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代的呼唤(1979年后中国西部中长篇报告文学选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一艘巨轮在“千岛国”——印度尼西亚曲曲弯弯的海域里缓慢地行驶着,它从三宝陇港到了雅加达港……在离开这个国家之后,轮船驶入无边的太平洋时,顿时感觉到它的速度飞快了起来。海鸥低空翱翔,从伫立在甲板上扎红绸发结的姑娘身边掠过,18岁的陈基娘,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哦,飞吧,飞吧!向北,向北!快快飞向那北斗升起的地方……

1954年,一个炎热的夏天。海轮经过几天几夜的航行,终于在一个清晨抵达香港。旅客们纷纷上岸。黑洞洞一片模糊的楼房,它的顶上挂着英国的米字旗。听说,深圳桥的那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了。一帮拿着棍棒的巡捕,像赶什么似的(啊,姑娘想起来了:这不是在赶“猪猡”吗?)把他们赶过了哨卡。过了那座桥,刚刚天亮,一眼就看见了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陈基娘双脚并拢,肃然立正,深深地弯腰90度,连连鞠了3个躬。祖国亲人解放军拉住了她的手说:“欢迎,欢迎!你们辛苦了……”话还没有说完,陈基娘已是热泪满面,呜呜地哭了起来……

“笨猪!”这句口头禅,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似乎是对黄皮肤的华人特有的一种称呼。陈基娘的心灵里,从小被刻上的一个耻辱的烙印,至今没有磨灭:在异国他乡经常像“猪猡”一样被赶来赶去。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七八口人,经商卖杂货,从文池兰搬到日惹,从日惹又到三宝陇,从三宝陇又搬家……陈基娘当然就跟着到东到西。

她永远忘不了目睹的一幕惨景:就在木拉比活火山口附近的山林里,一群野孩子窜到树林里去玩耍,她第一个发现被刺刀挑开肚皮的叔叔和阿姨的尸体横躺着。基娘疯一样地逃奔回家,一头扑在外祖母的怀里。世上发生的一切,那瞬间被柔和温暖的怀抱所隔绝,但凶残的触角像射线一样,从不间断地向幼小的心灵刺来,简直无法阻挡。

为什么?为什么?在日惹上初中的姑娘,渐渐感觉到因为没有生活在祖国母亲真正的怀抱之中而缺乏安全感。

姑娘倔强起来了:她参加了进步华侨青年组织。学生会主席被当局逮捕了,她和大家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上街抗议游行;又跟同学们搞募捐活动,欢送一批批华侨回归祖国。她已经不是一个野孩子了。

她知道祖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搞生产、闹建设、男女平等……她瞒着父母偷偷地加入了“回国同学会”,立下了回国的誓愿。

父亲是出于爱护女儿(因为她参加的活动,难免有被抓去坐牢的危险),还是舍不得骨肉分离?老人知道这事后,坚决阻拦。“中国人多,也不稀罕你们回去!”“留下来可让你上大学,只要经常见面就行了。”“要么就别上大学了。你大姐以前也闹着要回国参加抗日,我就采用这办法,干脆不上学,还可以帮家忙。”  陈基娘说理也不行,撒娇也无用,终于采用了不吃饭的办法,对付严厉、可怜的老父亲。她绝食了。绝食到第三天,基娘不能起床,父亲勉强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但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等冬天再回国;第二,从现在起在家不去上学,不准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不许与同学来往。聪明的姑娘识破了父亲的“缓兵之计”,自己也提出了条件:白天在家帮忙,晚上请老师来补课。于是,她利用补课机会联系老师和同学,又通过一位老师巧妙地向父亲活动,不久又重新上了学。

陈基娘加快了回国日程的安排。在华侨同学的帮助下,买了一张票价最低廉的底层地铺船票,登上了开往香港的海轮。

姑娘真的要远走高飞了。无奈的父亲、母亲拖着小弟慌慌忙忙赶到三宝陇码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亲人给姑娘送了一笔“嫁妆”:衣服、杂物、自行车、照相机等;父亲还专为她付钱,换了一张床位票;当母亲抖抖索索的手,将一条黄澄澄的金项链,塞到女儿手里时,陈基娘也有点心酸了……

