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先平著的《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记录、歌颂了我国科学家们为保护和恢复珊瑚生态系统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既有他们长年累月冒着生命危险考察珊瑚的精彩实录,又有繁育、移栽珊瑚的奇思妙想;既有为实现“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梦想的拼搏精神,又有保卫祖国海疆的奉献精神;同时还展示了海洋生物世界的神秘、海洋探险的惊险以及我国海洋资源的丰富。本书在艺术上追求阳光,追求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讲好中国故事。

内容推荐

刘先平著的《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是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刘先平的力作,是一部描写我国珊瑚礁科考和保护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生动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热情讴歌了他们长年累月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底的追梦之旅。作品同时附有大量精彩照片,向读者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如梦如幻的海洋生物世界,自然之美赏心悦目。

作品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唤起大众的海洋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目录

呼唤生态道德(代序)

引子

发现钻石红珊瑚?

吃出了珍珠

珊瑚梦

流星雨

珊瑚狂舞

谁在偷袭?

月亮鱼太阳鱼

三只螃蟹分类

飞箭齐射

南沙群岛有潟湖

剑鱼疯狂

寻找黑宝石

美人鱼

炮弹鱼发起攻击

“魔鬼”很淘气

天上掉下个小蝠鲼

海上漂起红带子

小笪的故事

还是那个鹿回头?

遭遇轰炸

警报:海底躺着核弹

名片掉色

梦想的光辉

深海更迷人

刘先平40年大自然考察、探险主要经历

试读章节

世界上只有一种呼吸,吐纳之间具有惊天动地的神奇。这就是大海的呼吸,它以潮起潮落宣示着生命律动的波澜壮阔。

大海的灵魂是月亮。月亮虽远在38.4万千米外的高空,却赋予了大海血脉的张弛、生物的荣衰。难道月亮是从大海出走,却又时时眷顾故乡的游子?难道这也是引力波的作用?

我和李老师在西沙群岛读海。

椰树的羽叶在微风中絮语,永兴岛和七连屿之间的红海门海况很好。午后的一场小雨将蔚蓝的天空洗得透明、晶莹。靛青的大海闪着红晕。只有在南海极目天空和大海,你才能领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春来江水绿如蓝”所说的那种色彩相融与变幻的美妙。

细浪悠闲地漫步。远处时而蹿起巨大的水花,如大漠孤烟——是鲸,是鱼?

读得我思绪如大海一样翻涌……

不知为什么,山海关那幅千古传颂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

李老师在退潮后的礁盘上拾着贝壳,以另一种方式读海,探视大海深处的五彩缤纷。

昨天,她在一个小水凼中,看到一条灰黑的虾虎鱼正驮着一只彩色的枪虾寻找猎物。那位穿着花里胡哨的“彩衣骑士”在虾虎鱼的导猎下张牙舞爪,显得神气活现。看久了,才发现枪虾竟然是个近视眼,需要借助虾虎鱼敏锐的眼力才能捕猎成功。李老师故作扰动,可还未看清仓皇的枪虾是怎么动作的,虾虎鱼就以闪电般的速度驮着“骑士”,钻进了一个已掘出的洞里……它们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令她赞叹不已。

“你看,那边是什么?就在露出来的珊瑚礁上面!”李老师惊乍乍地喊出声,还未等我答话——其实我什么也没看到,在野外,她一向眼尖,常常比我先发现新奇——她已经一溜儿小跑过去了。

“哎,正涨潮哩。当心!”我说。

潮水已摧起水波向这边涌来。她不是不知道。别看落潮后露出的礁盘看似平坦,但坑坑洼洼,小水凼密布;更有软礁盘,就像沼泽地,一脚下去,就是个大窟洞。是什么宝贝使她如此着急?慌得我连忙追去。

李老师涉水声很大,溅起的水花乱飞。潮水来得真快,我心里更急,只得拼命追去。

只见李老师从礁石上抓了个物件,转身飞快地抄近路向岸边跑。

我们的裤子、鞋子都湿了。我直埋怨她:“你没看到涨潮吗?”

“没看到我会那样急着跑?现在你还能再看到那块礁石?”

真的,它已被潮水淹得只露出个尖尖。

“什么宝贝?”我问。  她把右手一摊,一块深红色的珊瑚躺在手心。说是块状,却长不长、圆不圆的,然而那艳红的色彩却很热烈。

“是红珊瑚?”她问。

我心里一激灵,但并不敢肯定。在西沙群岛的几十天里,很多渔民都说过红珊瑚的神奇、宝贵。其实,人类早已认识到珊瑚的价值,不仅将它列为四大有机宝石之首,还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而红珊瑚更是珊瑚中的极品,可我们至今还未在大海中见过,渔民们也没见过。这更引起了我们的无限向往。

我把那块深红的珊瑚审视了一番,发现它像海绵,身上有很多小孔洞,一摇,却很坚硬,没有海绵的弹性。

“不太可能是红珊瑚!听说它生长在深海,怎么可能会在这里出现?”我说。

“不会是潮水打上来的吧?”李老师还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中。

P3-6

序言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生存环境危机的肇因之一。

感谢大自然!在四十多年的山野跋涉中,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创作的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还是描写的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的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这个世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济世的良方。实际上,环境危机是生态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呼唤着生态法律的完善、生态道德的树立,以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拥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法律及道德规范,却缺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对“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论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这足以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位;抑或可以说,生态道德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两百来年的历史,而对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的讨论,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正是生态道德的缺失带来了环境危机。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人们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让生态失去了平衡。这些行为招来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时,人类才迫不得已地去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生态道德与其他道德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亟须建立人类针对自然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消解环境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之一。

相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则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质,是自觉的自我约束。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完善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道德。例如,有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却并不违背法律。这大概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个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经历启蒙和培养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它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

四十多年在大自然的考察,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十多年来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变得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有些物种消亡了……

记得1981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所具有的美丽而壮阔的景象,让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早已被污染,变臭。2007年10月,我再去川西,经过岷江、大渡河流域,看到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就会干涸,到哪里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的行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早有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枯季溢水,1000克干泥炭可吸蓄8千克至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一说40%)由这里补给。但在20世纪,人类曾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摄制组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场景时,竟然无法找到可以让演员深陷其中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如此,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让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水质污染等生态恶化问题。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给人类以加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三四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和艰难,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还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和砍伐下苦苦挣扎。就连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忧伤和愤怒,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他们是人类的未来。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激起我决心在一些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四十多年来,大自然以真挚、淳朴和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倾听我的诉说,抚慰我的心灵,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湖泽,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于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早期的人类对自然是崇拜、敬畏的。很多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地的创世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

从世界教育史考察,对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它为我们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森林、环境和资源等。我们的祖先曾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系。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人类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让人们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人们对人类自身的未来予以思考。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才使科学技术发展到辉煌灿烂。即使到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最艰深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057245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201705543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