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迂回与进入/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本书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什么得以提供进入?
作者简介
杜小真(1946—),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系教授、博导,已退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现代西方哲学会理事,国际哲学学院通讯教授(总部巴黎),法国巴黎七大葛兰言中心成员,加拿大魁北克哲学会《哲学》杂志学术委员会成员。巴黎高师法国当代哲学研究所成员。主要著作有:《萨特引论》《自由与存在的重负》《遥远的目光》等。主要译作有:《存在与虚无》《西西弗的神话》《福柯集》《重负与神恩》《在期待之中》等。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他是中国人”,“这是中文”
第二章 正面,侧面
第三章 在形象的外衣之下:曲折的批评
第四章 中介引语:震撼的力量
第五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如何阅读“字里行间”之意
第六章 不可能的分裂(迂回的意识形态)
第七章 情与景之间:世界并不是表象的对象
第八章 景之外:转意不是象征
第九章 从导师到弟子,言只是指示
第十章 不存在本质的领域,或为什么迂回就是进入
第十一章 成熟的过程,实现的飞跃
第十二章 大象无形或如何指明不可言说之物
第十三章 “网”和“鱼”或如何进入自然
第十四章 云与月
第十五章 隐喻的距离
结论 迂回或区分为二
序言
我们的问题在开始可概
括如下:我们认为间接谈论
事物有何益处?我们对人与
物保持的距离何以能够更容
易发现二者——更清楚地展
现二者?而因此,这样一种
距离又何以成为“有效”的源
泉?我们对正面接近世界已
习以为常。然而,从迂回的
接近中,我们可能获得什么
好处呢?换句话说,迂回何
以提供进入?
概括言之,我由之出发
的问题是意义的微妙性问题
。然而,普通语言在此预感
到了某些东西——即使抱有
偏见。当我们说,“这是希
伯来文”,这只意味着方言
制造障碍并使人难以理解其
义。但是当我们说,“这是
中文”,那就加上了复杂的
含意,这种复杂性使得意义
变得难以琢磨。按字典的解
释,被称作“中国人”者,转
义是指“过分追求烦琐的人”
。但我们要问:谁掌握着衡
量这种过分的尺度呢?因为
这仅仅涉及矫饰吗?迂回的
精雕细刻难道不是在行使一
种权力——由于它的审慎而
更具有强权性质——吗?我
们这样问远非毫无根据。我
希冀探寻意义之微妙会把我
们导至何方,它特别擅长使
用的方式是什么,又是什么
增高了它的价值。在探寻的
过程中,我关联于中国提出
了上面的问题。因为显而易
见,从上古时代开始,在中
国就有诗歌、史书或先贤言
论的文字记载,而话语的“
微妙”(微言)是文人所称
道的。我并不宣称中国持有
“间接”的专权(也不是说在
中国人们不能很直接地表达
),而是要利用中国对间接
表述的明显偏好——这使我
们迷惘、着迷——寻问文化
的独创性在意义的“创造”中
可能到达何方。对于我,这
种探寻中不无包含一种挑战
:向一位非汉学家(因为我
首先是对他说话),这种挑
战成功表明如何向一位既不
懂中国语言,也不懂中国语
境的人辨识一种话语。因为
,如何充当对一种“外来”意
义进行阐释的角色呢?
这种探寻的首要意义是
它能直接产生效用:即“解
读”(decoder)中国。但我
们不能把它局限于这种实用
的功能之中;另外一种活动
会渐进出现。因为间接的迂
回会导引我们去探查整个理
论背景,去研究意义的谋略
问题,就是精神用以依靠那
应该重新全面审视的现实的
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无
法回避下面这一连串的问题
:世界之于我们,是否不再
是表象的对象,抑或转义本
身不再趋于——在“象征”的
范围内——表象?或者,普
遍性是否不再是思想所期望
的东西,而且言语由此不再
希求定义(为建立本质的普
遍性)而是要转调——为的
是与情境相结合?简言之,
意识是否不再致力于把现实
一分为二以在超越(存在的
或上帝的超越)中奠定现实
?那么,为了使世界成为可
理解的,我们尽力要谈及的
东西就不再是“真理”了吗?
一个归纳了上述疑点的问题
渐渐提了出来,它成为本书
的导线:为什么在中国,这
另外的领域——本质的、精
神的——没有形成,而在希
腊传统中它是用来构筑我们
的意义的境域?或从反面提
问题:制约我们固有的解释
模式的理论成见——但总是
隐藏着的——是什么?这样
的结果是:我们把这些理论
成见视为自明之理,以至于
把它们混同于“理性”。
人们对中国感兴趣有许
多原因。或由于中国灿烂丰
富的文明,或由于看到她在
世界上日益显示出来的重要
性。而特别促使我学习中文
的具有思辨特征的原因是:
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
欧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开拓
的是文字(ecriture)的另
外一种可能性(表意的而非
拼音的);因为中国文明是
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在与
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
关系之下独自发展时间最长
的文明。在我看来,中国是
从外部正视我们的思想——
由此使之脱离传统成见——
的理想形象。我并非认为我
们在中国之所遇就一定是最
相异的,但至少这个地方是
他处,不再有任何东西一下
子与之适应;不适的思想,
很难在其中认识自己。不过
,我认为这样一种不适是恰
当的,这种特殊的形势是有
利的。在我开始学习希腊哲
学时,我不无一种奇特的感
觉:它于我可能过于熟悉,
以致我不能指望真正认识它
(由此能够认同它)。因为
它与我们的哲学如此不同,
我们与希腊思想暗含着的关
联有可能阻碍我们去感知它
的生命力——估量它的创造
性。必须脱离家族传统,必
须切断血统联系,必须保持
某种距离。一种理论的距离
是恰当的——中国恰恰为之
提供了便利。
再者,“中国”向我们提
供的这别样的观点,并不是
事先提出来的,而是必须要
去建树的。在中国与希腊之
间,我试图循序渐进地对话
语进行的正是这样的观点调
整,而不是画出平行线。因
为我不认为能够把书页一分
为二:一边是中国,另一边
是希腊。或毋宁说,我相信
声称能一下子解决差异的突
出类型只会导致差异的索然
无味。因为意义的谋略只有
从内部通过与个体逻辑相结
合才能被理解。这就产生了
反思在此采取的巡回状态。
迂回与回归——这项工作是
一个过程。但是从一站到另
一站,风景在改变,一种全
景初步形成。也是因此,我
有时会请读者耐心一些,因
为对诸多中文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迂回与进入/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弗朗索瓦·朱利安
译者 译者:杜小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31421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11-01
首版时间 2017-11-01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38
CIP核字 2017061383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