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桃花扇雷峰塔)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桃花扇雷峰塔)》由刘炎平和解艾玲编著。《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它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背景,在大量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创造出李香君、侯方域及民间艺人苏昆生、柳敬亭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举凡“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桃花扇凡例》)。相传他在写此剧时,曾请曲师王寿熙等逐字斟酌修改,三易其稿,历时十年,时克成书。因此,这出戏“不独使观众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桃花扇雷峰塔)》由刘炎平和解艾玲编著,主要内容:李香君接过诗扇,连看也没看一眼,便将它收入袖中,淡淡一笑道:“这是奴家旧扇,血迹腌躜,看它怎的!”苏昆生忙道:“哎,香君!那扇上有杨老爷妙染,你怎么不赏鉴便袖起来了?”……

“画得倒好。”李香君道,“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娇色天然,仿佛用手摘取得下,只怕连徐熙那样的高手也画它不来。唉!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奴写了一幅桃花照!”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桃花扇雷峰塔)》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桃花扇

 附评:桃花扇底送南朝

雷峰塔

 附评:天怒人怨雷峰塔

附录:中国古代戏剧的源和流

审校后记:构筑一座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

试读章节

明朝末年,书生侯方域应试落第,在南京莫愁湖畔赁屋居住。

其时崇祯当政,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家信难通。眼看又是仲春时候,只见碧草粘天,黄尘匝地,还乡无同行之伴,触目皆避乱之人,侯方域心中好不忧愁!幸喜还有复社社友陈定生、吴次尾,寓在附近蔡益所书坊,时常与他会文赋诗,议论时政,倒也不算寂寞。

这日三人相约,到冶城道院,同看梅花。不料家僮在门口告诉他们:“魏府徐公子要请客看花,大大一座道院早已占满了。”

三人觉得无趣,商议如何消遣。侯方域道:“既是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岂不有趣?”

陈定生道:“依我说,不必远去。听说泰州柳敬亭说书最妙,曾见赏于吴桥范大司马、桐城何老相国。闻他在此作寓,何不同去一听消遣春愁?”

吴次尾赞同道:“这也好。”

不料侯方域却怒声反对道:“不就是那个柳麻子么?听说他新做了阉儿阮大胡子的门客,这样人说书,不听也罢了!”

“咳,这个,侯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陈定生告诉侯方域,“那阮胡子漏网余生不肯退藏,还在这里蓄养声会,结纳朝绅,柳敬亭便是他所新招的门客之一。不过,前日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公讨其罪,那班门客晓得他是崔魏逆党,立时拂衣散尽。这柳麻子也在其内。如此气节,岂不可敬?”

“哦,有这等事?”侯方域听得愕然敛容道,“竟不知此辈中也有这样豪杰,该去物色物色的!”

三人说着话,来到柳敬亭门前,只见修竹夹道,洞院深邃,青苔掩门。从院落深处,传来调笙弄管的咿呜之声,显出一副“闲将双眼阅沧桑”的气派。

家僮道:“此间是了,待我前去唤柳麻子出来……”

吴次尾喝道:“嗨!他是江湖名士,如何称得柳麻子?应称他柳相公才是。”

家僮连声称是,走上前去敲了敲门,大声问:“柳相公在家么?”

“噢,来了,来了!”随着应声,一个身材不高,头戴小帽,白发,白髯,双目有神,举止轻捷稳健的老人,出现在三人面前。

他先向陈定生、吴次尾拱了拱手招呼:“原来是陈、吴二位相公,老汉失迎了!”接着向侯方域转过脸来问:“这位是……”

吴次尾回答:“这是敝友侯方域侯朝宗,河南人氏,当今名士。久慕清谈,特来领教!”

“久仰,久仰!”柳敬亭将三人让进屋内坐了,献上一杯清茶道,“诸位相公都是读书君子,甚么《史记》《通鉴》,不曾看熟,倒来这里听老汉的俗谈。你看,俺这里是废苑枯松靠着颓墙,春雨如丝宫草香,六朝兴废怕思量,鼓板轻轻放,沾泪读书儿女肠……”

侯方域笑道:“不必过谦,就求赐教。”

柳敬亭道:“既蒙光临,老汉也不敢推辞,只怕演义盲词,难入尊耳。——没奈何,且把相公们读的《论语》说一章罢!”

“甚么,《论语》?”侯方域诧异道,“《论语》又如何说?”

