缘起何处?

对于这个问题,我查究了业界相关专家的历史言论。发现关于“互联网+”这个概念,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至2013年11月10日,当时在深圳举行的首届“WE大会”上,腾讯的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而对于“+”的是什么?他认为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其实,在李克强总理掀起“互联网+”思潮之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对此,马化腾则认为,传统行业也不用怕,“互联网”不是什么新经济。就跟过去没有电一样,没有电以前金融也可以照常运行,各个银行之间都是人工记账,交易所在那里叫号,进行交易,只不过有电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而“互联网+”便是机会所在。

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曾经都“+”过些什么?“+”通信是最直接的,“+”媒体已经有颠覆之势;还有“+”娱乐、网络游戏,这使得以前的传统游戏也都已经被颠覆了。“互联网+”一个传统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是对行业的一种提升,而这也就更需要各行各业持之以恒,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接轨上李克强总理寄希望于“互联网+”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初衷。

言之凿凿,但一言以蔽之,所谓的“互联网+”,其实就是传统产业借力互联网平台的新发展,即“互联网搭台,传统产业唱戏”。

书评(媒体评论)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与传统医疗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医疗融合》不仅从资本市场上投射出互联网巨头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投身大数据的风向,而且就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相关企业参考、借鉴。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阙岳俊

《互联网+医疗融合》的问世,能启发读者对医疗、医改、“互联网+”之间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以患者为核心的新医疗模式成为可能,它不仅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未来医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业态模式,而且就即将开启的新医疗服务的提供模式、接受模式和实施规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博士、教授李星明

作者以客观、独特的视角,全新阐释了“互联网+”时代的医疗生态现状及正在、将要发生的变化,患者、医生、医院和社会相关部门,无论服务与需求都更将趋于回归其本质。深邃的现况分析、远见洞察、前瞻思考,结合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医疗服务生态趋势。

——健康管理资深传媒人、《自我保健》杂志主编杨玉英

“互联网+医疗”模式将是改变中国医患矛盾的一剂良药,让以患者为核心的新医疗模式成为可能。《互联网+医疗融合》一书将成为我们了解“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敲门砖,对我国接下来的新医疗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创办人、顾问,健康界传媒总编辑.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医疗管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赵红

陈根博士的《互联网+医疗融合》一书对“互联网+”框架下的中国医疗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此书观点鲜明,深入浅出,让大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医疗发展有清晰而直观的认识。

——中国医疗康复协会智慧杜区专委会主任冯南海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将为中国健康产业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成为医疗资源重新配置的强力工具;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将有望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医疗效率,关于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融合》一书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山东巨野煤田中心医院院长冯计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互联网+医疗融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13704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5202493
中图分类号 R199.2-3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