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共11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志民主编的这套《中国名门家风丛书》从《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所研究的28个文化世家中选取了家风特色突出、名人效应显著、历史资料丰富、当代启迪深刻的家族共11家,着重从家风及家训等探讨入手,对家族兴盛之因、人才辈出之由、优良道德传承之路等进行深入挖掘,并注重立足当代,从历史现象的透析中去追寻那些对新时期家风建设有益的文化营养。

内容推荐

好的家风,就是好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不谋而合。人民出版社作为党和国家的公益出版机构,推出能够反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家风的通俗读物,符合该社的身份,更有可能创造良好的双效益。《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共11册,集中展示包括孔氏、孟氏等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世家的家风家训,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说理,彰显家风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力量。丛书每本不超过8万字,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套丛书由王志民主编。

目录

《曲阜孔氏家风》

《邹城孟氏家风》

《嘉祥曾氏家风》

《琅玡王氏家风》

《琅玡颜氏家风》

《安丘曹氏家风》

《栖霞牟氏家风》

《琅玡诸葛氏家风》

《诸城刘氏家风》

《诸城王氏家风》

《新城王氏家风》

试读章节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小妾生子孟皮却是个瘸子。一个瘸子作为继承人有失家族的体面,叔梁纥六十多岁时求娶颜家三女颜征在。婚后好长时间没有生子,叔梁纥就与颜征在一起到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很像尼丘山形,因此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征在带着年幼的孔子迁到离尼山二十多公里的鲁国都城内居住。年幼的孔子很懂事,做游戏都是摆上祭祀使用的礼器,像模像样地模仿大人磕头行礼。

不幸总是相连的。孔子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他只能自己谋生。由于家景贫寒,饱受世人的白眼。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设宴招待武士,孔子出身武士家庭,当然可以赴宴,可是一到季孙氏家的大门,就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了:“季孙氏招待武士们,可不敢招待你”,孔子只好一言不发地返回去。

孔子晚年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从15岁就立志学习,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孔子提出了每事问、时习总结、学思结合、举一反三、不耻下问等学习方法。

一是坚持自学。从现存的文献看,孔子的学习主要是靠售学。青年时期,谋生之余,孔子的主要精力是学习。他自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如同拼命地追赶知识,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记不牢再丢掉。因此,他对时间非常重视,看到一去不复返的河水就联想到飞逝的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教育弟子珍惜时间。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就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鲁国先进的文化为孔子自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鲁国古代就是东方文化的中心之一,相传炎帝、少昊在此建都,黄帝出生于城东的寿丘,舜也曾在此制作陶器。西周初年大封天下,鲁国是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辅佐武王消灭商朝,辅佐成王平定天下,制礼作乐,制定了周代的国家制度,功劳巨大,封地也大。虽然周公因辅佐成王没有到鲁国就封,派儿子伯禽就任,但和齐国一样都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初封时,分给“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文化就很发达。周公死后,为褒奖周公功绩,成王特命鲁国郊祭文王,特许使用天子礼乐,这是周朝首都镐京以外唯一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的国家,鲁国成为和周代京师一样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唯有鲁国还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著名的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看周代乐舞,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周南》、《召南》等几乎全部《诗经》记载的乐歌,表演了文王乐舞“像箭”和“南筲”,武王乐舞“大乐”,商汤乐舞“韶灌”,夏禹乐舞“大夏”,虞舜乐舞“韶箭”等,由此可见,鲁国保存的古代文化多么丰富。昭公二年(前540),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不禁发出了“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二是学无常师。孔子是自学成才的,他没有专门的老师,谁有专长他就向谁学习。他曾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向老子请教礼仪,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制。向郯子问礼是孔子青年时期唯一具有确切纪年的事情。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执政大夫叔孙昭子问起少昊以鸟名为官名的问题,郯子讲了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的官制。孔子听说后,专门去向郯子请教,了解了许多古代历史传说,事后他赞叹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天子失去了学官,学问就到了边远的小国,这话是真的啊!这年,孔子27岁。

