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与癌症抗争22年的人生经历。
一个意志坚强者的宽大情怀,一曲人间真情的悲喜高歌。
郑毅所著的《与病魔同行》是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从少年时代上私塾写起,书写了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及所思所想,特别是作者对患肺癌二十多年来与病魔斗争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
图书 | 与病魔同行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段与癌症抗争22年的人生经历。 一个意志坚强者的宽大情怀,一曲人间真情的悲喜高歌。 郑毅所著的《与病魔同行》是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从少年时代上私塾写起,书写了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及所思所想,特别是作者对患肺癌二十多年来与病魔斗争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 内容推荐 郑毅所著的《与病魔同行》是一部自传体作品。作者从少年时代上私塾写起,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截取了生活中一个个记忆片段,演绎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人生故事,书写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作者身患癌症二十二年来,以乐观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与病魔展开“生死遭遇战”、“歼灭战”、“持久战”、“打土围子”等各种各样的顽强斗争,最终战胜了病魔。这一切,读来跌宕起伏、催人泪下。作者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唱响了一曲关于人间真情的赞歌。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晴天霹雳 第二章 怡然对待 第三章 擒贼擒主 第四章 少年从这里度过 齐长城畔鹁鸽村 学校小作用大 父死之谜 母亲求神 状告校长 第五章 参加土改复查 第六章 在泰山和专家合影 第七章 乡下人进城 第八章 走进矿山 首进矿区 陪伴相亲 家有贤妻 再进矿区 下放当工人 井党总支书记 处理事故 下井抢险 第九章 进良庄煤矿 第十章 留北京干校 第十一章 回到新汶 盖楼的启示 没收弹弓的启示 向领导汇报的启示 排队买饭的启示 第十二章 支援三线 到贵州去 亲人相聚 贵阳“丢”钱包 第十三章 进驻汪矿 第十四章 调到小河 我说了假话 和歪头科长处理丧事 第十五章 大祸临头 破案献礼 卷进漩涡 井下事故 大嫂送水饺 茅房新闻 第十六章 两次调动工作 第十七章 前门与后门 第十八章 楼前坐地用餐 第十九章 尊重知识 第二十章 坚持群众观点 第二十一章 短暂的探亲 第二十二章 盘江上任 第二十三章 异地拜访 第二十四章 妻子吓晕了 第二十五章 基层蹲点 第二十六章 合法与合理 第二十七章 不该接受的欢迎 第二十八章 大夫考研 第二十九章 住昆明医院 第三十章 小鸟还巢 第三十一章 与癌魔抗争 与癌症抗争 住进医院接受检查 妹妹返鲁母亲不安 擒贼先擒王 千佛山求神,文文学会磕头 打“土围子”主动进攻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话疗、心疗、笔疗 爱就是生命 没信心与有信心 第三十二章 焕发生活的激情 科学的生活 增强免疫 端正态度 锻炼身体 转移阵地 创新求效 保护大脑 健康长寿 习练书法 修身养性 常写文字 抒发感情 社会活动 交友“话疗” 第三十三章 互敬互爱 第三十四章 故地重游 为郑毅先生整理《与病魔同行》所想到的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晴天霹雳 犹如一声震天动地的惊雷,1987年4月29日,我毫无防备的心灵,被猛然击中,那情,那景,那滋味,时至今日,仍然萦萦于怀,心胆俱裂。 4月27日上午,我参加了新汶矿务局工作会议。几天来,因吸烟过多,嗓子有些嘶哑,总觉得气管有些炎症。散会后,我便去了中心医院,一来找老朋友聊聊,二是也看看病。内科主任是我的老朋友,他先用听诊器听了听,又让去拍片。第二天,我去取X光片,他又让我拍了一次;下午去取X光片,他说片子未干。但从他的脸色看,估计片子有问题,因为我和这位主任关系甚密,倘若片子没问题,他肯定满脸兴奋。可是他的面容上带着惆怅和疑虑,给我的第一感觉:片子肯定有问题。我也没再多问,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家了。 吃过晚饭,等我爱人张俊宝散步回来,我才把去医院看病的经过告诉她: “俊宝啊,这两天我去医院看了看病……” “你去医院看病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她突然瞪圆了眼睛看着我。 “你上班这么忙,怕耽误你工作,只是想随便查查。”我爱人在局工会任女工部副部长。 “没什么事吧?”她急切地问道。 “昨天拍了张片子,今天上午又拍了一张,下午去取片子大夫说还未干,我估计检查结果可能有问题。” 我爱人立即拿起电话,找到了给我看病的内科主任,他让她明天去医院。 我一听让我爱人明天去医院,便抢过话筒忙说: “我也去吧?” 内科主任犹豫了一会儿才说: “好,你也来吧。” 