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旧时,童伶大多出身贫寒,一入戏班,即类贱妇。童伶的卖身期一般以变声为限,训练不易,而演出的黄金期却不长。戏班生活颠簸,潮剧的童伶多用男童,女童伶只是极少数。《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的主角——陈銮英便是极少数潮剧女童伶中的一位。她对戏班生活以及戏班中人的关系和感情,有更真切而敏感的体验。

梁卫群所著的《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试图通过一个人一个戏班来反映一个剧种的历史,从一个人以其所在的戏班看出时代的变迁。

内容推荐

梁卫群所著的《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讲述因为天生的好嗓子,加上饥荒战乱,小小年纪的陈銮英被卖入戏班,几经曲折,成为戏班的票房保障,受到戏爹的特别优遇。然而,在性别比例失衡、声名不佳的戏班中,銮英时时有危机感,她以一种极端的态度维护自己的清白,甚至为了躲避各方逼婚,不惜一切,与心上人私奔,无愧于“名伶傲骨”四字。这位潮剧最后女童伶的足迹,穿掇起诸多戏班往事,带出了一个时代,也带出了潮剧的整个戏班史。

目录

序言

引子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天黄昏,母亲回来,銮英见着母亲的时候,心剧跳。——母亲拄着个东西,拖着两条腿,似乎难以支持。原来在赤肚岭,銮英的母亲挑私盐被抓,随身的东西罚没;当时是日据期,排队过渡时,谁不挨日本兵几枪托!

母亲的疲惫、病弱和憔悴,让銮英惶恐,继而深深地触痛了她!这是她相依为命的母亲,为她和弟弟遮风挡雨的母亲!她多么希望自己强大起来,来保护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讨债的人时不时上门,銮英想,她要能赚好多钱给母亲就好!

她早已留意到家门前的那个竹头——她早就相中它,它完全能做成一副漂亮的竹板。她毫不犹豫用菜刀把它劈开,做了一对简易的竹板。她得为家里做点什么,为母亲和弟弟挣口吃的。

第二天一早,她到床前对母亲说,她出去走唱。母亲听了,泪就下来了。一会,问,会搭渡不会。她知道銮英不曾自己过渡。銮英答,会。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目送小女儿单薄的身影离去。

銮英从箱子里特意翻出一件破衫。她后来才知道,家里装衣物的箱子竟然是一只戏囊,盖子高高的,呈拱状。她的祖上跟戏班有什么瓜葛没有,也无从得知,只是那只戏囊,似乎在等待一个印证而终于落空。

穿了一身好点的衣服,篮子里另放了一件破衫,竹板就放在下面。走到溪边渡口,就把好衣服换下来,穿上破衫。因为玉宫是个富人村,村里的人出去行乞,是有损体面的。船要开了,艄公伯会招呼她一句:“弟啊,站稳了!”也没向她要船钱。

过了榕江北溪,便是曲溪镇。虽然只有十虚岁,却不怯,站在稍显体面的人家门口,清清亮亮地唱“王金龙命中不幸”。也许她真唱得好,也许可怜她小——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像銮英一般大的,都还在喂饭呢。给番薯也是挑个大的。后来经过闲间,人家听了她几句曲,便让她以后每天都往这里来,她答应下来,便得了一点米和钱。晚了往家走的时候,番薯太重还拿不动。初战告捷,銮英心里很欢喜,她愿意看到母亲脸上浮起的浅浅的笑容。

于是,銮英便每日往曲溪走唱,每日往返于江上。那时的船只小,单是渡人过,这样的船也只能搭乘十来人,有时搭乘的人过多,曾沉过船,又因江阔浪大,起风的时候就可能翻船。因为过河搭渡,这总让母亲挂怀。有一天,天气不太好,下了雨,人秋之后,一阵雨一层凉。眼看天色已晚,母亲挟了女儿一件干的衣服,拄着杖慢慢往渡口走,她希望能迎着女儿。渡口没什么人,母亲突然发现,堤上堆着的草垛边躺着一个瘦小的身体,紧步上前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女儿,通身淋透了,一把抱起来,叫醒了她,母女相抱大哭。

毕竟太小,母亲不舍得她再这样颠沛于江河之上,就决定不去走唱了。  不多久,汕头一家纸影班叫赛永的寻上门来,班主兴泉劝玉纤放銮英去汕头,说汕头是大地方,有钱赚。

唱戏是下九流的行业,村里没人去唱戏。纸影班虽然不如戏班严苛,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但毕竟解决一张嘴的吃饭问题,便去了。纸影班也有童伶卖身的,銮英不卖。她初到赛永就见到卖身的童伶做错事了,伸出手来打,打完哀哀地哭。不卖身就没有卖身钱,充其量就换口吃的,而且纸影班也不怎么用心教。