“相公说得,老汉就说不得?”柳敬亭笑着回答,“今日偏要假斯文,说他一回。”说罢打起鼓板,一拍醒木道:“敢告列位,今日所说不是别的,是申鲁三家欺君之罪,表孔圣人正乐之功。当时鲁道衰微,人心僭窃,我夫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那些乐工恍然大悟,愧悔交集,一个个东奔西走,把那权臣势家闹哄哄的戏场,顷刻冰冷。你说圣人的手段利害呀不利害?神妙呀不神妙?咳!自古圣人手段能,他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见一伙乱臣无礼教歌舞,使了个些小方法,弄得他精打精。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

侯方域听他说得字正腔圆,慷慨激昂,却又诙谐飞动,妙趣横生,忍不住在心中暗暗赞赏:“果然不是个寻常人物!”

说完,柳敬亭放下鼓板、醒木,起身拱手道:“献丑!献丑!”

吴次尾道:“妙极,妙极!如今制诗文,哪能如此痛快,一针见血?真绝技也!”

陈定生道:“敬亭兄才出阮大铖之门,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献身说法。可钦可敬!”

“是啊,是啊!”侯方域连连点头道,“俺看敬亭兄人品高绝,胸襟洒脱,是我辈中人。说书乃其余技耳!这正是: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清白人会算糊涂账。”

吴次尾道:“这笑骂风流跌宕,一声拍板温而厉,三下渔阳慨以慷!”

柳敬亭笑道:“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

侯方域问:“日前同出阮衙的,是哪几位朋友?”

柳敬亭回答:“多了。不过都已散去,只有善歌的苏昆生,还住在附近。”

侯方域道:“也要奉访,尚望同来赐教。”

说着三人起身告辞。

P005-008

序言

本套丛书从浩如瀚海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三十部传世名作,将其改写成通俗易读的戏剧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这些传世名作本身具有情节集中、高潮迭起、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剧情内容生动感人的特点,而改编后的每篇戏剧故事,又都经过精心剪裁,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事流畅,文字清新,语言活泼,在充满时代气息的同时又保留了原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语言精华,因此通而不俗,深而不奥,雅俗共赏,老少成宜。这就既为有一般阅读能力而古文基础不足的读者,提供了分享这些前人创造的艺术精品的机会,又引导他们从中领略到这些传世名作原有的意蕴和韵味,从而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了解和热爱。

因全书篇幅较大,为方便读者,我们将其分为十二册出版。这是本书第十二册,包括《桃花扇》《雷峰塔》等两篇传世名作及《附录:中国古代戏剧的源和流》《审校后记:构筑一座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两篇。

后记

审校后记:构建一座古今文化的桥梁

◇赵秀兰

长达百万字的《中国古代传世名剧》终于审校完毕,发稿付梓了。向出版社发出最后一篇故事和附评,我忍不住长长舒了一口气,感到一种放下千斤重担般的轻松。

差不多整整半年工夫,除了每周有数的几节非上不可的本科和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之外,我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在这部巨著的审校之中。

对我来说,这是一项力所不逮的艰巨工作。其一,我是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段与“文革”同期,零星的“国学”知识来自于“文革大批判”,毫无系统。其二,大学所学专业是政治经济学,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做了一辈子政治理论课教员,偶然会用唐诗宋词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但是与古典戏剧绝缘。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机缘被拉上两位改编者打造的这艘战船,恐怕我至今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殿堂门外逡巡徘徊。

说它“极其偶然”,是因为我与两位编著者的结缘确实偶然。他们虽说都是我的朋友,我和他们夫妇二人相识,却间隔了三十七年之久。

认识刘炎平是在1974年金秋十月。那年历经六年晋南农村披星戴月田问劳作的我有了新的收获,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去天津南开大学就读。负笈临行前一位熟识的老师顺手交给我两本书,让我顺路捎给正在天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学习的刘炎平。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是一个校园两个大门,天津人习惯地称之为“天南大”。没费多大周折我就找到了书的新主人,瘦瘦高高的刘炎平因为文采出众是系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还结识了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年轻学子:耿直宽厚的廉相颇、机敏爽直的李树庆、聪明勤快的阎秉钧、清高率性的张强和赵政……他们都因为性情相投或业务相同而众星拱月般凝聚在刘炎平周围。天津大学每隔两周放一场露天电影。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里,一场露天电影就是奢侈的艺术享受了。所以只要他们那里放电影,我都会招呼上周末“无家可归”的女伴们去天津大学,享受刘炎平麾下那一群小伙子搬椅子板凳占场地的接待。原以为可以在我们学校以同样方式回报他们,不料我们学校难得放一场电影,我们只能心安理得地去他们那里蹭电影看了。

