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鱼之乐
内容
编辑推荐

《物演通论》作者王东岳经典哲理随笔!读后,必将发生一场思想地震,其强度将由你自己决定!

子非鱼编著的《知鱼之乐》只收集了一些轻松散漫的随笔闲谈。虽属散漫闲谈,毕竟关涉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故此建议读者最好按照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着来路。当然,它尚不足以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让人胸中升起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居然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索性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真理”上的尘埃吧。

内容推荐

《知鱼之乐》是一本哲理随笔,汇集了作者子非鱼数十年的思想精髓。在阅读这本哲理随笔之前,请读者诸君做好迎接一场思想地震的心理准备。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这是三个截然不同、无法贯通的领域吗?

答案是否定的,《知鱼之乐》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方法,原来这三者统一于一个更基源的自然律——递弱代偿。

目录

自然趋弱:弱归人性

 无用的哲思

 有为与无为

 追求完善的遗憾

 平庸者伟岸

 人性之根:贪、烦、畏

 “快乐公式”题解

 惟求存在与通权达变

 另论“可怜天下父母心”

 苦海有边 回头无岸

 哥白尼与内耳前庭

精神趋知:知归茫然

 听蚊子说:智者多忧

 庄周梦蝶与笛卡尔的疑虑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真”作假时假亦真

 “善”的缺憾与辉煌

 “美”是不美好的尺度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自然界里没有飞跃

 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

 理性逻辑方法谈

 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社会趋繁:繁归动摇

 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

 天演的自由之路

 普罗米修斯的天谴词

 社会标本:膜翅目王国的故事

 缘的解说:偶然与选择

 恋爱的小花招与大背景

 富贵病:马尔萨斯的失误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附录:递弱演化的自然律纲要

试读章节

人性之根:贪、烦、畏

在这世上,我们都是囚徒,而且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之内。

——爱比克泰德

烦是生存结构的整体。

——海德格尔

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

——海德格尔

“人是什么”以及“人自身固有的东西”永远都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主要事情。

——叔本华

人降生于世,很有些像马戏团里空中飞人的坠落入网,甚至比那还要不及,因为那只是一张身外的护网,既不至让你跌损,又不会死缠住你不放。但人生却无有不陷入身内的心性之网者,且此网既要伤人,还要叫你永世不得脱身,这就是由贪、烦、畏编织而成的三个连环罗网:无“贪”则不足以激发进取;进取则必然导致“烦忙”与“烦神”;烦而无功、贪而不得则“畏”立刻油然而生,由以逼迫你卷入更紧张的贪欲之中。海德格尔因此将人生面世称作“沉沦”,并就“烦”与“畏”说了许多诘屈聱牙的思辨话语,然终究未能讲清造成如此尴尬结局的人性根源。

“人性”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人性”是“物性”的集成和发扬。

那么,“物性”又是什么呢?这就必须从头说起了。世上原本没有“物”,在宇宙发生以前,“物”可能只是某种能量分布状态,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方程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大约就是对它的写照。譬如,所谓“原子能”,就是指由千分之七的原子核质量转化释放的能量。由于处在这个阶段上的“非物质”或“前物质”极度稳定,它不需要有任何属性,因此一切物理的或数学的探测方法到它那里都一概失效,是谓“奇点”。宇宙大爆炸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同时它也启动了分化衍续的自然进程。

最原始的物质形态是基本粒子,它成为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基本“质料”。也就是说,此后一切演化而来的东西都不过是基本粒子的暂时表现“形式”或临时寄居“空壳”。譬如原子是粒子的寄居壳;分子是原子的寄居壳;细胞是分子的某种编码形式;有机体又是细胞的寄居体;最后,社会是有机体的寄存形态;如此等等。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从质料到形式”的哲学猜想,也就是二十世纪科学发展打破物类界限的所谓“万物一系”的道理。奇怪的是,恰恰是这些“形式”或“空壳”具有越来越多的属性、能耐或智慧,而且,属性越丰、能耐越强或智慧越高的物态或物种,其存在效价或生存力度反而越衰微。换一个表述方式的话,也可以这样说:自然物态的进化演动,倾向于将后衍的高级物种抛入日益加深的生存危机和生存焦虑之中。  其他方面的问题姑且不谈,我们现在先来考察一下有关“生存焦虑”趋于深化的原因。

