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北考察日记(1940年-1941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我国政府组织的第一个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王子云,何正璜任团员兼文秘。何正璜日记《西北考察日记(1940年-1941年)(精)》详实地记述了考察团在重庆成立、成都集训、赴陕以及在西安地区的考察情况。

在何正璜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考察团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丰富、紧张而又滋味复杂的。其中也不时表现、流露出我国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让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执著。这些文字,历经几十年风雨,古色斑斓,但依然散发着理想的光辉。

内容推荐

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我国政府组织的第一个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王子云,何正璜任团员兼文秘。考察团成立的背景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气焰最盛之时,为了抢救收集整理我国西北地区(河南洛阳以西及陕甘青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料,以防万一被日寇破坏、盗走,保存一份完整的资料,为以后复制作参考。何正璜日记《西北考察日记(1940年-1941年)(精)》详实地记述了考察团在重庆成立、成都集训、赴陕以及在西安地区的考察情况,日记记述考察团对西安古代遗存进行了细致查看;走访西安大儒、收藏家、古董商,看到了精美文物之所在;于残垣断壁的寺院中,寻找到不少遗散的文物;对西安周边的汉唐遗址进行了踏查;对市井民俗文化也做了详尽的记叙。日记从1940.9.2日始,1941.4.20止,共计7个月18天。其中1941.2月至4月为重点篇章。

目录

前言

途记

 1940年11月19日--1941年1月2日

西安记

 1941年1月3日--1941年4月20日

附录: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立

试读章节

晨,在广元北站换西北公路局之软椅轿车。行李至此,均需一一过磅,磅后系号条由局负责捆于车顶,迅速而有秩序。且我们之座位号数,在我们未到之前即已顺购票先后派定。我们皆中国之忠诚人民,喜有法有则之处置,故虽吾人行李磅后须补四五十元,且吾等座位又在最后一列,然均甚为心愿。知西北公路局为交通部所办国营事业,究竟不同,观夫抗战以后,各处工程创始改良者均多,是抗战胜利之日,亦建国成功之日也。广元为四川极边之一县,过此即入陕境。川省虽非故土,然住此已多日,且家尚有人在渝市,今即离川,心中滋味颇难形容。此处有酒精制作坊,规模尚有可观,亦为国营。传此处尚有兵工厂,故敌机常临,然我们匆匆过此,不得熟知。但久闻人言,广元有佳妙石刻之佛像,云因此极思一睹,辨其风格。然车昨日抵站时已四点,询问其地,答以约三公里。六公里之来回,今夜实不可能,只得交臂失之。今日在车窗中一瞥而过,但见累累石佛或立或坐,均装于沿公路之峭壁中,高约二三尺,面目衣物不及细辨,只得待诸归途再行过访。车沿嘉陵江上游而行,云累(注:原文如此,似应为“屡”)低问忆及嘉陵江上否?我只低笑而不答。水最浅处仅可湿踝,真所谓滥觞也。水急而流乱,冲石排沙,奋力前奔,此处虽非其最上游,然睹此勇毅奔流之状,不禁念及任何事物创始之艰。大言之,总理当日合少数先烈肇创民国,几经阻挠仍不屈前进,终成今日吾等自由民主之中华,吾等享受今日之幸福,亦皆先贤能忍受开始之艰辛,方能有之也。同时,今日大军御侮,祖国声誉之高扬,地位之升起,我等能安然在此山水间者,皆峨峨干城,忠勇将士之功也。而此庞然国军从何产生,则当日总裁于黄埔时代,励精图治,埋首练军,所以得代代相传之结果也。吾人但知今日将忠卒勇,敌骑不得遍凌夏土,而不忆及当年始创黄埔,誓师北伐时之艰难困苦矣。小而言之,本团在现代中国所负之使命,如古代文化艺术之正式统计、调查、描绘、模塑、分类、保存等,允为中国艺术界之开荒工作。因各民族之文明程度,每以其文化为其标准,中国古代之艺术,即足代表民族之优秀文明。而今世战乱频仍,每为外人所窃购,为炮火所毁坏,数千年古物古艺术流传于民间,而为民族精神之骨液者今将逐渐不存,痛心可惜,孰此为甚。故我们不量才力,不畏风霜,不避艰辛而作此劳苦工作,乃国民之本分,更为艺人之光荣也。将来中国若能因此有一国家办立之美术馆或博物馆等,则本团虽已不存,而在此开始无人注意及此之时,即已尽力奠其基础。星星火粒燃起民族光荣巨焰,本团定亦在旁为之欣慰无已。唯在此创始时期,困难诸多,时为艰辛所迫而至气馁。今观此上游急水冲人石缝受阻而旋于砂堆,窜于乱礁而被巨岩所挡回,然其百折不挠,终于冲出乱围,排去困阻而畅流东下,忆嘉陵江下游之浩瀚,不禁对此浅水感慨深深。因而且念及各事开始之辛劳,为此,情绪一时为之严肃。

