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罪与罚(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罪与罚(名家全译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对之进行考察,可以说,这是一部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

本书译自1984年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罪与罚》,这个本子是俄罗斯人为外国读者出版的一系列俄国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一种,全书的每一个单词都标有重音,并且附有详细的注释——不仅说明了书中涉及的俄国和外国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介绍了俄罗斯的某些风俗民情,更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了简要的注析,这对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罪与罚》描写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莉扎薇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尾声

试读章节

马尔梅拉多夫静默下来,仿佛他的声音突然断了。然后,他忽然飞快地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咳了一声,清清嗓子。

“从那以后,我的先生,”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从那以后,由于一件倒霉事,也由于几个居心不善的人告密,——特别是达里娅·弗兰采芙娜在其中煽风点火,似乎是因为她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敬,——就从那时开始,我的女儿,索菲娅·谢苗诺芙娜,被迫领了黄色执照,由于这个缘故,她不能再跟我们住在一起了。因为女房东阿玛莉娅·费奥多罗芙娜也不乐意让她住在这里(而她以前亲自帮过达里娅·弗兰采芙娜的忙),那位列别贾特尼科夫先生也……唉,就是为了索尼娅,他和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才发生那件倒霉的事。起初他自己老是追问索涅奇卡,可是突然宣称自尊心受了伤害而勃然大怒:‘怎么,’他说,‘我,这样一个饱受教育的人,难道竟要和这样一个女人住在同一幢房子里吗?’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不服气,出来为她辩护……于是就吵起来……现在索涅奇卡大多是天黑的时候到我们这里来,帮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干活分忧,也尽其所能地送点钱来……她住在裁缝卡佩尔纳乌莫夫家里,租了他们的一个房间。卡佩尔纳乌莫夫是个跛子,又是个结巴,他那一大家子人都是结巴,他妻子也是个结巴……他们都挤住在一间房子里,而我的索尼娅独住一间,是用板壁隔开的……唔,是啊……他们都是一些穷到极点的人,说话都结结巴巴……是啊……不过那天我大清早就起床,穿上自己的破衣烂衫,举起双手向苍天祈祷,然后就动身去找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大人。您认识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大人吗?……不认识?嗬,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您竟然不认识!这是一块蜡……上帝面前的一块蜡;像蜡一样容易融化!……听完我的倾诉,他竟然热泪盈眶。‘唉,’他说,‘马尔梅拉多夫,你已经有一次辜负了我的期望……现在我再次给你一件差事,责任由我个人承担,’他这样说,‘你可要记住我的话,’他说,‘回去吧!’我吻了吻他脚上的灰尘,不过是在心里吻的,因为他身为大臣,是个有着新的治国方略和教育思想的人物,实际上他是不会允许我这样做的;一回到家里,我就宣布,我又被正式录用了,又可领一份薪水了,上帝啊,当时大家是何等的快乐啊!……”