自宇宙勃发以来,世事始终是分化演进的。从粒子、原子、分子到生物,物态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个以几何级数或指数递增的方式暴涨起来的物类,成为一切后来者难以处置的巨大麻烦。因为分化无异于致残,而残者必求互补,属性就被这互补的要求所激发。譬如,粒子一旦分化,电磁感应属性等物理作用力随之发生,作为残体的各个粒子便要借助此类属性,将自身聚合为原子乃至分子。再譬如,细胞一旦分化,作为残体的各个细胞便会生出某种类似于免疫识别能力的辨认属性,从而又将各分化者收拢为一,是乃“多细胞有机体”。也就是说,分化者具有某种永恒的回归为一的倾向。“分化”造就了“条件”,“条件”造就了“依存”,此一分化者必成彼一分化者的条件,任一分化者在失去作为自身条件的其他分化者时都难以独存。分化进程使条件递繁,条件递繁使属性递增,属性递增又使依存的要求愈发强烈,条件化的自然演历就这样令层层进化的物种步步坠入“有条件存在”的无底深渊——从而使一切后衍者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贪婪!

贪婪因此成为人类不可缓和的心境,因为这心境原本就建立在不可化解的自然处境上。一句话,人性(人的属性)是物性(物的属性)的传承和发扬,人性中贪欲的深化程度与自然物演的条件化程度成正比。如果你是一个质子,则你的贪欲只限于获得一个电子就足以令你稳定在氢原子的存境上(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如果你进化为氦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构成),则你的贪欲必将上升到获取两个电子才行(氦原子的K壳层电子数为2)。如果你还不甘寂寞,又让自己进化成碳核,那么,你的贪欲就有些不好遏制了。首先你得竭尽全力地为捕获6个电子而奋斗,非此不能成全自身的元素“物格”(相对于“人格”而言);然后,由于你的外壳层电子数仅此尚未达到满足(L壳层电子数的满足值为8,碳原子为4),你还得再去拚抢其他元素的外壳层电子,由此形成有机化合物;到了这一步,你想清高也清高不成了,因为有机分子是很难稳定的,它逼迫着你必须贪得无厌地追拉其他各种元素甚至同类碳元素,结果终于演成生物大分子乃至原始低等生物。从此,你的贪欲一下子跃迁到生物代谢的高度,并随着生物的进化而越来越贪心万丈。直到有一天,你变成了人,贪欲也达到极致——作为人,你贪无餍足是因为烘托你生存的条件太多,你只有借助强烈的贪欲才能在支撑自身生存的条件海涛里沉浮,假若你超然物外,不求进取,你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贪”由此而被奠定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基层规定。

人处在物演进化序列的最后端,亦即飘浮在条件分化量最纷纭的至高处,因此他的属性也就最丰满。这属性早已从理化状态的“感应”、经由低等生物的“感性”、高等动物的“知性”而发展到人类独有的“理性”阶段。然而即便是这个“理性属性”,它也和当初无机物态的“感应属性”一样只是为了获取自存的条件,此外别无任何其他的意义。而且麻烦之处在于,感应属性足以让理化物质占尽自身所需的全部条件,就像作为氦原子核的质子满足于占有两个电子那样。可是到了人,他即使用尽自己理性属性的浑身解数,也仍然无法达成满足,因为这世界上的所有分化物全都是他的依存对象,而他又不可能同时占据如此之多的对象全体,这不免使他随时陷于如下两种窘境:条件太过杂多而致“烦忙”无休;条件占之不足而致“烦神”不已;于是——“烦”也就被弄成了人性中无可消解的心理状态。

