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老北京(古稀土著的京华琐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启功、王世襄、沈鹏、黄苗子等题词赠画,大师之友为您讲述老北京的历史变迁。

听听李维基老爷子的碎碎念,一起缅怀那个已经逝去的老北京。

深情的老北京史话,年逾古稀的李老爷子以毕生经历记录一个最有味儿的北京城。

《我们的老北京(古稀土著的京华琐忆)》集中收录李维基先生多年秘藏,启功、王世襄、陈垣、朱家溍、沈鹏、黄苗子等大师佳作首度曝光。

内容推荐

李维基所著的《我们的老北京(古稀土著的京华琐忆)》是一本介绍老北京风俗的图文书,作者自小从北京琉璃厂长大,一直浸润于琉璃厂文风之中,对老北京传统有着特殊的感情。书中全面描述了作者所经历过的老北京往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直到现在北京民俗变迁,在这变迁之中,一些作者熟悉的事物无可挽回地成为了历史,这也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乡愁。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活泼,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京味儿,对于热爱老北京文化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能够勾起诸多美好回忆的文化大餐。

目录

一 文风京韵

 北京人的根与魂——胡同儿、四合院儿

 民间的石刻艺术——门墩儿

 胡同儿文化的精粹——门联儿

 最短、最窄与最长、最宽的大街

 胡同之最

 厂甸·海王邨·琉璃厂

 琉璃厂春秋

 琉璃厂的古旧书行

 琉璃厂的古玩字画业

 琉璃厂的琉璃制品

 沐浴着琉璃厂的文风长大

 厂甸儿庙会谈往

 忆厂甸儿庙会的文化特色

 新世界·游艺园·四面钟

 “燕山八景”与”银锭观山”

 不再去银锭桥观山

 数字京华

二 名家老号

 名人故居琐谈

 徐世昌与盛宣怀的老宅

 纪晓岚故居散记

 曹雪芹故居何处寻

 西智义胡同与刘春霖

 从前的戏园子

 四大坤伶及章遏云

 八大胡同觅旧

 会馆扎堆儿聚城南

 市井风情老天桥儿

 商场老号数西单

 商业老街大栅栏儿

 大型市场话东安

 旧京时的“四大恒”

 旧京的织染业与颜料店

 京城的牌楼

 老北京的扇庄

 京派画家贺良朴

 室名斋号及其匾额

三 儿时记趣

 一灯如豆伴童年

 滑板车与拣煤核儿

 一百一块大糖块儿……

 卖黄土与摇煤球儿的

 养小金鱼儿与喝蛤蟆骨朵儿

 看小人儿书,吃小人儿酥

 那时就盼着过年

 买张年画过春节

 要命的关东糖和救命的煮饽饽

 春节吃冰棍儿

 金秋又闻蟋蟀鸣

 拍“洋画儿”

