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灵光消逝的年代,与侯孝贤的保证相遇。白睿文编访的这本《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首次全面回顾一代大师侯孝贤四十年来的从影往事,“化人生为电影,借电影谈人生”。作家朱天文亲自校订,特别收录贾樟柯导演序言,以及侯导电影家族演员高捷、作家朱天文和黄春明访谈。

内容推荐

一位梅县来的青年,通过自己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保存了一代人的最好时光。“远一点,冷一点”,带着灵光消逝年代所稀缺的完满与克制,他拥抱悲情、挥别南国,追问的一直是好男好女们的戏梦人生。荧幕里,那颗好奇而自由的红气球不时显隐,是一个老灵魂用生命的本质向我们回眸致意。

世界一直在变,侯孝贤依然是侯孝贤。

白睿文编访的这本《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按创作年序,收录了侯导从影四十年来,每一部作品台前幕后的珍贵回忆。对侯孝贤这样的创作者来说,电影这门艺术既有其传承的美学谱系,又不可磨灭地打上了他独特的人生烙印。钱锺书先生尝言:“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但在这个山寨横行的世界,真正的鸡蛋和母鸡都越来越稀有。本书是灵光消逝的年代里,一次难得的保证相遇:与一个依然拥有灵光的创作者,与一段曾经属于你我的最好时光。

目录

代序:侯导,孝贤/贾樟柯

前言:光影记忆/白睿文

I.童年往事

 ●少年记忆

 ●青年江湖

 ●电影启蒙

 ●入行经验

II.追随主流

 ●《就是溜溜的她》

 ●《风儿踢踏踩》

 ●《在那河畔青草青》

III.光影革命

 ●《儿子的大玩偶》

 ●《风柜来的人》

 ●《冬冬的假期》

 ●《童年往事》

 ●《恋恋风尘》

 ●《尼罗河女儿》

IV.历史台湾

 ●《悲情城市》

 ●《戏梦人生》

 ●《好男好女》

V.昔日未来

 ●《南国再见,南国》

 ●《海上花》

 ●《千禧曼波》

VI.时光流逝

 ●《咖啡时光》

 ●《最好的时光》

 ●《红气球之旅》

 ●《刺客聂隐娘》

VII.光影反射

 ●忆新电影

 ●小毕前后

 ●电影学院

 ●政治参与

 ●深度广告

 ●电影家族

 ●反思产业

 ●光影反射

附录

 ●拜访捷哥——探看侯孝贤的电影家族

 ●天文答问——写作,新电影,最好的时光

 ●原作心声——黄春明论《儿子的大玩偶》和台湾新电影的崛起

侯孝贤作品目录

参考书目

后记:煮海时光

试读章节

《海上花》(1998)

白:《南国再见,南国》里有一首老歌,就是《夜上海》,还有高捷谈想到上海去投资做生意,没想到下一部片子真的到上海去了;其实您本来的计划,是拍一部关于郑成功的电影?

侯:对。起先是日本,郑成功出生的地方,九州平户市,他们的市长跟议会想开发观光。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最早是跟澳门的葡萄牙商船(打交道),后来当海盗跟荷兰人合作,在中国沿海劫掠,很活跃;他跟九州的武士的女儿结婚,小孩就在平户出生。郑芝龙的势力越来越大,当上了清朝的官,就去接他儿子回中国。所以市长他们就想拍郑成功来开发观光。

这案子没有成的原因是,我找阿城来弄剧本,我跟市长他们讲先开发剧本,有了剧本再去找电影公司投资;结果剧本还没有开发好,市长就死掉了,议会重新讨论,这个案子就没了。那时候,我为了这个案子要去研究,读资料——郑成功被他爸爸接回福建,他爸爸送他到南京上太学,南京的秦淮河畔都是青楼,他在那里流连忘返到大志全无;我就想去了解一下,以前青楼的状态是什么。

后来读到《海上花》,就是《海上花列传》,是描写十九世纪末的“长三书寓”,韩邦庆写的。天文说可以看看这本,但天文自己都说屡攻不克,到第三遍才看完。张爱玲也说,读者三弃《海上花》。结果我开始看,越看越喜欢,一直看到完。我说拍这部算了——“郑成功”正好又停了。因为我喜欢里面的人情世故,人跟人之间的牵扯,我对这种特别有兴趣,就决定拍这个,根据张爱玲的国语译本改编。

