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读周有光(一位智慧长者超越百年的故事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曾是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他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自谓“百岁学人”/他是个“快乐老头儿”,期颐之年连获三个奖项。他的故事“好玩儿极了”!陈光中著的《走读周有光(一位智慧长者超越百年的故事人生)》是周有光最新传记!

全书行程上万公里寻访八城故地,精选二百七十佘幅图片,百年岁月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在《走读周有光(一位智慧长者超越百年的故事人生)》这本书中,作者陈光中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本书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目录

自序

一、初识周有光

二、常州:礼和堂

三、常州:青果巷

四、常州-苏州:中学时代

五、上海:从圣约翰到光华

六、苏州-上海:九如巷与吴淞口

七、上海-杭州:温柔的石堤

八、上海-苏州:鸟鹊桥弄

九、重庆:观音岩葫芦

十、重庆:唐家沱

十一、成都:华西坝

十二、上海:东照墅

十三、北京:沙滩后街

十四、北京:《汉语拼音方案》

十五、北京:风暴乍起

十六、宁夏:西大滩

十七、北京:从沙滩到后拐棒

十八、“上帝把我忘掉了!”

附录一:周有光年谱简编

附录二:周有光部分著作书目

后记

续后记

插图索引

试读章节

而为姐姐和妹妹的婚事积极奔忙的张允和,自己的夫婿却来得很从容,那就是周有光。

张家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九如巷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他与张允和并肩走过了将近70年的人生之路,那可真是一段悠长的故事,需要舒缓精神,慢慢道来。

由于战乱动荡,张家姐弟陆续走出家门,天各一方,甚至有数十年中断了音讯,但这九如巷始终是他们眷恋的地方。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维系全家人感情纽带的,是一本特殊的刊物——《水》。

受父母影响,姐妹都喜好文学,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文学团体”——“水社”。几个弟弟看着羡慕,也组织了一个“九如社”。相比之下,还是“水社”显得更加兴旺,她们的社刊《水》办得红红火火的,连“九如社”的成员也不由自主地参加进来了。《水》的“发行范围”虽然只限于张家的成员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但办得十分“正规”,大家都踊跃地为它投稿,并十分积极地刻版、油印、装订、分发,忙得快乐而有趣。直到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

要说一个家庭刊物也并不算什么稀奇,据我所知,一些文化人的家庭同样有过以孩子们为主体的家庭墙报、家庭“报纸”什么的。但《水》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停刊近60年之后,居然又更加红火地复刊了。那发起者,就是张允和。

这真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刊物。用“自封为主编”的张允和的话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复刊后的第一期《水》只印了25份,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的时候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著名出版家范用称《水》的复刊为“本世纪一大奇迹”。

从第七期开始,已是“二八年华”(对自己88岁的戏称)的张允和“退居二线”,改由“副主编”张兆和主持。由于后来张兆和身体欠佳,从第13期起,《水》的“编辑部”从北京移至苏州,由张寰和继续主持。

张寰和送了我一本2002年4月30日最新出版的“复刊第19期”,是用复印纸单面“印刷”的。封面照片是位于苏州书院巷的江苏巡抚衙门旧址,由张寰和摄影。我在来他家的路上刚刚经过那里,但不知道那正是他们祖父张树声当年任职的衙门。这刊物虽然只有26页,内容却包罗万象。有关于张树声、张冀牖的生平介绍,有政论文章,有诗词歌赋,有日记摘抄,有报刊文章汇编,有绘画作品……

我随手翻去,最先看到的是周有光写的那篇《走进世界》。文章针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大事,由《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谈起,说到中国传统的“出世”思想直接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巧妙地把加入世贸组织的“入世”与走进“尘世”的“入世”结合起来,阐述了“入世”的重要与必要。他说:“人民进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从‘入世’之难,我们看到了自己离开世界还有多远。……走进世界,做一个21世纪的世界公民,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视角独特,笔锋犀利,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97岁的老人笔下。这使我更加迫切地希望尽快见到那“二姐”夫妇。

张家姐弟现在北京的有三位:二姐允和、三姐兆和与三弟定和。我向张寰和许下了一个诺言:回到北京后,逐一拜访他们,把他们近来的状况用相机拍下来,让他们姐弟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见面”。

16-17

序言

我曾有意询问过20位朋友,算是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提出的问题很简单:“知道周有光吗?”