出于同一机制,宇宙的条件化演进,必使越后衍的物种其存在度越弱,这种情形是典型的累卵之危。每一个条件就象是一枚鸡卵,你需要的生存条件越多,相当于把众多鸡卵垒得越高,你置身于那高高叠起的累卵之上,心里岂能不疑惧忐忑!倘或其中的某一个必需条件突然崩溃,就像那叠罗汉似的某一鸡卵骤然碎裂,你的整个生存基础不免立刻轰然坍塌。更何况,世事纷纭,变幻无常,所变者,无非是生存条件的消长不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问题,假设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如果你的存在方式简单得像分子物质一样,譬如说所需的各种依存条件总共只有十项,则每一千天才可能发生一次冲击;如果你的生存方式复杂得像一只动物,譬如说所需的各种依存条件共有一百项,则每一百天就会发生一次让你不得不对生活有所调整的变故;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文明人的生存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增长到一万项以上,那么你将每天都得面对一桩令你心惊肉跳的变局,此情此景,怎能叫人泰然处之?——“畏”就这样逐渐沉淀为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情愫之一。

对于衍存条件必趋繁化的自然演历,人们通常非但不能理解其间潜藏的可怕涵义,反倒为之大唱赞歌,这真是一幕上天戏弄人类的绝佳表演。所以,当你看到身为东方亚圣的孟子赞叹“万物皆备于我”时,你不要以为那只是孟子一人的浅薄,他其实代表了整个人类的盲目无知。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干脆说得更加狂妄:“人是万物的尺度”,仿佛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都要由人来摆布和衡量似的。殊不知,这话反过来说可能会显得更恰当一些:万物演化的齐备状态正是人类生存危机的天然尺度!

上述三者——即“贪”、“烦”、“畏”——其实就是人类生存效价式微的内质虚弱指标,或者说,是物性动摇的人格化体现。它们相辅相成地建构起人类“生存焦虑”的基本框架,并把这种导源于“物性”演化流程上的阴影彻底烙在了“人性”的最深处。有鉴于此,你对改善或疗救人类贪婪的本质、烦躁的心性以及懦怯的痼疾还能抱有什么指望呢?P29-34

序言

这是一本奢侈的读物。

说它奢侈,乃是由于它跟当前流行的快餐文化全然不同,它既不会给你带来临时的快感,也无法为你提供实用的效益,它倒可能给你造成某种深在的悲哀,然后还徒然地消耗了你的若许脑力。因此,本书仅供精神贵族享用,所谓“精神贵族”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对文化的渴求不限于取乐或谋生等低层需要,而是有兴趣追究超然于现实生存或支配着现实生存的高层疑问,其情形俨如衣食无忧的富翁断不肯再为获取一口粗食奔忙,而是更有雅兴去赏玩翡翠钻石的璀璨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人们都只为求得温饱而劳瘁,就像动物那般决不追求额外的奢侈,那么,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和忧患大约也就不存在了。问题恰恰出于我们人类永无餍足的天性,也就是出于我们不断追求上进的冲动,严格说来,这也不能全怪人类过于贪婪,因为似乎有某种内外交加的神秘力量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如此。既然大家都身不由己地要把人世一总抛入奢华的境地,则稍微多花费一点精力,以便探询一下此类天性的渊源和归宿,似乎也就不该将它算作是一种过分奢侈的文化取向了。

为了不至于过度烦扰读者的思绪,本书只收集了一些轻松散漫的随笔闲谈。虽属散漫闲谈,毕竟关涉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故此建议读者最好按照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着来路。当然,它尚不足以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让人胸中升起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居然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索性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真理”上的尘埃吧。

