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
内容
试读章节

为什么研究良知?

本书的主题是:良知——即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普遍、非常强大、也非常重要的现象。我们是一个比我们常常自认为的要好得多的物种。当人们从报纸上读到有关达尔富尔的大规模强奸、亚丁湾海盗,或是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时有关抢劫的报道时,人们很容易怀疑这一点。但是16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在报纸上报道呢?因为这些事是新闻,而之所以是新闻,是因为它们罕见。强奸、海盗和抢劫在人类的互动中是例外,而非规范。

这种想法应该让我们感到宽慰。很多人感到,犯罪猖獗、政治腐败、战争、饥荒和屠杀非常令人忧虑。(我们认为这些想法本身就证明,我们具有利他的倾向,否则,只要那些糟糕的事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怎么会为他人担忧呢?)相信人们能干出自私和恶毒的事使人沮丧;反之,我们也能从良知的想法中得到安慰。人们确实能做恶毒的事,但是他们也能够,并且常常出人意料地,去做好事。

然而,除了在遇到麻烦时提供精神慰藉之外,这种“大多数人都具有良知”的想法还有着巨大的实际重要性。不断涌现的科学证据已经开始准确清楚地表明,人们会做出有利于社会行为的原因和时机。我们已经开始理解鼓励人们“听从其良知”的那些情况,以及相反的引发不利于社会的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那些情况。这意味着,我们不必总依赖简单的物质奖励和惩罚来鼓励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我们也可以凭借良知的力量。那是人们所能期望的最廉价且最有效的警戒力量。

任何研究法律、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显然都会愿意了解这种可能性。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毕竟就是要鼓励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劝说人们缴纳他们宁愿不交的税,履行他们宁可违约的合同,说服人们遵守他们有意无视的交通规则。因此,法律和良知巧妙地纠缠在了一起。虽然很多专家把法律只看作是一个物质刺激和惩罚的体系,但是科学证据告诉我们,法律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法律可以给出奖励和惩罚,但法律也可以做更多的事。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激发(或泯灭)良知力量的途径,我们就不仅能深入了解法律,而且更能有效地运用法律。

但良知的现象并不只对法律专家才重要。正如良知有助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会遵守法律规定一样,它也有助于说明人们遵守其他规定的原因,比如:雇主对员工的规定、家长对孩子的规定、大中小学对学生的规定。它还有助于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坚守像“办事要排队而不是加塞儿插队”、“把垃圾投入垃圾桶而不是随手丢弃在公共街道上”这样一些难于用于法律手段执行的、支持着公共生活的伦理规则和文化习惯(“社会规范”)的原因。

因此,不管是从学术角度(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管理专家)来说,还是从比较实际的角度(教师、家长、狱警、宗教领袖、民间组织者和企业高管)来看,良知现象都应该是研究和关心人类生存状况的人们感兴趣的问题。21世纪的美国人仍然欣赏明显合作守法的文化。即使是在大型城市中,大多数人也都遵守法律,信守承诺,缴纳税款,对陌生人彬彬有礼,从没有停下来想过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无私。违反法律、贪污、暴利和欺骗是例外,而不是规矩。

但是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合作的、合乎伦理的文化正在遭到围攻,我们集体的良知正在衰退。新闻里充满了事实证据:大银行和大公司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金融丑闻;政治腐败广泛存在;美国这个国家最有名望的一些大学里引人注目的研究造假和学术抄袭事件。社会学家萝伯特·普特南在其畅销的研究著作《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瓦解与复兴》中,拿出了坚实的数据来记录这种社会的病态感。普特南论证了,近几十年来,美国人参与政治、社区活动和慈善博爱善举的比例下跌得有多么厉害。普特南宣告说,甚至更让人忧心的是,美国人认为,人们彼此之间已经不那么诚实和值得信任了。我们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疏远了我们的社区,公司、大学和市政府的丑闻和洋相弄得我们疲惫不堪,我们正在渐渐失去集体的道德归属感。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像是自私的消费者,而不像是有良知的公民。

这样的前景应该让我们忧心如焚。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人类仍然不免毁灭于一颗任性的彗星。但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最紧迫的政策问题,包括恐怖主义、犯罪、金融丑闻、疾病流行和环境退化,追根寻源,都可以归结为人类的行为。正如卡通人物波戈出了名的评论所说:我们遇到了一个敌人,他就是我们自己。P17-19

目录

志谢

第一编

 第一章 佛朗哥的选择

 第二章 霍姆斯说的蠢事

 第三章 无视善意: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良知

第二编

 第四章 做游戏:实验游戏中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

 第五章 杰基尔/海德综合征:有利于社会无私行为的三要素社会模型

 第六章 来源

第三编

 第七章 我兄弟的看护人:民事侵权法中无私的作用

 第八章 挑选有利于社会的合作伙伴:开放性合同的故事

 第九章 犯罪、惩罚与社区

第四编

 结论 太阳的战车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

思考和写作本书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在我深入探究良知这个想法,并搜集有关良知以及良知与法律的关系的科学证据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多得无法估量的帮助,许多人给我提出建议、问题和洞见。这些人里有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乔治敦大学卓越的同事们;有在高级研究所、克莱尔蒙特大学查普曼法学院、哈佛法学院、纽约大学、斯坦福法学院、范德比尔特法学院和华盛顿大学等院校召开讨论会时的与会者;有与格鲁特研究所(Gruter Institute)、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行为、进化与文化项目”有关的许多个人,还有令人惊奇的特雷诺家人。我深深感谢他们所有人的洞见和鼓励,并对我没能提到的人表示歉意。

然而,最要特别提到的是,我的研究受到了我与一些经济学家谈话的启发和影响,他们特别有探索精神、有胆量思考。他们鼓励我超越经济人(homo economicus)的模式去看问题。他们包括乔治·阿克洛夫、玛格丽特·布莱尔、哈罗德·德姆塞茨、比尔·狄肯斯、罗伯特·弗兰克、赫布·金蒂斯、迈克·詹森、道格拉斯·诺斯、伊莎贝尔·索希尔、保罗·扎克、路易吉·津盖尔斯,还有非常让人思念的杰克·希施雷弗。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本书也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萨丽·考恩·斯托特,一位对良知有着真知灼见的女性。

读者应该注意的是,本书第三章的大部分内容是从先前的著作中提取的,那是我为《道德市场:价值观在经济学中的重大作用》(Moral Markets:The Critical Role of Values in the Economy,ed.Paul J.Za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一书写的一章内容。

内容推荐

无论是现代的法律还是公共政策都假定人是自私的动物,对待人,只应该采取惩罚和奖励的方法。事实上,这个假定很片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类良知的内在力量。《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中作者琳恩·斯托特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生物进化论等多种角度描述了人类种种自私与无私的行为,并指出法律制度是如何修正人们的行为以及好的法律如何鼓励人们在商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无私行为。由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想要步入真正的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我们就不能忽略良知的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作者琳恩·斯托特从四个部分描述了人类种种自私与无私的行为:第一编(第一、二、三章)向读者介绍良知的概念,并探索在现今众多的法律和政策讨论中,为什么会忽视良知的概念,又是如何忽视的。第二编(第四、五、六章)力图通过纵览近几十年来产生出的有关人们为什么和如何做出有利于社会无私行为的众多科学证据,实际运用良知的概念。第三编(第七、八、九章)旨在吸引法律界的读者。第四编(结论)回到了那个更广泛的问题上:为什么当代的法律和政策专家会渴望多做额外的工作,把良知的概念融入他们的分析之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琳恩·斯托特
译者 李心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0259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5011440
中图分类号 B8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