有18个人茫然反问:“周有光是谁?”

还有一个人做思索状:“周有光?是不是和沈从文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个回答,我不知应当感到欣慰还是悲哀:周有光的名气,居然还要从沈从文那里“借光”?

只有第20个人很坚定地回答:“知道。不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嘛!”

这回答还算靠谱,但不完全对。现今人们动辄授人以什么什么“之父”的名号,既不客观,也太俗气,周有光本人并不认可。

说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之一,基本准确些。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国人,只要你使用手机、只要你使用电脑,只要你查字典……你就离不开周有光的成果——《汉语拼音方案》。

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无法涵盖周有光那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更何况,他还在不断做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新事情呢。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更要追问:“周有光到底是谁?”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说,周有光的确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连襟。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出身名门,叶圣陶曾说,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沈从文同样幸福,娶到了张家三女张兆和。张家四女的婚姻,本来就是相当动人的故事。

张允和不愧“才女”称号,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写的《昆曲日记》,堪称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张家十姐弟早年创办的家庭刊物《水》颇有名气,在停刊近70年后由张允和主持复刊,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继续编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所以张允和曾得意地拿自己的夫君打趣:“我比有光更有光!”

然而周有光无须借助夫人或连襟的名气,自己本身就相当“有光”。

周有光于1906年生于常州,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的时代,百年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颇有建树,50岁时却突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70多岁了还参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是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位成员之一。家中小辈与他调侃,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周有光笑答: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他说:“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

1991年,“5岁”的周有光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自命“学人”,把重新学习称为“自我扫盲”。他的“扫盲”成果是,20年来,基本每月发表一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百岁以后——在他算来是“20岁”以后,还陆续出版了《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见闻随笔》、《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拾贝集》等新作,内容涉猎广泛,观点相当尖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2010年的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朝闻道集》入选“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12月15日,周有光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政府、凤凰卫视联合评选的“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2月19日,他又入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被誉为“大音之魅”而获得“中国魅力人物”称号。如此业绩,堪称文坛奇迹。有趣的是,2010年6月,已经进入人生第105个年头的周有光,还在网上开辟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仅引来大批“粉丝”追捧,还招致许多恶言辱骂,而他对这些追捧和辱骂均付之一笑;他的口头禅是:“好玩极了!”

这样一位“好玩极了”的老人,是不是很值得一读呢?

我自2002年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结识,屡经交往,自有许多感触积存心头,几经踌躇,终于经不起诱惑,贸然下笔写了这部书。自知文笔拙劣,只怕未能“有光”,反倒减彩,所以先把丑话说在头里:这书只是一幅技法欠佳的速写,要想真正品味“百岁学人”的文风,还是得去看他自己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我依然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也不是游记随笔或采访手记,它似乎是一种“杂烩”,说不出什么明确的体裁和章法。笼统说来,它只是将我的“走读”过程及具体感受掺杂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力求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触动。如此尝试,希望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本书一共使用了270余幅图片,并依然保持我以往的习惯: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属实地拍摄;那些人物画像、速写、地图等,也由我亲自绘制。同时,还选用了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家庭相册以及所著书籍中的部分照片,作为珍贵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多是直接摄自有关的博物馆或专题展览。图文相辅,也可算是本书力求达到的效果之一吧,所以在书末特地编制了相应的“插图索引”。

闲话少叙。这书是否值得一阅,还是等待读者评价吧。

陈光中  2011年2月于北京会城门

后记

在计算机上制作完成的最后一幅插图,是沙滩后街55号的地理位置图。

巧得很,这天是2011年1月10日,距去年去有光先生家的日子,恰为一年。

365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无息地过去了,实在让人感慨。

绘制地图有一个特殊的效应:在重新接触那些地名的时候,会勾起许多具体而亲切的回忆。

一年以前,我对其中的不少地方还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和事情。而一年间,下江浙、去西南、走西北,屈指细算,仅乘坐火车所走过的路程,累计也有9985公里了。如今回想起来,在这“行万里路”的经历中,还是有许多收获和感动的。