中间又去上海勘景,他们不通过,说是旧社会、青楼妓女什么的,不允许,上海电影厂说不可能的——我有给他们一个故事大纲,就想算了。

我在上海勘景那时候,(上海市政府)在拆“石库门”,(以前的)长三书寓都在石库门里面;石库门一户里面住很多人,很多户人家都拆得差不多。有一本(小说)叫《阁楼上下》——曹冠龙写的,他很早就出去,在美国——描写上海居住的状况,这本书没人注意,写得很好的。

那么既然这样不行,我就回来台湾,整个都是内景;而且外景本来就很难找,干脆就把内景风格化。主要是这样。

白:如果当时在大陆拍的话,本片应该还有一些外景……

侯:我去大陆本来是想看看有没有外景,(可以拍)坐轿子,坐马车——(以前妓女)出去“出局”都是轿子,或者马车,本来这蛮有趣的。但在大陆找景的时候,就觉得很困难,同时剧本还要送审,他们不赞成拍这种旧社会的东西。最后,我想小说所描绘的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用内景拍刚刚好,干脆完全不用外景,把这点用视觉表现出来。  其实创作一定要限制,创作没有限制,等于完全没有边界,没有出发点。你一定要清楚限制,知道你的限制在哪里,它们就成了你的有利条件。你可以发挥想象力,在限制内的范围去表达。后来在台湾搭一个内景,然后就用很风格式的拍法。韩邦庆那本小说写得太棒了。

白:《海上花》逸出了您前此作品所划出的几条轨道:首先,不同于以往您对台湾本土议题的强烈关切,这部电影根本与“台湾”无涉;其次,《海上花》所牵涉的历史时期,是您从来不曾处理过的——只有《戏梦人生》部分触及清末。

最后,不同于自当代小说改编电影,这次是晚清韩子云(韩邦庆)的小说,且由张爱玲译注,无可避免留下她的经典印记。您如何面对这三点新的挑战?

侯:读《海上花》会喜欢、会想拍,就已经跟这个作者认同,若不是这样,也没得改编起。我非常被这作者所描写的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所吸引。中国人的生活其实非常政治。

改编成电影,第一个就是你所说的,它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问题。不过我们从小看的旧小说、文学作品发生了作用,其实有一种熟悉感觉。我很喜欢《红楼梦》里所描绘的大家庭,所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重现那个时期的一些要素,捕捉住气氛。

电影不是做历史考据,如果要掌握完整细节,全部研究过,那么永远也无法拍成。我们想做的只是抓到气氛,用某些方式再造,呈现出我们对于《海上花》以及那些我们熟悉的章回小说的想象。这是最难的部分。每一场戏都拍好多次,不是一次能够完成,前面基本上是暖身,让演员慢慢进入情况,把妓院生活的氛围做出来。

P311-313

序言

侯导,孝贤

贾樟柯

1989年9月,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获得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我是在县城邮局门前的报摊上读到这条消息的。那年整整一个春夏,特别是春夏之交的日子,我已经养成了每天下午骑自行车出门,到报摊上等候新消息的习惯。北京没有动静,倒是台湾传来了新闻。

一、悲情入心

记不清是在一册类似《大众电影》的杂志上,还是在一张类似《参考消息》的报纸上,我读到了《悲情城市》获奖的消息,比中国人第一次拿到金狮奖更让我震惊的是有关这部电影的介绍:1947年,为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台湾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史称“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出动军警镇压,死者将近三万人。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影片中通过一个林姓家庭的命运,第一次描绘了台湾人民的这一反抗事件。

《悲情城市》的介绍还没有读完,一片杀气已经上了我的脖颈。大陆上演的政治事件刚刚过去,海峡对岸的台湾却已经将二二八事件搬上了银幕。很多年后,有一次和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聊天,他的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是,他说:伟大的电影往往都有伟大的预言性。1987年台湾解严,1988年蒋经国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横空出世。能有什么电影会像《悲情城市》这样分秒不差地准确降临到专属于它的时代呢?这部电影的诞生绝对出于天意,侯孝贤用“悲情”来定义他的岛屿,不知他是否知道这个词也概括了大陆这边无法言说的愁绪。仅凭这个动荡的故事和忧伤的片名,我把侯孝贤的名字记在了心里。