P14-16

序言

优良家风:一脉承传的育人之基

王志民

家风,是每个人生长的第一人文环境,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而文化世家的家风则是这座宝库中散落的璀璨明珠。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宗法制社会,建立在血缘、婚姻基础上的家族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支柱。《孟子》有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家族文化是个重要的载体。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不深入探讨、挖掘家族文化。而家风,是一个家族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凝聚,是家族文化的灵魂。

以文化教育之兴而致世代显贵的文化世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闪耀文化魅力之光的特殊群体。观其历程,先后经历了汉代经学世家、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隋唐至清科举世家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汉代重经学,经学世家以“遗子黄金满篇,不如教子一经”的信念,将“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融二为一,成为秦汉大一统之后民族文化经典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时期,门阀士族以“九品中正制”为制度保障,不仅极大影响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是当时的文化及其人才聚集的中心所在。陈寅恪先生说:汉代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破除了门阀士族对文化的垄断,为普通知识分子开启了晋身仕途之门。明清时期,科举更成为唯一仕进之途。一个科举世家经由文化之兴、科举之荣、仕宦之显的奋斗过程,将世宦、世科、世学结合在了一起,成为政权保护、支持下的民族文化及其精神传承的重要节点连线。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世家不仅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也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今天应该珍视的传统文化宝库。

分析、探究历史上文化世家的崛起、发展、兴盛,尤其是其持续数代乃至数百代久盛不衰的文化之因,择其要,则首推良好家风与优秀家学的传承。

优良家风既是一个文化世家兴盛之因,也是其永续发展之基。越是成功的家族,越是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与传承,越是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越能促进家族的永续繁荣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往复。家风的传递,往往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导,以家训、家规、家书为载体,以劝学、修身、孝亲为重点,以怀祖德、惠子孙为指向,成为一个家族内部的精神连线和传家珍宝,传达着先辈对后代的厚望和父祖对子孙的诫勉,也营造出一个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连第、簪缨相接的重要先天环境和文化土壤。

通观中国历代文化世家家风的特点,具体来看,也许各有特色,深入观其共性,无不首重两途:一是耕读立家。以农立家,以学兴家,以仕发家,以求家族的稳定与繁荣。劝学与励志,家风与家学,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化世家首先是书香世家,良好的家风往往与成功的家学结合在一起。耕稼是养家之基,教育即兴家之本。“学而优则仕”,当耕、读、仕达到了有机统一,优良家风的社会价值即得到充分的显现。二是道德传家。道德为人伦之根,亦为修身之基。一个家族,名显当世,惠及子孙者,唯有道德。以德治家,家和万事兴;以德传家,代代受其益。而道德的核心理念就是落实好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追求及国家的社会道德建设与家族家风的培育是直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风是修身之本、齐家之要、治国之基。文化世家的优良家风积淀着丰厚的道德共识和治家智慧,是我们当今应该深入挖掘、阐释、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质性变化:文化世家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荡然无存,它们辉煌的业绩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其传承数代赖以昌隆盛邃的家风已随历史的发展飘忽而去。在中国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加速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撞开记忆的大门,深入挖掘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呢?答案应该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满含深情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尤其是那些成功培育了一代代英才的文化世家的家风,积淀着一代代名人贤哲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治家经验,是我们当今建设新型家庭、家风不可或缺的丰富文化营养。继承、创新、发展优良家风是我们当代人必须勇于开拓和承担的历史责任。