过沙河大桥,过朝天驿、神宣驿,在中子铺早餐。此处今日正为场期,乡人聚会甚多,核桃甚贱,五角即购得一百。正购物间,人传敌机过境,已临上空,急上车开行。

今日公路所经处颇为有趣,切山成路,垒石为桥,中途有一段凿悬崖为路,开如□形,于是车之上下右三面皆为数百丈之巨岩,车于其中如于廊下,亦如库中,极为有趣,但左方即为千万尺下之嘉陵江,故亦颇危险,然一回望旧栈道之狭陡,更为之咋舌。P17-20

序言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大片国土,对那里的我国民族文化遗迹恣意进行破坏,诸如山西大同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北涿县白带山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等均被摧残得惨不忍睹。之后,又迅速将战火燃烧至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惨无人道地对这些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祖国腹地面临严重威胁,那里至为宝贵的民族古代文化遗迹,处于随时可能遭到破坏的危险境地。

1940年5月,留法归来不久的著名美术家王子云面对此种形势,心情至为焦虑。经过认真考虑后,他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书面建议:“……应立即组织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迅速开赴尚未陷入敌手的我国西北地区,对那里的艺术文物进行考察,运用摄影、临摹、拓印、复制、测绘、记录等完备的资料收集方式,抢救收集这一地区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日寇侵占与破坏。西北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的故土,是我们民族固有文明发祥地,历代史迹文物随处可见,倍极丰富,倘若沦入敌手,损失无可弥补……”这一建议正契合了国民政府暨教育部“发扬中国文化,以奠国基”的方针政策,顺应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维持中国固有文化,以免侵略战争损失破坏”的时代潮流,得到国民政府强力人物于右任、戴季陶以及西京筹委会委员长张继等人的支持,故而很快即得到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批准,并训令王子云为团长,成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随即从沦陷区撤退到重庆的美术教员、重庆国立艺专毕业暂时无法分配工作的学生当中挑选部分成员,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社会招聘一些相关专业人才。·不久,考察团即在陪都重庆成立。何正璜在战火纷飞的武汉,看到考察团登在《大公报》上的招聘广告,赴重庆,经面试,加入了这个考察团。

何正璜(1914一1994),女,湖北汉川人,因其父何立夫早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其母张楚(时任武昌辛亥革命遗孤教养所教育长)在日陪读,何正璜遂诞生于日本。幼年回国,生活成长于世代为官的书香之家。1934年毕业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高等美术学校。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尚未毕业的何正璜愤然辞学回国,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办的中央军事干部训练团,准备投身抗日战争。不久因武汉沦陷,随湖北省政府撤至恩施。在恩施看到考察团登在《大公报》上的招聘广告,毅然赴重庆参加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任团员兼文书。在战火硝烟中,与考察团同仁共赴大西北,历时五年,行程十万余里,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五省,考察、保护、收集、整理了那里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同期与团长王子云结为夫妻。其间,何正璜撰写记述了大量的考察日记、报告、游记,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而且,由于她的文笔清新,简洁生动,以她渊博的历史考古知识、独到的艺术感受,对名胜古迹的记述描写,使其文章具有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气度,因而给我们提供的还是“品位极高、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考察团工作结束后,何正璜与王子云同到西北大学工作,任历史系文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其间协助王子云根据考察团所得资料,撰写了十余部美术考古著作。1949年赴四川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0年后直至去世,一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任陈列部主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由于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何正璜一生都记有不间断的日记,在考察团这五年中更是如此。可惜,这五年的日记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盗或流失了,唯此一本得以保存,犹显得更加珍贵。这本日记,从1940年2月9日,她由武汉到重庆、加入考察团开始写起,一直到考察团从重庆出发、成都训练、抵达西安以及在西安考察时每天的所见所闻,止于1942年4月20日。