马尔梅拉多夫过度激动,又停住了。这时一群已经喝醉的酒鬼从街上走了进来,一架租来的手摇风琴的声音和一个七岁孩子所唱《小小庄园》的发颤歌声也从门口传了进来,顿时热闹非凡。酒馆老板和伙计都忙着招待新来的顾客。马尔梅拉多夫却对这些进来的人视若无睹,继续讲着他的故事。此刻他看起来已极其虚弱,可是他越是喝醉,就谈锋越健。忆及不久前成功地谋到了一件差事,他似乎倏然变得生气勃勃,脸上甚至闪现出某种神采。拉斯科尔尼科夫凝神细听。  “我的先生,这已是五个礼拜以前的事了。真的……她俩,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和索涅奇卡一听到这件喜事,上帝啊,简直就像我进了天堂。过去我老是挨骂:你就像畜生那样躺着吧!可是如今,她们都踮着脚尖走路,还制止孩子们吵嚷:‘谢苗·扎哈雷奇工作累了,正在休息,别出声!’上班之前,给我喝咖啡,为我煮凝乳!弄来了真正的乳脂,您听见没有!我真不明白,她们是怎样积攒了十一卢布五十戈比,为我置办了一套体面的制服?靴子,细棉布胸衣——都是最考究的,还有一件文官穿的燕尾制服,所有的东西总共只花了十一卢布五十戈比,而且式样都精美极了。第一天大清早我下班回家一看,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做好了两道菜:一道菜汤,一道洋姜烧腌牛肉,这样的菜,我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她什么衣服也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一件好衣服,然而这时候却精心打扮起来,好像要去做客一般,这并非说她穿了什么新衣服,而是说她什么也不用,照样能把自己打扮漂亮:她梳好头,换了一个干净衣领,戴上一副套袖,就仿佛换了一个人,显得又年轻又漂亮。索涅奇卡,我的宝贝女儿,一直拿钱帮助我们,她说,现在这一段时间里,不便常来你们这里,除非是天黑以后,免得别人看见。您听见了吗?听见了吗?有一回午饭后,我回家午睡片刻,您能猜得到吗?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憋不住了:一个星期前,她才与女房东阿玛莉娅·费奥多罗芙娜相互大吵大闹了一场,现在却请她来喝咖啡了。她们在一起足足嘀嘀咕咕了两个小时。她说:‘谢苗·扎哈雷奇眼下又上班了,又有薪水了,他亲自去拜谒大人,大人也亲自出来接见他,让其他人都等着,却拉着谢苗·扎哈雷奇的手,从他们面前走过,到办公室里去。’您听见没有?您听见没有?大人说:‘谢苗·扎哈雷奇,您过去的功劳,我当然记得,虽然您有这种荒唐的嗜好,不过您现在既然做出了保证,而且没有您,我们的工作就滑人了逆境。’(您听见没有?听见没有?)他又说:‘现在我相信您的允诺。’我得告诉您,上面所说的这些话,全是她信口胡编的,这倒并非她生性轻浮,喜欢瞎吹!不,她对这一切深信不疑,她用想象来安慰自己,的确如此!我并不责怪她,不,对此我一点也不责怪!……六天以前,我把我的第一次薪水——二十三卢布四十戈比——统统带回家时,她管我叫小宝贝。她说:‘你真是个小宝贝!’这是在只有我俩的情境中叫的,您明白吗?唉,我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呢,我又算个什么样的丈夫呢?不,她轻拧着我的面颊,说:‘你真是个小宝贝!’”P21-23