放下话筒,我爱人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凉意,此时她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她立即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脸上现出了苦涩的微笑,似乎很开朗地说:“没事,放心吧。” 我知道,她这是安慰我罢了。 静谧的夜,沉寂的空气。从北边的铁路上,不时传来火车一阵阵“哐哧哐哧”的声音,并伴有声嘶力竭的鸣笛。微风吹打着窗户,发出“吱吱”的哨声,仿佛奏响了一曲悲凉的乐章。 漫长的一夜,我的脑子一直处在朦朦胧胧浑浑噩噩的状态——我到底是什么病呢?这个问题在脑海中不停地回荡。最近,身上也并未感到有异常的现象,只不过吸烟过多,觉得气管有些发炎而已。难道是不治之症?就我的性格,我的体魄,那些七七八八的病决不会在我身上出现。可是,倘若得的真是那种……要命的病,丢下八十多岁的三位老人,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们,就这样一闭眼“走”了,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也永不瞑目。然而,是病非病,脑子里始终影影绰绰,像是蒙上一片吹不走的阴云。 原来,我爱人睡眠一直很好,只要一躺在床上不过半小时,准能进人梦乡。可今夜,她也在为白天的事辗转难眠。是啊,我们二人结婚三十三年了,在这三十三个年头里,我们的生命早已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她的心里一直对我蕴藏着浩瀚强大的爱,这些爱,才促使我们一块儿走过了风风雨雨,吃尽了酸甜苦辣,也看到了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儿女们都长大了,苦日子也熬过去了,生活也峰回路转,她盼望的是我们一块儿白头偕老,一同进入暮年。这是即将进入老年时,夫妻二人心与心之间无法替代的依赖,这是灵与体的结合。她怎么也不会相信我能得不治之症!但是,也许明天让她去医院的信息,在她脑海里出现了令人讨厌的不祥之兆! 一夜昏沉,一夜朦胧,一夜无语。 4月29日,从窗户里刚反射出一丝亮光,我们就悄然起床。俊宝见我神情恍惚,她却强打精神说:“没什么大病,你放心吧。” “但愿如此。”我支支吾吾地说。 我们简单地吃了点饭,就去了中心医院,没想到医院领导和党校领导刘淑仁、许崇英及给我看病的内科主任都在等着,虽然他们都面带笑容跟我握手,我更感到问题严重了。内科主任直接对我说:“郑书记,你的事咱得慎重些,还需要去济南作进一步检查。” 实际上,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于一体的地、市级综合性医院,光正副主任就有20余人,其创伤骨科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内科、妇科、儿科在泰沂山区也都有一定的影响。既然他们让我再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十有八九病情严重,我便对他们开玩笑说:“看来,你们是不想给我下判决书了,都把责任推给济南了!” “哪里哪里,还是慎重些好。”同志们虽然语气坚决,但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仍然发现,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不安。 “我一切都明白了,谢谢大家。” 也就在同志们跟我谈话的时候,有的领导把我爱人叫到里间,把初步诊断意见告诉了她。 当我和爱人商量如何去济南的时候,其实,局党委副书记王仲先已派沙院长去济南联系了。5月2日,卫生处的负责人和有关领导陪我到济南开始做全面检查。 当时,千佛山医院还没有CT,只好去了省劳改局医院。在等检查结果时,原新汶局中心医院调入省劳改局医院的老朋友丁教授,拿着我的检查结果找到我神色严肃地说:“郑书记,我从单子上见到你的名字,快去上海做手术吧。”看样子,他认为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 第二天,又去了省结核病医院做了肺镜,确诊为“低分化腺癌”。我真的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癌症病人。 塌天大祸降到我的头上,任何幻想都是欺骗自己了。 我爱人在济南什么时候听到确诊的我并不知道,大概当她听到我被确诊为“肺中、下页低分化腺癌”时的一刹那,肯定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内心的痛苦会像波涛一样撞击她的心扉。后来我才知道,她问了好几个专家,到底“低分化腺癌”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癌。都说这种癌恶性程度很高,最多半年的存活期。她踉踉跄跄地跑到医院里的一个角落里痛哭了一场,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虽然面带微笑,但顷刻间脸上便嵌镶了憔悴和担心。 孩子们听说后,个个如刀钻心,似箭穿肺,那心情比我还痛苦几十倍。 那可怕的确诊,好似晴天霹雳,幸福的生活顿时崩塌,一家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春天,应该是春意盎然,新芽吐蕊的季节,然而,春天带给我的,却仍是严冬的寒冷。 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情介绍(影印) P1-4 序言 一个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脑子里固有的,是学而知之。对事物是这样,对人也是这样。