黄昏时分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对《悲情城市》的想象还是挥之不去。那天,在人来车往中看远山静默,心沉下来时竟然有种大丈夫立在天地之间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情”这个词,这个词陌生却深深感染了我。就像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晚上,父亲带回来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在中学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看过后连声说文笔真好,他大声给我们朗读:“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从小接受革命语言训练的我们,突然发现我党的领导人在给国民党反动派写信时恢复了旧社会语言,他们在信里称兄道弟,谈事之前先谈交情。这让我对旧社会多了一些好感,政治人物感慨命运悲情时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这样听起来文绉绉的过时语言,却句句惊心地说出了命运之苦。这语言熟悉吗?熟悉。这语言陌生吗?陌生。是不是台湾岛上的军民到现在还用这样的方式讲话?

1949年,“旧社会”、“旧语言”、“旧情义”都随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退守到了台湾,出生在“新社会”的我,此刻为什么会被“悲情”这样一个陌生的词打动?对,这是我们深埋心底,红色文化从来不允许命名的情绪。就像看到侯导的名字,“孝贤”二字总让我联想起县城那些衰败院落门匾上,诸如“耕读之家”、“温良恭俭”的古人题字。我隐约觉得在侯孝贤的身上,在他的电影里一定还保留着繁体字般的魅力。

……

任何一个地方的电影世界里,人人都在谈侯孝贤。有一次在首尔,遇到跟侯导合作多年的摄影师李屏宾,他讲了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天侯导拍完戏,深夜坐计程车回家。结果在车上和跟他年纪相仿的司机聊起了政治,两个人话不投机激烈争辩,最后居然把车停在路边厮打起来。李屏宾讲到这里,瞪着眼睛说:小贾,你想想那场面,那可是两个五十多岁的人在街边打架。大家都笑了,我问:然后呢?宾哥说:他俩整了整衣服上车,继续往前开。

还是有人记得侯导给张艺谋当过监制。前年在北京参加青年导演论坛,记者会上有人提起侯导往事,问他:如何看张艺谋现在的电影?侯导沉思一下,笑着说:我们是朋友,80、90年代每次来北京都要见面聊天,后来他忙了,就不好意思再打搅了。记者会上少有的沉默,四下一片安静。侯导突然反问记者:现在,他过得好吗?

很喜欢侯导的两张照片,其中一张:三十多岁的他留着80年代的那种齐耳长发,瞪着眼仰头看着头顶的一盏灯,那专注的表情仿佛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了电影里。另外一张照片是法国电影评论家米歇尔·傅东编的法文版《侯孝贤》一书,封面上侯孝贤站在一张条案边儿,双手捧着三炷清香,正在弯腰祭拜。

祭拜中的侯孝贤,敬鬼神的侯孝贤,行古礼的侯孝贤,正是我们的侯孝贤。

后记

煮海时光

本书原先用的标题定为《光影记忆:对谈侯孝贤的电影世界》,这是我早在2008年就想好的一个书名。等到书即将出版的时候,(台湾印刻)总编初安民先生来信,希望重新思考一下书名。经过数日的商谈和讨论,朱天文和朱天心几乎同时赞成用出版社提供的新书名《煮海时光》,把原来的书名缩减为本书的副标题“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由文人世家的两位巨匠替我推荐书名实在不好意思,又不敢当。对许多人来说,这种书名也许很新奇,但或许还有人感到一点奇怪,何为“煮海”呢?又何为“煮海时光”呢?

“煮海”最早的典故来自元代杂剧《张生煮海》(又名《张羽煮海》或《沙门岛张生煮海》),为李好古之作,讲述潮州儒生张羽与东海龙王之三女琼莲的传奇恋情。张生抚琴把琼莲引来,两人坠人情网,并约中秋之夜在沙门岛相会。约定的日子到了,但龙王不允许女儿赴会,一怒之下还放水淹岛。张生得仙女之助,用银锅煮海水,大海翻腾,最后龙王不得不把闺女配给张生成婚。

此故事丰富的意象闯进侯导的创作之中,应该不止一次。在法国摄制的《红气球之旅》有一个重要的故事线索,即台湾的布袋戏戏团来法表演,演出的那出戏就是《张生煮海》。侯导动笔素描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导演,也用《求妻煮海人》作题。在跟资深影评人闻天祥的一个访谈里,侯导曾这样描绘这个故事: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提过“张生煮海”,给它改了名字,叫“求妻煮海人”,我觉得改得太棒了;故事的内容说,龙女被龙王囚禁在海底,张生为了求妻,想把海煮干,就拿大铁锅在海边煮;意涵是象征的,表示这个人个性执拗、非常固执。我觉得这样的固执蛮动人,像特吕弗电影里的男女,所以写了这个故事来形容特吕弗的电影。