序言

俄国伟大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821年11月1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1843年毕业于彼得堡高等军事工程学院。早在中学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茹科夫斯基、克雷洛夫、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司各特、席勒等人的代表作品更是为他所爱不释手。在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他不仅继续大量阅读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对果戈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自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两部历史悲剧《玛丽亚·斯图亚特》《鲍里斯·戈杜诺夫》。毕业后,他正式进行文学创作。1846年,他发表书信体小说《穷人》,受到诗人涅克拉索夫和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一举成名,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后因参加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彼特拉舍夫斯基(1821一1866)小组,于1849年被沙俄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几分钟获得沙皇的赦免,改为流放——先是在鄂木斯克要塞监狱服苦役四年(1850一1854),接着被派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西伯利亚第七常备营当了五年列兵(1854—1859)。1859年12月,获准回到彼得堡。回彼得堡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办报刊和文学创作之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1881年1月28日因病去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成果颇丰,重要作品有:《穷人》(1846)《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0一1862)《地下室手记》(1864)《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1)《少年》(1875)《卡拉玛佐夫兄弟》(1879一1880)《作家日记》(1873—1881)。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对之进行考察,可以说,这是一部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作家多年酝酿、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晶。早在1859年10月9日写给其兄长米哈伊尔的一封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宣称,打算创作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而且相当自信地认为:“这部忏悔录将会确立我的名声。”1860年底,在阅读法国的刑事案件汇编时,其中19世纪30年代轰动一时的皮埃尔·弗朗索瓦·拉塞内尔(1800—1836)诉讼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触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准备从事法律研究的青年,为了抢钱,杀死了一个老太婆,被捕后他在狱中创作了一些诗歌,并写了回忆录,为自己进行辩解,宣称自己不是普通的罪犯,而是与社会的不公正做斗争的勇士,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普遍的不公道复仇,结果变成了“社会的牺牲者”。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主办的《当代》杂志上发表了这一案件的审判记录汇编,并且亲自写了按语:“在这件诉讼案中,涉及的是一个罕见的、神秘的、令人感到可怕而有趣的人的个性。卑劣的天性和对贫困的畏惧,使他变成一个罪犯,而他竟把自己说成是自己时代的牺牲品。”并且认为它“比各种各样的长篇小说还要吸引人,因为这类诉讼案照出人的灵魂的黑暗面,艺术是不喜欢触及这些黑暗面的,而假如触及了,也只是用插曲的形式顺便一提……”于是,他结合自己对俄国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对这一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俄国的首都彼得堡,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构思与创作过程,在1866年最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于16至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相当成熟和繁荣。综观这几百年间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它经历了从情节小说到人物小说再到心理小说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情节小说是16至17世纪欧洲长篇小说刚刚产生时期的一种形态,由于它受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中世纪骑士传奇等的影响,更注重描写离奇的情节和一系列变化多端的事件,情节是压倒一切的,甚至主宰着人物的性格,而且叙述的是异乎寻常、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人和事,人物性格则往往是简单的、概念化的,一出场就己定型,其代表作品是法国拉伯雷(14947—1553)的《巨人传》(1532—1564)、西班牙塞万提斯(1547—1616)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1605一1616)。

17世纪以后的小说,逐渐转变为人物小说——法国小说家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代表作《克莱芙王妃》(1678)首开纪录,到18世纪这类小说趋于成熟。人物小说不再过多关注异乎寻常的带幻想色彩的人和事,而把普通的甚至是平庸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让主人公的活动与性格起主导作用,而情节则成为人物逼真的活动背景和场所,人物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人物与情节开始融合起来。不过,异乎寻常的尤其是具有惊险色彩的事件仍有一定的市场(18世纪后期的哥特小说尤其如此,19世纪西欧不少作家,如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的作品中依旧还有这种痕迹)。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勒萨日(1668一1747)的《吉尔·布拉斯》(1715—1735)、英国笛福(1660一1731)的《鲁滨孙漂流记》(1719)等。

心理小说虽然最早的当推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但到18世纪末的感伤主义小说才产生颇大的影响,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繁荣的局面。心理小说在人物小说追求逼真的情节与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在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种种冲突中揭示人的内心情感与灵魂深处,它适当地简化了人物小说对环境与事件过分详尽、逼真的描写,而把笔墨主要集中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一种从外化到内化的转折,直接通向了20世纪的现代小说尤其是现代主义小说。

作为一部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罪与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从文艺复兴至陀氏创作《罪与罚》时的欧洲长篇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弘扬人的个性,歌颂个人为维护各个方面的权利(追求个人发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社会政治方面的平等和作为等等)而进行的各种斗争,揭露或控诉不平等的社会对有才华、有追求的个性的扼杀。

《罪与罚》则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与创新,它既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捍卫个人权利的正当性,又深刻地揭示了过分追求个性自由、个人权利从而发展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实质。而这是对西方长篇小说在主题上的创新、推进与深化。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受西方思潮及拿破仑的影响,形成了类似于后来德国哲学家尼采“超人”哲学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把芸芸众生人为地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两类:“一类是低级的人(平凡的人),也就是说,可以称之为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具有天赋和才干,能在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新见解的人。”后一类人不仅能提出新见解,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新见解,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杀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如果需要他哪怕踩着尸体,踏过血泊,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良心上,依我看,是可能会允许自己踏过血泊的。”为了实践这一理论,他挑选了一个放高利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作为实验对象,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正好发现他杀人的老太婆的妹妹——极其善良的莉扎薇塔。杀人后,他的良心使他深感自己犯了罪,但他又一时难以放弃自己那“非凡的人”的理论,千方百计试图逃避法律的惩罚。因此,小说的绝大部分细致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灵魂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的苦苦挣扎与激烈斗争。