何正璜及考察团大部分成员过去都未曾到过西安,对这座古代文化遗存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城市,本来就心存向往,到达后又受到陕西省政府及当地文化部门的热情接待,更使她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不避艰辛,更加认真细致。西安本来就古意氤氲,遍地是宝,她又慧眼独具且文字功底扎实,因此由她笔录的所见所闻,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军阀刘振华统治陕西时期,在公馆内建房,挖出一古碑,工头献给刘,刘不以为意,碑石复埋于土中。施工中再有碑刻之类发现,工头干脆不许挖出,出力不讨好又耽误时间,何苦呢!刘振华离开西安后,有知情者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新当局,经发掘,那不被刘看中的碑刻竟是唐大明宫内苑详图。另外,一位西京建委会工作人员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发现唐太乙宫详图。这些发现,轰动了国内考古界,于是就有北京人士前来西安寻碑,居然在一家古董店里觅得方石十八块,石上刻绘的是唐朝各官全图,由此人们才得以有实物证实,唐长安城确实是后来西安城的八倍。

1941年农历正月初一,何正璜一行在西安街头散步,过卧龙寺,见有五、六家石匠铺,多把旧碑当作刻新碑时的用料。何正璜见一旧碑上刻的是“有一人临危,全家痛泣”的浮雕,“表情如生,人身比例亦正,为不可多得之物,而今已砍为数块。数日后经石匠砍磨,更连此断片遗存亦不可见矣。又一家一长碑上全以线条刻成一宫中人物,山石、宫殿、台阶等线条流利,布局大雅,神情如闻其声,我爱之至不忍行。此物如在任何他国,必为博物馆中之上等存列品,而在我国则弃于此地,抚之再三,泪为之盈眶。我等购之既无此费,请政府保留又不可能,又不忍任其湮灭,古国艺术佳作竟遭如此命运,我个人为之心痛。又一家一堆小石中,刻有二鹿相逐,其肌肉骨骼腿蹄有劲之象,一一表现卓然,我亦只有抚摸叹惜而已”。

何正璜这本日记,详细记述了考察团对西安城内及郊外的寺庙建筑、汉长安城遗址、汉代陵墓及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渭北及西府诸县名胜古迹遗存等的考察情况;记录了走访西安大儒巨贾、收藏家、古董商,看到的众多精美文物等情景;于残垣荒草中,寻查到散遗的珍贵艺术文物。对看到的市井民俗文化等也作了有声有色的记述。

在何正璜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考察团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丰富、紧张而又滋味复杂的。其中也不时表现、流露出我国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让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执著。这些文字,历经几十年风雨,古色斑斓,但依然散发着理想的光辉。  何正璜日记可读性很强,偶有潦草不易辨认之处,或者错讹之处,整理者做了一些工作,敬希读者教正。

日记中有的只出现“日期”,或者“×月×日”,整理稿中都出现年月日,即“×年×月×日”;正文中民国纪年、西元纪年还有年号纪年都有,为了保留日记原貌,整理者都没有改正,对于有误的纪年,一般以注释方式处理。

原稿中有些文句存在脱、衍等错误,对此,如果有影响阅读的,整理者适当加以处理,加或者删改的文字,统一用[]标示。

原稿中的计量单位有些是已经禁止和淘汰的,但为了保持原貌,还是保留了旧制,但在第一次出现时对新旧计量单位换算办法为注,以便读者。

原稿中有不少关于器物等物体形状的作者手绘,因为扫描出来后普遍不太清晰,这次出版特意都做了处理,更加方便作者阅读。

书中括号内的文字,加“注”为整理者注,不加“注”为作者原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北考察日记(1940年-1941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正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5377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4253172
中图分类号 I266.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8
18
整理 王蔷//任之恭//崔文川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