一个人应该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知识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进步和健康成长的规律。多年来我虽然注重了自身的学习,但做的不够认真,不够坚决,岁月没有减法,年轮不可转移。古稀之年,才更理解了这条教训。 1987年5月19日,我因患低分化线癌肿瘤,住进济南千佛山医院达七个月,闫玉主任给我手术,在病房里我写下了“天啊!不讲理的是你”,而且开始学书法、写文章。“提笔入神,人缘助兴”。虽然在二十年间写的字多于过去,交往不少于过去,信息大于过去,用脑不差于过去,但真正写书就难了。从病写起还是温故人生呢?不管从哪里入笔,二十多年的癌症患者仍像好人一样活着,真有些神奇。手术后我第一个目标是看到香港回归,这个目标实现了。我还接受了省台记者的采访,第二个目标是看奥运,这个目标也实现了。一个人在社会大家庭里,无论如何写起,必须认真回报社会。 我是学生出身,又是从小学教员起步,虽没有饥寒交迫,但我的人生道路非常崎岖。父亲从教学中参加抗战,二十八岁去世,母亲二十九岁拉着我姊妹四人艰难度日。后来,无论从组建家庭到求学,从工作和患癌治疗中,每一步都得到了同志们的关心,每一次进步都受到同志们的支持,每一次的险阻都得到了同志们的救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职工群众学习,是我取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学习中多研究自己,只有研究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在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才能懂得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不尊重别人也必然失去别人的尊重。大千世界万物丛生,人类是地球村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一切事物都在“比较”中成长,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进与退等等,想逃脱“比较”是不可能的,有时可能被丑化了,也是暂时的,本来面目总是在“比较”中,得到公正的评价。 我写这本书是想从教育自己写起,温故人生,提示后人。书名我曾想了好多,《温故人生》、《人缘是福》、《逆境生辉》、《苦药滋养》、《苦中的甜味》、《歧路上的脚步声》等,但最后还是选定了《与病魔同行》这个书名,因为在身患癌症以后,我所经历的事情,真是太刻骨铭心了。过去在工作中得到同志们的支持帮助,患病后更感到友谊比什么都重要,在同志们的帮助下,2005年开始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二十多万字的书稿,特别是原中心医院工会主席芦景申同志,不仅对书稿认真修改整理,而且他诲人不倦、讲信修睦、自强豁达的精神给我很大启发和教育。 社会是在一代代人的不断贡献中发展起来的,人是在不断的学习再学习中进步的。我这个古稀之年的入,今后麻烦更多了,愿在同志们帮助支持下继续“垂死挣扎”,研究健康。这是我这个“该死”而没死的人应尽的责任。尽管生活不能回归到昨天,生命不可能拷贝出年轻,但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过好每一个今天。我在战胜癌症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精神的力量、爱的博大和生命的奥妙。癌症与遗传基因、生活习惯有关。书中“人生故事”较多,主要是为专家、病友提供研究索引。我愿在向专家、病友学习求教中参加研究,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这本书尽管得到同志们的帮助,但由于我的水平低,仍有很多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9年10月 后记 为郑毅先生整理《与病魔同行》所想到的 芦景申 郑毅先生想以他患癌病20多年为题材出一部书,以示告诫人们,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癌症的人失去治病的信心。病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什么病也不可怕。得癌症的人大多是吓死的。郑毅先生说,他在治病期间,管手术叫“歼灭老巢”,放疗叫“打土围子”,化疗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叫“多兵种联合作战”,同时,每年还要打几次“速决战”,每一次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等等。我听了非常吃惊,感到郑毅先生在治病期间积累了一套战略技术,才换来了宝贵的20年,康复的20年,这不正是一位典型的抗癌明星吗?应他之邀,我便欣然同意写点东西。 想不到,当郑毅先生一次次把书稿放在我面前时,我非常吃惊!那一个个有趣的小题目,那一篇篇的激扬文字,情节跌宕,悬念迭出,简直是一幅如画的市井长卷,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为了让读者便于阅读,本人又进行整理和润色,便形成了这部《与病魔同行》长篇。 记得和郑毅先生初次相识大概是1981年,他刚从贵州调回新汶矿务局供应公司任党委书记,我也从厦门水产学院当老师调到新汶矿务局宣传部不几年,和一位老同志一块去供应公司了解职工学习和思想状况。刚一接触,我就被郑毅先生那爽快的性格和学者的风度所吸引。他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有理有据,讲起职工的思想状况入木三分。