 扇三角儿

 放风筝

 抖空竹

 弹球儿

 推铁环

 “瞎子跳井”与老虎棋

 磕模子

 集火花

四 那年那月

 日伪时期北京居民的食粮配给票

 北京市民的捐献武器缴款书

 北京市工商业户免账许可证

 老北京的地图

 老北京的澡堂子

 “两捡一换”的人

 赶上这拨儿了

 从私家花园儿到大杂院儿——安平里号纪事

 院中的买卖人

 校园断忆

 旅店史话

 沧桑天坛柏树林

 我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

 两张椅子票吹了一段情

 广场情

 纸窗冬夏

 电影介绍及其他

 京城百姓爱看香港影片

 昔日难熬冬仨月

 火炉旁的温馨

 全市统一熏蚊蝇

 节日推荐歌曲

 榆钱难买春光驻

 吃水跟吃香油似的

 难忘从前服务站

五 京人精吃

 京味儿小吃琐忆

 京味儿小吃续忆

 京味儿小吃再忆

 京味儿小吃肆忆

 话说那馋人的豆汁儿

 闲话九门小吃

 馄饨开锅

 哈记烧饼铺

 再也吃不着脂油饼了

 我想卖炸酱面

 旧京饭馆儿与京味儿菜

 老字号的京味儿点心

 消暑话说酸梅汤

 就爱这高末儿

 从前常喝茶叶棍儿

 北京名酒二锅头

 酒令漫谈

 京味儿京韵叫卖声

 瞪眼儿食

 瓜市·瓜摊儿及其他

 送餐的饭馆与串户的厨子

 南城茶叶北城水与南城饿北城渴

 寻常百姓过年菜

六 槐荫闲话

 故宫的金砖

 防空洞与地下城

 ”凶宅邪地”拉杂谈

 欲与宝塔试比高

 正月茵陈二月蒿

 四九城≠北京城

 北京的湖泊称为海

 可恨的”吊死鬼儿”

 闲话广告

 浅谈从前的食品包装

 破旧房屋与藏品损坏

 听琴记

 搬家记

 乘车记

 戒烟记

 情趣盎然话盆景

 山水盆景

 硬石组合山水盆景

 藏石记

 卖画记

 拍卖会上遇旧藏

 鉴宝之我见

七 乡愁无尽

 丁香花又开

 槐花飘香时

 乡愁无尽

 前门大街拆迁了

 惜哉,仅存的过街楼

 古文明与现代化的纠纷

 推土机下的悲哀

 泰安里小记

 护城河·铁道·城墙

 失落的梁家园与方壶斋

试读章节

北京人的根与魂——胡同儿、四合院儿

我常常在闲暇之时漫步在那些幽静的胡同里。看着那陈旧的门楼、破损的墙面、杂草丛生的屋顶、堆满什物的门道、尽情玩耍的孩童和偶尔听到的婴儿的啼哭……这一切是那么和谐、亲切。展示了北京人宁静、温馨的生活,也构成了古都特有的风貌。

在历史悠久和色彩斑斓的北京文化画廊中,胡同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除了地理特色,好多条胡同儿还具有特定的人文特色。北京的胡同儿起源于13世纪的元大都,借助北京这块文化沃壤而生根,当之无愧地成为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只要谈起北京,必然会联想到胡同,因为它是体现北京风情的窗口。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时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这就是说,有384条胡同。因为胡同具有防火的功能,故也称“火巷”。到了明代中期,北京已有1200多条胡同儿了。清代光绪年间有3050条胡同儿。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京城胡同儿的总数有4000条之多。北京的俗话说:有名的胡同儿三千六,无名的胡同儿赛牛毛,可见京城胡同儿数量之多。

在860多年悠久的建城史中,胡同儿是北京人的根,这些胡同儿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传说,这里面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胡同儿中的四合院儿,则是北京人的魂。

四合院儿是一种封闭型的建筑群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传统民居。它的建筑规格是有严格等级的。封建帝王居住的故宫实际上是一种超大型的四合院儿。其次是王府,也是一种大型的四合院儿。那些散落在几千条胡同儿中的中、小型四合院儿却是数量众多。因居住者阶层等级不同,四合院里房间的数量也不一样。一般民居为正房、倒座房备3间(不合门道),东西厢房各2问。还有中型的是正房、倒座房备5间,东西厢房备3间,或正房、倒座房备7间,东西厢房备5间的等。亦有带跨院儿和后花园儿的。有一进,还有多进院落的四合院儿。

这些布局严整敞亮的四合院儿大约始于辽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少数明代的四合院儿外,大部分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建造的。院儿里方砖墁地的甬道,磨砖对缝}『勺青堂瓦舍、垂花门、回廊和影壁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正是这成片的胡同儿和四合院儿组成的棋盘式构造和以紫禁城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构成了北京的一大特色,也是京味儿的重要部分。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由独家居住的四合院儿逐渐演变成了多家居住的大杂院儿。七八十年代,由于有些家庭人口多,居住面积拥挤,搭盖小房之风日盛。随后连锁反应,家家仿效、见缝插针、乱接滥盖,从而破坏了四合院儿的格局,再加上这些房屋年代久远,这就形成了大杂院儿一乱、二破的特点。而保存完好、原有格局一点儿没动的四合院儿已经为数不多了。

