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国的城故城的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时间的影子》、《破晓》、《少年与辽阔天空》、《岁月里的永恒时代》、《黑暗的翎羽》、《一沙一世界》^《故国的城故城的国》是一位14岁少年作者王韵宁的各类随笔、散文、游记,抒发了少年人的情怀,袒露了少年人的敏感,本书风格真实、心得、唯美。

内容推荐

《故国的城故城的国》是一位14岁少年作者王韵宁的各类随笔、散文、游记,作者以边走边思考、边思考边写作的模式,抒发了少年人的情怀,袒露了少年人的敏感,也表白了在当今社会影响下年轻一代内心深处的沉郁。本书风格真实、心得、唯美。

目录

一 时间的影子

二 破晓

三 少年与辽阔天空

四 岁月里的永恒时代

五 黑暗的翎羽

六 一沙一世界

试读章节

外面飘着灰蒙蒙的大雨,那些山谷般的楼宇间升腾起寒冷的雨雾。

这几日开始阴雨逐渐地取代了春日里晴朗干净的天空,空气里像是弥漫着灰色的烟尘那样,转眼细碎的小雨落下,然后愈发滂沱,直至不可收拾。

数着时问,数着日子,数着一个一个小时在钟表的转盘上焚烧般倒塌成灰烬。日子开始逐渐被缩短了,被变成无数个虚幻哀伤的影子。外面沉默的世界仍然独自行走着,大风刮过之前,一切风景像是被下午的暮阳定格。在一个个午后开始感到疲倦,也想花一整节课的时问想明白一些事情,或是用瞌睡来击退不可避免的悲伤错觉。对人事物冗长的思念令人感觉更加的无奈。

被隔绝在厚厚的人海之外。眼前全是认不出来的陌生背影。

时间开始越来越短,眼前光墨飞逝。

站在顶楼的时候,下午灼热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照射下来,周围木头的世界逐渐开始发烫。盛夏来临的感觉有很多,这种闷热滚烫的光线就算是清晰的一种。站在那片明媚的光影下,整个教学楼里面突然变得安静的诡异。没有人在,只剩下下午火焰般的太阳投射下刺眼的光线,投射下万物的影子,物体的影子,自己的影子。

教学楼里回响着一种像是损坏的机器发出的尖锐的呜叫,压抑的,灰黑的,落叶从头顶的玻璃上卷过去,外面的太阳照射过无数朵流动着的白色云彩。

像是莫名的难过突然袭击了我。

早上也像是如今一样在阴雨的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匆忙吃几口早饭。上课,课上大部分时间开始东想西想地发呆,偶尔地抄几个公式。夏纷纷扬扬的小雨让水泥路变得泥泞不堪。打着伞的疲惫行人面,听到他们口中吟唱的歌谣,雨幕里他们的神情看去沉重伤。雨逐渐转大,漫天雨水的声音卷来,像是一场时光尽头尖利的海啸。

以前阴沉的天空里不时升起来悲哀的黑烟,童年时那么多个清晨渐繁忙的街道,直到那夏天的光景终于在某个清晨来临。炎热汗水湿透衣襟的感觉。大大口喝下冰凉的水。那场夏天像续了多年之久,而我们的人生就像是无穷无尽的阳光暴晒下赤荒芜的土地,干裂出无数黑色的纹路,如同流动着的黑暗的岁月。

大雨在世界的另一端下起来,寒冷打湿了身上的衣襟。那种如同末日般的场景,农田被雨水摧毁,离干涸的核心却异常的遥远。仿佛也仍浮现在眼前。转眼之间夏季到来,天空变成了卷来的云,变成了带着落叶的闷热的风。

所以又是过去的一年。

我直到这些天里才感觉到那种弥漫在人与人之问,甚至是举手投足的每个角落的燥热感,如同没有空调的闷热的夏夜里扇着身上的汗。不是那种用皮肤接触到的热量,是一种突然从人的心里,甚至是灵魂中涌动起来的,那股子属于青春的所谓躁动和狂热,那种逐渐脱离曾经面目的感觉。曾经文静的听话的同学开始变得奇怪,对那些老师也逐渐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从来都好好学习的人开始将精力花在朋友上,花在爱情上。曾经热爱阅读的人放弃了自己的书本而写下炽热的信件,在茫茫人海里竟然又熟练地找到了那个重要的人。像是人突然随着气候的炎热也同样变得温暖,那种在冬天的最深处冷漠的幻觉逐渐消失,那些在玻璃窗上哈出热气写下的名字也被擦得一千二净。