这一蹭就是整整两年。1976年秋天,他们毕业离校了,那一帮血气方刚的热心朋友也风流云散了。从此看电影就得自己扛板凳,电影也变得索然无味。1977年我毕业分配回到北京,走上大学讲台,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先是怕误人子弟而对自己的知识缺陷进行“恶补”,既是教员又是学生,一身兼二任忙得首尾难顾,后来,又一身兼二任既当教员又当主妇,仍然忙得无暇旁骛。那一群少男少女在校园里热闹得像一群打家劫舍、聚啸山林的草莽豪杰的景象,也成为偶然掠过心头的青春记忆。

岁月如织年过花甲,事业成了饭碗无需再拼搏了,牵在手里蹒跚学步的孩子健步如飞追不上了,这才发现年轻时的友情其实一直珍藏在心底,就像一首老歌中所唱的:“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

2010年刘炎平、解艾玲夫妇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千年吴越》,该书的选题策划人王轶冰恰好是我南开大学的小学妹。在她的帮助下,首先和睽违三十四年杳无音信的刘炎平通过越洋电话恢复了联系。很快,又在刘炎平帮助下接到了相颇打来的电话和树庆发来的短信。过了没几天,从宁夏去缅甸担任工程指挥的树庆途径北京,专程登门到寒舍造访。久别重逢后的我们欣喜得仿佛劫后余生。

认识刘炎平的妻子解艾玲更是机缘巧合。解艾玲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远赴北美研修深造,是世界知名的睡眠呼吸研究专家,也是在境外华人世界颇有知名度的女作家。2011年烟花三月春意盎然时,她回国讲学,顺路到北京看望年近百岁的老母亲,我由此得以与她相识。当年夏天,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他们的美国寓所待了三周,度过了一段十分愉快的海外生活,也对他们有了更加深切地了解。

2011年5月,我赴美看望已经在纽约华尔街打拼了两年的女儿,没出机场就从女儿的手机中听到了刘炎平关切的声音:“你妈妈到了吗?”我急忙接过电话,大声向他报道平安。他说:“好!你嫂子等不及上班去了,让我接到你消息马上给她打电话!”

我原打算在美国混到暑假结束开学前回国,不料7月初女儿临时因事回国,我成了她的一大难题:和她同机回国没有机票,留在纽约,我“又聋又哑又瞎”,在摩肩接踵的纽约却如同置身于无人荒岛,她难放心。要知道我的英文水平基本上接近于零,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来美后女儿为我准备了几张中英文的字条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麻烦,我每天揣着这些“护身符”在狭窄悠长的华尔街转悠,站在哈德逊河边观赏布鲁克林大桥上的车水马龙和滚滚人流。她若一走,我该怎么办?我们在美国又无亲无故,连个可投奔的寄身之处都没有。他们知道我们的窘境后,又打电话又发Email,千方百计动员女儿把我发落到麦迪逊“暂存”。无奈,我只好前去他们府上叨扰。

远处一辆汽车停下来,一位手捧鲜花身材魁梧的人跳下车向我走来。我一眼便认出这是刘炎平。只是身材略显壮实,鬓角的头发也有些花白,记录着三十五年的岁月沧桑。三十五年别后重逢在异国他乡,物非人亦非,百感交集。他把鲜花递到我手中说:“你嫂子一大早在农贸市场特地为你买的‘鲜’鲜花,可惜一路上让太阳给晒得脱水了。她正在家里给你准备接风宴呢!”愧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三十多年,看惯了学生送上的百合、康乃馨,可是捧着“嫂子”这束鲜花,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回“娘家”了。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愉快时日。每天早晨女主人去她的研究室上班,我就帮助男主人整理他多年来存在电脑里的资料。说心里话,对他的电脑技术实在不敢恭维,可又不能不佩服他资料积累的广博,所以,整理他的资料,委实不易。

……

尽管他们十分谨慎地把他们的选编改写工程谦称为“艺术临摹”,说它“够不上独立的艺术创作”,但是,对这些古代名剧略有涉猎的人们都会知道,要将这些结构独特、文字古奥的古代剧作,在基本上保持原著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改写、“编译”成情节紧凑、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张力强劲、类似于中短篇小说的戏剧故事,使之成为一般读者所易于并乐于接受和欣赏的、大众化的现代文学作品,绝对是一项艰巨、浩繁、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再创造。其艰难程度,绝不亚于任何“独立的艺术创作”。这是名副其实的“被严加拘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折不扣的“带着锁链在如来佛的手心跳舞”。因为,它“既要亦步亦趋拿捏分寸,又要花枝招展千姿百态,还不许有丝毫越矩举动逾越雷池”,编著者几乎没有可以发挥想象和自由挥洒的余地(引自前言)。较之一般的“独立的艺术创作”,难度更大。功力,恰恰就是从克服这些难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了解他们夫妻的人都知道他们分别毕业于天津大学和山西医学院(现在的山西医科大学前身),所以许多人把他们深厚的古文修养和文学基础归结于他们的高中母校康杰中学的培养。