在中华各地域文化中,齐鲁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与贡献。这里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被当代学者称为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中国文化的“重心”所在。傅斯年先生指出:“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一个重心,便是齐鲁。”(《夷夏东西说》)秦汉以后,中国的文化重心或人中原,或进关中,或迁江浙,或移燕赵,齐鲁的文化地位时有浮沉,但作为孔孟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两千年来,齐鲁文化始终以“圣地”特有的文化影响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的传播及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作出了其他地域难以替代的贡献。齐鲁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历史传统,使齐鲁之地的文化世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世家中更具有一种历史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入挖掘和探索山东文化世家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世家即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重大价值。

自2010年年初,由我主持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以下简称《书系》)正式启动。该《书系》含书28种,共约1000万字,选取山东历史上的圣裔家族、经学世家、门阀土族、科举世家及特殊家族(苏禄王后裔、海源阁藏书楼家族等)五个不同类型家族展开了全方面探讨,并提出将家风、家学及其与文化名人培育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为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及家风建设提供历史的范例。该《书系》于2013年年底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在社会上、学术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山东数家媒体对相关世家的家风进行了追踪调查与深度报道,人们对那些历史上连续数代人才辈出、科甲连第的世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如何吸取历史上传统家风中丰富的文化滋养,培育新时期的好家风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反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抓住机遇,就如何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文化世家中的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新时代家风问题,主动与我们共同研究《中国名门家风丛书》的编撰与出版事宜,在全体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

该《中国名门家风丛书》,从《书系》所研究的28个文化世家中选取了家风特色突出、名人效应显著、历史资料丰富、当代启迪深刻的家族共11家,着重从家风及家训等探讨入手,对家族兴盛之因、人才辈出之由、优良道德传承之路等进行深入挖掘,并注重立足当代,从历史现象的透析中去追寻那些对新时期家风建设有益的文化营养,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喜爱!

2015年9月28日

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后记

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不仅影响并成就了孔氏家族,也影响并成就了中国士大夫家族。随着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朝鲜、越南、日本等中国近邻也将孔子思想奉为国家指导思想,学诗学礼也成为众多士大夫家族的家训和家风。

中国历代的家训、家规,无不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影响。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颜氏家训》说“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陆游“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朱柏庐《治家格言》也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童蒙读物《三字经》则开列了读书的顺序,“‘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孔氏学诗学礼的祖训,诗礼传家的家风,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

汉武帝将朝鲜北半部纳入中国版图,设置学校,开展教育,造成全民读书的习尚。新罗时“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建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高丽时“闾阎陋巷间经馆书舍三两相望,其民子弟未婚者则群居而从9币受教,既少长则择友各以其类讲习于寺观,下逮卒伍童稚亦从乡先生学”。理学传入朝鲜后,很快得到传播。朝鲜理学特别重视传承:一种是家族的传承,许多家族或子承父业,或兄弟受业一师,如李谷受学李齐贤,传子李穑,父子高中元朝进士,金长生受业于理学大师李珥,传子金集,父子都从祀朝鲜文庙;一种是学派的传承,朝鲜有重视学派传承的传统,韩国近年编印的《退溪学脉图》收录李混(1501—1570,号退溪)以下十一代九百多位传承学人,去世最晚的是1998年。朝鲜学术传承重学派,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理学家,进入朝鲜文庙配祀孔子的理学家就达到16人。

日本文化更加重视家族的传承。自称汉灵帝曾孙的阿知使主赴日后子孙赐姓东汉直,把《论语》带入日本的王仁后裔被赐姓为西文首,两家族成为日本的文化世族,到平安时期,东汉直分成菅、江两家,西文首分成清原、中原两家。大宝元年,日本仿照中国设立大学寮,后来博士都是世袭,而且只能嫡传,明经博士为清原家所有,文章博士为菅原家独占。江户时期,大学头为林罗山家族世袭,一直延续了十代。日本学术传承重家族,虽然阻碍了学术的发展,致使日本历史上很少产生思想家,但也推动了日本思想文化的发展。

孔子学诗学礼的家训,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家风,不仅对东亚许多国家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日益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今天,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共11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55500
开本 32开
页数 22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69.7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1
17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