无数年轻的灵魂深处流淌着同样寒冷和炽热的血液。外面盛夏仍然投下永恒的光影,投向翠绿广阔的大地深处。

去年十一月末的时候和几个人在新加坡。那时候上海的寒冷已经几乎深入骨髓,回来就临近圣诞节,几周时间就放了长假。相比之下的新加坡显得异常闷热,在最后一天的中午,晴朗的天空突然密布黑云,然后猝不及防地下了一场沉重的暴雨。我和其他几个人冒着大雨把东西又弄到室内去,全身湿透,狼狈地像刚从游泳池出来。

最后那天手机在圣淘沙被偷了。过了几个月后新加坡警方说找到了手机,那个时候却已经换了新的,也不知道将那个丢了的手机找回来还能做什么。但终归想要拿到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对我们没有什么作用。P22-24

序言

肆虐的大风卷来天上的黑云。空气里充满闷热和潮湿。窗外昏暗的光线里涌来一场场午后的小雨,那些沉默的鲜艳树丛在那么多年的悲哀里开始逐渐枯萎。

那些尚未下雨的午后,天上飘起来像是逝者离去的黑烟,然后来临的是一场无边的刺眼盛夏。

整理这一年多来写过的长长短短的文章时,才恍然地发觉,这其中竟有那么多篇散文都是以这样莫测的气候变化作为起始的。整理着藕断丝连的混乱思绪,错乱的时间节点,以及那些在我们身上流过的永恒的岁月。

那些重新被找寻回来的往昔,盛夏或寒冬。被遗忘的东西在一个个关上灯后的夜里逐渐地浮上水面,像是重新记起,也像是重新发生。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记述这种欣喜又绝望的感觉,像是感觉笼罩在岁月里寒冷的晨雾逐渐退去,我们看到光明的时候,同样也明白身处黑夜的意义。

在某个下午看见Apple watch上的地球仪仍然在永无止境地转动。那片巨大的黑夜正从大海的方向无休无止地卷来,上海在那巨大阴影的海潮下渺小得仅剩下一个微小的红点。在黑夜转动而来的时候,它逐渐被吞没,也逐渐在那绝望的长夜里燃起刺眼的火焰。

上海逐渐进入了每年盛夏来临时,漫长而哀伤的雨季。

在那些个暴风雨袭来的夜里,才能见证这座城市那几乎不朽的伟大。风雨在黑暗中卷过那些平滑光鲜的玻璃幕墙,发出破裂而残酷的密集响声。从窗口望去,隔着雨幕的这座城市仍然散发着魔法般的光亮,那些在视线中拖曳出长线的路灯在地上的一滩滩泥水里晕开温暖和昏黄的光线。

在图书馆里发呆的午后,穿行在书架之间想要寻找一本足以消磨时光的书。翻开那些无人问津的书籍,书页之间隐隐闻见潮湿发霉的味道。有些书页已经泛黄,可能捐赠者收藏此书已久,以致在无数载岁月中它们逐渐开始腐烂。那些书里都衬托着一个又一个老旧而令人难过的时代,悲哀的主人公和最后残破的结局。

朋友翻了一会儿我随身携带的书,然后她说:“为什么这本书这么伤感?”

那时候头顶上空调的声音沉重地鸣响着,远处传来陌生人的笑声。

生活应该日复一日地缓慢进行下去。

我对这样消磨的生命有着一种既抵触又亲近的错觉。

“不过年少就应该四处奔波漂流啊。”忘了谁在以往童稚而模糊的岁月里这么说。

有段时间耳机里一直循环播放着郑智化的《水手》。那首歌听像是一场裹挟着沙粒的海风,苦涩的,刺痛的,辽阔的,像是我们拥有的整片天际。  我的歌单里面有许许多多这种年龄甚至比我年龄还大的音乐,那么多年之后它们全都变成路上人们叹息过往的时候所用的无意义的谈资,感慨岁月变迁、物是人非。

我从未经历过。但是我觉得那种攒下几个月的零钱去听一场演会的时代才是永恒的。那个心中还有渺小幸福的渴求的时代,还能感觉到心里那些微小而实际的渴望。

我没有去听过演唱会。那些歌只是不断地在我耳机里大声地回响。如同岁月中的妄语那般回响。

T恤,短裤,球鞋。

衬衫,领带,皮鞋。

我们在上一代人还很懵懂的年纪就已经开始面对这种来自时光和世界的巨大变迁、周围环绕着光影攒动的庞大时代。我们过早地开始寒冷了,甚至比那么多同龄的人,都更加早地开始观察这个扭曲的世界。

