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妮日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安妮日记》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内容推荐

安妮·弗兰克著的《安妮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把安妮的忧虑、欢乐、坚强全都倾诉在日记中。在没有自由、缺乏食物、担惊受怕的秘密小屋里,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了13岁到15岁期间居住于秘密小屋的点点滴滴。她思考着对战争和反犹太主义的看法,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人生问题,展现了一个花季少女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过程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目录

译序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后记

试读章节

1942年

亲爱的凯蒂:

天气热极了。人人都热得喘吁吁的,更倒霉的是,这么热的天气我到哪儿都只能步行。现在我才明白坐电车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可犹太人再也不准享受这样的待遇;我们自己的两条腿足够用。昨天午休时我到让·卢肯街去看牙医。我们学校位于斯塔德斯蒂默图林,到那里要走很长一段路。下午我趴在课桌上都快睡着了。幸好,有人主动给我拿了点喝的东西。那个牙医的助手真是个好人。

我们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是渡船。我们请求约瑟夫一伊色雷阿卡德运河边的摆渡人搭我们过河,他同意了。我们犹太人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荷兰人的错。

我希望自己不用上学。我的自行车在复活节假期被人偷了,妈妈。的车又被爸爸托付给我们的基督徒朋友保管了。谢天谢地,暑假快到了;再过一星期我的痛苦就到头啦。

昨天早晨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我经过自行车棚时,听见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瞧,原来是昨天晚上我在朋友威尔玛家见过的一个漂亮男孩。他是威尔玛的姑表兄弟。我一直觉得威尔玛人很好,她的确不错,可她整天谈的都是男孩子,听得人厌烦。那个叫我的男孩走过来,忸忸怩怩地介绍说,他叫赫洛·西尔伯格。我有点吃惊,不知他想干什么,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他问能不能陪我去上学。“要是咱俩顺路,我就跟你走。”我回答说。于是我们就一同走了。赫洛十六岁,会讲各种有趣的故事。

今天早晨他又等我一起上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他天天这么做。

安妮

亲爱的凯蒂:

说实话直到今天我才有空给你写信。星期四一整天我都和朋友们在一起,星期五家里有客人,所以就拖到了今天。

赫洛和我上星期已经混熟了,他给我讲了很多他的事情。他原来住在德国西部城市盖尔森基辛,现在和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父母在比利时,但他不可能去那里。赫洛以前有个女朋友叫厄苏拉。我也认识她。她可爱极了,也无聊透了。赫洛认识了我,才发觉跟厄苏拉在一起多没劲。我就像他的兴奋剂。一个人有多大的用处,看来你自己还真不知道啊!

杰奎琳星期六晚上住在我们家,星期天下午到汉妮莉家去了,我无聊死了。

那天晚上赫洛说好要来我家的,可六点钟左右他打来电话,是我接的。他说:“我是赫洛·西尔伯格。请问可以和安妮讲话吗?”

“哦,赫洛,我就是安妮。”

“嗯,安妮,你好吗?”

“我很好,谢谢。”  “真的很抱歉,今晚不能来你家了,可我很想跟你谈谈。我十分钟后过来接你好吗?”“好的,一会儿见!”我挂了电话,迅速换好衣裳,整理好头发。把头探出窗外张望,心里紧张极了。终于他出现了。可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冲下楼,而是静静地等着他按响门铃。我下楼开了门,他一见我就直截了当地说:

“安妮,我奶奶说你年纪太小,我不能老过来找你。她还说我该去洛温巴赫家,可你大概也知道我不再和厄苏拉一起出去玩了。”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搞种族主义,对犹太人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前后有六百多万犹太人死于他们的屠刀之下,他们这一臭名昭著的野蛮行径早已是路人皆知。在战后也有不少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反映和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可没有哪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是书籍产生过像《安妮日记》这样大的影响。《安妮日记》最早出版于1947年,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可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影响非但没有衰减,反而有增长之势。在国内,情形也是这样,到现在《安妮日记》的中文版本已经多达几十种,至少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它的中文译本,可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需求量好像还是有增无减。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纪实性的日记体作品会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成人读者和青少年读者,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我以为,《安妮日记》的力量来自其真实性,它是对被德国法西斯所蹂躏的人们的两年多藏匿生涯的真实记录,是对作者这位花季少女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其身心仍然能顽强健康地成长的真实记录。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她都能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为此,她不断进行着自我批评(心理剖析),顽强刻苦地学习,浏览群书,勤奋地练习写作。这里,我们不妨把作者安妮在几天内要学完、读完的东西摘录于此:

“目前我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我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需要我简单地告诉你我所要做的工作吗?到明天我必须读完《伽利略传》的上部,因为书必须要还给图书馆了。昨天才开始看,但我能看完的。下周我想读《十字路口上的巴勒斯坦》和《伽利略传》的下部。昨天我看完了《查理五世》的第一部分,急需把我从中摘录出来的家谱材料和所做的笔记整理出来。接下来,对我从各种书籍中摘选出来的三页外来词汇,我要把它们读会,记熟,背写下来。第四件工作是我的电影明星照片乱得要死,必须整理了。这得用去好几天的时间,而安妮教授呢,就像上面说的,已经忙不过来了,乱就让它再乱一段时间吧。然后,这里还有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忒修斯,俄狄浦斯,珀琉斯,俄尔甫斯,伊阿宋,赫耳库勒斯,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来龙去脉,我都必须一一地理清楚,因为他们的行为事迹就像是一团乱麻,萦绕在我的脑子里。还应该了解一下古希腊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菲季阿斯德材料,不然的话,我就完全不知道他们俩在整个图景中的位置。对七年战争和九年战争也要这样处理。现在,我把一切东西都混淆在一起了。唉,像我这样的烂记性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到了八十岁,还不知道会怎么忘事呢!

噢,还有一件事。《圣经》。我需要多久才能读到苏珊娜沐浴故事呢?还有索多玛和蛾摩拉的罪过又是怎么回事?有多少的东西需要学,需要问啊!在此期间,我把普法尔兹的丽泽洛完全丢在一边了。

你看出来了吗,凯蒂,我的工作满得都要溢出来了。

现在,我们谈点别的。你早就知道,我的愿望是有一天成为一位女记者,再后来,成为一位名作家。这一宏伟的理想或是有点狂妄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过,我现在就已经有了一些好的题目了。不管怎样,战后我想写一部叫《密室》的书。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的证明。不过我的日记就是很好的素材。

我还需要完成《凯迪的一生》。我已经想好了故事后来发展的情节……

这个故事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感伤文字:它是以我父亲的生平作蓝本的。

从以上的摘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妮绝不仅仅只是一个15岁的孩子那么简单,她对欧洲历史,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以及犹太人在历史上和现在的悲惨遭遇)等都有深刻的了解。她在这方面的知识已经不亚于一个成年人。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坚持记这部日记的同时,她还写了一些篇幅较长的神话故事,还有这篇在写的《凯迪的一生》。有了这样一段充满危险充满艰辛的奇特经历,再加上她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写作,在花季年龄的她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笔者在开始时就提到这部作品既是对藏匿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安妮自己这两年中(从她13—15岁)身心之成长的真实记录。这两条线索并行,一直贯穿作品的始终,不过,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作者最为关注的还是其内心、其心灵的成长。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残酷的战争年代,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受到极端限制的狭小环境中,她的脆弱的心灵如何一步步地向善、向好、向着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向着光明和美好去发展,为此,她不怕做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生理上的欲望和最为真实的自我都倾吐出来,我觉得这部作品最为感人、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就在于此,我们都知道物质的东西终究要消亡或者是可以被毁灭的,但精神的东西是摧毁不了的,作者安妮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一心灵的力量就是不朽的,永存的。安妮在剖析自己时,是无私的,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情面,可与此同时又是非常细腻、非常生动的,我们来看下面的这段颇为精彩的描述:

正如我跟你说过许多次的,我这个人是分裂为二的。一面是我的活蹦乱跳的高兴劲儿,我的轻率,我对生活的快乐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欣赏事物之轻松面的能力,我的撒娇卖乖,拥抱,亲吻,还有不太正经的玩笑等,在我看并没有什么不对。我的这一面通常潜伏着,等待着偷袭我的另一面,更纯洁、深刻、优秀的一面。没有人知道安妮还有好的一面,这也是多数人忍受不了我的主要原因。噢,在一个下午里,我可以是让大家开心的小丑,可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大家再看到我,都会觉得我讨厌。实际上,在一个深刻的思想家的眼里,我只是一部浪漫电影——一种消遣,一段滑稽的插曲,一种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的东西:不坏,可也不是那么特别的好。我很不想告诉你这一点,但既然我知道这是实情,为什么我不能向你承认呢?我的较为轻松的、较为肤浅的一面总是偷偷地向我更深沉的那一面侵袭,而且总是得逞。你无法想象我常常是如何尝试着想推开这个轻浮的安妮,把它打下去,藏起来。可总是做不到,而且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担心通常了解我这一面的人发现我会有另一面,更好、更美的一面。我担心他们会取笑我,认为我荒唐可笑,多愁善感,再也不把我当回事了。我已经习惯了不被当回事,可那只是那个“轻浮”的安妮习惯了这一点,能忍受这一点;那个“深刻”的安妮太弱了,她不行。如果我强迫这个好的安妮上台亮相,哪怕只是十五分钟,一到该她说话的时候,她会像一只蚌一样闭合起来,而让那个轻浮的安妮来表演。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她就已经不见踪影了。