这位华侨姑娘很快从祖国的南方大门广州,到了即将东流入海的长江之滨南京,被保送进了南京师院附中,当高三插班生。毕业后,她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在一片“社会主义好”的欢歌声中,来到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对于心田里似乎早已熟识,但在现实中却是完全陌生的祖国生活,陈基娘每时每刻、一举一动,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吃饭用筷子不习惯,解手用“手纸”不习惯,不能天天洗澡不习惯。有一次,还是去参观游览哩,往返大约只走了10来里路,就觉得脚步不协调,脚掌还起了泡。难怪她不习惯,姑娘在海外,一里地也要骑自行车,远路是有包车的。

陈基娘毕竟已经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周围有个强大的集体温暖着她的心,而自身发出的无比力量的源泉,来自她心中已经竖立起来的缀有五颗星星的红旗。

这位华侨姑娘被动听的政治报告吸引住了。那些足以使人激动得掉眼泪的“忆苦思甜”,还有悲壮的革命战斗故事,使她对神圣、庄严的祖国更加热爱、万般神往。最初,陈基娘在操场上听大报告,最怕有小蚂蚁爬到身上来,坐立不安,有时还惊叫起来。现在,开这种大会,和同学们一样都盘腿坐在草地上,一坐就是三四个钟头。这个在印尼中爪哇岛长大,围着水稻田里那几个人也不能抱合的大榕树,嘻嘻哈哈“捉迷藏”的野小孩,现在变得这样的恬静、善思、有觉悟。

P216-218

目录

序:社会主义中国美丽的天空  

长 篇

 公仆的职责

 铸盐魂

中 篇

 “比格云室”的情丝

 “状元”与“财神”

 苹果熟了

 地球第三极腹地的曙光

 在跳蚤世界———一个现代才子的苦斗纪实

 播种者

 雁落龙羊

 “GAUSS”———高仕扬

 在地壳新隆起地带

 怀抱

附录:有关评论

 中国西部报告文学的新崛起 黄 钢

 长篇报告文学《公仆的职责》读后感 黄 钢 

 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 田 源 

 我希望———《铸盐魂》序言 尹克升 

 啊,察尔汗盐湖———读李南山《铸盐魂》 李若冰 

 李南山重访察尔汗钾肥厂 张裔炯 

序言

《时代的呼唤——1979年后中国西部中长篇报告文学选集》写作的时代背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一次极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这部著作撰写的是: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一种人文精神境界,一种灵魂的呐喊,一种正能量“软实力”。作品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作品中歌颂的英雄人民无不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篇字里行间无不闪烁出卓越的“艰苦奋斗,,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

我和南山同志同为记者。他是我的兄长、老师,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去柴达木盆地采访,共同写《“状元,,与“财神”》。他的采访使我受益匪浅:他采访见闻抓故事;他重视大局抓细节;他精选素材抓灵魂。他说:“报告文学是采访的艺术,我们必须深入地采访,精心地写作,写成的作品读者才会喜欢”,又凝重地握住我的手,“有生命力的作品是要用生命来写的”。

我郑重地推荐《时代的呼唤》这部好书。它的出版问世,能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能在社会主义弘扬中国精神的美丽天空,增添一缕希望的闪亮光彩,人民正翘首拭目,热烈期盼。

内容推荐

李南山编著的《时代的呼唤(1979年后中国西部中长篇报告文学选集)》这部著作撰写的是: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一种人文精神境界,一种灵魂的呐喊,一种正能量“软实力”。作品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作品中歌颂的英雄人民无不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篇字里行间无不闪烁出卓越的“艰苦奋斗”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

编辑推荐

李南山编著的《时代的呼唤(1979年后中国西部中长篇报告文学选集)》收录了作者在荒漠西北蹲点采访30余年时间里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精选。主要讲述了一批又一批从遥远的外地来西北的支援者与拓荒者——青春正当年的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不畏任何困难险阻,生活上难以适应、与骨肉亲人难以再晤;随时面临瘟疫细菌感染的死亡危险、20多个年头在冷僻的试验门类里克服自己文化基础薄弱而攀登科学高峰;受着错划右派的冤屈和无家无伴的孤独,以黄河为自己的终身情侣,战胜了“鬼也不来的地方”的困难,等等,拼搏向上的动容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代的呼唤(1979年后中国西部中长篇报告文学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南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8210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5069234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