然后是一声声哀愁的叹息。

入夜的时候外面才姗姗地下起大雨。透过玻璃在那片黑夜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光景,只有些许遥远而触不可及的光亮。巨大的雨幕凌空挥洒下来,夹杂着凛冽的大风击打着斑驳的院墙。

我用手擦去浴室镜子上的雾,然后看到自己的脸。

大约一年多以前的某个疲惫的冬夜里,我拂去镜子上的雾气,仿佛像是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丑陋的、粗鄙的、差劲的自己。从那一刻,随后黑暗的岁月开始无穷尽地延展开来,它们开始于那个寒冬,像是永远都不会终结。

那个雨夜里我擦去那些雾气,从镜面的表面透过来一张没有表情的麻木的脸,看上去冷漠而哀伤。与别人偶尔向我描述过的神情无异。

头顶上的光线似是颤抖了几下。外面风雨大作。

诚实地说,我被那张僵硬的脸孔惊吓了一下。

然后更多的雾气弥漫上来,逐渐地模糊了所有现世的东西。

我穿戴整齐后,打着伞又冲进雨幕里。心里仿佛流淌着一种庄严而沉重的感觉,头顶的路灯晕开路面一滩滩寒冷的雨水。我慢慢走过沉默的街道,走向在现在的学校里听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

外面的人很难知道那些学费昂贵、光鲜亮丽的学校里面的样子,不知道它是否早已腐朽,或是变成了一个黑洞。直到我们看到,已深陷其中了,无法离开了。

我想如果我没有来这所学校,今天的我会像是路边随处可见的那种少年,喝着可乐、买着游戏点卡的少年。他们在一个个飘着晨雾的寒冷清晨离开家园,然后无声地开始一整天的疲惫。他们头顶上的电风扇开始旋转,代表着炎热夏天的来临。

年少就是在纸上不断地书写,写着写着,所有人都散了。

等毕业的时候人都会走的。

一个学长跟我说,他们以前毕业的时候,毕业典礼那天所有人都哭得撕心裂肺,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掏空挖走了一样。等到第二天,所有人就又开始互相约着看电影、出去浪,又像是没事儿一样。人遗忘的速度真的很快。老师,同学,朋友,爱情,言语,回忆,他们走的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也就那样去往遥远寒冷的世界,与我们灼热的手心分开。

我总觉得我这三年来所经历的事物有种古希腊式的戏剧性。爱与被爱,友情与分离,赞赏与嘲讽,不屑与恐惧。这些东西都反反复复地出现着,令人感到异常的疲惫。

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面待久了也会疲倦,也会变懒变颓废。欧洲人在自己的农村待了一整个中世纪,一整个千禧年。结果在那一千年里他们什么都没干,就剩下在村里对着上帝苦笑。

谁说的,“年少就要四处奔波”?

我跟一个认识十年、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如今还有联系。十年,几乎是我如今一大半生命的长度。偶尔听到他说那些家庭的变迁,在掺杂着几次短暂的回忆后,便想要感叹人事物之不易。十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改变容貌、命运、性格,足以聚集起那么多个家庭,也足以让那么多家庭支离破碎。

从旁观者的角度目睹这一切也同样让人无言。我所记得的那些个童年的日子,滂沱的雨从景观窗很大的玻璃面上无休无止地滑落,如同覆盖着我们的光滑的镜面。老人们站在窗前,他们的眉眼被岁月的阴影笼罩,逐渐变得模糊,变得肃穆甚至是哀伤。

小时候台风刮来,全市的学校都会停课。

哪怕我们知道人们正在泛滥的雨水中挣扎,我们仍然感到庆幸和快乐。

于是我永远地记住了坐在窗台上望着雨幕的那个身影。没有正脸,也不是背影,是一个抵挡住外面灰白光线的宛若黑影般的存在。

回忆起那次在异国他乡风雨呼啸的清晨,我们在路边温暖的小店休憩,老板端上那杯泛起潮湿白雾的热巧克力。某一刻你眼里的温暖被映入外面沉着的灰暗的世界,像是把所有悲伤的雨露都掩入你赐予我的长久时光里。

重新回忆才觉得那一刻如同所有寒冰岁月里唯一永恒温热的存在,那几秒钟泛出的光芒像是一片年代久远的火焰。那个清晨的我们被裹挟在冰冷的风雨交界,世界仿佛一颗初生的茧。

那是个寒冷的雨世,无穷无尽的雨,衬托出这一整个悲戚的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国的城故城的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韵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20226
开本 24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7
CIP核字 20153067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