所以,这个好安妮在有人的时候,永远看不见。她从来也不肯露面,尽管在我一个人的时候她几乎总是在台上。我确切地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儿的,我的内心是个什么样儿的。可不幸的是,我只有在一个人时才是那个样子。我认为自己的内心快乐,而别人却从外在认为我快乐,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不,我确信这就是原因。我是受着那个内在的、更为纯洁的安妮的指引,但是在外表上,我只是一只喜欢嬉闹的小山羊,在拴着的时候,不断拉扯着绳索的小山羊。

就像我告诉你的,我说出来的常常并不是我真实的感受,所以我蒯有了追男孩子,卖弄风情,耍小聪明和爱读爱情故事的名声。乐天派的安妮在那里大笑,给出轻率的回答,耸耸肩膀,装作她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而那个好静的安妮的反应则刚好相反。如果我是完全诚实的话,我就得承认我是在乎的,我正在非常努力地改变自己,可是我总是碰到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我的内心在哭泣:“你看看吧,这就是你的下场。你被反对的意见,不满的目光,嘲讽的脸色和讨厌你的人包围着,这都是因为你不听你好的一面的劝告。”请相信我,凯蒂,我想去听,可并不奏效,因为如果我静下来,认真起来,每个人都会认为我又在演戏,于是我不得不用玩笑的话来替自己解围,那个时候,我甚至不敢跟我自己家里的人说话,他们会以为我病了,给我拿来阿司匹林和镇静剂,摸摸我的前额和脖子,看是不是发烧了,问我是不是肚子难受,数落我又在闹情绪,直到我再也忍受不住了,因为每当人们一围着我不放时,我就生气,就伤心,最后我的整个人就反了过来,我的坏安妮到了外面,好安妮到了里面,不过,我还是在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路,立志成长为自己所憧憬所想望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就在于此,在于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真实、生动的描述。安妮心灵中的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安妮崇尚自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安宁,追求理想,追求友谊和真正的爱情。人类对这些方面的追求是永远不会中止的,所以《安妮日记》这部作品也会存在下去,直到永远。

王晋华

2015年1月25日

后记

1944年8月4日,在10点到10点半之间,一辆轿车停在了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车里走下几个人:有穿着军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希尔柏鲍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带着武器,穿着便服。一定是有人告发了他们。

他们逮捕了藏在密室里的八个人,还有两个帮助了他们的人,维克多·库格勒和约翰斯·克莱曼——没有抓住梅普.吉斯和伊丽莎白(贝普)——拿走了所有的现金和有价值的东西。

库格勒和克莱曼被捕后,被送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运往荷兰阿莫斯福特一处集中营。克莱曼因为健康原因,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于1959年逝世。

库格勒于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制性劳动时,和几名狱友一起逃脱。他后来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丽莎白(贝普)·福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梅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让在1993年逝世。

密室里的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处监狱,然后转往维斯特波克,此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转站。他们于1944年9月3日最后一批离开维斯特波克,在三天后到达奥西维兹集中营(波兰)。

凡·达思先生,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在1944年10月或是11月于奥西维兹集中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被拆除前不久。

佩特伦爱拉·凡·达思从奥西维兹被解往贝根贝尔森,以后又被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被送到特雷西恩市,后来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但遇害日期不详。

彼得·凡·达恩于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西维兹到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那里丧生,三天之后,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

福利兹·杜塞尔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运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集中营。

艾蒂斯·弗兰克于1945年1月16日,在饥寒交迫中死于奥西维兹一柏克瑙。

玛格特和安妮·弗兰克在那一年的10月底,从奥西维兹押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1945年期间,由于卫生条件极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几千人的性命,玛格特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未能幸免。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奥托·弗兰克是八个人里唯一一个活着走出集中营的人。在奥西维兹被苏联军队解放以后,弗兰克经由奥德萨和马赛被送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住到1953年,后移居瑞士巴塞尔,他的一个妹妹及其家人,后来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也住在那里。他后来与埃尔弗里德·马科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西维兹集中营,其丈夫和儿子在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在1980年8月19日去世,死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于宣传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这笔精神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妮日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安妮·弗兰克
译者 王晋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42867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5223111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38:39