其实,这故事背后的重复、转换过程也很有意思,从元杂剧到胡兰成的诠释,又到朱天文和侯孝贤在《红气球之旅》的新诠释,这也是侯孝贤电影里的“文本游戏”——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对话——最好的一个例子。访谈中我和侯导经常谈到原作改编电影、剧本改编、不同文本与电影之间的呼应关系等问题,我想,借用《张生煮海》故事的诠释与转换来总结这个话题,也非常恰当。因为恰恰是这种多层次文本之间的呼应,才能显出侯导作品中的深度、多重性和复杂性。

但同时,《煮海时光》跟侯导电影还有更直接的一层关系。网上资料指出《张生煮海》的核心思想是关于“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幻想,表现青年男女勇于反对封建势力”,那么候导个人一直保持一种打抱不平的态度,强调“我一向反对政府”,他的电影作品也算是这种“反对”的一种“行动”。当然还有侯导本人的执拗和固执,我想读者也能够从本书字里行间读出来这一点,但这并不是贬义,只有执拗和固执的人能在这样艰难的制作环境里维持一个电影梦。

虽然侯导一直“往现实走”,胶片里的现实还是要被创造出来的。拍电影不是征服大自然,而是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从无到有。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加许许多多的原料:灯光、声音、人物、场景、故事和灵感。当然还需要时间,而且偶尔还要加点“魔术时光”。但在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商业的电影组合里,最终还是需要一个领班的。拍电影就像是在过“煮海时光”,把原有的世界弄成碎片然后重新再组合,纵横这个缭乱动荡的大海中,总是需要一个伟大的舵手;但有时候舵手的能力还不够,需要一名神厨的特殊手艺来“煮海”。侯导就是这样的一名电影魔术师,光影神厨。

本书“前言”的初稿完成于2010年11月5日,但有时候一本书的诞生就是那么漫长多波折。又过了三年多,《煮海时光》一书终于要出版。也就在本书快要送到印刷厂的时候,突然间看到报纸的一条娱乐新闻:“侯孝贤首部武侠电影《聂隐娘》杀青。”也许有人会在私下发出疑问:“为什么《聂隐娘》那么久还没拍完?”那我只能说,这样的一本小书都花了五年才完成,何况说一部电影呢?或许通过这样的一部长篇访谈,读者除了可以了解侯孝贤的创作路线,还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到,制作电影背后的艰难跟复杂。

2010年,完成初稿的两天后,我的儿子便出生了,而现在儿子已经长成一个三岁多的精灵小子。但更巧妙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老婆又怀孕了,2013年12月16日,我的女儿迫不及待要认识这个世界,就提前三个星期突然出生;在同一天,我收到印刻编辑丁名庆先生的电子邮件,信还附上了已排版好的全书PDF。女儿和本书等于是同一天问世。这样,一本书与我的儿子和女儿的命运,就好像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跟侯导访谈的过程中,他经常提到timing,我想电影是这样,人生更是如此。假如有人再追问,我两个孩子跟这本书的奇妙关系,到底有什么意思,我也许无言以对。但一瞬间我似乎突然能够理解,为什么侯导总是回答不了关于他电影中象征意义的一组问题。叫它命运也好,缘分也罢,有时候,只有时间会渐渐地解开人生的谜。

2013年12月16日于圣巴巴拉医院

2014年1月23日修订于圣巴巴拉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古代有张羽煮海的故事:为了求得被龙王囚入海底的龙女妻子,张羽在海边想要煮干海水。仙人见了同情便授以仙法,锅水热一度,海水热一度,顷刻间海水沸腾起来,龙宫震动,龙王只得推女出海,张羽遂携妻归。

今时则有侯孝贤的拍电影,像张羽煮海之痴执,一口锅子一把火,他认为自己也可以把大海煮干。

从事电影工作四十年,侯孝贤的“煮海时光”,尽录于此书。

——朱天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美)白睿文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70539
开本 32开
页数 58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04
CIP核字 2015173107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53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