虽然是汕头,成天见的人山人海,店铺多,货物也多,很多东西都比家乡要便宜。但入班了,毕竟就没有人身自由,每日里只在最繁华的小公园、外马路附近走动,她的行动范围,基本上就是纸影班的活动范围。

其时日本已占据汕头。还在渔湖乡下的时候,日本的飞机已频繁地侵扰,听到飞机声,乡民便跑到空旷处寻一处草堆紧贴着或坐或站。农村的稻谷收割之后,稻草便高高地垒起,让它晒着,等上面的干透了就收起来,一层层收了,搬到家里的阁楼,留着当柴草,这是很好的燃料,逢年过节,也要指着它……

P12-P14

序言

卫群的那本《知蝉声几度》甫出版就好评如潮,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重印,俨然一本畅销书。我去书店时,有时候会下意识地去留意这本书,发现不少书店都是把它摆在显眼的位置,方便读者的寻找。《知蝉声几度》还获了很多个奖项,说明大家对它的认可,这也是卫群在短短时间里便完成另一本新作——《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的动力。卫群把这本书稿让我先睹为快,于是按照约定,再写点不像样的东西,放在卷首。

童伶在我国各种戏曲剧种都普遍存在,在旧时,童伶大多出身贫寒,一人戏班,即类贱妇。童伶的卖身期一般以变声为限,训练不易,而演出的黄金期却不长。潮剧的童伶制大约出现于清代的乾隆年间,至1951年废除童伶制,前后约150年。戏班生活颠簸,潮剧的童伶多用男童,女童伶只是极少数。卫群这本书的主角——陈銮英便是极少数潮剧女童伶中的一位。旧时偏见,伶人无义,甚至是无情的,但陈銮英与谢赵仪相恋,书中却有这样的情节:教戏时,先生发现她偷眼看了小生谢赵仪,先生一记竹板打下,把玉手镯打碎了,她当时不做声,教完了,上楼时在楼梯的转角处,借势用力一挫,另一只玉手镯也碎了,一声玉碎,把满脸悲愤抖落一地。

章诒和写跟京剧有关的《伶人往事》,是写给不看京剧的人看的书,卫群写《女童伶往事》也同理,是写给不看潮剧的人看的书。章诒和与那些声名藉甚的京剧伶人一起见证了京剧从辉煌走向式微,她是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卫群毕竟年轻,她的第一手资料更多的来自于陈銮英的口述。口述里有家长里短,有台前的光鲜亮丽和台后的卑贱微薄,都是戏班里老掉牙的“八卦”,卫群写归写,但关注的是人,而非艺,出发点很人性。譬如有一处,写到教戏先生丢了条毛巾过来,交代说,去洗了拧好给他擦脸,先生眼中的光和半隐着的亲近之意一下子“灼痛了她”,銮英脸上藏不住冷傲,把毛巾丢给了班里最没地位的石牌。先生的脸怎挂得住?当晚果然“操公堂”!又比如写戏台上,公子爷作势摘了个柑橘,掷向婢女,婢女作出仿若被掷中胸部的样子,表情举止夸张,观众每观至此,就来劲。卫群来了句:“但銮英现实生活的主色调是正的、冷的,她的旋律是沉稳平静的。这与她的年龄,甚至她的职业,颇不配。”銮英是个“身上没有保护色,干净到刺目”的女人,也因此,銮英演的一例的正面角色,连中间派都没她的戏。

虽是写给不看潮剧的人看的书,但是卫群做足了潮剧的功课:这里面有她对潮剧的某种虔诚——记得多年前一起K歌,卫群拣潮剧唱,只一出声,那份入定,旁边的人,只怕连焚香之心也是有的!我总以为,她带给旁边人的这份“净”,是她对潮剧的爱生养出来的。另外,她也考据了相当多的相关史料,门儿摸清后,她的叙述便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女童伶是独特的,尤其是经历了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女童伶,卫群精心奉上的读本,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唏嘘的女童伶的一生,也为我们掀开了位于中国边陲的潮汕文化最隐秘的一角,京剧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有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卫群的《女童伶往事》无疑也可视作审视二十世纪潮汕文化和潮人生活的一个观察点。至于是否唤起你一点拯救潮汕传统文化之心?对于这一点,连卫群也不奢望吧,正如她在书中写到,菁华和独特都丧失之后,潮剧式微恐怕是无奈的必然!