我是在南城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儿中长大的。还在我穿着开裆裤蹒跚走路的时候,就在院儿里的备家转悠,从撒尿和泥、放屁崩坑儿时起,就整天在胡同儿里玩耍,怎能舍得了这生息与共的大杂院儿?又怎么能不留恋那充满幽情的胡同?这是一名老北京人的情怀呀。那年我在琉璃厂“荣宝斋”看到了日本著名画家村田茂树举办的《中国风情画展》,他在展览的前言里写道:“……充满恬静生活气息的民房,使我想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已失去了这些景象,心里不免有些凄凉。”画家面对北京的胡同儿和民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个画展上村田茂树就有5幅作品画的是北京的胡同儿与四合院儿。他还在画展期间到琉璃厂附近的胡同儿里去写生。

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迁,京城这些年进行的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建设,使成片的胡同儿被从地图上抹掉;大量的四合院儿和有纪念意义的旧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烟灭。据报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合院儿的面积为1700万平方米,到1990年尚存400万平方米,目前仅存300万平方米。而京城的胡同儿现在只剩下了400余条。

每当人们告别了居住了几十年的小胡同儿和四合院儿,结束了和街坊的睦邻关系,住进了那“与世隔绝”的高楼大厦时,不少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人们对小胡同儿与四合院儿仍有着深深的恋情。

胡同儿和四合院儿就是北京人的根与魂。

P14-16

序言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她有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及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有散布于城内外,历经沧桑的大量寺庙琼宇和道观祭坛。有围棋盘般的大片大片纵横交错的胡同儿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儿。还有天桥儿、前门、钟鼓楼及什刹海等。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京城的广大市民,他们在此休闲娱乐、繁衍生息……这是沉甸甸的北京,是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人民大众的北京。看着不起眼儿的一座小院儿都可能承载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明。每一块砖瓦都有岁月古远的气息,仿佛上面弥漫着世纪的风云,飘荡着历史的清音……

我是在北京的胡同儿中听着那京腔京韵的各种叫卖声,吃着地道的京味儿小吃长大的。还在我穿着开裆裤蹒跚走路的时候,就整天在院儿里的各家串游;从撒尿和泥、放屁崩坑儿时起,就成天价在胡同儿里玩耍。长大了,娶妻生子、撑门户过日子了也仍然住在这生息与共的四合院儿和充满幽情的胡同儿里,让我怎能不对这里怀有深深的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北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几十年来,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中,老北京的城墙、牌楼、胡同儿、四合院儿及其他一些旧建筑是怀旧的人们已经或正在失去的梦。那些作为北京文化历史传承符号的标志性建筑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记载了北京城的历史,记录了北京人喜怒哀乐的胡同儿和四合院儿也成片地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烟灭。在日新月异的建设大潮中,留住文明,留住历史的呼喊是那么的无力,让人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每当我骑着自行车路过一个地方,发现这里正在拆迁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也经常在闲暇之时拿着照相机流连在瓦砾和废宇颓基、断壁残垣间,像一个“拾荒者”,努力搜寻着沧桑的碎片和生活中消失了的美好记忆。因为每一条胡同儿,每一座四合院儿,每一座老建筑,每一种地道的京味儿小吃等,都记载着不能忘却的城市记忆,牵动着我倾诉不尽的情思。

于是,为了这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曾经美好温馨的老北京不埋没在岁月的风尘里,为了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以一个老北京人的视角,不揣浅陋地拿笔记述了这么多年在京城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这本小书里的一百多篇“手工文章”大都是不计工拙、一吐为快的情感抒发,其中的部分篇章曾在几家报刊发表。文字粗俗,谬误难免。在此成书之时,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李维基于京华宣南之双卷庐

201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老北京(古稀土著的京华琐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维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403561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2015078449
中图分类号 K892.4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