其实,据我所知,三年康杰中学,只是给他们奠定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而达到今天这样能够与国学专家比肩的水平,则是他们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汗水,旷日持久地构筑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一个在山西国防工业系统工作,一个在医学院研究生班就读,生活和事业都刚刚起步,就着手“改编”了被他们称作“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是他们的宝贝儿子刘将)的《中国古典名剧故事》。书稿1985年秋天杀青,但因为种种原因拖延至1990年才正式出版。该书问世后曾经引起广泛关注,刘炎平被北京一家著名杂志社特聘为《戏剧长廊》专栏作家,一家电影公司还打算把整部“名剧故事”改编拍摄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发行海外(后因经费问题未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先后去了北美,又从零开始经历了二十多年艰辛备至的创业历程。虽然离别了生养他们的故乡故土,但中华文化的血脉难断。用他们发表在北美《世界日报》上一篇时评文章中的话说,就是:“每个人连在祖国母亲身上的那一根无形的脐带,是用什么刀子都割不断的。”尽管在国外面临东西文化的交汇和冲突,加上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难免有失落和无助的痛苦,但他们坚持刻苦研究,笔耕不辍,闲暇之余,还写了不少散文、随笔和时评文章。他们在《世界日报》发表的精彩时评,使他们在美国和加拿大成为名人。我好友之子寓居加拿大多年,听他母亲说起他们是我的朋友,兴奋地打来越洋电话对我说:“这里的华人几乎都知道你朋友的大名!”

后来生活逐渐安定了,他们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把“淘金”的数目当做成功的标尺,而是把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们所钟爱的文学事业,全力以赴地开始了系统的、颇具规模的文学创作和研究。2010年2月,他们出版了以吴越史事为题材、篇幅长达88万余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年吴越》。仅《千年吴越》一书,他们参考阅读过的古代文献约400余种,10000余卷,字数逾亿,书后附录所选《先秦汉魏晋诸子话吴越》片段摘录,被专家誉为“坐不了十年冷板凳拿不出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千年吴越》刚付梓,他们便开始着手整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几乎是与此同时,他们又投入了另一部以写人为主、全面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盛况的作品的研究和准备。已经收集整理好的书籍和资料,足够他们再埋头奋战几年,甚至十几年,计划够宏伟的了。对他们来说,现在最珍贵最短缺的就是时间。毕竟,两个人都已经年过花甲,不是当年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时候了。流年似水,我时时都体会得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还有那种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

我觉得他们夫妻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艰难困厄,他们心中都有一种自信,一种自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他们总想尽自己所能,为这个世界增添几道奇丽色彩。所以,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他们都是那样的沉稳、执著、坚忍不拔。

大树参天有深根。他们的“根”,就深深扎在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上,扎在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无比热爱和追求上。  运笔至此,我又情不自禁想起太太在本书前言末尾写的几段话:

——回忆都是甘苦杂陈的,特别是在历尽艰辛,工程终于竣工之际。

——如此规律性的工作切换,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调剂和休息。而我的先生却日复一日深埋在故纸堆里,心无旁骛在浩如瀚海的古代文化中沉潜优游。他载沉载浮几十年,居然没有窒息缺氧。这固然表明他追求艺术的恒心之坚韧,也同时证明中国古代戏剧中蕴藏的多种营养,已经丰富到足以为潜水员维生的地步。

——但是,我们不希望别的同好重蹈我们的故辙。因为,这一路跋涉,实在是太漫长、太艰辛也太孤寂了。如果身旁没有亲朋好友以各种方式陪读陪走,谁能守门罗雀三十年,意兴不减?如果耳畔没有狮吼虎啸,晨钟暮鼓,

谁能坐在冷板凳上面壁三十年,岿然不动?

“狮吼虎啸,晨钟暮鼓”“以各种方式陪读陪走”,为的是“守门罗雀三十年,意兴不减”,为的是“坐在冷板凳上面壁三十年,岿然不动”。而终极目标,则是坐落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座沟通古今文化的巍巍大桥一《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

这就是我所得到的答案。

2011.10.15北京海淀观云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桃花扇雷峰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炎平//解艾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69687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