从艺术而言,陈銮英并非幸运儿,解放后,舞台上几乎找不到她的身影,她留下的资料亦少得可怜,就连剧照,也只有区区的一张。然天分使她的“活五”成为绝响,她的坚持和矜持,又使她得着了人生的圆满,也得着了同为女人的卫群的相惜,从百千人之中,将銮英找出来,成就了一部属于潮剧更是属于一个女人的史诗!这却是幸运的。只是,这本书的出版,她再也看不到了。红氍毹落幕,留下的是婉转清腔,任世人回味。

后记

说来,这是一种缘分。

三年前第一次约访陈銮英的时候,她颇犹豫,答应后又推辞;那时我因承担着当地报纸一个专栏的写作,每周需要找米下锅,况这个题材难得,所以比较坚持。便有了第一次见面。后来该专栏结集成书,这个过程又登门数次,与老人由陌生变成熟悉;期间老人表示留了一些故事要以后再告诉我。她是预见到我与她此后还会有更深入的接触么?当时因为手头正忙着别的事,未立即回应。

等到我想做一个关于潮剧戏班那些过往的人和事的题材时,我想到陈銮英,当然我不能确定她能提供多少信息。我往她家打了几次电话,此前老人是独居的,没人接听。老人82岁了。心中颇不安。一个多月后,终于联系上她,她才从医院回家,据说是摔了,摔到脚。见到她时,感觉她似乎对我的到访很笃定,不用多说,就切入主题,采访直接就开始了。

我对老人的坦诚颇为感激,但也生怕她对我的写作意图理解有偏差。我不会贸然去做一个个人的艺术史或传记,虽然它们或许会包含在我的行文中,但这确实不是我最看重,也不愿意它会是我表达的全部。特别是在只窥局部,未及全貌的情况下,我不能决定,也不能答应怎么做。最直接地说,我的写作只能听从自己的感觉。

老人最初的本意也许是诉说,也许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我们一起度过一段温煦的时光。随着交谈的延展和深入,老人所述及的人物、场面、生活渐渐拼凑起来,那些错位的地方也在一次次的见面中重新调整、归正。毕竟年月久长,一些叙述与事实出现偏差也极有可能;我虽尽量寻求旁证,但仍不能确定所记录的就是事实。

在我们的交谈基本完成之后,本书的叙述轮廓也大致清楚,写作意图也浮现出来,我想借陈銮英老人从戏班过来的生活经历,以其见闻,以其切肤感,复原一段我们已极少有机会感知的戏班生活,一段潮剧历史,一些我们有时仍惦记着的已渐行渐远的文化和生活图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使读者对潮剧有所了解,对潮汕这块土地、对潮汕人这个群体有一些了解,这些宏观的东西,要借由陈銮英这样个体的微观才容易接受,才好读。我相信,这样的书写,更为广阔,也更有价值。

……

不想,有一天,吴老有口信来,让我给他打电话。电话打了一个小时,吴老说看这本书稿看到凌晨三点。他就书中个别地理、文史的表述,细致地向我分析,比如,关于文中提及的“抽纱”,老人家认为有一点表达不准确,为此,他几乎在电话那头做了一个关于战前“抽纱”的专题,把汕头置于整个世界版图中加以说明,清晰扼要,令人信服,而至于我需要做的修改,无非是把书稿中一句十几字的话删掉。至于我一样希望他帮我把关的戏改、新文艺工作者及一些敏感问题,老人家倒是一句不提,只说大抵如此不用大改。让我感觉到他的爱护。

吴老还提出要给陈銮英一笔钱,以改善她的生活。周五通的电话,下周一,款已汇至。

与吴老通电话当天下班,我立即赶往銮英老人住所,她在腿脚不便之后,便雇了一个保姆。老人听知是吴老要捐助她,这是没料想到的,很欢喜,也很激动。在老潮剧人心目中,吴老是德望非常高的,钱能济急,而这种关怀,更超乎物质以外!

不想上旬才开始得到资助,22日凌晨,銮英老人就去世了。

此时,书稿已纳入花城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正在送审阶段。銮英老人未能看到成书,此乃憾事;但相信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因为做这本书,牵动的人情世事,会让老人多少感受到,这个她已经疏离的世界,还有惦记。

吴老为此书题写书名,许习文老友作序,林菁为此书的编辑费了很多心思。

感谢所有给此书提供帮助与成全的力量!

卫群

甲午正月于汕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童伶往事--一个人的潮剧戏班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卫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1322
开本 32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2
CIP核字 201406664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