或许,雨过云收,神驰的天地才更清朗。

作者 2002年3月16日

后记

东方人讲哲学,原本是诗律渲染的,或者是寓言调侃的。前者如老聃、屈原(《老子》书是离骚体的先河,屈子《天问》是宇宙观之探索),后者如庄周、列御寇(《庄子》书可谓意趣飞扬,《列子》文章则显生动而沉郁)。不像西方人,正襟危坐,板着脸细细数落,虽然条分缕析得格外透彻,读起来却不免令人昏昏欲睡。

有鉴于此,我在写罢现代版哲学专著《物演通论》之后,便想换一个口吻,说一些轻松幽默的闲话,固然内容照旧免不了叫人扫兴,但愿文辞之间能流露出洒脱之风。不料事与愿违,初版后读者回音,多数似仍嫌它科学之谈枯燥,哲理之论突兀,俨然一具血肉瘠薄、形销骨立的畸种。一时间竟将我原先拟定的另外近百篇相类腹稿,统统窒闷成了见不得天日的死胎。随后检讨一番,得出如下结论:除了我这个人刻板有余、才情不足而外,恐怕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那就是,近现代科技知识的熏陶,早已将人内心深处的童趣和想象力泯灭殆尽,想当年,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可生出桂木玉兔、嫦娥伴舞的幻象,现如今,你明知月亮不过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土球,倘若再要发什么仿古之幽情,则注定会弄出老脸唱嫩曲儿的尴尬,念及此,纵然刚曾冒出了那么点赝品般的诗情画意,也由不得你立刻会把它掐灭在萌芽期里。

有了如此一番自省,我虽不能鼓起勇气将胎死腹中的拙文继续写下去,却不妨将已经问世的畸怪品种再端出来献丑,暗想另过千年,像“科学”这样的时髦玩意儿,大抵也逃不掉被后人弃之若敝屣的宿命,那时回头看,兴许这丑孩儿倒变成了别样的可爱货色也说不定。

于是就有了该册小书的第二个版本。

在此,有必要重申,本书只是一个聊天的集子,所有话题大致都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泛泛而谈,而且它只涉及哲学系统问题的极小部分,应该说,它给你留下的更多是疑窦,而并非题解。譬如,自然物演的“递弱代偿法则”究竟依循着怎样的路径在衍动?其间“属性”与“结构”的代偿关系是什么?宇宙物态演化过程为何会被框定在一个非时空的“有限衍存区间”内运行?等等,这是就“自然”而言。若问“精神”,问题更多,譬如,作为一种自然产物,“精神”或“理性”的渊源何在?它的基本规定性奠基于何处?它的演运机制如何展开?为什么“本质”问题会像罗素所说的那样成为哲学史上永恒的难题?既然我们无可“真知”,认识上的“正确”为什么一定要表达为“逻辑三洽”?……至于“社会”,恐怕我们连最基本的名词概念都得重新修正,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人文现象或人为产物,反倒是一切人文现象不外乎都属于某种自然进程的直接继续,所以,既往那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野势必很快就会被消除。  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可以在闲聊中获得解答的。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我在前面提到的《物演通论》一书,它的修订本也己再版。需要事先声明一下,那才真是一架连个零星皮肉都挂不住的有魂骷髅,望之虽令人落魄,对谈则别有洞天。当然,你若不愿继续忍受它的折磨,我深表理解。

不过,人类的文化处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凡置身度外者,自将沦落后尘。一位学生听了我的课,大约有些天地倒悬的感觉,于是问我,他以后还如何与别人沟通,我回答说,不是你能否与别人沟通的问题,而是别人能否与你沟通的问题。这又是那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别扭境况,即认知位相的不对称性使然。问题在于,你是想做“鱼之乐”呢?还是想受“人之苦”?

——人生识字忧患始。要是让我选择,我倒宁肯安享“鱼之乐”,可惜我毕竟不是一条鱼(“子非鱼”),于是只好承受为“人”的煎熬。

试问,你又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呢?

作者 2009年11月25日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鱼之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子非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0237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201214071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