对于那些曾经给予过诸多指点和帮助的人们,我心中多有感激。最先想到的是张晓颖女士,当年正是由于她的建议,我贸然闯进了苏州九如巷张家,如此才有了这本书;她的夫君曹宁先生,作为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直给予积极的帮助,巧的是,此次去成都,我偶然得知他的父母抗战期间都在重庆,专程前去拜访,听两位老人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实难忘怀。至于苏州九如巷的张寰和先生,已是多次交往,那对坐恳谈的情景,历历在目。还有北京作家庞旸女士,常州青果巷的潘再生先生,周氏族人周蔚春先生,兰州的老朋友邵笑女士,以及许多偶然相遇不知姓名的好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妻子小敏,作为“第一读者”和“首席校对”,付出了与我同样多的劳动。

当然,最应当感谢的还是周有光、张允和夫妇以及周晓平先生。这书中所引用的大量资料,源自周有光及张允和先生所著的《多情人不老》、《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张家旧事》(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最后的闺秀》诸多书籍以及家庭刊物《水》等;其中的许多照片,摄自他们的家庭相册。正是由于他们的信任与坦诚,才使我的“走读”得以顺利进行。

如此,除了“后记”,这本书的所有文图已经基本完成。

于是下笔写这“后记”。

1月13日是有光先生105周岁的生日,本想前去祝寿的,更何况前段时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先是肠胃不适,继而感冒,接着又持续咳嗽,让人很是惦念,早有探望之意。按常规,我自然是要事先打电话询问的,不料,连续几天,保姆小田接电话的时候口气都有些为难:这两天家里来人太多了!从电话里就听到那边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想,还是等等吧。

几天里倒是办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以及王文运先生,决定出版本书。这应算是送给有光先生一份特殊的寿礼吧。  等到周家消停了一些,我终于得到上门的机会。

仍是那间熟悉的小屋,仍是那张熟悉的小桌。见我进屋,他笑着挥手打招呼。此前他显然正在工作,那台熟悉的电子打字机就摆在桌上。他让我稍等一会,关上打字机的电源,用一块花布包袱皮裹好。我想伸手帮忙,被他拒绝了:“你不知道怎么放。”他自己把包袱塞到小柜旁的角落里,回身坐好,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好了!我们可以说话了!”

时间是下午3时,有光先生该喝他那始终不变的下午茶了。我端起小柜上的杯子递给他,发现杯子是凉的。他解释说:“这个是酸牛奶。酸牛奶本来就是吃凉的,不煮的。因为我吃饭吃得很少,保姆说我营养不好,就吃一杯酸牛奶补充。”

看来他已经痊愈了。

听到我说书稿即将出版的消息,他很高兴,我乘机提出请他题写一个自己的名字,将来可以作为书名的一部分。在请名人题字这件事上,我一向有些胆怯,一旦遭到拒绝,难免感到尴尬。不料有光先生欣然应允,还嫌我带去的纸张太小,要保姆另取几张大的来。他说:“我写得大一些,你将来可以缩的。”

在落款的时候,他停笔跟我商量:“我还是写1月13日,我生日那天?”

我当然同意。

此时我得寸进尺,又提出一个要求:“您能不能再写一个题词?随便写些什么,比如对未来的展望、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回顾、对故乡的记忆……”

他说:“好的。”

他摊好纸,下笔就写。

他写的是:“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他说:“我最近常常写这句话。这是整个世界观的改变。”

在回来的路上,我始终在琢磨有光先生的题词。

我想,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陈光中

2011年2月于北京会城门

书评(媒体评论)

周有光是一位特别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老人,他以百年的阅历,洞见历史,思考人生,给人智慧和力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对读者如是说

周有光是当代中国人的骄傲。50岁之前他是银行家和金融学家,50岁至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至今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葩,他的历史功绩将世代流传下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对读者如是说

人活百岁,如今并不稀奇,寿而能文,古来也不乏其人。我所真心敬佩的,是周有光的勇气——那种藐视俗流、敢说真话的勇气。

——作者对读者如是说

我有一句话,看了你这个书以后,我就写在上面了。我说:“同类书中,此书写得最好。”尤其是你创造了一种你的写法,你的风格。真是了不起。

——周有光对作者如是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读周有光(一位智慧长者超越百年的故事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光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63952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2015111103
中图分类号 K825.5
丛书名
印张 2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