我记得在《宣传通讯》上专门报道了郑毅先生的一席谈。后来,我调出宣传部,虽再没有与郑毅先生长谈过,但也常在街头巷尾碰面。初次在供应处见面,他便足以给我留下非常友好的印象。 从郑毅先生的书稿了解到,郑毅先生的前半生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一道道划在心灵深处的情感伤口。在青春和成长过程中,有着永不流逝的疼痛,特别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他遭受了刻骨铭心的摧残和折磨,而他在谈起此事时,从不怨恨哪一个人,因为当时的形势,不是哪一个人能阻挡的。那是一段特殊的年代,也是国家的不幸,他也是时代的受害者。所以,通过对那段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把人性深处的东西剥茧抽丝般呈现出来,化作文字其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我佩服郑毅先生的毅力。当他20多年前身患癌症时,从思想上没把这种病当做一回事,正像他说的那样,身上不就是有病吗?有病拿了不就好了吗?然而,在治疗上,他还是慎之又慎,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种治疗疾病上的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正是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佩服郑毅先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患病后,他所拥有的是内心的平静,他要度过的是愉快的今天,也不管明天会有什么事降临。从这个观点看,快乐与满足的秘诀,就是全心全意地过好今天的每一秒、每一分,从今天的每一秒、每一分上扩张自己的感官,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体会这一刻的美妙之处。而这,也为明天的生活打下了欢快的基础。所以,郑毅先生不停地在党报党刊上撰写文章,练书法,种花养草,野外散步,访友聚会,每年还要参加省和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种老年社会活动,成了一个大忙人。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正(郑)在以顽强的“毅”力美化着他的人生。我相信,郑毅先生凭着他的开朗的胸怀和智慧,一定还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毅先生有一颗非常丰富的内心,有太多的感动和感恩,这也是战胜疾病的动力所在。他说他很幸运,他遇到了对他如父母的老师,待他亲如弟兄的朋友,对他十分信任的领导,还有和他相依为命50多年的妻子和可爱的子孙们,深深的友情融着亲情,亲情连着友情,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使他深深融入到崭新的环境里。他把出这本《与病魔同行》作为化解情绪、释放人生忧欢的渠道,把种种的烟尘往事,种种的人情故事都幻化成人生的诗篇,更兼有启人心智的道理。所以,在这本书里,虽是些世俗琐事,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郑毅先生对癌症也“阵痛”过,不过,那只是查出病时短暂的一瞬。一次次的治疗,使他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旺盛,促使他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癌症促使他思考幸福,死亡促使他思考生命。一个人并不知道死亡何时来到身边,但要把握生命的每一次机会,要追赶眼前的每一缕阳光,用力对过去进行反思与扬弃,寻找今天快乐的自我,寻找一种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这将是辉煌人生的最佳注脚。 20多年,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堪称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一个癌症患者来说,那是数着秒针过来的,不仅同疾病抗争,还要蔑视周围的冷嘲热讽。正如郑毅先生的爱人张俊宝说的一句很感慨的话,“老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如果说郑毅先生中青年是追求“出人头地”,那么,进入老年,特别是1987年查出癌症后,郑毅先生则在精神上步入了更高的境界。而这,尤其值得老年人学习。 “老夫聊发少年狂”。郑毅先生虽然七十七岁了,仍是与时间赛跑的运动选手之一,特别是在他与病魔作斗争的道路上,已经远远地把病魔抛在了后边。只要他保持旺盛的精神,到达终点站还有相当遥远的一段路程,而且,中途还会不断散发出一阵阵的老来香。 祝郑毅先生健康长寿!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与病魔同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92690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9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2009191395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6 |
整理 | 芦景申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