……

在叙事手法上,这部小说有两个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第一,在叙事系统方面,西欧小说主要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罪与罚》则已主要转到人物心理方面,具有不少现代小说的特点,这是它的一个创新,但要注意的是,它毕竟还是19世纪的作品,因此其显著特点是把对外部生活的叙述与对心理的揭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前所述,小说不仅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非凡的人”的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而且描写了马尔梅拉多夫、卢仁等的生活与活动。第二,在叙事视点上,多角度、多声部地揭示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与自己、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他人的冲突。在这方面,苏联学者巴赫金在其名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已有经典论述,此处不赘。

陀思妥耶夫斯基上述的艺术创新也是俄罗斯式的,并且对俄国小说也有极大的推进。

俄罗斯文学有一种刻画心理、表现心理、分析心理的传统,起始于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继续深化之,苏联学者弗赫特把这种文学现象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是普希金,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像西欧小说一样,主要通过书信和内心自白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在这方面有所发展——通过多角度的方式(多个人谈论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揭示人物心理,尤其善于通过人物的自我分析揭开心灵的秘密。屠格涅夫则更多地受西方影响,注重通过行动和行为的结果揭示人物的心理。托尔斯泰在俄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大贡献是,把此前作为说明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的心理描写,变成观照和开掘人生的一种方法,并且独创了展示人物心理的独特方法——“心灵辩证法”,善于深入细致地描写连接心理两极的环节,尤其是善于描写心灵发展的隐秘过程,其中的一些描写,还达到了意识流的高度(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自杀之前的一系列心理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高峰,他的小说中,外部世界只是引发人物内心活动的一个条件,而且,他不仅善于描写一般的人物心灵世界(如早期小说《穷人》),他更擅长的是,展示人物的带有某种病态性质的心灵状态,特别是那种意识近似精神分裂而又具有双向转化的心灵状态,在艺术手法上则善于运用幻觉、梦呓甚至某些隐微的潜意识来揭示人物的心灵的深层,更善于运用复调小说的形式,通过多声部的对话、辩论、抗衡,展示复杂幽秘的内心世界。为了表现这种复杂隐微的内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变西方和俄国此前小说的时间性叙事为空间性叙事,以便更好地聚焦于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其小说成为一种共时性存在的空间体小说,并且,在艺术结构上更多地采用一种戏剧式的结构方式,甚至运用了一些戏剧手法,从而使小说戏剧化了。

总括来看,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方面颇具俄罗斯特色的创新与推进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心理描写方面,从此前的单一性走向多角度。在保留突出的内省性(主人公的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的同时,进而展示人物心灵的自我斗争,最终发展为多声部和挖掘深层心理;第二,在文体特征方面,从此前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诗与散文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抒情)走向戏剧化;第三,在叙事方法方面,则表现为把对外部生活的叙述与心理的揭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叙事系统和由定点到多角度的叙事视点。

综上所述,《罪与罚》的确是一部俄罗斯式的全新的长篇小说,它完全实现了作家自己预期的目的,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名声,奠定了他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本书译自1984年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罪与罚》,这个本子是俄罗斯人为外国读者出版的一系列俄国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一种,全书的每一个单词都标有重音,并且附有详细的注释——不仅说明了书中涉及的俄国和外国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介绍了俄罗斯的某些风俗民情,更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了简要的注析,这对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本书为师生合译,其中曾思艺翻译了本书的第一至第五章,朱宪生翻译了第六章和尾声,并审阅、校对了全书。在翻译本书时,我们参考了以往国内出版的若干个译本,受益匪浅。这里谨向各位前译者表示谢意。由于能力有限,本译本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也很可能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03年3月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罪与罚(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朱宪生//曾思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7084
开本 32开
页数 6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6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8
CIP核字 2015138486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9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